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五) - 觸滅道跡超度者

《唯識春秋》(五)
《唯識春秋》(五)

觸滅道跡超度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諸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不如實知,而欲超度觸者,無有是處,觸集、觸滅、觸滅道跡超度者,無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無有是處,超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者,無有是處。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而超度觸者,斯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斯有是處,乃至超度老死滅道跡者,斯有是處。」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問:世尊處處說如幻,如夢,如焰,如像,如影,如響,如水月,如化。如此八譬,各何所顯? 偈曰: 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諸行, 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

釋曰: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諸行者,幻,譬內六入,無有我等體,但光顯現故;夢,譬外六入,所受用塵,體無有故;焰,譬心及心數二法,由起迷故;像,復譬內六入,由是宿業像故;影,復譬外六入,由是內入影,內入增上起故;響,譬所說法,法如響故;水月,譬依定法,定則如水,法則如月,由彼澄靜,法顯現故;化,譬菩薩故意受生,不染一切所作事故。

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者,初二六謂內六入、外六入,彼幻、夢二譬所顯。二謂心及心數,彼炎譬所顯。復二六謂內六入、外六入,彼像、影二譬所顯。一一一謂說法、三昧、受生,彼響、月、化三譬所顯。」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四十:「次解雜染十因。言「觀待境界所有愛味」乃至「為觀待因」者,愛是生死之本,由彼愛是諸煩惱之本,廣生餘惑,發業得報,故有支相續,即說彼愛為觀待因。「於現法中,無明等法」乃至「為牽引因」者,泰云:現在無明、行熏成種子,以此種子望於未來餘生生、老死等,遠牽引故,為牽引因;若現在愛、取、有望生、老死,為生起因。引發因中,測云:前牽引因,現在無明等種子望引生、老死;今此引發因,亦以名色、六入等種子望引生、老死。並是種子,有何差別?解云:就實為論,皆是種子,於一種子為其二義:親能牽起,名牽引因;疏而引發,名引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