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三) - 既無無漏種,卉木有情如何自成佛?


《維摩經玄疏》說

關於智顗大師對於地論師等見解,於大師最後的晚年作品《維摩經玄疏》說的十分詳盡,本著作為智顗大師往生前兩年(西元五九五年)親自撰述之著疏,大師沒後諸多著疏大抵為灌頂法師等整理而成,能親自撰述者少矣。《維摩經玄疏》與《維摩羅詰經文疏》堪為顗師親自註解什公所翻本之著疏,另《維摩羅詰經文疏》〈佛道品〉後之六品三卷由門人灌頂法師私述而成。

《唯識春秋》(三)
《唯識春秋》(三)

既無無漏種,卉木有情如何自成佛?

問:《靈峰宗論》云:「為佛祖者,以華嚴、法華、楞嚴、唯識為司南,而通此諸典,又藉天台、賢首、慈恩為準繩。蓋悉教網幽致,莫善玄義,而釋籤輔之。闡圓觀真修,莫善止觀,而輔行成之。極性體雄詮,莫善雜華,而疏鈔懸談悉之。辨法相差別,莫善唯識,而相宗八要佐之。然後融入宗鏡,變極諸宗,並會歸於淨土。以此開解,即以此成行,教觀齊彰,禪淨一致,遠離擔板之病,不墮數寶之譏,可謂慶快生平,卓絕千古者矣。」「賢首教多觀少,清涼收禪為頓教」。

藕益大師欲將諸宗融合,此說師兄意見如何?其實末學此問也不太重要,末學認為沒能力的,深入一門,有能力的遍學多聞但而勿失深入。所以此問純屬八卦,蓋末學乃前者,只是好奇心重而發問,且盡舒己見一論以餐末學,拜謝。

答:《華嚴疏鈔》往昔曾略深入,清涼師多引舊、新譯唯識經論,然清涼師又與天台湛然師義又不同,荊溪湛然師《金剛錍》破澄觀師義,認為草木皆能成佛,此與唯識所傳不同,疏所緣並無識種,未有識種則無無漏種,既無無漏種,卉木有情如何自成佛?卉木眾生為他所化土,然不離自、他受用身。諸阿毗達摩與法相中,特別重視抉擇法、法性、法相、有漏、無漏法,而種子說與阿毗達摩有關,特別為大毗婆沙論等傳承。

澄觀師認為真如緣起也影響至後世漢語佛教至今,此又與唯識所傳不同,玄奘三藏認為此說乃數論宗,無為法非能受薰,有能所受薰皆為有漏法義故,如十因四緣等、所緣緣義也並非澄觀師所說義。此等皆能見慈恩基師所傳唯識諸論疏中。澄觀師多受禪宗影響,又與法藏所說不同。而諸如《宗鏡錄》、《靈峰宗論》等,多半乃為了彙整當時諸宗爭執所起之集結,華人多半彼此爭鬥心強故。

於明末,中觀、唯識、天台等典籍多半流失,蕅益師僅能依靠自身努力而摸索,所言又與原始所傳不同,然《相宗八要》等著作也能閱讀,真若要深入唯識等說,我以為還是需要閱讀玄奘三藏所傳新譯,於新譯中又能見與舊說不同處,如此方能會通。天台智者師多為引用舊翻經論,以二者作為會通,比較穩當些。所以我現在多以實際創始人與直傳者作為軌則以較準。蕅益師於明末環境,又深受理學影響,所以所著之作品又或多或少與之相關,如今觀之。

另,淨土說,依唯識乃三身土,實際上亦離不開自身所修,往生而不往生,自識與佛識所變化故。

唐末後,漢語諸多傳承以武宗滅佛而消散、業已傳至日本、印尼、越南、甚至中亞、新疆等地,如真要深入本傳,還是需要另外以此諸師著作參酌較好。

而藏語傳承如今多半以宗喀巴相關,宗喀巴所傳月稱於十二世紀方漸興起,太虛大師於月稱《入中論》多所評破。奘師於彼同時,卻未見月稱等著作,與奘師同時者為智光,智光專宏中觀,又為戒賢論師弟子,昔者印度諸宗於那爛陀寺尋覓辯論,唯奘師一人出之與辯,眾人皆無敢回駁。而世親又於無著菩薩前往生,足見世親著作必定為無著菩薩所閱過,藏語傳承特別為應成中觀師派,為了證明月稱所說勝於唯識,其學者認為無著未許可世親唯識說,此乃妄語之說,世親菩薩既然於無著菩薩前往生,則無著必定閱讀過世親著作故。

最末,我還是很尊敬明末諸師,畢竟當時諸論疏業以不在,只能依憑自己努力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