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二十二) - 關於漢語、藏語中觀、唯識幾個問題回覆:

關於漢語、藏語中觀、唯識幾個問題回覆:

一、中國學者認為唯識上之唯乃指阿賴耶識,非也。《成唯識論述記》說:「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識體即唯,持業釋也。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唯者,乃簡別義,抉擇境、識義也,而且也不單指第八識,文中既說心,心所,即知總說八識心王,許多學唯識者以為僅有第八識爾,非也。錯解唯識,如何判定教理?特別是基本之教理已經曲解者。

二、關於該文證中觀,多引藏語見解,而少引漢語中觀師見解,地論師等並非中觀師,漢語中觀之形成應當再補足吉藏大師之義,如吉藏大師於《中觀論疏》引新三論學派僧朗(大朗法師、攝嶺大朗師、攝山大師)、僧詮(山中師、山中舊)、法朗(師、大師、興皇和上)所說。以及此土三論師、本無義之釋道安、即色遊玄論之支道林、心無義之竺法溫、道融、道生、河承公、慧嚴、河西道朗、揚州眾師、釋僧弼、彭城嵩法師、招提琰法師、睿師、慧義法師、釋曇濟、于法開、于道邃、壹法師、東陽傅太子、慧靜法師、周顒、顯亮法師、開善寺智藏、龍光寺僧綽、莊嚴寺僧旻、光宅寺法雲、聰法師、釋寶亮、崇法師、尚禪師、道基師、瑤法師、康僧會、江南大令般若師、建初師等之法義。

《中觀論疏》卷第一:「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者,此出注論者非復一師。影公云凡數十家,河西云凡七十家。翰者,古人以雞勒毛為筆,故秤為翰。青目非天親,《付法藏》云,婆藪槃豆善解一切修多羅義,而青目注斯論有其乖失,故知非也。」即知當時註解《中論》之隋代與中亞佛教已經高達七十家之多。 三、另外,藏語唯識判教也是有問題,特別為護法一系之曲解,如 《成唯識論述記》 說:「 外人問曰︰若爾,心性淨者,此是何法? 下自解也。即心空理真如是心。心性淨者,真實性故。《勝鬘經》中具說此義。其《對法論》第十卷「三轉依」中,解心轉依,真如說為心本性淨。以起煩惱,覆此淨心,今斷染惑,證淨心性故。或依他心,體非煩惱,名性本淨。以煩惱客相應惑心擾,令斷客染,心得解脫,如《瑜伽》五十四說。心所等亦爾。心性者,真如也。真如、無為,非心之因,亦非種子能有果法,如虛空等。故非有漏心,性是無漏,名本性淨也。」足見並非其所言為半卵對開派之見解。玄奘大師所傳唯識判教唯為八宗,此判教為日本直傳弟子等所用。

窺基大師判宗:《說無垢稱經疏》卷一本:「昔執所執我法俱有,有為、無為一切皆空,今說所執我法俱無,有為、無為二種皆有,故有空雙遮,而空有並說,准理配經,二師別引,即第二、第三時教也。

中、百等師,多引唯是說空之教,今解不然,正中道教,以理據宗,宗乃有八: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部等,彼說我、法二種俱有,立三聚法:一、有為聚;二、無為聚;三、非二聚。前二聚法,第三聚我。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為;五、不可說。此即是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二、有法無我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所攝,謂去、來、今及無為法。或五所攝: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故一切法皆悉實有。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過去、未來,體用無故。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去來世現在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此類。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實,非虛妄故。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體故。七、勝義皆空宗,謂清辨等,明說空經,以為了義,說一切法,世俗可有,勝義皆空。八、應理圓實宗,謂護法等,弘暢《華嚴》、《深密》等經,雖說二諦,隨其所應,具有空理,圓妙無闕,實殊勝故。

今此經非前六宗,後二唯是大乘所說,故知通是二宗所攝。若依初大乘清辨等義,此經雖明二諦之義,依勝義諦,以空為宗,所以十大弟子皆以空理而對詰之,彼詞皆屈。四大菩薩亦以真如空理而徵,皆云不能對揚理辨。吉祥問疾,先空方丈。又言諸佛國土一切皆空,空其分別,真空亦空,又〈觀眾生品〉中,譬如幻師見所幻事,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乃至如無煙之火等,是故此經雖具談二諦,勝義深故,以為義主,故以空為宗。

依後大乘護法等義,雖說二諦,世俗諦有四,通空及有,勝義諦有四,唯有非空。空者,無也。遍計所執,唯妄執有,體實空無,故非勝義,二諦皆有四重不同。世俗諦四者:一、世間所成,法體未必有,一切世間共所言說,執之有故,即實我法,瓶、盆等是;二、道理所成,世間有情有尋思者,所說道理,體用俱有,即蘊、處、界有無為法;三、證得所成,世間學者方便修學,除惡務善,證聖果故,即四諦理等;四、真義所成,世間學者既修學已,以此殊妙,為所證得,即二空真如。此四之中,初一體空,後三體有。

勝義四者:一、世間所成,諸有學者,世間言說,以此為有,即蘊、處、界有無為法;二、道理所成,即諸學者共立道理,四諦理等;三、證得所成,諸有學者以此方便能證聖果,謂二空如;四、真義所成,諸有學者既修學已,以此深妙,為所證得。

癈論談旨,一真法界,論其二諦,並通人法,中智所知,名世俗諦;上智所知,名勝義諦。又下劣道理,名世俗諦;上勝道理,名勝義諦。是故二諦各有四重。依人依法,道理淺深,智境麤細,以分差別。而此經一部,多說初世俗諦,故〈序品〉云:「無我造,無受者。」〈聲聞品〉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菩薩品〉言:「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問疾品〉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相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乃至廣說。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我離我所?」乃至諸品皆說我法空,勸離彼分別,後三世俗,即前三勝義,更不別明。

藏語中觀傳揚也僅是此百年之事,明代後政治家利用政治力介入乃當時之仰賴西藏各種資源,並非真的對於藏語佛教也所信受,倘若因此而說藏語中觀見為殊勝者,實乃無智。而漢語中觀三論宗之失傳,有些學者認為融入天台,這也是值得商榷,至於唯識宗失傳也是此理,漢文化不重視邏輯思維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