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267《真如與阿賴耶識義》台灣 王穆提 著
《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云:「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為,若是有為應非勝 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餘勝義諦。 善現,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為,是勝義諦,得此勝義更不尋求餘勝義諦。唯有常常時、恒恒時,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若自性身從因能所生是...
295《唯識要義問答》台灣 王穆提 著-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
序文: 本書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約莫十四萬數千餘字,本書雖名為《唯識要義問答》,然亦多收中觀等論疏,期此以正中觀唯識義而會通,冀望能予學子有一番整理與思維。 略以《般若燈論釋》、《大智度論》、《唯識開蒙》、《觀心覺夢鈔》、《成唯識論述記》、《寶鏡鈔》、《解深密經疏》、《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教觀大綱》、《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心要鈔》、《示教千則》、《唯...
293《唯識春秋》台灣 王穆提 著
前言: 本書集合《雜阿含經》重要經文與法相唯識學阿毗達摩論書相互以上下文記錄而成,加諸隨筆、略釋論文解釋,集成了本書,希冀讓學習佛法之學人得有一入門學習之大綱。需要說明的是,若有引用學者內文,或翻譯所成,並不代表本人同意彼等看法與見解。
269《唯識隨筆三十七篇》台灣 王穆提 著
許多大乘佛教徒誤解真如為我、如來藏為我,有一個真心可得,實際上皆為邪見。真如、如來藏皆為法性、佛性之稱,而佛性也分三類,理、行、事,皆不是在說有一個真心可得、可證。這就是眾生執著我的無明。阿含經斷我,總不可能到了大乘佛教後,就叫你證一個真我,這就是數論外道。 許多人認為唯識宗不談如來藏,然依照直接與玄奘三藏修學之窺基、圓測、慧沼三師,皆談如來藏義,於下諸論疏將內文關於如來藏義顯示出來,特別是基師,...
270《佛法料簡隨筆》 台灣 王穆提 著
禪觀即是斷我 《解脫道論》結構與《清淨道論》不太相同,當為覺音參考《解脫道論》而另外創作,並非「翻譯」《解脫道論》。而大論與《解脫道論》的關係,比較親近些。只要反覆閱讀多次,即能明白。學者的論文僅供參酌即可,自己還是要下功夫。除論外,經也是頗重要的,特別是禪觀之經。初學者都會想要克制、壓抑禪坐時產生的種種妄想,實際上,刻意造作的壓抑這些妄想,反而無功而返。
279《唯識對法》(九)台灣 王穆提 著
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何等為十? 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 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 三者、於已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
278《唯識對法》(八)台灣 王穆提 著
以有身見故名計我者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
277《唯識對法》(七)台灣 王穆提 著
依他體有、非性全無 然異生性重之凡夫,倘若其有漏心為無漏性者,其於異生位果清淨無漏種子現行者,即應名為「解脫聖者」。 現見無能如此,於有漏心性為無漏者,因果相錯,而佛果位之無漏心性,亦應名是「有漏」,以上例證下例、彼此相違故。 佛地果位無漏相續、不復受薰,以無能受薰故,恆為無漏無間。
276《唯識對法》(六)台灣 王穆提 著
一般之行者作意修學增上定學,有的是從「觀」門入手、有的是從「止」門入手、有的為二者兼修,然「觀」者若無建立於「止」上,則徒勞無功,有情皆能散觀一切所緣事物故,以是故,大多修持瑜伽之行者(非印度教之「瑜珈」),皆於所緣境中,首須諦觀一境作為所緣而修止,如念佛法門、四念住之身、受、心、法念住法門,乃至不淨觀、法身觀皆是如此。
275《唯識對法》(五)台灣 王穆提 著
《禪關策進》永明壽禪師垂誡云:「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