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二) - 聖默然

《唯識春秋》(十二)
《唯識春秋》(十二)

聖默然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我於此耆闍崛山中住,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為聖默然?』復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復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爾時,世尊知我心念,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我聞世尊說已,即復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我即復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三禪具足住。

「若正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也。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長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

《解深密經疏》卷第八:「或於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綺言說故,於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第三、賢聖默然寂靜樂喻,此即四種樂中寂靜樂也,故《喻伽》云:「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諸教中說三種法能成三行:一者、身行,謂出入息成身之行,故名身行。入第四定,能滅身行。二者、語行,所謂尋伺發語之行,名為語行。第二靜慮即能除滅。大小乘教皆作此說,第二靜慮已上諸地無尋伺故,將欲發語,皆依下地尋思而說。三者、心行,謂受、想等助心之行,名為心行。若無心所,心不行故,入滅定時,能滅心行。今於此中約言行說,二定已上無尋伺故,不能發言;不發言故,名為寂靜聖默然樂。

此中意說:有尋伺者,樂著世間綺言說故,不能了知二定已上聖默然樂。如是有尋思者,由尋思力,行言說境,而不能說離言法性寂靜真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法涌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於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於長夜,由欲貪勝解,諸欲熾火所燒然故,於內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妙遠離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於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綺言說故,於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於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樂著世間諸表示故,於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耶滅究竟涅槃,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法涌當知!譬如有人,於其長夜,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諍論勝解,樂著世間諸諍論故,於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離諍論,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涌!諸尋思者於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