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五) - 一結不斷,當復還生

《唯識春秋》(十五)
《唯識春秋》(十五)

一結不斷,當復還生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今當知,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復增於丘塜,不復起於血氣,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生此世。」

如是說時,阿耆毘迦悲歎涕淚,以衣拭面,謂質多羅長者言:「我今當作何計?」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若能於正法、律出家者,我當給汝衣鉢供身之具。」

阿耆毘迦須臾思惟已,語質多羅長者言:「我今隨喜,示我所作。」

時,質多羅長者將彼阿耆毘迦往詣諸上座所,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比丘言:「尊者!此阿耆毘迦是我先人親厚,今求出家作比丘,願諸上座度令出家,我當供給衣鉢眾具。」

諸上座即令出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增進學道,淨修梵行……。」得阿羅漢。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七:「「越五暴流」者,斷五下分結;「當度六」者,斷五上分結斷方便。「云何能廣度欲愛」者,斷五下分結方便,謂廣度欲愛也。「而未得腰舟」者,問如彼善斷,未得腰舟度上分結也。如世度海,以葫蘆或浮皮袋,或㴎𣕚,如浮囊梙置腰上,名曰腰舟。海喻生死,意識如腰,慧如舟故。

二頌答中,初頌正答,後頌結答。

「而能靜慮、審慮、諦慮」者,初、中、後別故。「若和合愛」者,謂未得勝境;「若增長愛,若不離愛」者,謂已得勝境。「若不合愛」,未得惡境;「若退減,若別離愛」者,謂已得惡境。

「復有差別。云何修習於無尋定」等者,前番已釋修無尋定是斷五下分結方便,由初靜慮有三識身,當生喜捨而起癡愛,尋等未盡故,依無尋伺定修斷方便。今此差別:依第二靜慮復數修習,名「如彼善斷」。又前復次明依欲界聞思等持厭諸尋故,名無尋定,是斷下分結方便;依初靜慮離欲界欲,下分結斷。今第二差別:修第二靜慮無尋伺定,令下分結遠,名如彼善斷。

「餘如前說」者,謂了法永解脫,皆同前釋也。」

《佛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又難解故,說名為繫。又於所知事能障智故,說名為蓋。又望色、無色界,欲界為下分;望其修道,見道為下分。由約此二下分差別,隨其所應,說名五下分障,亦名五下分結;與此相違,當知說有五上分結。又言林者,能生種種苦蘊性。由親愛故,彼得增長,說名稠林。又能發起諸鬥訟等種種忿競,故名為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