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六法
佛告摩訶男:「汝見如來、不見如來,見諸比丘、不見諸比丘,且汝常當勤修六法。何等為六?正信為本,戒、施、聞、空、慧以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訶男!依此六法已,於上增修六隨念,念如來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種念成就,彼聖弟子諸惡退減不增長,消滅不起,離塵垢,不增塵垢,捨離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緣自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七:「經下文言,成熟八法,生于淨土。〈香臺品〉言:「堪忍世界諸菩薩眾成就八法,無毀無傷,從此命終,生餘淨土。一、作思惟:我於有情應作善事,不應於彼希望善報。二、作思惟:我應代彼一切有情受諸苦惱,我之善根悉迴施與。三、作思惟:我於有情應心平等,心無罣礙。四、作思惟:我應於彼一切有情摧伏憍慢,敬愛如佛。五、信解增上,於未聽受甚深經典,暫得聽聞,無疑無謗。六、於他利養,無嫉妒心;於己利養,不生憍慢。七、調伏自心,常省己過,不譏他犯。八、恒無放逸,於諸善法,常樂尋求,精進修行菩提分法。」《觀無量壽經》廣說諸觀生淨土因,乃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十念成就,皆淨土因。《佛地經論》及《攝大乘》皆言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唯說無漏善根為因。
雖有如是諸文不同,各隨所化,機宜不同,宜聞說行,非定唯爾。故《對法》云:「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之所引發。」總而言之,淨土因者:一、由善根;二、由大願。若不修善根,佛土無因;不發大願,佛土無緣。因緣具足,方感果故。如世有支資愛取潤,方感內外二土果故。要修眾行,以願為資,方得生於佛土之中。不爾,便無見佛聞法生佛土義。
總相雖爾,然佛四土勝因各別,謂法性土唯以二空無分別智為其因緣,證法性理,唯此智故;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後所得智為其因緣,證事五蘊,唯此智故;他受用土及變化土唯以利他後所得智為其因緣。《般若經》云莊嚴佛土,「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佛土,是名莊嚴佛土。」莊嚴佛土,天親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嚴莊嚴意。」廣如彼說,正與此同。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六:「淨土以五門分別:一、出體,三土體異;二、釋名得名;三、能生因;四、能生人;五、諸門。
《維摩經》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謂此佛土以為不淨」等,佛足指案地。《梵網經》說千葉華事、十地、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涅槃經》第一云「爾時,三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輭,無有坵墟、土石、沙礫」等。
第三因中,有漏無漏隨本末因,諸識所變別。《無垢稱》云「布施是淨土」等。依《觀經》,「孝養父母」等為因。依《涅槃》二十一下,「塗掃佛僧地」等,生淨土中。《觀經》云:「臨命終,不遑念佛,遇善知識,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佛地》、無性皆言「勝出世間善根所起」。餘並遠因,此為近正因。
諸門者,即十八圓滿等義。天親《往生論》「二乘種不生」,《觀經》云「中品已得阿羅漢」。彼論據定性不生,經據不定性。《往生論》「女人、根缺不生」,《觀經》「韋提希等五百女人同皆往生」。彼云修因通女生,彼男身,此亦難解。《鼓音王經》「無量壽母名殊勝妙顏」,如何通?《無量壽經》五逆罪不生,《觀經》說逆罪得生。彼云造逆斷善者不生,造逆不斷善者即生。又善趣已前常沒,造逆以為下故;善趣位中遇緣造逆,說之為上,如闍王等,亦懺悔等,令罪滅生彼。
「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即唯自受用土,及佛所變受餘受土。尚非得靜慮者等者,為非二乘等知,謂一切菩薩所見之土,況得尋思者能知之。又靜慮者,即隨下人所得妙定,不知上人土故。又諸菩薩名得定者,亦不知佛土本所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