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智顗大師對於地論師等見解,於大師最後的晚年作品《維摩經玄疏》說的十分詳盡,本著作為智顗大師往生前兩年(西元五九五年)親自撰述之著疏,大師沒後諸多著疏大抵為灌頂法師等整理而成,能親自撰述者少矣。《維摩經玄疏》與《維摩羅詰經文疏》堪為顗師親自註解什公所翻本之著疏,另《維摩羅詰經文疏》〈佛道品〉後之六品三卷由門人灌頂法師私述而成。
《維摩經玄疏》說:「末代弘法者亦爾,或信黎耶自性清淨心而毀畢竟空,或言畢竟空無所有,毀黎耶識自性清淨心,或言《般若》明實相,《法花》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豈若慮禍?若知名異體一,則隨喜之善遍於法界,何所諍乎?」
此一段若按玄奘三藏所傳唯識義,依無漏依他亦圓成、攝相歸性義,亦能融通。智顗大師於此著作於多處其實已經道盡對於地論師、三論師(當時中觀宗,然非吉藏師立義,吉藏師於其《中觀論疏》、《二諦義》亦多舉當時中觀師之錯見,也評論古三論宗等見)之義理錯謬之處爾。
傳承是永續不分宗派的,倘若智顗大師能留壽久住等至玄奘三藏學成回大唐(645年至長安),或許又會有更多火花能彼此激發。會有所諍,除其氣度不夠,又端賴其所讀經論不多、無能貫通爾。
其實這三段《成唯識論》論文,為破意識師(含經量部師、西藏中觀師)義,最好的論證:
(一)有說:六識無始時來,依根、境等前後分位,事雖轉變,而類無別,是所熏習,能持種子。由斯染淨因果皆成,何要執有第八識性?
彼言無義。
所以者何?執類是實,則同外道;許類是假,便無勝用,應不能持內法實種。又執識類,何性所攝?若是善惡,應不受熏,許有記故, 猶如擇滅;若是無記,善惡心時,無無記心,此類應斷。非事善惡,類可無 記,別類必同別事性故。又無心位,此類定無,既有間斷,性非堅住,如何 可執持種、受熏?又阿羅漢或異生心,識類同故,應為諸染、無漏法熏,許 便有失。又眼等根,或所餘法,與眼等識,根法類同,應互相熏,然汝不許,故不應執識類受熏。
(二)有餘部執生死等位,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應知即是此第八識,極成意識不如是故。又將死時,由善惡業,下上身分,冷觸漸 起。若無此識,彼事不成,轉識不能執受身故。眼等五識,各別依故,或不 行故,第六意識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續故,不應冷觸由彼漸 生。唯異熟心,由先業力,恒遍相續,執受身分,捨執受處,冷觸便生, 壽、煖、識三不相離故。冷觸起處,即是非情,雖變亦緣,而不執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識。
(三)云何為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應故。
若有於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汙意識於中有中滅,於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有意識轉。
若爾,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
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
依染汙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
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為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為依止此識所生餘意識是一切種子識?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為意識。
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
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