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義寶鬘》之謬
問:藏傳《宗義寶鬘》(四部宗義)云唯識師執「離能所取識,許為勝義有」,又說:「主張依他起真實存在,而不承認外境」的宣說佛教宗義者,就是唯識宗的定義。
答:五重唯識觀,初重,遣虛存實識,大乘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云:「此唯識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此最初門所觀唯識,於一切位,思量修證。」此中即說「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即知所言識者,乃世俗諦,非執識實有可唯。《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又云:「唯內證淨,為簡依他,故說識性。何故須簡?有漏依他不可敬故,無漏依他亦俗諦故,非最勝故,非諸聖法真實性故,非所證故,非迷悟依故,或彼即是滿、分淨故,略不敬也。」既說「有漏依他不可敬故」何乃說唯識宗執此為勝義?所說世俗依他真實,乃依據眾生於我、法起迷執,故令彼等離一切所執,並非彼等所言之真實義。識若無漏亦為俗諦故,非最勝勝義諦故,彼等所執,乃為誤解唯識義。此等皆為基本唯識理。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七末又言:「三界唯心之言,即顯三界唯識。即與欲等愛結相應,墮在三界,即屬三界貪等結。此「唯識」言,無有橫計所緣,不遣真如所緣、依他所緣。謂道諦攝根本、後得二智所緣,不為愛所執故,非所治故,非迷亂故,非三界攝,亦不離識,故不待說,非無無漏及無為法。」此中所言乃明異生有情與欲等愛結相應而於三界輪轉無期,既然於三界生死即是於三界貪、瞋等結計著,若非,則無能輪轉生死。而此中所言唯識者,以屬道諦所攝之根本、後得二智所緣,緣義,即表非所治之故,何以故?根本、後得二智非迷亂之故,迷亂者,如前所言異生與貪等結相應,故彼異生為三界所攝,亦不離於識,並不是沒有無漏法與無為法,然心執著實有無為法,亦唯識所變之,以心能取之故,亦是有為法。
又云:「又經部執無色心等是無色無體,無實所取境義顯現所依,恐彼執為非心等,故說三界唯心。此即唯心義意如是。」此中亦說恐彼經部執著無有色、心等是沒有色沒有無體,沒有實際之所取境界義而顯現其所依,則恐經部於此執著有一個非心等之法,所以說三界唯心義。
大乘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以六門顯唯識義,其云:「然諸教中,就義隨機,於境唯識,種種異說: 或依所執以辨唯識,《楞伽經》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現,以彼境非有,是故說唯心」,但依執心虛妄現故; 或依有漏以明唯識,《花嚴經》說「三界唯心」,就於世間說唯識故; 或依所執及隨有為以辨唯識,《三十頌》言「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依識自體起見、相分,二執生故; 或依有情以辨唯識,《無垢稱經》云「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雜染故,有情雜染」; 或依一切有無諸法以辨唯識,《解深密》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或隨指事以辨唯識,阿毗達磨契經頌言「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隨指一事辨唯識故。
如是等輩,無量教門,舉此六門,類攝諸教,理義盡者,唯第五教,總說一切為唯識故。
或束為三,謂境、行、果,如《心經贊》具廣分別。」既說或依所執、有漏、隨有為、有情、一切有無諸法、隨指事以辨唯識六門義,即知此中所說但乃世俗諦而非勝義諦。而依唯識境、行、果者,但乃於修證道次第所說。
若欲了知佛教諸宗,不若學習《四教義》。天台智者師答「若無經論明文,豈可承用」之疑,而解言:「如開善、光宅五時明義,莊嚴四時判教,地論四宗、五宗、六宗,攝山單、複、中、假,興皇四假,並無明文,皆是隨情所立,助揚佛化。其有緣者,莫不承習信解弘宣。」並不興謗他宗。後又說云:「經論正赴往人機緣,末代學問執見千端,行道障起非一,寧可守株待兔,必貽斯責?且佛教無窮,恒沙非譬,東流之者,萬不一達,智人君子希更詳焉。」
日本法相宗北寺傳 仲算法師《法華釋文》,幾乎此疏皆在博引不同宗派如天台、三論、世俗諸師廣解一字,如:
「陀羅難陀(慈恩云:唐云艷喜也。天台云:好愛也。吉藏云:端正也。亦柔血也)」
「蔗(之夜反。王逸云:ー藷也。藷之餘反。藷蔗也。署豫一云藷也。麻杲云:藷蔗甘蔗。風土記云:一名都蔗草。搗取汁煎練作石蜜也。慈恩云:ーー。或云芋蔗。或云藷柘。或作甘柘皆一物也。湛然云:ーー其實一也。栖復云:最小獨立也)」
由此可觀,世俗出世間所學若欲深厚而沈穩,即須虛心學習。然今人多半學一樣破一樣、或者學一樣其他皆不入眼,著實為慢心所致,又或所學尚淺,僅只依幾本學者等書寫之書而隨意跟著學烏鴉之語。唯識宗的山東一遍照 慧沼師說:「能不執著,一切經皆是所了義;若執著者,一切經皆是所不了義。不得約人自不能了,便判聖教亦為不了。」 由此判教最為了義。
北寺派由智鳳傳入,後有良辨、行基、玄昉、善珠、德一,而此時期,南寺傳有勝虞、護命、仲繼、明詮、真慧。仲算師由承接空晴,爾後傳真興, 於第一次復興(1100-1252),又有藏俊、覺憲、貞慶、良遍等師多做唯識疏而廣揚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