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 - 有三受


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則唯識宗成立阿賴耶識時,《攝大乘論》云:「復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

又云:「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應皆成相違,以許有色法即須許有外境故。

《唯識春秋》(十)
《唯識春秋》(十)

有三受

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

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末:「謂三和位引觸起時,根變異力勝餘二種,故《集論》等但說分別根之變異,不說分別識、境變異。今言「等」者,等取《雜集》。復言「根之」第六轉者,顯變異是根體之用。《對法論》中,以根用勝,但分別根,仍不分別根功能盡,唯能領似順生三受所有功能,以受是觸近所生故。《辨中邊論》第一卷云:「觸能分別根、境、識三,順三受故。」分別生三受,同《對法》文,分別根、境、識,稍寬《對法》,皆有順生三受相故。此中通取似一切能,最為盡理。又彼論中言「分別」者,是分別義。根等有能生三受分位,觸能分別,令三位殊,分三位別,故名分別。今此解好。」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問:何故諸諦唯名聖諦? 答:唯諸聖者於是諸諦同謂為諦,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聖諦。又於愚夫,唯由法爾說名為諦,不由覺悟;於諸聖者,俱由二種。

又生苦者,謂於生時,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生自體即是其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廣說乃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因緣,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求不得體即是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如是當知,略說一切五取蘊苦,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由此五取蘊苦,亦顯了所餘壞苦、行苦。所以者何?如五取蘊具攝三受,如是能與如前所說苦苦為器,當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未說壞苦、行苦。

問:何故世尊苦苦一種以自聲說,壞苦、行苦以異門說? 答:於苦苦中,若凡若聖一切等,有苦覺慧轉。又苦苦性極可厭患。又從先來未習慧者,纔為說時,則便易入。又於諸諦,令所調伏可化有情易得入故。

云何建立三種苦性?謂先所說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即顯苦受及所依處為苦苦性,如是名為建立苦苦性。

諸有是彼所對治法,謂少是老所治,無病是病所治,命是死所治,親愛合會是怨憎會所治,非愛別離是愛別離所治,所求稱遂是求不得所治。復有苦受及所依處所起煩惱,復有無病等順樂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說為壞苦性。此中,樂受及所依處,由無常故,若變若異,受彼增上所生眾苦。若諸煩惱於一切處正生起時,纏縛其心,令心變壞,即生眾苦,故名壞苦。如世尊言,入變壞心,執母邑手,乃至廣說。又如說言:「住貪欲纏,領受貪欲纏緣所生身心憂苦;如是住瞋恚、惛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纏,領受彼纏緣所生身心憂苦。」由此至教第一至教,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壞義可得,故說煩惱為壞苦性。如是名為建立壞苦性。

若行苦性,遍行一切五取蘊中。以要言之,除苦苦性,除煩惱攝變壞苦性,除樂受攝及所依處變壞苦性,諸餘不苦不樂受俱行,若彼所生,若生彼緣,若生住器所有諸蘊,名行苦性。由彼諸蘊其性無常,生滅相應,有一切取,三受麤重之所隨逐,不安隱攝,不脫苦苦及以壞苦,不自在轉。由行苦故,說名為苦。如是名為建立行苦性。

又即彼愛亦名希求,亦名欣欲,亦名喜樂。即此希求由三門轉,謂希求後有,及希求境界。若希求後有,名後有愛。希求境界復有二種,謂於已得境界,有喜著俱行愛;若於未得境界,有希求和合俱行愛。當知此中,於已得境界喜著俱行愛,名喜貪俱行愛;於未得境界希求和合俱行愛,名彼彼喜樂愛。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九:「問:是諸煩惱幾與樂根相應?乃至幾與捨根相應? 答:若任運生一切煩惱,皆於三受現行可得。是故通一切識身者,與一切根相應;不通一切識身者,與意地一切根相應。不任運生一切煩惱,隨其所應,諸根相應,我今當說。貪於一時,樂、喜相應;或於一時,憂、苦相應;或於一時,與捨相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此中,樂俱行對治,謂於最勝根本靜慮;苦俱行對治,謂得近分出離欲俱行;不苦不樂俱行對治,謂即於根本靜慮。為欲顯示轉因緣滅故,即依諸受說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約第一義皆是苦故。言相對者,謂有此故,施設於彼,是名相對。此中,諸受展轉相對,由彼一切苦所攝故。又由有此第一義苦,施設無智;由有此故,施設治彼出世之慧;由有此故,施設彼果寂滅涅槃。是故彼彼諸法說與彼彼諸法相對。」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又約不隨所欲義故,說有三縛,謂貪、瞋、癡,依三受故。由彼因緣,雖欲脫彼,而不能脫,故名為縛。又煩惱品麤重種子之所隨逐,說名隨眠,是隨縛義,是微細義,取其根本,但有七種。又從煩惱生故,親近煩惱故,隨惱亂心故,名隨煩惱。除七隨眠,所餘一切染汙心法皆隨煩惱。又現起相續無斷絕義,說名為纏。纏有八種,謂無慚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由五種相當知安立諸受差別:一、自性故;二、所依故;三、所緣故;四、助伴故;五、隨轉故。自性故者,謂有三受:一、苦;二、樂;三、不苦不樂。所依故者,謂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與意。所緣故者,謂色等六所緣境界。助伴故者,謂想、思,或餘善、不善、無記心法與此相應。隨轉故者,謂此相應心,由依彼故,三受隨轉,彼為諸受同生同滅所依止處。

復次,如是五相安立諸受,當知復有八種差別:一、內處差別;二、外處差別;三、六識身差別;四、六觸身差別;五、六受身差別;六、六想身差別;七、六思身差別;八、六愛身差別。當知此中,由三和合義,立前三差別;由受因緣義,立第四差別;由三和合觸果義,立第五差別;由分別受隨言說義,立第六差別。所以者何?受諸受時,作如是想:「我今領受此苦、此樂、此非苦樂,亦復為他隨起言說。」由業、煩惱二雜染義,當知建立第七、第八兩種差別。所以者何?由於彼受若合若離起思造作,如如發起思所造作,如是如是生愛求願。」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復次,於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云何為二?一者、他類差別性;二者、自類差別性。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異。自類差別性者,謂即彼界,或順苦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為緣,能生三受。」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云何建立分位差別?謂苦分位、樂分位、不苦不樂分位,即是能順三受諸法。

云何建立品分差別?當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別,謂染不染法、下劣勝妙法、麤細法、執受非執受法、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有諍無諍法、有愛味無愛味法、依耽嗜依出離法、世間出世間法、墮攝非墮攝法。

當知此中,由五因緣建立染法:一者、於三受中,如其所應,為雜染故;二者、能遍攝受諸煩惱品麤重性故;三者、能遍攝受現法、當來非愛果故;四者、能遍連結生相續故;五者、能遍障礙一切善法及於所知障智生故。由是因緣,名為染法。與是相違,應當了知不染法相。此不染法略有二種,謂善、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