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常行
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正念正智捨心住。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
...
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當知是舍利弗等。舍利弗比丘眼見色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舍利弗比丘成就此六常行故,世間難得,所應承事、恭敬、供養,則為世間無上福田。」
修觀行者於眼見色法、耳聽聲法、鼻嗅香法、舌嚐味法、身受觸法、意緣識法時,心不生苦、樂、不苦不樂想,能正念、正智捨心而住,是為比丘六常所行法。
《辯中邊論述記》卷中:「創開覺慧,而即初雖,謂四念住;損滅惡法,令善法增,即四正斷;為得勝德,磨瑩修飾己所生善,令得增明,即四神足;有增上用,能發上者,即是五根,發後勝品皆名「上」故;聖道相鄰,近生聖道,謂即五力;初證無漏,入聖等流,即七覺分;既入聖已,功德增勝,即八道支。隨別功能,立此名號。」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本:「自下辨行相中,大文第三、總結。「故識行相即是了別」,卻結頌中「了」一字也。此了別體即是第八識之見分,歸本所明。然安惠立唯一分,難陀立二分,陳那立三分,護法立四分。今此論文,護法菩薩依四教理,說四差別,俱依他性,非安惠等諸師知見。
此四分相望為所緣,各為自證及行相者,所緣可知,遂難說者,第四名行相,第三名所緣,亦名自體,能緣自體故,不可以見分為自體,不緣第四故。如第三為行相,第二名所緣,第四名自體,能緣第三,以能緣法為自體故。又第三分為行相,緣第四時,第四為所緣,所緣即自體。如四緣第三,返覆理齊故。第三為自體,見分為行相,相分為所緣,如前已辨。又難云︰第二量、非量,餘之二分是現量;第二染、非染,餘之二分定非染。又量、非量殊,苦、樂、捨應異。又見分解、非解,餘二定皆解。餘一切法,准難可知。
又心若自緣,即有因、果,能、所作,能、所成,能、所引,能、所生,能、所屬,能、所縛,能、所相,能、所覺,無差別過失。亦不應言二緣生識,三和合生識,識亦生識故。亦不應立有邪見心,以邪見心自知邪故。亦不應言惡心遍體皆是不善,以自知心是不善故,此為正智,非邪惡故。其四念住亦應無別,以身等念住即法念住等故。又四諦智應無差別,以苦智等即成道智等故。又宿住智亦應不成,知現在故。他心智亦爾,以自知故。又若知他如知自者,知他應是邪,謂他為自故。知自如他,反難亦爾。又用二故,體應非一,如燈自照,其喻不成,喻無能緣等,心有能緣等故。即有因法自相相違,喻所立不成過。又燈若性照,更何須照?若非明者,應非能照,體應是闇。諸如是等種種妨難,更應思擇,次第解之。
然《佛地》第三有解燈照難,餘難無解。然他界、無為、無漏緣等,依見分說,非自證分。又以堅執名非量,非比非親證名非量。自證於境雖是邪見,親證自體故,不作邪正等解。故前諸難,理皆不成。如五識中,貪、嗔等惑雖染,仍現量。由他引,故成染;親得,故現量攝。」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十七種,如《對法》第十抄。「四攝」,如《大論》四十三,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十門分別。「四無量」,謂慈、悲、喜、捨,如《對法》第十三等抄及別抄解。
《幽贊》說:「如別頌曰: 真性有為空, 如幻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 不起似空華。 彼言:世俗可說法有,依勝義諦一切皆空。 雖此真空,性非空有,寄詮勝義,理皆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