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論人義
《中觀論疏》卷十三:「又舊地論師以七識為虛妄,八識為真實。攝大乘師以八識為妄,九識為真實。又云八識有二義:一、妄;二、真。有解性義是真,有果報識是妄用。《起信論》生滅、無生滅合作梨耶體。《楞伽經》亦有二文:一云、梨耶,是如來藏;二云、如來藏,非阿梨耶。此一品正是破地論人義,不破數、論等。數、論等不明有為人法皆是妄謂所有也。」
《大乘玄論》卷第二:「次破地論中道。彼云阿梨耶識本來不生不滅,古今常定,非始非終,但違真故,起妄想。故彼云:六識熾惱隨覆梨耶,名為如來藏,後修十地之解,分分斷除妄想六識;六識既盡,妄想之解亦除,顯真成用,名為法身。譬如風起雲除,風息,皎日獨朗,法身既顯,有諸應能所,以不生現生,不滅現滅,不因不果,因果等諸用非一。故經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也。」今謂不然,法身本有,為何因可得?若為因得,則非本有;無因,則同外道義。若言本有,何以名中道耶?又本來有此四句百非清淨法,自應遣顛倒,那急為煩惱所覆,後修得十地之解,尚能遣煩惱,本來常定法身不能遣之,翻成未之修解卻惑?本即不能,未亦不能也。」
《涅槃遊意》:「然此開覆則是如來藏義,何故名如來藏?為當眾生藏如來,名如來藏,為當如來自藏,名如來藏耶?然只此間則是解竟。然具此二義:一者、眾生性顛倒,隱覆如來性,故名如來藏;二者、眾生不堪聞如來之性,隱而不說,亦名如來藏。今教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義,眾生依方等大教臨度,斷除顛倒,則顯如來藏。藏顯則名法身,顯眾生有佛性,則顯眾生是佛性根本。眾生是佛,故有佛性,非佛則不得有佛性。如人姓張郎則有張姓。非張則不得有張姓。佛性亦爾,故論云:「眾生身內有佛非密,身外有亦非密,四並非密,眾生則是佛為密也。」」
漢語中觀除天台外,專說《中》、《百》、《十二門論》兼說《大智度論》、《法華》、《涅槃》等之嘉祥吉藏大師本俗姓安,安姓來原有多類,除滿人外,尚有中亞栗特人於武周入姓,以及祖系波斯(今伊朗)之波斯人等,而與僧燦辯論四十餘回最後取勝之三論吉藏大師,即屬於波斯人。以往於隋、唐之鮮卑人閱讀漢語古籍如論語、孟子等書,皆有其特定鮮卑語所翻之版本,而吉藏大師想當然也熟知中亞語種,從中亞語種再結合漢語學習而成集大成者。
七歲即投入興皇法朗門下學習大、小二乘,除前所說三論外,《成實論》等也是其修學範圍。師講解《中》、《百》、《十二門論》三論一百餘遍,《法華》三百餘遍,《大品》、《華嚴》、《維摩》、《大智度》等各數十遍,於唐高祖時列為十大德。著作多融會引用除其師興皇法朗法師外,另,三論宗新派攝山僧朗、山中僧詮二師所說與於引證真諦三藏所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與《攝大乘論釋》、《大智度論》、《成實論》、《阿毘曇毘婆沙論》、《雜阿毘曇心論》、《舍利弗阿毘曇論》、《眾事分阿毘曇論》、《十住毘婆沙論》、《部執異論》、《唯識論》、《十地經論》、《阿毘曇心論》等阿毗達摩論。師於著作《中觀論疏》另也引證《大乘起信論》、《楞伽經》以破地論師義,如說:「又舊地論師以七識為虛妄,八識為真實。攝大乘師以八識為妄,九識為真實。又云八識有二義:一、妄;二、真。有解性義是真,有果報識是妄用。《起信論》生滅、無生滅合作梨耶體。《楞伽經》亦有二文:一云、梨耶,是如來藏;二云、如來藏,非阿梨耶。此一品正是破地論人義,不破數、論等。數、論等不明有為人法皆是妄謂所有也。」而今之地論師多又引《大乘起信論》、《楞伽經》以證彼義,想當然彼等未必深入吉藏大師所言。
而依玄奘三藏直傳弟子大乘基師義,一諦、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來藏、空、真如、無相、不生不滅、不二法門、無諸分別、離言觀等皆為遣相證性義,並非有一個實體可以令眾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