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中論研習》:佛教般若中觀宗根本心論略釋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 研習
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問說:經中說有五陰(五蘊)。此事又是如何呢? 回答說: 「若離於色因, 色則不可得; 若當離於色, 色因不可得。」
《中論研習》:佛教般若中觀宗根本心論略釋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 研習
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問說:經中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所謂的: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塵。」
《中論研習》:佛教般若中觀宗根本心論略釋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 研習
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問說:世間眼見過去、現在、未來法三時有作法,例如說:已去法、未去法、去時法。以有作之故,應當知道有一切法。 回答說: 「已去無有去, 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中論研習》:佛教般若中觀宗根本心論略釋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 研習
中論卷第一 釋僧叡序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為稱者,盡其說也。實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說非釋不盡,故假論以明之。其實既宣、其說既明,於菩薩之行、道場之照朗然懸解矣。夫滯惑生於倒見,三界以之而淪溺;偏悟起於厭智,耿介以之而致乖。故知大覺在乎曠照、小智纏乎隘心,照之不曠則不足以夷有無一道俗、知之不盡則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際,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是以...
《中論研習》:佛教般若中觀宗根本心論略釋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 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 《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為什公所翻漢語中觀根本論,而〈青目釋〉則為什公抉擇數十家註解《中論》之最後所翻依據。僧叡師於本論序文雖言:「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伽羅、秦說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闕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於經通之理盡矣,文或左右未盡善也。」然亦能從中管窺一、二龍樹中觀。吉藏師說:「影公云凡數十家,河西云凡七十家。」影公...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如是菩薩,所有一切菩薩所作,皆為如是五勝利業之所攝受。云何一切菩薩所作?謂自安樂而無雜染,普能成熟一切佛法,普能成熟一切有情,護持如來無上正法,摧伏他論精進勇猛正願無動。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正了知八種分別。於現法中正了知故,令當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復生起;不生起故,於當來世從彼依緣所起分別亦不復生。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當知一切戲論皆滅,菩薩如是戲論滅故,能證大乘大般涅槃。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 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愚夫於此四如實智有所闕故,不現前故,便有八種邪分別轉,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謂由如是邪分別故起諸雜染,起雜染故流轉生死,於生死中常流轉故,恆有無量隨逐生死種種生老病死等苦流轉不息。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 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云何名為四如實智?一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者、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者、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者、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已,即於此名如實了知:謂如是名為如是義於事假立,為令世間起想、起見、起言說故;若於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無有能於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無有想,則無有能起增益執;若無有執,則無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 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云何了知如是分別?謂由四種尋思、四種如實智故。云何名為四種尋思?一者、名尋思,二者、事尋思,三者、自性假立尋思,四者、差別假立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