《唯識春秋》(十二) - 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

《唯識春秋》(十二)
《唯識春秋》(十二)

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

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譬如士夫以乾淨手執持樹枝,手不著樹。所以者何?以手淨故。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識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是故,比丘!當勤方便,破壞無明。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數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穢惡流出,其池清淨。如是皆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還生此界。是故,比丘!當勤方便,破壞無明。」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二末:「「多異熟」者,謂此識體總有三位︰一、我愛執藏現行位,即唯七地以前菩薩、二乘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謂名阿賴耶;至無人執位,此名執藏。二、善惡業果位,謂從無始乃至菩薩金剛心,或解脫道時,乃至二乘無餘依位,謂名毗播迦,此云異熟識。毗者,異也;播迦,熟義。至無所知障位。三、相續執持位,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謂名阿陀那,此云執持,或名心等。長短分限,不過三位。以異熟名,亦通初位,故論說言「多異熟性故」。不言初,以狹故;不言後,以寬故。」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本:「問︰若異生性不定性聖,未全斷盡故,仍得名異生;未全得無漏,應不名聖者。 答:異生之性通二障,不定之性已分斷,可名分斷異生性。二真見道名為聖,已得小分名為聖,未全斷盡故,不全名為聖。言不定性名異生者,非是全名,分已斷故;言聖應爾,分已證故。由此,總應四句分別︰有異生非聖,如全未得三乘聖道;有聖非異生,大乘者得見諦;有異生亦聖,如不定性聖未至十地中;有非異生非聖,如入無餘依涅槃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復次,由三種相,諸行滅故,說名無餘依涅槃界。一者、先所生起諸行滅故;二者、自性滅壞諸行滅故;三者、一切煩惱永離繫故。先所生起諸行滅者,謂於先世能感後有諸業煩惱之所造作,及由先願之所思求,今所生起諸行永滅。自性滅壞諸行滅者,謂彼生已,任性滅壞,非究竟住諸行永滅。一切煩惱永離繫者,謂諸煩惱無餘斷滅,由今滅故,後不更生。是故由此三相,諸行滅故,說名寂滅,非永無相,其相異故。若永無相,不可施設說名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