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五) - 八宗義


慈恩會

完成日本法相唯識宗(法相宗) 良遍法師《觀心覺夢鈔》、解脫上人 貞慶《心要鈔》疏文斷句,比對諸藏而成。

《唯識春秋》(五)
《唯識春秋》(五)

八宗義

漢語佛教雖說有八宗,然八宗義出自哪裡?最早乃來自於慈恩基師之說,然此八宗義與現今所言不同。《說無垢稱經疏》卷一本提到八宗:「中、百等師,多引唯是說空之教,今解不然,正中道教,以理據宗,宗乃有八: 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部等,彼說我、法二種俱有,立三聚法:一、有為聚;二、無為聚;三、非二聚。前二聚法,第三聚我。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為;五、不可說。此即是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 二、有法無我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所攝,謂去、來、今及無為法。或五所攝: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故一切法皆悉實有。 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過去、未來,體用無故。 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去來世現在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此類。 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實,非虛妄故。 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體故。 七、勝義皆空宗,謂清辨等,明說空經,以為了義,說一切法,世俗可有,勝義皆空。 八、應理圓實宗,謂護法等,弘暢《華嚴》、《深密》等經,雖說二諦,隨其所應,具有空理,圓妙無闕,實殊勝故。

今此經非前六宗,後二唯是大乘所說,故知通是二宗所攝。」台灣 藍吉富主編之《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說為出自《法華玄贊》當為錯謬。

而日本八宗義實際上延續到漢語近現代佛教八宗義,如日本《八宗綱要鈔》凝然⼤德述其說:「問:其八宗者云何? 答:⾔八宗者、⼀俱舍宗.⼆成實宗.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論 宗.六天台宗.七華嚴宗.八真⾔宗也。

問:此八宗中、幾是⼩乘、幾是⼤乘乎? 答:俱舍.成實及律、此三宗皆是⼩乘也。法相.三論.天台.華嚴及以真⾔、此之五宗併是⼤乘也。」顯見近代黃懺華居士所做《佛教各宗大意》應當是參考了日本凝然⼤德之著作,畢竟黃懺華居士乃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一定也到過神保町古書街,畢竟該書街發源於1880年代就存在了。而像是靈峰蕅益大師選定的《淨土十要》也是參考日本源信法師的《往生要集》而成。

實際上漢語佛教光是禪宗就有十幾個宗派,而漢語佛教傳到了日本之後,日本佛教如今已經有五百多個宗派,宗派越多,顯示人類對一部經論或者一種實踐教義的方法有更多元不同之看法與見解,只要是合乎基本的三法印或四法印,應當都能算是佛教。

但如果要嚴格上來說,現今已經無有最純的佛教,因為雪山部已經消失於喜馬拉雅山之中,該部以專心修止觀、依經而不依論為主。如慈恩基師《義林章》說:「雪山部宗說,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菩薩入胎不起貪愛,無外道得五通,無天中住梵行。」此部認為菩薩依然還是凡夫,然入胎能不起貪愛心,認為外道不能證得五種神通,沒有天趣有情能夠住於梵行。梵行,依照《瑜伽》卷八十三卷說:「言梵行者,謂八聖支道及與遠離非正梵行習婬欲法。又言安住餘梵行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彼由三處之所攝受,謂由奢摩他故,由毗鉢舍那故,由修身念故。」也就是總攝八聖支道、非婬欲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名為梵行。

如果按照漢語佛教傳承,一般我們會認為日本僧侶不持戒,而按藏語佛教應成中觀見者,又會認為唯識為不了義說,其實彼此皆在雞同鴨講。彼此所言之義,皆為不同,又如何能獲得共相?要獲得共相者,則必須仰賴民主主義的信念,針對一切種族、職業階級(僧階)持平等義。

日本奈良時代的袈裟,作為正倉院御物被稱為唯一剩下的正倉院附羅衣。以穿著一件寬松的長袖和服,後身有一塊方形的布。這種形狀的文物在菱格子文羅中呈淡棕色,這是史無前例的,但在鑑真和上的木像中有這種形狀,同時也可以在中國敦煌的壁畫和塑像中找到。這個方形的東西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稱為袈裟的,不得而知,這應該被稱為覆肩衣。袈裟附羅衣是不是應該叫覆肩衣附羅衣。另外,被認為是與穿著鑑真和上木像的袈裟相同的東西,同時也留在了正倉上。此登載在日本國家珍寶冊上的「御袈裟九領」中的「七條織成樹皮色袈裟」復原後進行了穿戴。

這種織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條貫穿全幅的地緯穿入用於圖案的圖緯編織而成的綴錦織法。經過是茶,圖案的繪緯是深藍色、淺綠色、黃色、紅色、淺紅色等彩線,地緯是淺色的。顏色邊界部分由於相鄰的畫緯相互纏繞,在該部分產生了小小結節,呈現出特殊的情趣。緣、條、堤都是原來的樣子,用的是大唐花紋的唐綾。一般長245.5釐米,寬139釐米。這種袈裟具有各種交錯的色調,表現了糞便掃衣的意思。

另外,修多羅的形狀與留存也能夠在日本延歷寺所保存的中國天台宗六祖荊溪大師所依賴的修多羅一起留存在了袈裟上。衣服於此用紗布換成羅布,顏色現在是淡褐色,看起來是褪色的,或許本來就是猩紅色。破色的筒袖內衣疊在一起,穿著裙子,但當時並不使用側蓋。

此等僧衣又與南傳佛教有所不同,然僧衣不同,是否則無能代表僧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