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宗喀巴於廣論卷十提到中國禪宗法師對於空性的邪見,以為證得空性者,無需修持六波羅密多,是乃邪執。 其實,現代也有許多學人有此邪見,只不過,很少人能夠去探討佛法對於自身受用與否?
若實真如法性不可說為法與非法,非異生本識所變故非彼依,以是故龍樹言:「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令無有遺餘,是名畢竟空。」依此所變而假施 設為我法相,心變真如亦名為法,是故「若人捨有為著無為,以著故,無為即成有為。以是故,雖破無為而非邪見, 是名有為、無為空。」眾生心變真如相,此相亦是有為法故。
「問曰:有二種樂:有漏樂,無漏樂。有漏樂下賤弊惡,無漏樂上妙。何以故於下賤樂中生著,上妙樂中而不生著?上妙樂中生著應多,如金銀寶物,貪著應重,豈同草木?
「若慈愍眾生故,為度眾生故,亦知戒實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將來令人至佛道,如是名為得無上佛道戒。
我一直覺得既然是同證無為法性,焉有高下之分? 宗喀巴將三乘修學分成下、中、上三士道,如同東密的空海一樣,空海倡言十住心論即身成佛義,兩者之間皆認為唯有密乘行者才是最上乘的修學,而東密與藏密之間關於本尊的定義又有所不同。
其實要驗證一個人對信仰的堅持,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商業行為、社會正義本身去了解也最容易明白其是否有無真實信受?或者只是打高空。 特別是受持律儀者,不論是基本的滿分五戒、乃至在家、出家菩薩戒,皆同,或者尚未受持戒學表色,然實際上亦是默默行持增上戒學。
其實要驗證自身修行是否進步,端看自己現在的習氣與多年前的惡習是否一樣?或者清涼?或者轉為更重?說話是否顛倒不實?例如從前貪愛美色,現在是否依然如是?例如往昔瞋恨心重,現在是否能慈心修觀?例如過往眷屬情執過重,凡有所作皆護其短、隱其惡,現在是否能如理觀察而教之悔過?
北周武帝滅佛時,地論宗大德 淨影寺慧遠(其著述學說影響了天台智者、三論宗吉藏、以及後來的華嚴宗法藏等)與皇帝當庭對辯,在當時已經意欲下達指令者,非現代民主社會可以透過民主制度運作,古帝王之命令等於權威,然淨影慧遠依然與之對辯,足見其真勇。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即前經云:「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
上週與北京的朋友談到民國初年的唐仲容居士的生平,唐仲容為王恩洋的學生。 自小即聰慧,然患上眼疾而導致失明,十六歲的年紀因為眼睛失明又想學習佛法而請人代讀《成唯識論》,而玄奘三藏所揉印度十大論師的《成唯識論》對於許多學習佛法者,甚至久學老參來說,其中的種種法義艱深、勝妙,並非容易學習,而唐老居士則是用聽力來聞解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