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聚落主:「是故我說,其諸眾生所有憂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憂苦。」
佛告聚落主:「若有四愛念無常變異者,則四憂苦生;若三、二,若一愛念無常變異者,則一憂苦生。聚落主!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即說偈言:
「若無世間愛念者, 則無憂苦塵勞患, 一切憂苦消滅盡, 猶如蓮花不著水。」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揭曇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深入於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以超越。我從今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唯憶持我!」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末:「論:「於潤業位」至「能沃潤故」。 述曰:答:於潤位說愛、取二。雖諸煩惱皆能潤生,於潤業位,愛力偏增。何以知者?諸論唯說四愛為集諦,又聖教皆說愛如於水,能沃能潤,故不說餘。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又《顯揚論》十六等說:「觀察四諦,起十六行智,前為後後之所依止。謂為對除四顛倒故,苦諦四行:一、為除常倒,起無常行;二、為除樂淨倒,起於苦行;三、為除我倒,起於空行;四、即為除此,起無我行。」空觀諸行,我性空故,「此觀行外,餘我空故」;空觀諸行,無有我故,「此觀行體,非我性故」:是二差別。「次於常、樂、淨、我四愛集諦,起因、集、生、緣四行。次於此斷滅諦,起滅、靜、妙、離四行。次於此能證道諦,起道、如、行、出四行。」皆唯修慧,通有無漏,成滿位中唯無漏修。」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問:如〈聲聞地〉已說於四諦中有十六行觀,何故於苦諦為四行觀? 答: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
問:何故於集諦為四行觀? 答:由有四種愛故。此四種愛當知由常、樂、淨、我愛差別故,建立差別:初愛為緣,建立後有愛;第二、第三愛為緣,建立喜貪俱行愛及彼彼希樂愛;最後愛為緣,建立獨愛,當知此愛隨逐自體。又愛云何?謂於自體親昵藏護。後有愛云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別。喜貪俱行愛云何?謂於現前、或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彼彼希望愛云何?謂於所餘可愛色等起希求愛。
問:何故於滅諦為四行觀? 答:由四種愛滅所顯故。
問:何故於道諦為四行觀? 答:由能證彼四愛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