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
云何於食如實知?謂四食。何等為四?一者麤摶食,二者細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是名為食,如是食如實知。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云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捨、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云何食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跡,如是食滅道跡如實知。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四:「四食章 四食合以五門分別:一、辨名;二、出體;三、顯相;四、廢立;五、諸門。
第一、辨名有二:初列後釋。此等廣如《瑜伽》第五十七、六十六、九十四、《顯揚》第一、《對法》第五、兩本《攝論》俱第三、第十、《成唯識》第四說。
初列名者,五十七等說:「如經言:『有四種食,皆能長養諸根大種。』云何四食?云何長養諸根大種?答: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乃至廣說。
後釋名者,釋總名云,六十六說:「任持有情,令不壞故。」《成唯識》云:「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斷壞,故名為食。」四是數名,即帶數釋。釋別名云,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段即是食,持業釋也。舊云團者,可摶可握,立為團食。此義全非,「團」字非摶,非水飲等可摶團圓,云何名團?故應名段。觸,謂觸對,令心、心所同觸於境,立以觸名,觸即是食,亦持業釋。意思食者,意,謂意處,所依心名;思,謂造作,相應心所。意相應思,名曰意思,鄰近釋也;依意之思,即依主釋;意思即食,亦持業釋。識,謂了別,識即是食,亦持業名。
第二、出體性者,六十六云:「段食當言香、味、觸處所攝。」《成唯識》言:「謂欲界繫,香、味、觸三。」此言意顯,唯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壞時有資養者,說名為食,非下一切及上觸等。
九十四云:「諸有漏觸能與喜、樂為食。」《唯識》亦言:「謂有漏觸總取境時,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能為食事。」此言意顯,三界有漏八識俱觸,攝益喜、樂及順益捨,攝益身者,是觸食體;若引苦、憂、非順益捨,觸體非食,非資益故。故《唯識》言:「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即彰觸食通八識俱。密會天親《攝論》第三云:「此中,觸食屬六識身。」觸麤顯境,資養勝故,不取餘觸。
有義:唯取六識俱觸以為食體。論觸雖通八識俱轉,為食體者,唯六識俱,七、八俱觸全無引生喜、樂二受及順捨故,八俱之捨一切地時行相同故。前解不然,非要觸能引自俱生喜、樂受等方名為食,引餘識俱喜、樂等起攝益身者,一切皆是。由第八等觸勝自境,引生六識俱時喜等,故亦是食。然准諸文,第二解勝,但言攝益喜等為食,非七、八故。
《成唯識》言:「思食,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又言「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此意正顯三界有漏八識俱思,希可愛境,攝益身者,皆思食體。密會五十七及天親《攝論》,云「緣未來境,攝益於識,名為思食」,「意思於境希望勝故」。由此九十四云:「若在意地,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能與一切於可愛境專注希望為食。」
復有義者,六識俱思,諸有漏者希境益身,皆思食體;七、八不然,無行相故。諸處但說與意俱者,通緣未來,彼最勝故,亦有希望現境思,故許通五識。《唯識》所言諸識相應,顯思體俱,食唯六俱。
有義:思食唯第六俱,諸處但說緣未來故;五識緣現,觸力增長,非思食。故《唯識》說思體通諸識,成食義者,唯第六俱。故世親說:「意思食者,是能希望,由希望故,饒益所依,如遠見水,雖渴不死。」以眼為門,意希望故,非五識有希未來故。
此雖三解,第二解勝。五識於境有微細思,可希望故,不爾,五識應無欲俱。准此第三乃同《唯識》不許別境與五俱義,故知正者,第二師勝。
《成唯識》云:「識食,謂有漏識。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此顯識食取通三界有漏八識,正能執受唯第八識,一類相續,執持勝故。《攝論》、《唯識》皆取第八,實通八識。然《瑜伽》等,但總言識,不別說是第八,唯《攝論》及《唯識》取第八故。雖知八識皆可名食,非一切識皆立食名,取有漏位第八識全,恒執持故。五十七說:「由三養識,識復長養諸根大種,故立為食。」故知諸識非資養者,皆非食攝,如觸、思等。下第三門辨相之中,四句分別,方應了知。
然第七識有漏皆是,由與本識為俱有依,能執持故。即七、八全,六識少分,或除第七,非資養故。由此《集論》第三卷說:「三蘊、五處、十一界一分攝。」段食是色蘊,思、觸是行蘊,八識是識蘊。五處者,謂香、味、觸三,法、意二處。十一界者,香、味、觸、法及七心界,除無漏四,非資益故。言一分也,即非一切香、味、觸三皆是食體,非資養故。五十七言:「能長養者,名食;與此相違,非是食故。如段食,餘食亦爾。」
第三、顯相者,此等四種,云何長養諸根大種,以成食相?此所長養者,五十七說:「謂五色根及意根,并根所依所有大種。若諸段食,能攝益識,令其強盛,由此長養諸根大種,亦令強盛;觸能攝受若喜若樂,若捨一分,由此益識,識復長養諸根大種;意思為證勝境界故,依止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緣未來境,攝益於識,由此長養諸根大種。」此文即顯喜俱之思,名為思食,樂俱、捨俱之思非也。此義不然,據勝緣境,且言喜俱,樂俱、捨俱,其思並是。不爾,上界三、四定上,應無思食,便違聖教。如是三種,攝益其識,由體增盛及緣現在、未來生故。亦緣過去。此義且依順觸、思故,略而不論。識由三食之所資持,能與後後為增盛因,令彼得生,故說識與意根為食。
九十四說:「有四種法,於現法中最能長養諸根大種。一者、氣力;二者、喜樂;三者、於可愛事專注悕望;四者、前三之所依止諸根大種,并壽與煗,安住不壞。段食能與氣力為食;由氣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氣即風大,力者即是觸處力觸。由段食故,長彼氣力,長根大等。五十七說段食長識,令其強盛,方養根大,據通所資,別資氣力。此中下三,九十四說別資亦爾,五十七中說通資故,亦不相違。《成唯識》中,段、識二食據通別資,文不違故;觸、思但據別所資說,用勝顯故,亦不相違。
九十四云「能順樂受諸有漏觸,能與喜樂為食」,略無順益捨故;「由此便能長養根大。若能會境思,能與一切於可愛境專注悕望為食」,即定俱欲,據勝者故,設非定俱悕望,亦是由悕望故,便長根大;「由能執受根大識故,令彼根大、壽、煗與識不離於身為因而住,是故說識為彼住因;由彼住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依彼而轉」。
彼九十四第二復次又云:「由段食故,而有氣力;有氣力故,根大增長。由是諸有顧戀身命一切愚夫,為此義故,有所追求。追求之時,造作種種新善惡業,及諸煩惱亦令增長。觸、思亦爾。由此三門,能集後有業、煩惱、識。此於現法,由業、煩惱所隨逐故,成其有取,復能攝受當來後有,諸根大等,復得增長。」由此四種各有通別現在當來所長養法。
然此段食雖長諸識,或長氣力,六十六說:「若正消變,便能長養;不正消變,乃為損減。若諸段物於吞咽時,令心歡悅,諸根悅豫,當於爾時不名段食,但名觸食。」是觸之境,觸勝境故,非以三處即觸食體,以三所生歡悅之觸是觸食故。「若受用已,安隱消變,增長喜樂,於消變時,乃名段食。若雖熟變不能長養諸根安樂,不名段食。若吞咽時,不生歡喜,亦不能令諸根悅豫,當於爾時都不名食。要彼後時,安隱熟變,增長喜樂,方名食故。」
五十七說:「或有段物,於受用時,暫為損害,於變壞時,方能攝益,如苦辛等。或有段物,於受用時,暫為攝益,於變壞時,乃為損害,如有甘美,食所不宜。故變壞時,方立為食。」論唯二句,故應更加初後俱損,如毒藥等;初後俱益,如食所宜,甘美飯食。四句中,初、第四名食,餘二句非。由此應作四句分別。
六十六云:「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謂諸段物不能長養諸根大種;或有是食,而非段物,謂觸、思、識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或有是食,亦是段物,謂有段物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謂觸、思、識不能長養諸根大種。如是所餘觸、思、識三,隨其所應,四句亦爾。」
欲令本義得明淨故,皆應分別。或有是觸,而非是食,謂順苦、憂、一分捨觸;或有是食,而非是觸,謂段、思、識三能長諸根大種者是;或有是觸,而亦是食,謂觸攝益喜、樂二受及一分捨益根大等;或非是觸,而亦非食,謂段、思、識三非食者是。或有是思,而非是食,謂緣過去及現未世不能攝益諸根大者;或是食非是思,謂餘三食;或有是思亦是食,謂思與欲俱緣未來世益根大者;第四句者,謂餘三非食。或有識而非食,謂非三所資識不能長根大者;或是食而非識,謂餘三食;第三句者,前三所資識能益根大者是;第四句,謂前三非食者是。由此四種各有四句。
故《對法論》第五卷言:「謂變壞故,有變壞者;有境界故,有境界者;有希望故,有希望者;有取故,有取者。」取謂取境,或是有取,有漏異名。以一一中,有是非故,得成此義。如是總名成食之相。
第四、廢立者,有四種法,於現法中最能長養諸根大種。一、氣力;二、喜樂;三、於可愛境專注希望;四、即三所依止諸根大種及壽并煗,安住不壞。如其次第,當知別用四法為食:一、段;二、觸;三、思;四、識。由別所資長根大法唯有四故,食唯立四,不減不增,餘於此四無勝能故。又由追求三食等故,生業、煩惱,生後有識,故唯立四,餘法不然。
又五十七云「何故建立此四為食?以多分故」,六十六說「四是諸行住多分因緣」,有情多分以四為資,故非增減;又「易覺知故」,此四相顯,易可了知,六十六說「嬰兒等類亦能知故」;又「於日日分易資養故」,此四日日易可資身,餘法不能數數資故;又「於念住中易趣入故」,六十六說「令易入道,能修身等四種念住,謂一切有情食所住故」,由段食故,能修身念住,由觸食故,能修受念住,由識食故,能修心念住,由思食故,能修法念住。思是諸行法之主故,食為彼因,故易入道,食唯四種。
又六十六說:「有七因緣住持諸行,令住不壞,何故世尊但說四食?何等為七?一、生,無無生而住故;二、命根;三、食;四、心自在通;五、因緣和合,由緣未盡,善等法住;六、作意,由發先業,能牽諸行令不絕故;七、無障礙,即所遠離違敗壞法。」彼自答云「此有五因:一、易了知故;二、能令羸瘦諸根大種得增益故;三、又令疾病得除愈故;四、又有長壽諸有情類若不得食,非時中夭故;五、令易入道故,修四念住」等,故唯說四,不增不減。「何緣復說依止命根,諸行得住?謂於是處曾無飲食有所闕乏,非求飲食有所艱難,於彼處所,唯由命根勢力而住,如其所感壽量而住。佛依彼處,說由命住。」
若爾,何故不說為食?五十七說:「若離於食,彼終不能長養身故。」其識亦爾,要三資養,方得住故。此亦不然,生無色界,入滅定等,識自持身,豈由三力?說由三者,通一切論,非一一爾。或識由三持命等勝,壽體不爾,故不為例。
五十七又云:「何故眠夢、梵行、等至皆能長養諸根大種,而不立食?答:有二種長養:一、攝受別義長養;二、令無損害長養。眠夢等三,於後長養雖能長養,於前即非,是故不立。」攝受別義者,即九十四說長養現緣,謂氣力等。四食於彼別能攝受,總能益識,餘法不爾,不應為食。若爾,何故觸、思、識三非長養耶?若唯不損,名為長養,如何得有處寬遍耶?此上總是總廢立已。
何故五根及色、聲二非食攝也?五根亦能資五識身成明昧故,觀色聽聲亦長養故。若資四法者,可立為食,彼無此用故。根由其識所資長養,識能養勝,非根於識,故不說之。以段食用,變壞時增,於色聲不爾。然五十七及《唯識》云色於變壞無損益故。由於自根既無損益,他根亦無,故不立也。又色麤著,聲體虛疏,離根有用,亦不能資氣力強勝,故不立食。
勝定果色雖具五處,全非是食,然由聖力,三處可成食,如香積飯可為食故。有義:不然,彼實三處非法處故,然有聖者定通力變令資益者,三識所得非法處故。此亦不然,豈要三識得,方名為食?但是後變時能資氣力,令識明盛,非要識得。故勝定果三處名食,以本識得能資養故。其假法處色非食義亦成,無體用故,如不相應。
何故受、想不名為食?受由觸資,方益於識,猶如氣力,故不立食。想用微昧,於四無能,不如觸、思,故亦不立。雖亦由愛追求四食,非近資長,業等亦爾,故不說為食。餘心所法皆不及觸、思,觸遍諸心,順生三受,思能希望,造作之主,故餘皆非。無漏無為皆破壞有故,有漏四方立食名。
第五、諸門者,於中有五:一、三界;二、五趣;三、三性攝;四、因果別;五、問答。
第一、三界者,《顯揚》第一、《瑜伽》第五、《唯識》等皆言:「由觸、思、識三種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安住;段食一種,唯令欲界有情安住。」欲界有眠及婬欲故,必資段食,餘界不爾。此依散境,定境通三界,至下當知。
第二、五趣者,《瑜伽》第六十六云:「若麤段食,於欲界五趣中皆現可得。此於一分各別那落迦,非大那落迦。餘食通三界中皆現可得。」《瑜伽》第五云「於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細段食,謂腑藏間風,由此因緣,彼得久住。鬼、傍生、人、天有麤段食,謂作分段而食噉之」,說之為麤,地獄風不爾,故名為細;「復有微細食,謂住羯邏藍等位有情及欲界諸天,由彼食已,所有段食流入一切身分支節,尋即消化,無有便穢」。然五十七云「那落迦中無有段食,定地諸天亦復如是。諸那落迦雖有廣大諸根大種損害因緣,而不能死」者,彼卷次文自會之,云「然彼亦有諸微細風隨入身分,以之為食,難可了知,是故不說」,故不相違。即顯四食遍五趣也。
第三、三性攝者,段食唯無記,散位三境,其性定故,能造、所造,本性定故。法處三境若為食者,自識所變第八識境亦無記故,若依意境,遠資長故。色、無色繫是有漏者,是善性攝;若無漏者,親非資有,究竟為損,破裂有故,近可為食。義稍難知,此應思審。其觸、思、識通三性有,若取勝識食,唯無記性,即第八故。然通定散,定位思、觸、識皆能攝益故。
第四、因果別者,《對法》第五云:「有四差別: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異生,由具縛故。」《攝論》世親第十但言「具縛」,《對法》為勝,依有現種,名具縛故。「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有學及色、無色異生,有餘縛故。」《攝論》言「有學」,雖同《對法》,異生中云若生色、無色界,此義便狹,唯明三食,非說段故,在下離欲,攝不盡故。「三、清淨依止住食,謂阿羅漢,解脫一切縛故。」《攝論》文同。「四、示現依止住食,謂諸佛及已證大威德菩薩,由唯示現食力住故。」《攝論》云:「謂佛世尊示現受用段等四食,如來食時,實不受食,亦不假食因食而生,然順世間,示現受食,示現假食其身安住。」《對法》不約第四識食以明示現,故取菩薩;《攝論》具依四皆示現,故說唯佛;《唯識》亦因,《攝論》所說。各望不同,不相違也。
第五、問答者,問:若三食通三界散位,段食唯欲界者,亦有上界資下段食及餘三食耶? 答:有。二定以上,起初禪四識,豈非資下三耶?又段食示現可爾,即大威德菩薩等是,實不資下。
問:下資上耶? 答:有。由依上定起觸,觸境思妙理故。又解:此非下食,但長養故。不爾,定心亦應名食,非別攝益。此義不爾,定不損害觸等攝別義,所望異故。
問:如是四種為唯種子,亦通現行? 答:前三唯現行,識食通種子。九十四說:「由段食等力故,有氣力等,諸根大種皆得增益。由是因緣,諸有顧戀身命愚夫,為此義故,有所追求。追求之時,造作新業及增煩惱。由此段、觸、思三門故,能集後有業、煩惱、識。此於現法,由業、煩惱所隨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攝受當來後有。」此意即顯由前三食,集種子識,後有增長,故知前三皆唯現行。其彼種子,即後有因,為種子識。此通二世,未來唯凡,非在聖者。依總果業,非聖者故。
問:一切有情,一一念頃,隨所有處,皆定有耶? 答曰:不定。識食定有,餘或有無。
問:若許五趣皆有段食、觸食等者,彼必生樂。極苦趣中,《攝論》說有樂,彼定是樂耶? 答:起順益捨,非喜、樂受。又《唯識》言,餘處所說彼有樂者,隨轉理門,非大乘義。此義為正,但生順捨,必非喜、樂。
問:若三食通三性,如何不善能長養耶? 答:如行惡行,觸五妙欲亦資長故,後世雖損,現資養故。
問:因果別中,隨所應有四,三食處皆得四種耶?謂不淨食等。 答:欲界具四;色界有三,除不淨食,無第四少分,以無佛故;然無色界全無第四及初。
問:三界中,何界食麤耶? 答:且段食者,九十四云欲天及中有、母腹、卵㲉皆細,餘位名麤。然五十七唯天為細,餘名麤者,據多分故。或五趣相望為麤細故,九十四中自趣望故。又全消化、不消為麤細,餘不爾故。
五十七云:「在欲界,三食為麤;在色、無色,三食為細。」九十四云:「三食在無色界名細,餘處名麤。有色為依,易分別故;無色為依,難分別故。」此意即顯以有色所依為麤,無色所依為細。五十七以定地法行相難知名細,散地行相易知名麤。各據一義,亦不相違。九十四云,更有別義,「一切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名麤,能令求生有情安住名細。」本有、中有,麤細別故。此等一切,皆應准知,非要勝義,故不具述。
九十四云:「無有少法生已安住,亦無有我能食所食。然唯約與未生諸法作生緣理,唯法引法說為食義。但由法假,於其識上假想施設補特伽羅,望此四食說為食者。隨順世間,約世俗諦有能食者,非約勝義。若說有識生已安住,體是真實補特伽羅,名為食者,不應立識為其食性,未曾見有補特伽羅還自能食補特伽羅。」乃至廣說。故知食者,但假設施。「復次,三食為因,能生三苦:一、界不平等苦;二、欲希求苦;三、求不充苦。由段、觸、思三為因故。故觀段食如子肉想,不應貪著;觀順樂觸如無皮牛,諸虫唼食,多生眾苦;觀意會思如一大火。作此觀已,勿為三苦之所苦惱,坦然而住。三食為緣,生識內苦,故觀識食如三百鉾之所鑽刺。乃至廣說。不審觀此,便為喜、貪之所染汙。若為二染,生二過失:一者、當來;二者、現法。」乃至廣如九十四說。
問:若無漏法破裂有故,說為非食,何故《佛地經》云「廣大法味,喜樂所持,名為食」耶? 答:《佛地》第一說:「食能長養三有眾生,此斷有故,應不名食。是住持因,故亦名食。如有漏法雖障無漏,然持有漏,得名為食。無漏亦爾,雖斷有漏,然持無漏,云何非食?謂佛菩薩後得無漏,能說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樂,又正體智受真如味,生大喜樂,能任持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故名為食。」非與有情而為食也,唯大悲心神通變境資養有情,近亦名食,故不相違。
問:何故有漏觸為食體,無漏法中喜樂為食? 答:由有漏觸引喜樂勝,無漏喜樂治憂苦勝,各立為食,對治別故。又無漏受領法味增,說之為食,亦如有漏觸生喜增,立名為食,故不違理,各隨增故。
問:《佛地經》說一食:廣大法味,喜樂所持。《法花》說二食:一者、法喜;二者、禪悅。處處說四,謂段、觸、思、識。《攝論》說四:不淨依止等。《阿含》說九:四是世間,五是出世。世間食者,即段、觸等。出世食者:一、禪;二、願;三、念;四、八解脫;五、喜食。
《佛地》、《法花》唯說無漏資無漏食,不說有漏。《佛地經》中,唯說因聞正法之食,不說禪悅。《法花》通說因定、慧資,故說二食。福慧品中,此二勝故,念、願、解脫非增勝故,略而不說。處處說四,世間食故。不淨等四,依人別故。說九食者,有漏、無漏,合二說故;無漏法資,破有漏食,具五種故。故《阿含》云:「常共專念除捨四種世間之食,求於五種出世間食。」有漏法中,段等為勝,無漏法中,定等為勝,各據勝立,亦不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