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生受
「諸比丘!於欲不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寂滅、觸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寂滅、觸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邪見因緣故,眾生生受,邪見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因緣故,眾生生受,邪智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正見因緣故,眾生生受,正見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因緣故,眾生生受,正智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若彼欲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證者證生,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是名不寂滅因緣,眾生生受,寂滅因緣,眾生生受。 」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問︰定障是何? 答︰據實,通取染汙心、心所能障定者;隨勝,但取異熟生受。以何為證?《雜集論》說,由受盡故,得二無為,即其證也。此約離煩惱外異熟受說,得其無為。若煩惱俱者,與彼同斷。」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末:「三、釋伏難,伏難如前。此答有二︰初、識等五種由業熏發,感召之位雖實同時,而依主伴等相異故,假說前後。謂本識為主,異熟主故;餘四為伴,非主異熟,助伴生故。就彼四中,名色是總,體性寬故;餘三是別,義用狹故。就後三中,六處是勝,受等依故;餘二是劣,依處生故。就後二中,觸是因勝,能生受故;受是果體,觸所生故。由此五支有如是等,就各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體實同時。
此中意言︰名言熏習發此五種,雖有前後雜亂不定,於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為後,由行熏識,業力種成,令五種子一時轉變,於生、老位能生自果。今說由行增上所發,說為一時,非名言熏必一時也。此依實解。」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本:「問︰若法無明緣,彼是行耶?設是行,無明為緣耶? 應作四句︰初句,謂無漏、無覆無記行;第二句,謂除行,所餘支;第三句,即行支;第四句,謂無漏識等。如是乃至受望愛為四句︰第一句者,謂希求解脫,依於善愛而捨餘愛;第二句者,謂無明觸所生受為緣生,除愛所餘有支;第三句者,即愛支;第四句可知。」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末:「論:觸似彼起,故名分別。 述曰:分別之用,是觸功能。謂觸之上,有似前三順生心所變異用功能,說名「分別」。分別即是領似異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此意總顯根等三法有能順起心所功能,名為變異。此觸亦有順生心所功能作用,領似彼三,是故名為「分別變異」。
問︰三和之上,有功能順生於觸,名變異。觸既似彼有功能,亦自順生,名分別。設爾,何失?若自順生名分別,應說觸觸以為緣。如順生受有功能,說觸用名分別故。若自不順,名為分別,何故似生受等,非似生於觸耶? 答︰觸不似彼生觸功能,不自生故,如受等法,不能生餘,即無領似,例觸應爾。又分限故,謂根及境能生於識,亦能生餘二種功能。識但生餘,無自生用,例觸應爾。觸不似彼生識及觸二種功能,無勢分故。若約見自證分相生,亦有似義。又如受領觸,不領作意等。
問︰若似三功能,名分別變異,何故《集論》第一等云「於根變異,分別為體」?
為答此問,故次說云:
論:「根變異力」至「根之變異」。 述曰:下會相違。謂三和位引觸起時,根變異力勝餘二種,故《集論》等但說分別根之變異,不說分別識、境變異。今言「等」者,等取《雜集》。復言「根之」第六轉者,顯變異是根體之用。《對法論》中,以根用勝,但分別根,仍不分別根功能盡,唯能領似順生三受所有功能,以受是觸近所生故。《辨中邊論》第一卷云:「觸能分別根、境、識三,順三受故。」分別生三受,同《對法》文,分別根、境、識,稍寬《對法》,皆有順生三受相故。此中通取似一切能,最為盡理。又彼論中言「分別」者,是分別義。根等有能生三受分位,觸能分別,令三位殊,分三位別,故名分別。今此解好。
問︰何故三和唯根獨勝? 答:一、由主故,有殊勝能,名之為主。二、由近故,能近生心及心所也。三、由遍故,不唯生心所,亦能生心故。四、由續故,常相續有,境、識不爾故。境體雖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闕二義,不名為勝。心雖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生故,非遍也,闕遍一義,故非勝。境、識皆不續,識有境生故,俱闕續義,非得勝名。唯根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