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二) - 蘇漫多聲


展轉相依

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略:有生緣故有老、死,老死並非有自性作、他性作、亦不是自他性所作、亦不是非自他性作無有因作。

《唯識春秋》(二)
《唯識春秋》(二)

蘇漫多聲

台灣各種語言版本之聖經,有台語羅馬字、阿美語、排灣語、布農語、泰雅爾語、太魯閣語、達悟語、魯凱語、客語、鄒語、賽德克語版聖經,足見當時之傳道人用心以及重視語言保存。文化傳承與在語言學上之傳續,對於信仰與在地文化保存非常重要。

台灣佛教的達觀尼法師有錄製台語佛經之發音,也是對語言學上傳承之重要。台灣早期,至少在我那時候,說台語會被人以為感覺很土、很俗氣,這也得歸功於當時的教育,實際上台語追尋來源,係出自上古漢語,唐音主流。如今之台灣漢語,實際上是結合北京滿人官話加上章太炎參考日本發音之標註方法所成。而中國之漢語也並不是真正之漢語了,加上近代修改與推動簡體中文化之後,對於漢字之意義與認識,更是難以真正了解漢字本身一字多義之解。

很多佛教徒,之所以存在大中華思想,那是他們以為佛教中國化才受到發揚光大,實際上在當時所翻譯之過程,也是一種透過本土化語言、文化之轉譯過程而來,就如同佛教於三武滅佛特別為唐國滅佛之後,諸多經論如天台、唯識等,皆從日本請回至當時之宋等國而重新發揚,更不用說清末之季,諸多中觀、唯識經論至日本請回,此即是文化多元性。文化不可能是單一存在,必定為多元融合,只不過於泛文化圈內會選擇一種方便使用之語言作為彼此於生活、貿易、信仰等所用,而且翻譯過程中並不是只有漢語,也有回鵠文等,縱使翻譯成為漢語,也不見得為同字或者同義,如《長阿含經》〈第二分.(五)小緣經〉:「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為如來弟子眾也。」四雙八輩於日後翻譯則為:「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等,得之與果作為當時不同時代之漢字使用。

又根據《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三十九圓測師對於無種性義之說法,舉舊《善戒經》及《地持論》、舊《大莊嚴論》已經有無種性之說法,並非為玄奘三藏所翻新論方有,此也為現代學人學唯識而不知其所以,此即是於義不通所致,如說:「測云:有人依《涅槃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文證,謗新翻經論非是正說,此即不可。所以者何?舊《善戒經》及《地持論》皆同說無種姓人可以人天而成熟之。又舊《大莊嚴論》第一云:「次分別無姓位。偈曰: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少善亦無因。釋曰:無般涅槃法者,是無姓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般涅槃法。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種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槃性。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如此等文皆同此論,說無種姓,何獨謗新翻耶?但《楞伽》說闡提有二:一者、斷善;二者、菩薩。斷善闡提值善知識即得成佛,菩薩闡提畢竟不取無上菩提。西方解云:欲顯菩薩畢竟不入大涅槃果,希前相故,且舉斷善闡提,影略而不說無涅槃補特伽羅。」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提到 佛陀說法並不是以雅語說法為主,蘇漫多聲即是一般在當地之語言,通俗之平語:「宋僧傳三(十五紙左)云:第四粗言細語者,聲明中。

一蘇漫多。謂汎爾平語言辭也。

二底彥多。謂典正言辭也。佛說法多依蘇漫多。意住於義不依於文。又被一切故。若彥底多非諸類所能解故。亦名全聲者,則言音分明典正。此細語也。半聲者,則言音不分明而訛僻。此粗語也。

一是粗非細。如五印度時俗之言是。

二唯細非粗。如法護、寶雲、奘師、義淨洞解聲明音律。用中天細語典言而譯者是。

三亦粗亦細。如梵本中語涉粗細者是。或註云此音訛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闕第五華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憂同也。且此方言語。雅即經籍之文。俗乃街巷之說。略同西域。細即典正。粗即訛僻也。

一是雅非俗。如經中用書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如經中乞頭博頰等語是。

三亦雅亦俗。非學士潤文信僧執筆。其間渾金璞玉交雜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闕第六直語密語者。」

按照大乘基師說蘇漫多聲還有三類,《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先俗所傳蘇漫多聲中,有此三類:一、八補盧沙,是男聲體義;二、悉底履,是女聲體義;三、如納蓬去聲 素迦,是非男非女聲體義。復有總聲,如涅履題勢。此之四種,各有八囀,一一囀中,皆有一名、二名、多名,如是合有九十六聲。」

台灣本土聖經: https://www.bstwn.org/native.htm

達觀長老尼台語經文: http://cchc.tw/z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