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二) - 三十三天

《唯識春秋》(十二)
《唯識春秋》(十二)

三十三天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知四眾去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如大力士屈伸臂頃,從舍衛國沒,於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而現。爾時,世尊與三十三天眾無量眷屬圍繞說法。

時,尊者大目犍連遙見世尊,踊躍歡喜,作是念:「今日世尊,諸天大眾圍繞說法,與閻浮提眾會不異。」

爾時,世尊知尊者大目犍連心之所念,語尊者大目犍連言:「大目犍連!非為自力,我欲為諸天說法,彼即來集,欲令其去,彼即還去,彼隨心來,隨心去也。」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世尊言:「種種諸天大眾雲集,彼天眾中,有曾從佛世尊聞所說法,得不壞淨,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佛告尊者大目犍連:「如是,如是。此中種種諸天來雲集者,有從宿命聞法,得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時,天帝釋見世尊與尊者大目犍連歎說,諸天眾共語已,語尊者大目犍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犍連!此中種種眾會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六:「生所依處,即器世界,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有蘇迷盧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內海、外海。蘇迷盧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所居處別;外輪圍山虛空宮殿,若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處別;諸阿素洛所居處別,及諸那落迦所居處別,謂熱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獨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餓鬼所居處別。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處,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眾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總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總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界,總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有大輪圍山周匝圍繞。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壞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車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注。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於東方,乃至一切十方亦爾。如是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總名苦諦。業煩惱力所生,業煩惱增上所起者,此二句如其次第,顯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俱是苦性。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

淨土以五門分別:一、出體,三土體異;二、釋名得名;三、能生因;四、能生人;五、諸門。

《維摩經》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謂此佛土以為不淨」等,佛足指案地。《梵網經》說千葉華事、十地、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涅槃經》第一云「爾時,三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輭,無有坵墟、土石、沙礫」等。

第三因中,有漏無漏隨本末因,諸識所變別。《無垢稱》云「布施是淨土」等。依《觀經》,「孝養父母」等為因。依《涅槃》二十一下,「塗掃佛僧地」等,生淨土中。《觀經》云:「臨命終,不遑念佛,遇善知識,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佛地》、無性皆言「勝出世間善根所起」。餘並遠因,此為近正因。

諸門者,即十八圓滿等義。天親《往生論》「二乘種不生」,《觀經》云「中品已得阿羅漢」。彼論據定性不生,經據不定性。《往生論》「女人、根缺不生」,《觀經》「韋提希等五百女人同皆往生」。彼云修因通女生,彼男身,此亦難解。《鼓音王經》「無量壽母名殊勝妙顏」,如何通?《無量壽經》五逆罪不生,《觀經》說逆罪得生。彼云造逆斷善者不生,造逆不斷善者即生。又善趣已前常沒,造逆以為下故;善趣位中遇緣造逆,說之為上,如闍王等,亦懺悔等,令罪滅生彼。

「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即唯自受用土,及佛所變受餘受土。尚非得靜慮者等者,為非二乘等知,謂一切菩薩所見之土,況得尋思者能知之。又靜慮者,即隨下人所得妙定,不知上人土故。又諸菩薩名得定者,亦不知佛土本所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