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頁,共 22 頁
兩百卷本《大毗婆沙論》,抽空再重新斷句一次。
此中聖者大阿羅漢亦破「體無轉變、相有轉變」義,如 聖者說:「故知轉變,體有生滅。」,既然「相體一故」,如何有前相有變後體無變之不同?。 .... 問:云何應知,死後非斷?
尊者世友,作如是言:見今時心,多念相續,由前前滅,有後後生,後心必依,前心而起,前心有力,必引後心,遇極厭緣,後方不起。
由斯此世,初受生心,定有前心,為因引起,將命終位,無極厭緣,正死時心,定能引後。
前身既能,引今身起,今身何故,不引後身?由是應知,死後非斷。
復次,見今根覺,依已起根,復能為因,引意覺起,故知胎中,最初意覺,必因過去,根覺引生,前生既能,引今生起,今生何故,不引後生?由是應知,死後非斷。 大德說曰:非離餘心,有餘心轉,亦見有色,隨心而生,復見有心,依色而起,由煩惱故,有色、心生,由是應知,死後非斷。
復次,現見前念,有煩惱身,必能引生,後念心、色,知命終位,有煩惱者,定能引後,心、色令生,由是應知,死後非斷。
問:諸色、心等,何故非常? 答:轉變非恒,豈是常住。
問:寧知轉變,不由隱顯,而執彼體,有生滅耶?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若彼轉變,但由隱顯,則處胎藏、嬰孩、童子、少、中、老位,皆應頓起,然漸次起,故知轉變,體有生滅,不由隱顯。
復次,若彼轉變,但由隱顯,則處胎藏、嬰孩、童子、少、中、老位,應有間斷,然無間斷,故知轉變,體有生滅,不由隱顯。
大德說曰:世間現見,眾緣合時,有諸法起,緣若乖離,諸法便壞,非隱顯者,有此差別,故知轉變,不由隱顯,但由彼體,有生有滅。
復次,法轉變時,前後相別,體亦應別,相體一故,若法常住,雖有隱顯、分位差別,而相無異,故知轉變,體有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