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何等為四?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於此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復次,麤惡語者者,此是總句。此中,尸羅支所攝故,名語無擾動。文句美滑故,名悅耳。增上欲解所發起故,非假偽故,非諂媚故,名為稱心。不增益故,應順時機引義利故,名為可愛。趣涅槃宮故,名先首。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善釋文句故,名分明。顯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離愛味心之所發起故,名無所依止。不過度量故,名非可厭逆。相續廣大故,名無邊無盡。」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應知欲解復有八種:一、有顧欲解;二、無顧欲解;三、損惱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淨信欲解;七、棄恩欲解;八、知恩欲解。有顧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顧戀其身,顧戀財物,顧戀諸有,造不善業。無顧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顧其身,不顧財物,不顧諸有,造作善業。損惱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損惱欲解造不善業。慈悲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業。憎害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隨一種尊重處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業。淨信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等,以增上品淨信欲解造作善業。棄恩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所,及隨一種恩造之處,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誑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業。知恩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報恩欲解所作善業。」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復次,若於僧祇、佛靈廟等所有財寶起貪欲心,由事重故,名重貪欲。若於己德起增上慢,自謂智者,乃於國王、大臣、豪貴、所尊、師長及諸聰叡同梵行等起增上欲,貪求利養,名重貪欲。」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論: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 述曰:釋九所以。此非真、相二見道攝,不作此觀。然約布教,相見道攝。
但以十六心、三心等,《對法》、《顯揚》、《瑜伽》,如次皆有世第一無間等言,故今會云:
論: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已斷故。 述曰:此下第三、總釋。於中有三︰一、會違;二、釋頌不說;三、智攝。今初也。依真之義,假說相見道等,為無間等。如前引《顯揚》十七,正與此同。此有三因,三心相見道,真非安立後生故,餘如文可解。然非安立因不遍三心相見道義。
論: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 述曰:第二、釋頌不說二種見道。本頌何故但說於真?以證識性觀照如故,即圓成實;自證識相亦是自心,觀於依他故。今依見分說。論說「初勝」,後者後得攝,故不及前,如五十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