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三) - 台灣與忽滑谷快天


不饒益苦

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犍連:「我今晨朝與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我即問汝何因緣笑,汝答我言所問非時,我今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唯識春秋》(十三)
《唯識春秋》(十三)

台灣與忽滑谷快天

台灣於日本治理時代,給予台灣帶來了不同的思想,台灣這兩個字雖然為漢人思想所成,原本之原住民,如台南西拉雅族稱呼此土地為「臺窩灣」,而非臺灣,現今我們僅能以公約數取名此地為台灣,但也不表示稱呼台灣則為排原住民之呼喚此土地之意義。相反的,也應當思考每一個過去的歷史是否合乎事實與客觀?

台灣於此時代曾有一佛教學會,南瀛佛教會,設立於台北萬華龍山寺,該會所撰、翻譯佛教論文超過百餘篇,於1921年成立,著名的日本曹洞宗僧人忽滑谷快天則於此有多篇佛教文章,此會又多收集台灣深入佛教之士紳、出家眾,水平極高,若無網路時代,也許也會成為一段被失去的記憶,這種被刻意失去的歷史,是糟糕的、是可恥的、是無奈的,現在台灣能走向自由民主之制度,也應當反思過往歷史而不斷消化吸收其優、缺點,方能走向未來。

另外於根據《日治時期臺灣的留學尼僧》一文,當時台灣有將近二十七名比丘尼僧前往日本留學,像是著名的駒澤大學即是一例。研究目的為「研究日治時期留學尼僧的意義是甚麼呢?筆者認為,站在今日的角度,可能「留學尼僧」只是佛教史一群沒沒無聞的小人物,但是如果從日治時期來看待這一群留學尼僧,則可以看出他們在歷史中獨特的意義。」最早的由吳真玉於1927年留學日本曹洞宗關西尼學林,最晚者為達成比丘尼隨日僧 崗部快道東渡日本。

內文提到其所上之課程除基本語言、數理外,佛教課程為:「尼學林除了學習道元禪師的《正法眼藏》以外,也學習《永平清規》、《普勸坐禪儀》等等。另外,也學習日本曹洞宗四祖瑩山紹瑾禪師的著作如《坐禪用心記》、《瑩山清規》等等。

除了學習日本曹洞宗祖師的相關理論外,還有餘乘(曹洞宗以外其他宗派的課程)如:《原人論》、《俱舍論》、《天臺四教儀》、《唯識論》、《起信論》等課程。」而在日本佛教界著名之忽滑谷快天(1867-1934)、井上秀天(1880-1945),也與台灣有深厚之關係。忽滑谷快天後來成為了駒澤大學校長,而井上秀天則是以反戰論著名。

分享三篇 忽滑谷快天之佛教論文,內容約莫於1930年代所撰成,距離現代也將近九十年之久,有些內容雖不同意,然也是值得思考與學習之處。於此九十年前就以佛教觀點討論死刑問題,也是當時思想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