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 - 大海深嶮

《唯識春秋》(十)
《唯識春秋》(十)

大海深嶮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海深嶮者,此世間愚夫所說深嶮,非賢聖法、律所說深嶮。世間所說者,是大水積聚數耳,若從身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七本:「以外喻識。如多波浪、鏡像,以一大海、一鏡為依,起多浪、多像故,依一本識心,多識俱起。此並五十一、七十六、《解深密》文,皆有此文。此八證中,業用證也,一念之中,有四業故。而今有人云八識不異,如浪、像故。今說不然。彼依少分相依道理為喻,非盡理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復次,海有二種:一者、水海;二、生死海。由三種相,當知水海與生死海而不同分。何等為三?一者、自性不同分故;二者、淪沒不同分故;三者、超渡不同分故。

此中,自性不同分者,謂水大海用色一分為自性故,有邊有量;生死大海用一切行為自性故,無邊無量。

此中,淪沒不同分者,謂若所有淪沒,若由此淪沒,若如是淪沒,皆不同分。謂水大海,或傍生趣,或有人趣,於中淪沒;生死大海,諸天世間亦常淪沒。

又水大海,唯由身故,於中淪沒;不由語故,不由意故,不由貪故,不由瞋故,不由癡故,不由生等眾苦法故,於中淪沒。此中宣說諸業、煩惱、彼果三分,如其次第,應知彼相。生死大海,亦由身故,乃至亦由生等苦故,於中淪沒。諸出家者由妄尋思,由妄觀察,由自所起諸邪分別,發起種種不正尋思,令心擾亂,於生死海恒常淪沒。又餘外道,諸煩惱繫所纏繫故,於生死海恒常淪沒。諸在家者恒常無間,眾苦逼切,煩惱燒然,而不能厭,故名淪沒。其餘依止諸業、煩惱,於諸生處往還無絕,故名淪沒。其水大海,唯墮其中,暫時衰損;或傍生趣,由業、煩惱一分勢力而生其中,暫時淪沒,而非究竟。當知是名沒不同分。

此中,超渡不同分者,謂水大海,未離欲貪諸異生類尚能越渡,何況其餘。生死大海,三分建立:未離欲者,由五可愛境差別故;已離欲者,由意所識可愛諸法境差別故;諸有學者,由內六處有差別故。其未離欲諸異生類,於五可愛境界大海未能超渡。其已離欲諸異生類,於內各別六處大海未能超渡。由彼於此未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亦未超渡。其有學者,普於六處遍知為苦,即於所緣修習正道。彼由安住如是住故,於未離欲、已離欲地二種境界所有心意所緣境相明了現前。又由猛利觀察作意,於先所見等隨憶念,由此因緣,於彼速疾以慧通達,亦能除遣。又彼於其六處大海速能超渡;能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畢竟超渡,及能超渡能發棄捨所學煩惱,能發尋思亂心煩惱,能發耽著世間利養恭敬煩惱,能發一切惡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