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七) - 問:《法花經》常不輕菩薩所證為何?

問:漢語佛教入門論書參酌

答:阿毗達摩論:塞建陀羅阿羅漢 《入阿毘達磨論》

五蘊十八界、禪定諸名相與基本方法: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初門》

二乘七十五法:玄奘三藏弟子 大乘光法師《俱舍論法宗原》、日本宗禎禎山法師《七十五法名目》

中觀宗:提婆菩薩 造《百字論》

大乘百法:天親菩薩 造《大乘百法明門論》 

唯識基本名相:日本 良光法師《略述法相義》

唯識宗道次第:慈恩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義林〉、智周法師《大乘入道次第》、日本貞慶法師《心要鈔》

答: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云:又〈常不輕品〉說:「不輕菩薩行不輕行,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花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六根清淨,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後值二千億佛,皆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說法,心無所畏。」

彼經意說,不輕菩薩臨欲終時,聞《法花經》,六根清淨,增壽命者,是見道前四善根位。

不說得常六根淨故,不言說法心無畏故,由此定非十地聖位。

說此命終,得遇多佛,獲常六根清淨,說法心無所畏,證入初地,由此定知非四十心解脫分位。

彼位命終,未得常淨根、心無所畏故。

遠照前文,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是者,是決擇分四善根位。

此說聞、思地前勝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