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者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三:「又說白法圓滿一切智者正法之主無忘失法,有情堅勝,一切苦樂不纏擾心。又說善調者,密護根門善滿足故;寂靜者,淨尸羅受善滿足故;安隱者,已入決定地故;般涅槃者,已證菩提故;拔毒箭者,永拔一切有愛箭故。又說調伏一切不調伏者,寂靜一切不寂靜者,如前已說。安隱一切不安隱者,善能建立諸凡夫等,令證預流、一來果故。又說無杻械者、出火坑者、度深塹者、制求欲者、不傾動者、摧慢幢者、大常住者。
又說大阿羅漢諸漏永盡,如前廣說,乃至盡諸有結。又說永斷五分,成就六分,如是廣說,乃至純善積集無上丈夫。又說善知法者,乃至善知補特伽羅尊卑者。又說大沙門、大婆羅門、離垢、無垢、良醫、商主、勝觀察、世間依、眾生尊。此中,離垢者,煩惱障斷故;無垢者,所知障斷故,又永拔習氣,故名無垢;日夜六返觀察世間故,名勝觀察。」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末:「論:如諸異生拘煩惱故。 述曰:此論主答。若作此解,有四問答;若作後二解,但有三文。
今以法喻,卻解前難。謂如諸異生,煩惱所拘礙故,馳流生死,不趣涅槃。彼趣寂者,心樂趣滅,為此心拘,馳流無相,不趣無上正等菩提。如諸異生拘煩惱故,雖有所知障,不能成佛;如諸異生雖有無漏種,不趣涅槃。第八十說,由種姓別故,不能趣。如無種姓人拘煩惱故,馳流生死。
又「若所知障助無漏業」至此「異生拘煩惱」文,有義:總是難外伏計。謂有伏計以無漏業正感生死,為生死因,如善惡業。今此難彼︰若由無漏正感生死,所知障助,二乘定性應不永入無餘涅槃。恒起無漏為生死因,有所知障恒為緣助,拘二乘故,不得趣寂。如諸異生善惡業因,煩惱力助,拘煩惱故,不得涅槃。返顯既知,有趣寂者雖有無漏及所知障,不皆迴心,故知無漏非為生死正感因也。
又解︰此文乃至「如何道諦實能感苦」,總是難文。有二難意︰若所知障助無漏業,能感生死,二乘定性應不永入無餘涅槃。以所知障招於生死,拘彼二乘,不令趣寂,如諸異生拘諸煩惱,不得涅槃。第一問也。故下答云︰彼所知障無能發業潤生之用,但為緣助,感於生死。有種姓者起無漏定願,所知障助有變易生,非正發業潤生能感,故有定性入涅槃者雖有所知障,不能發業等故。「如何道諦實能感苦」,第二問也。下文先答此第二問,後答第一問。
然雖三解此一段文,初解同《瑜伽》、《佛地》,俱有此問;其第二解,設難伏計,亦有此理;第三解,下准有答,文勢不違,亦無過失。」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本:「七十七云︰「由流轉、安立、邪行三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此約除佛,餘名有情故。前第三云,佛非有情,故不言佛,無苦、集故。《顯揚》又說,無始流轉實性即是緣生,故流轉如亦非佛有。又設一切有為皆是流轉,然佛法身體離生滅,亦無流轉。又流轉如雖通有為法,唯約有漏,故佛言無。「由實相、了別二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一切諸法皆無我、法,皆唯識故。「由清淨真如故,三乘菩提平等平等。」此約滅諦,三乘皆得有餘、無餘二涅槃故。《勝鬘經》云聲聞不得涅槃者,依別意說,下自當知。以所證涅槃說能證菩提平等。或菩提性境亦名菩提,即舊云智處也。「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止觀所攝受平等平等。」由有此如,方能聽聞正法等故。此如若廢詮談體性,一一皆具,無不平等。若談體約詮,故此四種道理平等。此中復約二乘行位、證時分齊等,皆如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