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三者、一切凡夫,為三相故,有縛有障,遠離三身;為翻彼故,但說三身。

一、思惟分別相,謂遍計所執二法二我相,當情現故,遠離化身;

二、依他起相,能取、所取雜染相現,遠離應身;

三、成就相,於真理智未泯相故,遠離法身。

如其次第,如是諸相不能解故,不能滅故,不能淨故,不至三身;若於三相能解、滅、淨,具足三身。

四者、凡夫未能拔除三心,遠離三身。

一、起事心;

二、依根本心;

三、根本心。

「依諸伏道,起事心盡;起事心滅故,得顯化身。」

 

此說見修一切煩惱諸相應心,名起事心。

發生諸業及諸果故,名起事心。

生死本故,障隨類身,修道伏除,煩惱折伏,故說:「依諸伏道,起事心盡,起事心滅故,得顯隨類化身」

善不善業相應心,名依根本心[1],業是趣生所依本故。

若修聖道,便斷諸業,故說:「依諸斷道,依根本心盡;依根本心滅故,得顯現佛應身」

三有苦果相應心,名根本心,生死根本自體性故。

無漏道圓,二空智滿,有漏根本苦果方滅,故說:「依勝拔道,根本心盡;根本心滅故,得至如如、如如智法身」。      

彼經意說,煩惱熾盛不悔滅者,不見五趣隨類化身;若悔滅者,得見化身。

雖悔煩惱業熾盛者,不見應身;息惡業者,見佛應身。

二死苦果未分未全能滅除者,不見法身;若分全除,隨應得見佛之法身,由分或全,能成二智,證二理故。

五者、一切諸佛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皆隨生類,同能現彼變化事故,令折伏惑;於第二身,與諸佛同意,同現佛身,令三乘者隨應入道斷諸業故;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有為、無為諸功德體,一切諸佛同無異故。

六者、煩惱障淨故,能現應身;業障淨故,能現化身;智障淨故,能現法身。

七者、譬如依空出電,依電出光,如是依於法身,故出應身;依於應身,故出化身。

是故性極清淨,攝受法身;智慧清淨,攝受應身;三昧清淨,攝受化身。

       

今助釋義,復有四解,觀佛之身,但應說二:

一者、內自真德,即如如、如如智,合名法身;

二者、為所化生,應宜而現,合名應身。

然所化生,有宜見佛身而入道者,有不宜見潛受化者,故分二種,名為應化,合成三身。

二者、又觀彼意,應說四身,如如名自性,如如智名報身,理事別故,法實性故,因修生故。

為他利現二身,如前。

然以真德義同,理智冥合,自利無別,自性、報佛合名法身;假德相殊,隨機現異,利他顯隱,分成應化。

故成三佛,不減不增。

三者、又諸障品略有二類:

一、煩惱障品;

二、所知障品。

為欲伏滅二障品現行,故顯化身;為欲斷除二障品種子,故顯應身;為欲永滅二障品習氣,故顯法身。

有彼三者,不至三身;為斷三故,佛現三身。

四者、又准《金光明》,說入如來地者,為三種淨故,得極清淨。

一、煩惱淨,能起化身,由無鬥諍,隨類化故;

二者、苦淨,能起應身,由離諸苦,現等覺故;

三者、相淨,能顯法身,離能所執,證理智故。

前二惑障,後一智障。     

《佛地經》等說三身者,略有四釋:

一者、由昔有情觀虛妄境,心常迷闇,起業受苦,翻對彼故,說初二身:

一、翻妄顯真;

二、返愚成智。

真境離纏,名曰法身;實智離闇,名受用身;理智難測,非略能知,方為有情現麤理智,名變化身,令初知麤,後證細故。

二者、煩惱障品能障涅槃,即此涅槃亦名法身,故《勝鬘》說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佛性,佛性即法身,法身即涅槃界。

煩惱性縛,涅槃性解,性相違故,斷得法身。

所知障品障受用身,除無明增,方為實智,愚智相返,斷所知障,得受用身。

此受用身亦名菩提,〈菩薩地〉說菩提、菩提斷皆名菩提故。

為令三乘得此二種,方顯化身。     

三者、佛有三德,謂智、斷、恩。

為顯此三,故說法、報及化三身。

四者、所修成果,略有二種:

一、所受法樂;

二、能受法樂。

自既得已,及為令他得之方便,故說三身。

      

無著《金剛般若論》說有三種身:

一、言說法身,即般若教;

二、智相至得法身,即菩提智;

三、福相至得法身,除智,餘施等果,餘定餘善。

彼論意說,由於化身聽聞言教,言說法身因故,當成佛果,能生智福二種法身。

此三住處即無相理真如法身,前因果身俱依此身方能證得。

雖彼亦說色身住處,化身之體,經言:「不應以相具足得見如來」,遮破色身非佛真體,故此不說。

不遮法報,故說有三。

       

《勝鬘經》說:「如來妙色身」等,即是化佛;「如來色無盡」等,即受用佛;「一切法常住」,即是法佛。

與天親菩薩《般若論》等三佛義同,故此不說。

《法花經‧壽量品》,彼論釋云「出釋氏宮」,是化身;「成佛以來實無量劫」,是報身;「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是法身。

亦與彼同,故不別說。

或說四身。

《楞伽經》說:

一、應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初是化身;次二受用身,福慧異故,分成二種;後是法身。

  

《金光明經》亦說有四:

「有化身非應身,如來已般涅槃,以願自在力故,如是之身即是化身」,此說如來雖般涅槃,以願自在為物所現龍鬼等身,是趣攝故,非現佛身,名化非應;

「有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即前應身,但為地前諸菩薩等所現佛身,依定而起,現佛形故,非五趣攝,名應非化,四善根中所見大千應身佛也;

三、「亦應亦化身,住有餘涅槃如來之身」,謂為二乘四十心位所現佛身,現相修成,依三昧起,現佛形相,故名為應,現人同類有諸苦等,亦名為化;

四、「非應非化身,是佛法身」。      

觀此經文,前三是化,後是法身及自受用,不說為化。

十地菩薩他受用身,理亦定是應身非化。

由地前位四善根中所見大千一主應身,非是趣類,是應非化。

他受用身亦此句攝,舉初顯後,略而不論。

不爾,彼身何句所攝?

化非應中,但說如來已般涅槃,願力所現,不說佛在所現化身。

主在起化,易而可知;主無化起,難而說故。

即彼經說:「是第一身依應身顯,是第二身依法身顯,法身真實,無有依處。」

 

既說化身依應身顯,無應起化,故說為難。

    

《佛地論》中亦說四種:

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利分實受用身;

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身為化地前雜類生故,或麤或妙,或令歡喜,或令怖畏,改轉不定,但名變化,不名受用,不必令受現法樂故;

三、亦受用亦變化,謂為地上菩薩所現種種化身,令諸菩薩受法樂故,隨時改轉,不決定故;

四、非受用非變化,謂自性身。     

《華嚴經》說有十佛:

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佛地論》中亦說十佛,彼名「現等覺佛」

二、願佛,願出生故,彼名「弘誓願佛」

三、業報佛,信成就故,諸行皆因信最初起,是故偏說,彼名「業異熟佛」

四、持佛,隨順世間,不斷絕故,彼名「住持佛」

五、涅槃佛,示涅槃故,彼名「變化佛」

六、法界佛,於一切處,無不現故,

七、心佛,善安住故,二名同彼;

八、三昧佛,成就無量功德,無所著故,彼名「定佛」

九、性佛,善決定故,彼名「本性佛」

十、如意佛,以普覆故,彼云「隨樂佛」。       

前五世俗,後五勝義,隨其所應,三身所攝。

五世俗者,變化身攝;五勝義中,法界、本性,法身所攝,餘三受用。

於變化中,現成正覺,示般涅槃,立初及第五;示修正行及發助願而得勝果,立第二、第三;般涅槃後,形像、舍利住持不絕,故立第四;化佛隨增,故立此五。

於法身中,功德法本及三身本性,分成法界及本性佛;自受用身異世間識及起功德,分成心佛及與定佛;他受用身,名隨樂佛。

故雖三身,分成十種。

  

《大般若經》第五百六十八又說十身:

一、平等身;

二、清淨身;

三、無盡身;

四、善修身;

五、法性身;

六、離尋伺身;

七、不思議身;

八、寂靜身;

九、虛空身;

十、妙智身。

「佛告最勝:

 

『於初地中得平等身,通達法性,離諸邪曲,見平等故;

 

第二地中得清淨身,離犯戒失,戒清淨故;

 

第三地中得無盡身,離欲貪瞋,得勝定故;

 

第四地中得善修身,常勤修習菩提分故;

 

第五地中得法性身,觀諸諦理,證法性故;

 

第六地中得離尋伺身,觀緣起理,離尋伺故;

 

第七地中得不思議身,善巧方便智行滿故;

 

第八地中得寂靜身,離諸煩惱戲論事故;

 

第九地中得虛空身,身相無盡,遍一切故;

 

第十地中得妙智身,一切種智修圓滿故。』

 

最勝白言:『佛、菩薩身豈無差別?』

 

佛告最勝:『身無差別,功德有異。

 

以一切法同一法性,故身無別。

 

功德異者,佛具功德,菩薩不爾。

 

譬如寶珠,若具莊飾,不具莊飾,其珠無異。』」

 

廣說譬喻。

       

彼說所證法身無別,能證功德智身有異。

佛則不爾,能證之身亦無差別。

今此十身皆法身攝,隨其十地能證德異,說有十種。

雖無文說菩薩報身亦有十種,應物化身,理亦有十,德用既異,名亦應別。

准所證理,十法身故,十地之稱即報身名,法無我智等分位名地故。       

《金光明經》說:「是初佛身,隨眾生意有多種故,現種種相,是故說多」,現猿猴等,多形類故;

「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現一相,是故說一」,弟子樂見,現佛形故;

「第三佛身,過一切種相,非執相境界,是故說名不一不二」,一、二等數皆執相故,又如如不二,如如智不一,是故法身不二不一。       

第四、因起果相者,

《攝大乘》等,說一種因,彼論第六卷說:「入所知相云何應見?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等,又云「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乃至廣說。

多聞熏習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此說最初修四勝行:

一、親近善士,以為勝緣;

二、聽聞正法;

三、如理思惟;

四、如說修行。

後三內行,內行要先多聞熏習,其小聞者,無容得故。

       

此多聞種,《成唯識》等,略有三釋:

一、唯新熏,唯有漏種以為因緣,親生無漏。

《唯識論》中,雖已廣破,依《瑜伽論》五十二[2]「問:若諸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遍行麤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麤重自性種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故知有漏,非無漏法,親生因緣。

二、唯本有,諸無漏種未發心前,名性種姓;發心已後,名習種姓,熏習彼用,令漸增故。[3]

見道以前,有漏聞熏能生現行,無漏未起,雙取此二,名順解脫、決擇分善。

《雜集》說,決擇分善雖修道斷,然得建立為無漏性道諦所攝[4]

見道以後,無漏種子方生現行;第八地前,二種雜起;成佛以後,諸有漏善及因無漏並皆轉滅,諸果無漏圓滿生起。

《涅槃》說:「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今觀彼義,唯舊種子生現,都無現行更新熏種子,《唯識論》中,亦已廣破。

    

三者、種子皆有二種:本有、新熏。

見道以前,同第二說。

見道以後,諸無漏種本有生現行,新諸現行復熏成新種。

略有二義:

 

一者、轉滅;

 

二者、轉齊。

轉滅義者,

如大乘位無始以來加行勝善,無漏善種未逢緣故,皆唯下品;

見道以前,有漏聞熏為勝緣故,資下無漏種漸令增勝,至見道位,生下現行,現行復熏下品種子;

見道修習以為緣故,至修道位,前剎那中,見道下種滅,修道中種生,生中現行,現行復熏中品種子;

修道修習以為緣故,至究竟位,前剎那中,中品無漏種滅,後剎那中,上品無漏種生,無所依故,道已滿故,更不熏習,本唯一品,劣滅勝生,故名轉滅。

後修習故,前之同類不能為同類因引後同類果故,如是地地下、中、上品諸無漏種及諸位中加行勝善下、中、上品諸有漏種,皆應准知。

至佛位中,唯有無漏上品圓滿,無漏中、下、一切有漏並皆捨滅,故經說「捨無常色」等。

二者、轉齊,

法爾種子皆有三品:

初修下故,至見道位,下品無漏種生現行,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若無修習,任運下生;

由修習故,至修道位,中品種子生中現行,現行復熏中品種子,前之下品亦轉成中,若不熏習,任運中生;

由修習故,至佛位中,上品種子生上現行,道已滿故,無所熏故,更不熏習,中品種子並轉成上,前中、下種不復相續,與後勝齊,故名轉齊,故經說言:「捨無常色」等。

望自同品,可名轉滅;言轉齊名者,望他異品。     

此多聞熏種,見道以前,有漏種子親為因緣,生諸現行,現行為因緣,復熏成種。

望無漏種,餘出世法為增上緣,由無漏種所資持故,諸有漏種感勝異熟,不造無間業,不墮惡趣等;由有漏法資無漏故,當生出世無漏現行。

見道以後,無漏種子親為因緣,生無漏現行,與有漏法為增上緣,令有漏善感十王果;諸有漏善資助無漏,展轉增明,證離繫法;乃至成佛,有漏皆滅,純無漏在,諸有受生,皆依示現。

此聞熏習,見道以前,聞似法義理智法已,數起思惟,乃至四善根[5]中等引修習;至見道位,能證智起,熏發種子,所生現智、所現相好為受用身因,所證理明為法身因。

《勝鬘》說:「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法身亦無疑惑。」

 

修二因故,復得二身。

化身但由大悲熏煮,修前二因願力所起。

《金光明》說:「是第一身依應身顯,是第二身依法身顯。」

 

法身無依,說是如如、如如智故。

大菩提心[6]以善根為自體,善根即是大菩提性[7]

《智度論》說,智及智處皆名般若。

〈菩薩地〉說,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

其諸善根,即是多聞熏習種故。       

《涅槃》等經,說有二種因:

一、生因,如芽生莖;

二、了因,猶燈照物。

《般若經》言:「一切諸佛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從此經生。」

 

天親論釋言:「於實為了因,亦為餘生因,唯獨諸佛法,福成第一體。」

 

菩提名法身,體實無為,持經及說,二為了因。

真如法身,證因得故,非生因生。

餘謂受報相好莊嚴佛、化身相好佛,於此為生因,生因生故。

雖十法行皆能為因,受持自利,演說利他,據十行勝,略不說餘。

持經及說,唯說為因;能持及說,二種善根正為因故。

      

生因有二:

一、正;

二、助。

有漏持說望受用身為疏助因,性相違故;無漏持說為佛正因,無漏相順,親生起故。

即二生因,通現及種。

了因亦爾:

一、正;

二、助。

無漏智中,無分別智望自性身為正了因,諸有漏智及後得智為助了因,非諸種子,不聞緣故。

此說一因能得二果,望自同類而為生因,望他異類而為了因。

其化身者,亦生因生。

此中法身,見道以前,煩惱纏位,名如來藏。

二乘雖得生空真如,智障未除,非德依止,不名法身。

由數聽聞、思惟、修習悲智因故,初地以上,二障漸斷,為德依止,即名法身。

如前所引《般若經》說,於初地中得平等身,乃至十地得妙智身。

世尊自說是法身故。

由證彼理,能證之智十德差別,顯彼所證法身亦十,乃至成佛,二障皆盡,二智圓成,功德滿故。

所證理身明淨顯現,更無差別,都名法身,亦自性身。

如空除翳,明淨豁然,非新有空,法身亦爾,是名法身了因成佛。       

即見道前,由數聽聞、思惟、修習大智因故,令無漏種勢力增長;初地以上,能生現行諸無漏智,則此諸智分位差別,名為十地。

《攝論》云:「法無我智分位名地。」[8]

 

此後菩薩略有二類。

有怖煩惱,便析伏彼,令皆不行,從初地後,受變易身;

《楞伽經》依此,分十地菩薩為三種意生身[9]

有從七地將滿心中,方受變易;

《勝鬘經》依此,說二乘無學、得自在菩薩為三種意生身;七地以前,不怖惑故,如二種生死義林中說[10]

所證真理既名十法身,能證功德亦名十受用,受用法樂故。

然昔異生造十王業,初地以後受十王果,第八、五識所變身形,有漏異熟相好、神通皆漸具足,後得依此更變殊勝為相好身,是無漏攝。

生諸淨土莊嚴道場,於一身處為二類變,其相相似,見者冥一,合名受用。

怖煩惱者,於見道後,生廣果天,資現身因,轉受變易。

不怖惑者,七地滿心,方生廣果,資現身業,轉成變易。

《成唯識》具說此義。

十地受用,准其所證,應有十名,同法身名,理亦無爽,依能證德,顯法身故;或十地名,即是十地受用身名,依彼菩薩,立彼名故。

如是十地展轉殊勝,至第十地將成佛時,淨居天上乃有大寶蓮華相現,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菩薩坐之,而成正覺。

金剛心位猶有有漏,劣無漏身;解脫道生,有漏都盡,劣無漏滅。

故經說「捨無常色」等。

四智圓成,功德具足,八識無漏,所變色身亦皆無漏,智如其境,充遍法界。

功德色身皆亦如是,相續湛然,窮未來際,利生本願,盡法界故。

名自受用身生因所生成佛之相。       

見道以前,大悲熏煮以為因故,為其十地下類菩薩現他受用身,唯是後得無漏所變,展轉勝大;乃至成佛,能遍十方,隨其所宜,為十地眾積漸轉大,現他受用身。

初地見佛坐百葉花,即是稱可百大千界。

且阿彌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間豪相如五須彌山,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應是初地菩薩所見。

二地見佛坐千葉花,乃至十地所見轉大。    

此他受用雖有父母,亦現受生,不先處天,方下成佛。

《鼓音王經》說:「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魔王名無勝,調達名寂。」

 

《無量壽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11]

 

既是報土,無實女人,佛及菩薩化為母等,化分段身,故現此相;化變易身,未見誠說。

《法花經》中說:「大迦葉當成佛時,無有魔事,魔及魔人,皆護佛法。」

 

尚有此相,況報土中,有實魔事。

然大菩薩化為魔王,障他受用,時現有之。     

《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有終極。

 

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明相出時,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佛,國名眾寶普集莊嚴,勝阿彌陀佛國百千萬億不可為比。

 

此佛滅已,大勢至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佛。」[12]

 

十地機宜,先已淳熟,故化彼類,即身成佛。

不說先住何處何天,後來補處,即以此身,就座成佛。

是他受用大悲所熏、生因所生成佛之相。

故平等智初地以後,能隨眾生所樂示現。

       

由見道前,大悲熏煮;初地以後,能隨三乘,隨所宜見,現種種身。

《花嚴經》說十住之中,初發心住能現正覺,後入涅槃,況十地中,不現化相。

《法花》等,說觀音、妙音皆以神力,應以三乘而得度者,便現彼身而為說法,故於十地位皆能現化身。

此變化身及他受用,後得所變,本唯無漏,五、八識品依之所變皆唯有漏,同處相似,見者似一;乃至成佛,能隨十方三乘所宜,現種種化,或現佛身,或現餘身。

先菩薩位,要先住彼睹史多天,後方下生。

劫初成位,生婆羅門家,如慈氏等,由賤富貴,重淨行故;劫後減位,生剎帝利家,如能寂等,由賤淨行,重富貴故。

佛為化彼,現二受生。

       

《攝大乘論》第九卷[13]說佛變化身能現八相:

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

《大般若經》五百六十八亦說八相[14]

一、從天沒,即入胎相;

二、嬰兒,即受生相;

三、童子,即受欲相;

四、苦行;

五、成道;

六、降魔;

七、轉法輪;

八、入涅槃。

無彼《攝論》出家之相,加降魔相。

《攝論》降魔,成道相攝。

成道離三魔,降魔伏一故;亦成道已,即降魔故。

初現出家,後得苦行,離之別立。

彼論出家示厭俗相,苦行示修邪行相故。

經依出家為修苦行,故合建立;行道證果,降魔除怨,故離別立。

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廣如彼經說明現相所以。

《花嚴經》中,說有十相,八中加二。

三乘有情,根猶未熟,令深欣樂,方現佛身,故先處天,下生成佛,由諸眾生所應見故。

是變化身大悲熏煮、生因所生成佛之相。

       

教說菩薩,種類有三:

一、一生所繫。

如彌勒等,先處人中身,名一生所繫,望當佛位,應有四生:人、天本有及二中有。

如七生等,名一大生。

若住天中,稱一生繫,半生名一,一本有故。

《智度論》說彌勒三生,說在人中,除成佛身,故說三也。

二、最後身。

三、坐道場。

此二局在成佛身位。

化身既爾,二受用身雖不見文,准此應悉。

自受用身,七地以前,名一生繫;

八地以後,名最後身,更無生故;

處蓮花座,名坐道場。

他受用身,如觀音前身,名一生所繫;

觀音之身,名最後身;處七寶座,名坐道場。

法身無生,便無是義。

然此三身非定一異,自受用身為自身相,法身即是此身理性,理智深妙,非餘所知。

三乘見麤,立名變化;十地見細,名他受用身。

由見不同,性相殊異,德義聚集,分成三身;非如有情各別自體立為三種,無定異故,非不異故,非定一異。

如能寂佛,十地所見,名他受用身;

二乘所見,名變化身;

無分別智觀其真理,即名法身;

真智深微,久修因滿,自受法樂,非餘所知,名自受身。

知見不同,非定一異,是生了因,因起果相。

     

然有一果,二因所得:

一、生因;

二、引因。

《成唯識》說:「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遠殘果,名曰引因。」[15]

 

如受用身,金剛定前,諸無漏種,遠為引因;自位種子,近為生因。

望佛法身,近遠現智,俱為引因,非為生因。

不說牽引、生起因等,得離繫故;但說引發、定異因等,得無為故。

於化身等現在前位,種為生因,正生起故;望舍利等,名為引因,引殘果故。

今說受用,一果二因;若望法身,一果一因;若望化身,一因二果。      

又佛二果,二因所得,謂理智因。

《勝鬘經》說:「有二種如來藏空智:若離、若脫、若斷、若異一切煩惱藏;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如來藏。」[16]

 

此說煩惱體能覆藏,名之為藏;虛妄不實,究竟破壞,故名為空。

《無垢稱》說:「塵勞之疇,是如來種姓」[17]

《涅槃經》說:「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善、不善、無記法,皆名佛性」,名如來藏。

故經標言「有二種如來藏空智」,煩惱亦名如來藏故。

其真如理,因空所顯,空之性故,名之為空。

法身之因,煩惱所覆,名如來藏。

此離纏位,名為法身。

故斷能覆煩惱障縛,證得法身自性解脫。

《法花經》說:「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示三乘者,法身同故;滅二化城,至寶所故。      

十卷《楞伽》第八卷初說:「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不空如來藏。」

 

彼經意說,阿賴耶識能含淨種,名之為藏;

為當佛因,名如來藏。

又未得菩提,皆佛性故,名如來藏;

性虛妄故,亦破壞故,不實名空。

所含無漏淨法種子,報身因故,名如來藏;

性非處妄,究竟不盡,名為不空。

此生現行圓滿果位,名報化身。

故斷能藏有漏藏識,所知障滅,大智滿故,證受用身;

大悲滿故,起變化身。

《法華經》說:「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出現於世。」[18]

 

聲聞、緣覺不知智身真實處故,不賜羊鹿,但與牛車至道場故。

       

上來二因,若在果位,名法受用。

示悟此二,佛出世間,欲令眾生修此二因入佛知見,皆令修行不退轉業。

即是示悟入佛知見,佛出於世。

總顯經義,佛出世間,欲令眾生修二妙因,得二勝果,開此無上讚歎令修,即是開示悟入之義。

       

復有二因,能得二果。

《大乘經莊嚴論》說:「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修無邊際」,乃至「勇猛疾歸德海岸」

《攝論》亦言:「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善備福智資糧菩薩。」[19]

 

果隨增上,分為二類:

法身是福,受用是智;或受用是智,變化是福,法身通二。

理實三身皆通福智,二實性故,二所成故,二所起故。

由此三身皆二因得。

       

 

[1] 根本心 (術語)三心之一,第八識為萬法生起之根本,故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遍行麤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麤重自性種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

    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於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是故無過。

    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

[3] 勘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攝論》第六說︰「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諸佛出世,得定勝解,集諸善根,善修福智資糧菩薩。」彼約有多功能,四種力故,方能悟入。然於此中,唯言具本性種姓,即彼所言「大乘」等也;習所成等,即彼所言「多聞熏習」等,即因力也。彼餘三力,下入位中所須方說,故此與彼,廣略不同,至下當知。然具本性猶未能入,具習所成方能入故。即是《攝論》能入章也。無性云︰「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問入者,誰能悟入。」由能入者唯是因力,有餘力者是所須具,非正所須,故餘三力,此中不說。勝解行地發心已去,未入初地,名習所成故。」

[4]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五:「何等加行道?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資糧道。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謂煖法、頂法、順諦忍法、世第一法。云何煖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得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頂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增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順諦忍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一分已入隨順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世第一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無間心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5] 四善根 p0419瑜伽二十九卷十頁云:卽由如是諸根諸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故,便能發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何等為四?一煗,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為求火故,下安乾木,上施鑽燧,精勤策勵,勇猛鑽求。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時,於下木上最初生煗;次煗增長,熱氣上沖;次倍增盛,其煙遂發;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火出無間,發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如鑽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鑽求,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如下木上初所生煗,其煗善根當知亦爾,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如煗增長;熱氣上沖,其頂善根當知亦爾;如次煙發,其順諦忍當知亦爾;如無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當知亦爾;如火無間發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攝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亦爾。

二解 大毗婆沙論六卷十四頁云:問:如是四種,自性云何?答:皆以五蘊為其自性。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順決擇分有欲界系、有色界系。欲界系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頂。此二自性,唯有四蘊。欲界中無隨轉色故,色界系中下者名忍,上者名為世第一法。此二自性,皆具五蘊。色界中有隨轉色故。如是說者,此四善根皆是色界定地修地行聖行法,故四自性皆具五蘊。問:若此四種皆色界系,云何建立四種別耶?答:此四善根,雖同色界,而有可動、有不可動,有有留難、有無留難,有可斷、有不可斷,有可慮、有不可慮,有可退、有不可退。諸可動、有留難、可斷、可慮、可退,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頂。諸不可動、無留離、無斷、無慮、不可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為世第一法。故此四種,雖同色界系,五蘊為自性,而有差別。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亦爾。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此何故名順決擇分?答:決擇者,謂聖道。如是四種,是順彼分。順彼分中,此四最勝,是故名為順決擇分。卽此四種,亦名行諦,亦名修治,亦名善根。行諦者,謂以無常等十六行相遊歷四諦故修治者,謂為求聖道修治身器,除去穢惡,引起聖道故。猶如農夫為求子實,修治田地,除去穢草,此亦如是。善根者,謂聖道涅槃是真實善。此四與彼,為初基本,為安足處,故名為根。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6] 勘 《成唯識論》卷第九:「此十相者,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蜜多。一、安住最勝,謂要安住菩薩種性;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業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業;五、巧便最勝,謂要無相智所攝受;六、迴向最勝,謂要迴向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謂要不為二障間雜。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由斯施等十對波羅蜜多,一一皆應四句分別。」

[7] 勘 《攝大乘論釋》卷第一:「論曰:復次,云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於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為能證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三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

      此說此餘見不見,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

    釋曰:此復云何?謂復顯此所說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是大菩提能引因義。是善成立者,謂由正理等量思擇,如見導師所說道相。言隨順者,謂為證得勤修行時隨順住故,如隨導師所說正道隨順而住。言無違者,謂諸地中無障礙因,如隨導師所說道中無劫賊等所有障難,或復生死、涅槃二種互不相違。」

[8] 勘 《解深密經疏卷第二十七》:「波羅蜜多品第七

        此品亦分三門解釋:一、釋品名;二、明品來意;三、依文正釋。

        第一、釋品名者,梵語步弭,此譯曰地。謂具生起極喜地等十一地義,故名為地。諸教典中,於此地義亦有各種不同解釋。有由一義解釋地名。如《人王請問經》中說「如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云。又《十住論》中「善根次第所依之處,即名為地」云。無性阿闍黎所著《攝大乘論釋》中「法無我智分位名地」云。《瑜伽師地論》中「攝持涅槃,故名為地」云。

    有由二義解釋地名。如《顯示先業經》中說佛地者,「由能任持百千無數功德,故名為生;由能成辦一切因果,故名為地」云。《成唯識論》中「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云。此亦由作依處,故名為生;由能任持,故名為長。」

[9] 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云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進相,得三種身。大慧!云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三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大慧!於彼三種身相觀察覺了,應當修學。」」

[10] 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三種意生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CBETA 2019.Q4, T12, no. 353, p. 220a15-25)

[11] 勘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CBETA 2019.Q4, T26, no. 1524, p. 231a14-20)

[12] 勘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佛言:「善男子!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善男子!當來廣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在世滅後,所度眾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或有眾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復次,善男子!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花眾寶行樹,常演法音與佛無異。善男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國土自然七寶,眾妙合成莊嚴之事。諸佛世尊,於恒沙劫說不能盡。善男子!我於今者為汝說譬,彼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土莊嚴之事,方於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百萬千倍億倍,億兆載倍,乃至算數所不能及。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充滿其國。」

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彼佛國土名安樂耶?」

佛言:「善男子!其佛國土號曰眾寶普集莊嚴。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覲供養,至于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已,即於其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若有女人,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皆轉女身,却四十億劫生死之罪,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得見佛,聞受正法,供養眾僧;捨此身已,出家成無礙辯,速得總持。」」(CBETA 2019.Q4, T12, no. 371, p. 357a5-22)

[13] 勘 當為《攝大乘論釋卷第九》:「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一

    論曰: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云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眾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睹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

    釋曰:由斷所斷,獲得無垢無罣礙智,故斷殊勝無間,次說果智殊勝。自性身中,非假所立,故名自性;是所依止,故名為身。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或是諸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言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者,謂於一切法得自在轉,亦所依止,故名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或依持業釋。

    受用身中,依法身者,由有彼故,而得有此。種種諸佛眾會所顯者,謂有佛土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由此了知,故名所顯,即是西方極樂土等。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者,謂於清淨佛國土中,受用種種大乘法樂,領解義故。或於清淨佛國土中,受用種種金銀等寶,諸佛菩薩展轉受用妙色身等,及受經等種種法義,安立自相及共相故。何者所依?復是誰依?謂前無垢無罣礙智,由此妙智增上力故,能令安住不可思議解脫,已入大地諸大菩薩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相現智生。

    變化身中,依法身者,如前已說,謂由果智殊勝力故,從睹史多天宮現沒,乃至涅槃,此即能令餘相續中與人同分識相生起。」

[14] 勘 《大般若經》卷第五六八:「佛告最勝:「天王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不可得,諸菩薩相亦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為有情類示現入胎乃至涅槃種種化相。何以故?諸天計常,謂無墮落,是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為破彼執,示現入胎,因令彼天起無常念:『世間最勝、最高、無等,於欲不染,尚有墮落,況餘天眾而得常耶?是故皆應勿復放逸,勤加精進,繫念修道,如見日輪,尚有隱沒,即知螢火不得久住。』復有諸天放逸著樂,不修正法,恣情遊戲,雖與菩薩同處天宮,不往禮拜,不諮受法,各作是念:『今且受樂,明詣菩薩,當受法要。』共相謂言:『我與菩薩常此同住,修行何晚?』是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勤修精進,如救頭然,破放逸行,示現墮落。如是示現,有二因緣,一令諸天離放逸故,二令有情咸得見故。世間復有下劣有情,善根少故,不堪見佛成無上覺,轉妙法輪,菩薩為彼示現嬰兒及作童子後宮遊戲,菩薩若作餘像說法,後宮女人則不信樂,是故示現嬰兒、童子。有高行人常能離俗,菩薩為彼示現出家。復有天人作如是念:『端坐受樂,不得聖道。』菩薩為彼示現苦行,亦為降伏苦行外道,示現種種難行苦行。復有天人長夜發願:『菩薩行詣菩提座時,我等天人常獻供養。』菩薩為彼詣菩提座,無量天人既供養已,一切獲得菩提因緣。復有天人作如是念:『惡魔外道障礙正法,願得菩薩坐菩提座,降伏惡魔及諸外道,有正信者,皆令見法。』是故菩薩成正覺已,三千世界遍虛空中,種種音聲而讚歎曰:『佛日出世,螢光隱沒。』諸天人等咸作是言:『願我未來成無上覺,如今菩薩所證菩提。』為此有情坐菩提座。有天人等作如是言:『願見大師成一切智、一切相智、無師智、自然智。』是諸有情雖不求出離,而根性純熟,是深法器,為是有情示現三轉十二行相無上法輪。復有天人樂聞圓寂,菩薩為彼示現涅槃。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現如是種種化相。」

[15] 勘 《成唯識論》卷第二:「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外穀、麥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名,非實種子。此種勢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遠殘果,令不頓絕,即名引因。內種必由熏習生長,親能生果,是因緣性。外種熏習,或有或無,為增上緣,辦所生果,必以內種為彼因緣,是共相種所生果故。」

[16] 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CBETA 2019.Q4, T12, no. 353, p. 221c16-23)

[17] 勘 《維摩詰所說經》卷2:「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CBETA 2019.Q4, T14, no. 475, p. 549b16-26)

[18]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19] 勘 《攝大乘論本》卷中:「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線上請書:

樂天Kobo

Readmoo讀墨

 

相關內容: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8.《法華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9.《法華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0.《法華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1.《金剛般若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2.《淨名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3.《維摩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4.《金光明經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5.《涅槃經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6.《觀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7. 《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A064. 《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新編

A065. 《中論》新編

【出版】《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

A067.《百論》新編

A069.《廣百論本》新編

A070.《大乘廣百論釋論》新編

 

 

推薦閱讀:

A074.《大乘中觀釋論》新編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關於玄奘三藏於印度會破中觀宗的論據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1《摩訶止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2《法華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3《妙法蓮華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4《觀音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5《觀音義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6《金光明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7《金光明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8《四念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9《法界次第初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0《方等三昧行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1《法華三昧懺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2《六妙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3《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4《禪門章》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5《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6《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7《普賢菩薩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8《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9《四教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0《觀心論》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2 《三觀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3《觀心食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5《維摩羅詰經文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6《維摩經玄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7 《五方便念佛門》新編

200 天台八教大意 疏文斷句

209 天台四教集解 疏文斷句

210 天台四教儀備釋 疏文斷句

197 大乘止觀法門 疏文斷句

202 摩訶止觀義例 疏文斷句

203 摩訶止觀義例纂要 疏文斷句

204 摩訶止觀義例隨釋 疏文斷句

205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疏文斷句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一)前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二)〈總料簡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四)〈諸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五)〈諸藏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六)〈十二分章〉、〈斷障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唯識宗:

A001.《瑜伽師地論》新編 彌勒菩薩等造

A006.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解譯

A045.《瑜伽師地論釋》新編

A125.《瑜伽師地論記》新編

170 瑜伽師地論略纂 疏文斷句

A021.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新編

A022.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新編

A023.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新編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

A005.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A004. 《成唯識論》新編

A024. 《大乘唯識論》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7. 《唯識二十論》新編

A038. 《唯識二十論述記》新編

A039. 《唯識三十論頌》新編

A040.《唯識論》新編

A128.《唯識義林》略解

A130.《成唯識論述記序釋》新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

唯識對法(一)

唯識對法(二)

唯識對法(三)

唯識對法(四)

唯識對法(五)

唯識對法(六)

唯識對法(七)

唯識對法(八)

唯識對法(九)

唯識隨筆 三十七篇

A129.《略述法相義》新編

A015. 《三自性論》新編

A016. 《三無性論》新編

A017. 《大乘五蘊論》新編

A018. 《大乘成業論》新編

A019. 《大乘百法明門論》新編

A020.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新編

A025. 《大乘莊嚴經論》新編

A026. 《大乘廣五蘊論》新編

A027. 《中邊分別論》新編

A028. 《六門教授習定論》新編

A029. 《方便心論》新編

A030. 《因明入正理論》新編

A031. 《因明入正理論疏》新編

A032. 《因明正理門論本》新編

A033. 《如實論反質難品》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5. 《佛地經論》新編

A036. 《取因假設論》新編

A042. 《無相思塵論》新編

A043.《集量論略解》新編

A044.《業成就論》新編

A046. 《解捲論》新編

A047.《轉識論》新編

A048. 《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新編

A049. 《攝大乘論》(真諦) 新編

A050.《攝大乘論本》新編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4. 《辯中邊論》新編

A055.《辯中邊論述記》新編

A056. 《顯揚聖教論》新編

A057.《顯識論》新編

A058. 《觀所緣緣論》新編

A059. 《觀所緣論釋》新編

A060. 《觀總相論頌》新編

A062.《金剛般若經贊述》新編

A090.《大寶積經論》新編

A09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新編

A092.《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新編

A093.《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新編

A094.《涅槃論》新編

A095.《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新編

A096.《遺教經論》新編

A097.《⽂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新編

A098.《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新編

A099.《轉法輪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0.《三具足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1.《⼤乘四法經釋》新編

A126.《解深密經疏》疏文斷句

168 妙法蓮華經玄贊 疏文斷句

22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疏文斷句

22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疏文斷句

230 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1 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2 解深密經 疏文斷句

233 深密解脫經 疏文斷句

234 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本) 疏文斷句

235 大乘密嚴經(不空本) 疏文斷句

236 注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唯識文章: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簡表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序文

關於大乘是佛說、南傳菩薩道以及唯識法義與淨土的關係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唯識宗談如來藏義》

唯識宗的聖典《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出版隨談

《成唯識論述記》因明立量整理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日本唯識宗第一人 道昭法師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出版】《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為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心義

《成佛正因》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

《成佛正因》第八藏識非佛正因,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

《成佛正因》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

《成佛正因》受用身非自性身義

《成佛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成佛正因》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

《成佛正因》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義

《成佛正因》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無漏種子殊勝義

《成佛正因》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

《成佛正因》真如界非為性種性,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

《成佛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無種而能生,違多聖教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執體空能生一切法,則同於無因論義

《成佛正因》真如能生無漏法,既違緣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種子能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作種子,有四過失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三種如來藏義

《成佛正因》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

《成佛正因》了因、正因、生因辨義

《成佛正因》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

《成佛正因》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

《成佛正因》事佛性,有即本有義

《成佛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成佛正因》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

《成佛正因》有漏熏習位,已有無漏心種子義

《成佛正因》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成佛正因》不定性二乘成佛義

《成佛正因》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

 

 

(圖片說明:日本神奈川縣鎌倉長谷觀音寺內之佛菩薩像一景。由日本 行基菩薩所設。)

 

learning

搜尋本站

請書

 

googleplay

前往:Google Play圖書

kobo 線上請書

k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