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九) - 種因變,唯在第八;現因變,通餘七識

《唯識春秋》(九)
《唯識春秋》(九)

種因變,唯在第八;現因變,通餘七識

回中國法友,關於上海復旦大學林教授唯識教學檔案問題。 林教授之檔案有諸多問題,寫至一半覺得從頭到尾都需要詳細說明,僅列出幾點,否則時間會花費許多,很多答案,日本法師在一千年前就討論過了,林教授之檔案,倘若作為大綱教學,倒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方便,然對於真正想要深入者,有些問題還是需要釐清:

一、將唯識分成三階段,建議還是以一本十支作為教授方式比較妥當,畢竟從唐傳至日本都是以此一本十支作為方向。

二、唯識為性,根據攝論所說,乃攝入所知相分內,並非攝入所知依。如: A. 《攝大乘論本》卷中:「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為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為依他起相。」

三、對於「阿賴耶識緣起」: A.根據基師,《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本:「然即彼論舊本第四頌言︰「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此不應爾,豈復本識亦起我也,亦緣心乎?今正翻云︰「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識者,八識。生變似義,即是五塵。義之言境,以依他法似實有故。變似有情,即是五根眾生數法。情即根是,名薩埵故。變似我者,是末那緣變。及了者,六識緣之。即第八緣塵、根二色,第七緣我,六識緣六塵所了法義。」

B.根據測師,《解深密經疏》卷第十一:「二、真諦三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如〈九識品〉說。言九識者,眼等六識,大同《攝論》。第七阿陀那,此云執持,執持第八為我、我所,唯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識自有三種:一、解性梨耶,有成佛義。二、果報梨耶,緣十八界,故《中邊分別》偈云:「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依彼論等,說第八識緣十八界。三、染汙阿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即是法執,而非人執。依安慧宗,作如是說。第九阿摩羅識,此云無垢識,真如為體。於一真如,有其二義:一、所緣境,名為真如及實際等;二、能緣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具如《九識章》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

四、根據其所謂因能變: A. 真諦三藏:《攝大乘論》卷上:「依他性相者,本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差別。何者為差別?謂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兩道生死識。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如此等識,因言說熏習種子生;自他差別識,因我見熏習種子生;善惡兩道生死識,因有分熏習種子生。由如此等識,一切界、道煩惱所攝,依他性為相,虛妄分別即得顯現。如此等識,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為體,非有虛妄塵顯現依止。是名依他性相。 分別性相者,實無有塵,唯有識體顯現為塵,是名分別性相。 真實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塵相永無所有,此實不無,是名真實性相。由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知攝眼等六內界;以應受識,應知攝色等六外界;以正受識,應知攝眼等六識界。由如此等識為本,其餘諸識是此識差別。」

B.佛陀扇多三藏:《攝大乘論》卷上:「是中何者他性相?所有阿犁耶識種子中,虛妄分別所攝識。彼復何等?身與受用識、彼所受用識、受用識、時識、數識、方處差別假意識、自他分別、善道惡道生滅識。是中所有身與受用識,及彼所用識,及受識、所有時、數、分別假識者,彼語言習種子因生故;所有自他分別識,彼身見習種子因故;所有善道惡道生死者,彼為因緣習種子因故。此諸識,一切塵、一切道煩惱所攝說他性相者,虛妄分別現見成,此別現見成。此諸識中,所有虛妄分別所攝,唯識事,非有妄取義依見,此是他性相。 是中何者妄分別相?若非有塵唯彼識,作塵現取故。 是中何者成就相?若還彼他性相中,微塵相永無有事。是中身與受用識等,六內眼等塵,應知;彼所受用識者,六外塵色等,應知;彼能受用識者,六種眼識等塵,應知。此諸識,餘識差別,應知。」

C. 玄奘三藏:《攝大乘論本》卷中:「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復云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為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為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於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餘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五、所謂的因能變,並不是僅在說第八識,如說「種因變,唯在第八;現因變,通餘七識。」:

A.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二末:「明因能變,即是種子轉變生果。果通種子及與現行,自類種子亦相生故。《瑜伽》第五種子七義云︰「與他性為因,亦與後念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舉因能熏,意顯七識等諸現行法亦名為因,亦名能變。故二習氣各舉能熏諸因緣體辨體生果者,名因能變。故轉變之義,通現、種也。種因變,唯在第八;現因變,通餘七識。不說我見熏習種子,離此二外,無別體故,於名言中別離出故,不能別招後果生故。」

B. 良算法師《同學抄》:「問:本疏意。為許以現行七識。名因能變之義,為當如何?答:可有二意。或不名因能變。或名因能變也。進云:燈中且准論文及本疏意。因變但種子。果變唯現行文。付之。見本疏文。以能熏七識。名因能變所謂或云:六七識等。現行法。名因能變。或作問答:廣以現行法。名因能變。或因果能變相對。四句分別。以現行七識定俱句。淄洲解釋。有何別因耶?

答:聊簡燈意。雖有多義,且存申一義者,義燈有二釋。一云因變但種子。果變唯現行,故論云: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云云)。現行七識。非在第八中,亦非習氣。故論文但限種子也。但疏中述此文。此言因者,即所由故。謂種子也乃至。此名唯望現果為名(云云)。燈師指之。判且准論文及本疏意因變但種子給也。若依此釋。能熏現行,義燈作二釋。一云果變。二云非二變。二變據勝故也(云云)。但付此釋。本疏前後。現行轉識。名因變者,且望別義談之。故義燈中,會樞要文。然樞要中,作句數者,以義說之文。會本疏上下。可准之歟。二云能熏現行,亦因能變。故疏釋等流習氣上七識中乃至異熟習氣由六識中之論文。舉因以熏意。顯七識等諸現行法。亦名為因。亦名能變。故二習氣。各舉能熏乃至。轉變之義,通現種也等文。但此釋意。會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之文者,燈釋云:然說習氣。勝顯相續現因間絕。隱略不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