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一) - 受離

《唯識春秋》(十一)
《唯識春秋》(十一)

受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解深密經疏》卷第十五:「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姓有情、諸如來乘種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

此即第一。謂三乘種姓各以無性妙清淨道,證無餘依妙涅槃界。然彼聖道能通義故,名之為道。即彼聖道,諸聖遊履,亦名行跡。由此道跡,離諸煩惱有漏苦身,證得常住寂滅之樂,是故說為安隱涅槃。」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人成熟者,略說六種菩薩住於六地,成熟眾生,謂住解行地菩薩行解行,住淨心地菩薩行淨心,住行道跡地菩薩行道跡,住決定地菩薩住決定住,決定行地菩薩行決定行,住究竟地菩薩到究竟。無種性處人善趣成熟,數退數進;有種性處人令得成熟,無有退失,數數增進。」

《菩薩地持經》卷第十:「知種種分別種子,是名種種界智力;乃至知涅槃法及順界道跡,亦名種種界智力。知一切種道跡種種煩惱、種種清淨,是名至處道智力;乃至知宿命一切趣因,亦名至處道智力。知過去六種言說,是名宿命智力;乃至知過去眾生生死,亦名宿命智力。知未來生死,是名生死智力;乃至知未究竟自義眾生未來生死,亦名生死智力。知究竟自義現法得涅槃,是名漏盡智力。如是十種智力,各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