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略:一、大正藏諸多梵語註書,如不空三藏弟子慧琳法師所編著《一切經音義》,根據《佛光大辭典》所云:「唐代慧琳撰於建中末年至元和二年(783~807)。現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本書所錄,自大般若經至護命法,共一二二五部,六十萬言,內分大乘經、大乘律、釋經論、集義論、小乘經、小乘律、小乘論、集傳、集錄等九科。撰者嘗師事不空三藏,能通梵漢二音,故就經律論,以梵音對譯,註釋難解之名相、字句。其後,遼國希麟又續本書,作續一切經音義十卷,亦稱希麟音義。慧琳音義與玄應音義同名,係擴大玄應音義及慧苑華嚴經音義(二卷,亦稱慧苑音義,開元釋教錄卷九有錄)等書而成,凡開元釋教錄入藏之經,悉依次音之,凡有舊音可用者悉用舊音,餘則自創。」慧琳師所編以梵音對譯,所收包含大、小乘經論,若對梵文不解,如何對譯?
二、證義者,除因明論議外,主要以譯場上擔任證明梵文文義之職稱,所謂的證義,即是擔任譯場譯主口宣梵文前,與譯主共同評斷梵文文句法義,而於翻譯完成為中文漢譯後,再次比對是否與原本梵文是否有出入正訛、使用得當的職稱工作。如唯識宗 慧沼法師(西元651-714年),曾參與菩提流志三藏於崇福寺翻譯《大寶積經》擔任證義,後又參與義淨三藏譯場證義,於其所翻譯經論文義,多所刊定判正,訛言舛義,悉從指定,諸人皆無敢踰制,大薦福寺譯《浴象功德》、《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等律,《唯識寶生》、《能斷般若論頌》等論。其著作《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即是於此新譯《金光明經》完成後所撰寫的疏。
三、漢語中觀宗,如吉藏大師,《大乘玄論》說:「今依梵本,則云波若體深重,波若名輕薄。但用此意,則應云智慧體深重,智慧名輕薄。恐此義難顯,故譯經之人借此方智慧,不能稱梵文波若也。又於《百論疏》 說:「據彼梵文,提婆本論則品各四偈,字無少多。」而集《中論》精華為一家傑作之《中觀論疏》提到當時註解《中論》:「『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者,此出注論者非復一師。影公云凡數十家,河西云凡七十家。翰者,古人以雞勒毛為筆,故秤為翰。」道朗所言至少七十家,難不成此七十家皆不懂梵語?雖今缺此七十家諸本,然僅能從吉藏等師註疏得知彼等意,若說缺本而言未明中觀,如同戲論,豈七十家皆同一義?
四、玄奘三藏弟子大乘基師,十七歲時,從玄奘大師出家,遍學五印度語及佛教經論,二十五歲便開始參與譯經,如《金剛般若經贊述》云:「當爾積代梵本文並付三藏,藏討諸本,龜資梵文,即羅什譯同崑崙之本與真諦翻等。」此中所言即《金剛般若經》梵文諸本,若不解梵文,如核對讀梵文?而龜資,即龜茲,此國多曉龜茲語、梵語。
五、關於唐密,諸多印契皆為梵語種子字所成,日本學者栂尾祥雲《密教史》提及不空三藏:「不空隨其親教本師金剛智,學聲明論(Vyākaraṇa即是研習梵語文法,通常需要十二年方能學完的,他則僅以六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聰明博達,通曉諸國語文,善讀異國之書,所以常隨侍金剛智翻譯經典,擔任譯語工作。」
「在此,不空遇到了龍智阿闍梨,以金寶及錦繡等供養之,稟明求法的志抱。龍智阿闍梨卻說:「吾所寶者心也,非此寶也。」尋即授以十八會《金剛頂經》,並毘盧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真言密典經論之梵本,計五百餘部。不空留此三年,所願已遂,即向國王尸羅迷伽等辭別,帶著師子國國王的表文,及黃金、瓔珞、《般若經》的梵本、諸寶白氈等之貢物,和梵本經典一千二百卷,於天寶五年回到大唐國來,向玄宗皇帝報告。」不空三藏除年少即學聲明論外,另外於師子國所攜回大唐如《般若經》、《金剛頂經》等五百餘部皆為梵文,若不知彼等義,如何翻譯與傳授弟子?
以上列舉五事,除諸三藏譯師外,切莫如今缺失梵文諸本,而言古德不曉梵文,此為慢心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