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二) - 五法得舉他罪

《唯識春秋》(十二)
《唯識春秋》(十二)

五法得舉他罪

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舉他罪。云何為五?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不麤澁、慈心不瞋恚。舍利弗!舉罪比丘具此五法,得舉他罪。」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復次,諸綺語者者,此是總句。於邪舉罪時,有五種邪舉罪者:言不應時故,名非時語者;言不實故,名非實語者;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言麤獷故,名非法語者;言挾瞋恚故,名非靜語者。又於邪說法時,不正思審而宣說故,名不思量語。為勝聽者而宣說故,名不靜語。非時而說,前後義趣不相屬故,名雜亂語。不中理因而宣說故,名非有教語。引不相應為譬況故,名非有喻語。顯穢染故,名非有法語。又於歌笑、嬉戲等時,及觀舞樂、戲笑、俳說等時,有引無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