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起貪覺覺,莫起恚覺覺,莫起害覺覺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汝等莫起貪覺覺,莫起恚覺覺,莫起害覺覺。所以者何?此諸覺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汝等當起苦聖諦覺、苦集聖諦覺、苦滅聖諦覺、苦滅道跡聖諦覺。所以者何?此四聖諦覺,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向於涅槃。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進修學。」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復次,如來有十種名稱功德隨念功德。云何十?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非不如說,故名如來。得一切義故,無上福田故,應供養故,故名為應。如第一義開覺故,名等正覺。三明,如契經所說,行者,止觀具足故,名明行足。第一上昇,永不復還,是名善逝。知世界、眾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淨,是名世間解。第一調伏心巧方便智,一切世間唯一丈夫,是名無上調御士。四種真實智義法真實故,顯示不了義故,依一切義故,廣宣說故,斷一切疑故,顯示甚深清白處故,為諸法根故,為一切法導故,為一切舍故,脫一切苦師,演說法義,正諸天人,是名天人師。義饒益聚、非義饒益聚、非義非非義饒益聚,具足一切種平等開覺,是名為佛。 此三聚是善、不善、無記。壞一切魔力故,是名婆伽婆。」
《菩薩地持經》卷第四:「若有眾生為作戲樂,非義饒益來乞求者,菩薩不施。何以故?若施與者,於菩薩所雖少歡喜,而多起惡行,身壞命終,墮於惡道。若戲樂具,不墮惡趣,不起善根,而令眾生因此成熟,為攝取故,是則施與。」
《菩薩地持經》卷第六:「云何菩薩一切慧?略說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是二略說,各有三種:一者、所知真實,隨覺分別;二者、善攝五明處及三聚法;三者、利眾生所作。菩薩以無言說無我法,覺了真諦,覺已,於上般若第一寂滅處繫念安住,離諸妄想,滅除虛偽,入於平等大總相觀,建立及謗,是二俱離,入于中道,是名隨覺分別慧。善五明處,廣說如〈力種性品〉;三聚者,義饒益法聚、非義饒益法聚、非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法聚。如是八處,般若善攝,大無上慧,眾具滿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眾生所作,有十一事,如前說。於彼一一處,智慧方便調伏眾生。」
《菩薩地持經》卷第十:「諸佛如來於十方世界施作佛事,利益眾生,略說有九種。云何為九?一者、欲令眾生信心清淨故,受丈夫身,起諸相好;二者、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斷一切疑故,起如來十力;三者、以佛十力起一切義,開發如來一切知見,答一切問,伏諸邪論,建立正論故,起如來四無所畏;四者、如來智慧若住不住,隨彼調伏,離諸煩惱故,起三念處;五者、如前說,如是作故,起三不護;六者、常以佛眼晝夜觀察一切世間故,起大悲心;七者、於一切眾生,一切所作已作故,起不忘法;八者、如來所行,隨順於如,無有餘故,起斷除諸習;九者、非義饒益、非義非非義饒益法一切遠離,義饒益法分別顯示故,起一切種妙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