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五) - 法次法向

《唯識春秋》(五)
《唯識春秋》(五)

法次法向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法次法向。」

《菩薩地持經》卷第七:「云何菩薩自性行利?是愛語具足顯示眾生,如所應學,隨利行行,法次法向,住於悲心,心無貪著,勸導教授,調伏安立,是名略說自性行利。」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云何菩薩法次法向?略說五種:如所求,如所攝法,身口意隨轉,正思及修。若此法世尊制身口意所作,及若此法聽身口意所作,彼身口意業如是離,如是修,身口意隨轉,是名法次法向。

彼正思者,菩薩獨一靜處,如所聞法,思惟、稱量、觀察。先離如是不思處,思量於法,勤思、常思、頓思,方便不息。又菩薩正思具足,具足行隨順入,有所捨,依義不依於味,闇說、明說如實知。先思量應入者,入已,入者數數思惟。菩薩離不思處者,不隨愚心、亂心。勤思、常思、頓思具足者,未知義者,令得知之;已知義者,不失不忘。具足者,有所入所行,不由他人,能具觀察。有所捨者,若知諸法非其境界,當自念言:「此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是不謗,自無罪咎。菩薩依義不依味者,善入如來隱密之說。善知闇說、明說者,於真實義莫能動搖。初入正思菩薩,先未得忍,於今得之,已得忍者,堅固隨順,入於修慧。如是八種,菩薩正思所攝。

法次法向修者,略說四種:一者、止;二者、觀;三者、修習止觀;四者、樂止觀。

止者,謂菩薩八種正思善正真實,離言說法,若事若義,係心緣中,遠離一切虛偽輕躁,及諸憶想,緣中解脫,係心安立內三昧相,廣說乃至一心,是名為止。觀者,彼止所熏修,憶念思惟,如正思法相,憶念選擇,乃至明慧,是名為觀。修止觀者,若行止觀,常修方便,頓修方便,是名修習止觀。樂止觀者,彼彼止觀相,心住不動,不勤方便,能自觀察,處所攝受,心不散亂,是名樂止觀。彼菩薩如是如是修習止觀,如是如是樂住止觀;如是如是樂住止觀,如是如是止觀清淨;如是如是止觀清淨,如是如是身心猗息漸漸增廣;如是如是觀清淨,如是如是知見增廣。如是如是習行修慧者,離身心惡,於一切所知,知見清淨。一切修慧業皆從如是四種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