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十二) - 問:何為反華?

問:何為同體大悲?

答: 佛陀的教法常言「同體大悲」,那麼,何謂同體大悲?根據《心地觀》云:「是大菩薩發起如是同體大悲無礙願已,經一念頃惡風尋止,便得順風解脫眾難,得至寶所獲諸珍寶。」又《大虛空藏》云:「若菩薩於一切有情,起同體大悲住於禪定,見來求者悉皆捨施,以福無盡得於寶手令他受用;意樂清淨,心如平地離於高、下,有所悕望豐饒利益,戒清淨故得心無著善護諸根;復能成辦一切施會,得陀羅尼成就辯才。」奘師弟子圓測師《仁王經疏》云:「謂此皆是地上菩薩,得同體大悲,憐念未來惡世眾生也。」雖為地上菩薩得,然於地前若無處處聞思又如何能得?此即無漏種薰故。

答:正常的社會並不會每天強調恨世界,而會思考為什麼我所處的環境都是去恨他人,而不是去愛他人?如同世俗做事業者講究的是誠信,而非以無信為榮。當一個環境不斷強調的是仇恨,那麼就要自己思考為什麼?如此才能遠離共業。有些人認為於社會之中爭奪乃為正常,殊不知於正常社會之中保持單純善良之人格才為正常。

學習阿毗達摩最簡易之事即在於善、不善心所,當一個環境不善心所多於善心所之時,就須思考這是為什麼了。

我們再來講「反」字,反於古義為翻轉、回來、歸還、背叛、類推、反省、反切之義。即知反字通一體兩面義,不論為一手正反面、又或原主所出借,如今物歸原主等。又類推者,即為比量義,如《論語》言:「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者,即角、邊義,此即是比量義,知一邊角而比知其他邊角。如今常說反華,那麼,原本非華者,要如何反?只有本身體性為華者,方能具備反義,此即很簡易之理解。

漢語中文之深,切莫胡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