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三) - 煩惱增盛、鬥爭增盛

《唯識春秋》(三)
《唯識春秋》(三)

煩惱增盛、鬥爭增盛

一千三百餘年前,大唐 玄奘三藏直傳弟子慈恩基師於諸著述莫不先啟前人為敬,不論內外學,如引周易、老子、莊子、列子、論語等,再舉家依三藏(真諦三藏)、羅什三藏以顯尊師,基師又自說遜於羅什三藏弟子道融法師、真諦三藏弟子慧愷法師,後又愧謝孔子弟子顏囘、子游。此則為謝一切內外師義,真慚愧心故,又此為當時之禮教所成故,所謂家學、社會風氣與奘師之傳承教誨也。

然今學人,既無尊師,也無尊經論,其於彼中所說有錯謬,實際上乃己錯謬多隨恣意解也,此即由不尊而不能生信,不能生信勝解而思,於學無有幫助,縱有所學亦增慢心,徒增煩惱爾。於古文如陳隋之音、唐音不解而望文生義,文言文等體本來是自己文化本就有之,如今卻連此也不知如何閱讀,此即可悲矣,古體文尚且無能閱讀,又如何給予客觀之批判?此等人者即為自身底蘊不足而深恐他人揭穿其國王之新衣,每每說言老舊陳腐之學,實際上,彼等人連一個無字都能錯解。如能真實了知自身所學尚且不足而生慚恥心,也不會如此。

一千三百餘年之今時,煩惱增盛、鬥爭增盛、名利增盛,唯獨對古德所說無能信解增盛,於彼於此置換時空,又有誰能於撰文說法之前真實謝恩?上列諸德並非慈恩基師直傳諸師,何須慚愧?只因一切語言名相義理等世出世解增盛求己真實受持與轉依。

感謝與報恩,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