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錯解唯識

其實牟宗三對於天台、唯識、甚至俱舍、婆沙、乃至中觀的見解常常是一知半解,有些囫圇吞棗的不是很精準、或者是前文對、後文錯,或者為大綱則正、細文則謬。


唯識宗真的是以《解深密經》為主嗎?窺基法師註解關於般若經的著書,大概有幾種,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金剛般若經贊述》、《說無垢稱經疏》、《金剛般若論會釋》等。除了般若系的經論外,同時也註解了《妙法蓮華經》成為了《玄贊》、以及關於淨土法門的《阿彌陀經通贊疏》,所以,一個深入法義者,並不可能只依持一部經爾。頂多只能夠說十大論師在註解世親菩薩的著作時,確實是以《解深密》、《楞伽》、《厚嚴》(密嚴經)、《大乘莊嚴》、《華嚴》等經為主,這樣說,比較客觀也較為符合事實。現在許多學者為了方便研究,而將諸部、諸宗作為切割,實際上對於修學佛法而言,並無多大益處,徒增我見爾。

像是無漏種的部份,首先也並非唯識宗提倡,在從前的二乘論著中即能找到一些蹤跡,乃至龍樹的著作中亦能尋覓,另外像是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的部份,基本上皆為三乘共取義,只不過到了中國,自性清淨心義就真的成為了大眾部、化地、乃至地論宗所建立的無為緣起、真如緣起義,關於這點,在婆沙師、龍樹、無著、世親等著作中亦以破之。

如龍樹說「無為法不從因緣生,故應實。」此與唯識宗所言的人、我二空所顯法性亦同,真如空性非所緣生義,但為所顯義。如《智度》說:「色、無色法無故,無為法亦無。何以故?因有為故有無為;若無有為,則亦無無為。」…「復次,有為法因緣生,故不實;無為法不從因緣生,故應實,復云何言畢竟空?堅固不堅固不定,故皆空。」…「復次,聖人有為無漏法,從有漏法緣生;有漏法虛妄不實,緣所生法,云何為實?離有為法,無無為法。如先說:「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以是故,一切法畢竟不可得故,名為畢竟空。」所以,從這裡的法義可以見到異生有情虛妄不實的有漏法,要轉為無漏有為法還是需從有漏十二緣起逆轉,這裡所說的也與唯識宗相通。

那麼,牟宗三所依據的天台宗論典是否真的講真如緣起呢?智者大師在晚年時,最後著作的一本論書《維摩經玄疏》卷二提到:「若爾豈全同地論師計真如法性生一切法?豈全同攝大乘師計黎耶識生一切法也?」

《玄疏》又提到:「問曰:各計何失?答曰:若無失者,二大乘論師何得諍同水火也。次明修無作三昧,觀真如實相,不見緣修作佛,亦不見真修作佛,亦不見真緣二修合故作佛。亦不離真緣二修而作佛也。四句明修即是四種作義,若無四修即無四依。是無作三昧也。若爾,豈同相列北道明義緣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師亦多用緣修作佛也,亦不同相州南道明義用真修作佛。

問曰:偏用何過?答曰:正道無諍,何得諍同水火。今明用三三昧修一實諦,開無明顯法性,忘真緣離諍論,言語法滅無量罪除,清淨心一水若澄清,佛性寶殊自然現也,見佛性故即得住大涅槃。

問曰:若爾者今云何說。答曰:《大涅槃經》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修道得故故不可說,豈如諸大乘論師偏執定說也。今以因緣故亦可得說者,若解四悉檀意如前異說,皆大利益眾生興顯佛法也。」」四悉檀義者,於龍樹《智度》、玄奘三藏《成唯識論》中亦有提及,足見智者大師講的與地論、大眾部、化地部所言不同,知無漏無為非緣起義故,若同,則同分別論者所言、亦落於數論外道所立。

而有漏無漏種子的部份,除了本有、始起義外,最好再能從種子六義深入會較好,如「待眾緣,謂此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眾緣恒頓生果,或遮餘部緣恒非無,顯所待緣非恒有性,故種於果非恒頓生。」「引自果,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餘部執色心等互為因緣。」所以,成立種子義,並非只有在先天、或者後天上簡略的說明,還必須在六義上作細說會較為妥當。牟先生對於無漏種的誤解,如前文已破。

那麼,像是真如緣起究竟是誰提倡的最多?曰:宗密。宗密本身註解《圓覺經》而成為大疏、略疏二書,內容多以真如緣起為主義。

所以說,登地菩薩不思議薰變皆以藏識為主,能所生故、攝一切種故名為一切種識。以阿賴耶識能含淨種故名為藏。慧沼於《能顯中邊慧日論》說:「然名應得因者,由有如故,後必當得淨位法身故,名應得因,故《佛性論》云:「雖未即顯,必當可現,故名應得正因。」《勝鬘》:「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據有性說,非無性者,當能顯故,未顯名因,顯名法身故。二論中說為因者,以在因位,即名為因,若在果位,即名為果,即因位如是果,法身名為正因,非正生、了。何以得知?《佛性論》云:「初云因者,有二:一、佛性;二、信樂。此兩法,佛性是無為,信樂是有為。信樂約性得佛性為了因,能顯了正因正性故」,此望法身四德而說;「信樂約加行為生因,能起眾行故」,此望報身,不說真如為生、了故。」

一切法皆如義者,為攝相歸性義,如《無垢稱》、《勝鬘》、《大般若經理趣分》所言一切眾生皆如來藏義。所以一切法有為、無為雙證非一異性,方為中道義,偏離一邊而說空,即為斷滅空、偏離一邊而說不空,則為真常我見空,皆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