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次依種類,有三問答。

問:以乘對寶,寶有別同;以寶對乘,乘有同別。

答:教無別顯,理亦應通。

但說教行,方便乘三,談理果乘,究竟唯一。

不遮何性,獸渡義[1]以分三;究竟轉依,證偏圓[2]而不一。

故談理果,義分三乘。

或寶分法之本末,故開同別二門;乘以運載[3]生機,故無一體三義。

[4]不齊釋,取捨任情[5]

 

問:何緣三寶有一三乘?何義三乘無三一寶?

答:乘隨機立,寶逐乘明;寶據可珍,乘不隨立。

或寶雖可重,逐三根以分三;乘既運生,亦隨寶分三一。

或以寶隨乘而易顯,乘逐寶而難明。

二互翻成,兩皆無爽。

問:寶隨機立,假許住持;乘對生根,應開雜染。

何故唯說不繫為乘?

答:真實稱寶,不繫義同,利益可珍,住持隨立;乘隨真寶,不繫名乘,有益運生,雜染亦運。

次依體性,有六問答。

問:僧是眾義,自三以上名僧,理體不殊,真如寧有僧義?

答:覺依無慮,尚得稱以佛名;僧本非多,理亦得標僧稱。

問:三乘體別,後會歸於一乘;三寶相殊,終可成於一寶。

答:運生有於初後,會二歸於一乘;可珍有於勝劣,究竟咸歸一寶。

或寶可珍,有同別而無會;乘依運載,說三一而稱歸。

齊與不齊,亦隨取捨。

問:以乘對寶,皆許會歸;以寶對身,亦應歸會,謂會應化歸法身故。

答:執乘極而住果,令進習而明歸;無執身而不進,故於身而無會。

若說勝劣,諸教明文。

問:既許三寶體有同別,應許三身亦有同體。

答:寶隨機立,對樂執而稱同別;身利別根,無計情而但異。

或事殊立別,理等明同,寶既一三,身亦三一。

但以身殊難曉,諸教多陳;體等易知,聖無明說。

問:寶隨乘立,既許一三;身對乘明,亦應三一。

答:乘體即寶,故有一三;佛非二乘,故無三一。

問:隨機現寶,寶有一三;隨乘現身,佛有三一。

答:佛皆極果,非彼二乘;餘開劣勝,故有三一。

或雖化身,為二乘現,逗彼機器,亦分三身:

五分法身,名法身;

王宮生身,名報身;

餘隨類身,名化身。

一乘三身,已如前辨,故釋前難,有齊不齊。

次依釋名,有三問答。

問:任持自相,真如正可名法;非和無覺,云何得名佛、僧?

答:覺性覺依,覺本名覺;理和事順,眾本名僧。

問:能學勝劣,佛、僧開二;所學果因,法應非一。

答:有障無障以顯修,能學易知以開二;有勝非勝以明證,所學難了故唯一。

問:劣勝難了,法合為一;事理易知,法開為二。

答:師資道別,佛、僧為二;軌則義齊,法但為一。

次依廢立,有三問答。

問:《勝鬘經》等,說有一乘。

《涅槃經》[6]等,說有二乘,譬如國王調御駕駟,欲令驢車而及之者,無有是處。

《法花經》等,說有三乘,謂羊、鹿、牛車[7]

《善戒經》等,說有四車,前三加象[8]

《勝鬘經》[9]等,亦說有四,

謂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求聲聞者,授聲聞乘;

求緣覺者,授緣覺乘;

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楞伽經》中,說有五乘,三乘定性,不定性為四,第五阿闡提有二:

一、有性而斷善根;

二、菩薩具大悲者。[10]

《莊嚴論》中,亦說有五,前四如前,第五有二:

一、即有性而斷善根,謂暫時無;

二、無性者,謂畢竟無。[11]

《善戒經》等,亦說有五,初四如前,第五唯一,謂無種姓。

何故說乘有此差別,不說身寶有此異門?

答:乘隨機立,佛據覺殊,寶性可珍,故無增減。

問:何故證淨別立戒門,於立寶中不開戒寶?

答:證淨是所信,二因戒別立;寶義化三根,從通名法寶。

四種證淨[12]由二因立:由信三寶[13],離惡道因;由信戒故,離賤貧因。

故信法外,別立戒淨。

問:何因隨念加六[14]加三,所敬可珍即無增減?

答:念緣令其親近,念行令其進修,加六加三[15],六、十隨念[16],緣為所敬,隨根可珍,但說三歸,故無增減。

次依差別,有一問答。

問:何故唯說三寶別相,不說無別?

答:無別義易,經已廣陳;有別義難,論須具釋。

合前問答,有二十六。

破魔羅義林

破魔羅[17]義,以七門分別:

一、列名不同;

二、釋名出體;

三、明廢立;

四、辨所障;

五、能破差別;

六、真破位次;

七、示相降時。

一、列名不同者,魔有二種:

一、分段品魔;

二、變易品魔。

《法花經》中,〈安樂行品〉說:「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

 

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乃至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其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18]

 

此說二乘先所破滅,故知但是分段之魔。

煩惱障品既障二乘,說之為魔;所知障品障於菩薩,明知亦魔。

《勝鬘經》說:「有作四聖諦、無作四聖諦,如來、應、正等覺初始覺知,然後為無明藏眾生方便演說。」[19]

 

既分二死、二蘊、二煩惱,明知天魔亦有二類。

或說三魔:

《法花》又云:「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

 

爾時,如來亦大歡喜。」[20]

 

不說天魔。

或說四魔:

《瑜伽》等說:「坦然安坐妙菩提座,降伏四魔,具大勢力,名薄伽梵。」[21]

 

《佛地論》云:「言四魔者:一、煩惱魔;二、蘊魔;三、死魔;四、自在天魔。」[22]

 

或說八魔:

分段、變易各有四故。

菩薩以分別及所知障為煩惱故,理亦定有變易生死品煩惱魔。

又說八魔:

《涅槃經》說,四魔之上,更加四倒[23]

或說十魔:

《雜藏》中說:「欲憂愁飢渴,愛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輕慢彼。

 

汝等軍如是,一切無能破,我智箭定刀,摧坏[24]瓶投水。」[25]

 

二、釋名出體者,

初釋名,後出體。

釋名中,初釋通名,後釋別名。

通名者,梵云魔羅[26],此云擾亂、障礙、破壞。

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

此略云魔,諸魔通稱,三等是數,帶數釋也。

又云波卑夜[27],此云惡者,天魔別名,波旬[28]訛也,成就惡法,懷惡意故。

惡魔波旬,號名雙舉。

釋別名者,

可分可段,名為分段,品是類義;

變改轉易,名為變易,品義如前。

分段、變易品即是魔,持業釋也。

煩多擾亂,名為煩惱;

色等積聚,名之為蘊;

將盡、正盡、盡已,名死;

神用光潔自在,名天。

此四即魔,皆持業釋。

《涅槃》八魔,初四如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倒體即魔,亦持業釋。

十魔名者,可欣,名欲;心慼,名憂愁;悕求食飲,名飢渴;耽欲,名愛;令心昧略,名睡眠;有所恐怯,名怖畏;猶豫兩端,名疑;損惱身心,名毒;悕譽貪財,曰名利;自舉陵他,名高慢。

欲等即魔,亦持業釋。

此中且解諸名不同,增減數中,同者類釋。

次出魔體:

二魔體者,

依於有作麤四諦品,二乘異生麤淺境事,立分段魔體;依於無作細四諦品,大乘異生微妙境事,立變易魔體。

後唯障菩薩,初通障二乘。

二乘求解脫,彼等能為解脫障故;菩薩求菩提,變易四魔細能障故。

三魔體者,

一切見修煩惱障品,名煩惱魔。

因惑所感五蘊諸法,名為蘊魔。

依此五蘊無常死沒,將死、已死,名為死魔。

不取死觸,唯是色蘊,觸處狹故;

亦不取死支,將死、正死,非已死故。

死即滅相,不相應行蘊。

依五蘊假,捨眾同分,入過去故,破壞壽命,故名為魔。

或兼死支,將死、正死,逼迫身心,壞壽命故;或兼死觸,觸於末摩,令生苦惱,損壽命故。

四魔體者,

煩惱、所知,若現若種,并隨所應習氣等法,名煩惱魔。

分段、變易二死五蘊,名為蘊魔。

分段沒無,將死、正死、死已滅相,名為死魔。

變易正死、將死二位,名為死魔;若彼滅已,便非魔體。

欲界第六他化天子魔及眷屬,并不思議解脫菩薩之所化作,名自在天魔。

八魔體者,

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種現習氣,名分段煩惱魔;

即此所招諸麤五蘊類,名分段蘊魔;

即此五蘊終盡,已死、將死、正死,名分段死魔;

第六天子及彼眷屬,名分段天魔。

麤下劣故,實凡類故,實破壞故。

諸所知障現種習氣,名變易煩惱魔,菩薩以分別并一切所知障為煩惱故;

變易生死五蘊果等,名變易蘊魔;

此於初位無終盡捨,但有念念微細墮滅,逼迫生滅,以為死魔;

第十地菩薩示現所為,名為天魔。

《無垢稱》言:「作魔王者,多是不思議解脫菩薩。」[29]

 

《鼓音王經》云:「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魔王名無勝,調達名寂。」[30]

 

唯有龍象能與龍象而為戰諍,十地菩薩既將成佛,豈凡魔王所能抗敵?故必大菩薩化為魔王,共菩薩戰諍。

又八魔體,初四分段品,後四分別所知障攝,二乘四倒故。

十魔[31]體者,

欲魔謂五塵[32]境,體是所造,能生貪欲,從果為名,名欲,欲體[33]正是欲境之貪。

憂愁謂憂苦受。

飢渴則是二觸所生二欲。

愛者貪愛也。

睡眠即不定眠。

怖畏即五怖畏:

一、不活畏,由分別我,資生愛起;

二、惡名畏,行不饒益,有悕望起;

三者、死畏,由有我見,失壞想起;

四、惡趣畏,不遇諸佛,惡業所起;

五、怯眾畏,見己證劣他勝所起。

初二怖體多是貪欲財譽之愛;第三、第五多是我愛;第四體是慧俱無貪,或體是愧,拒惡法故。

疑體如名。

毒謂三毒:貪、嗔、無明。

名謂聲譽,利謂資產。

自高慢彼,體即是慢。

此隨所應,唯說蘊惑以為魔軍,或說天魔以此為軍。

三、明廢立者。

立二魔者,所障有二:

一、涅槃品;

二、菩提品。

依障初品,立分段品魔;依障後品,立變易品魔。

或智有二:

一、中智;

二、上智。

中智所知,立初魔;上智所知,立後魔。

或有漏法有二:

一、麤;

二、細。

依麤法,立分段魔;依細法,立變易品魔。

有作、無作,安立、非安立,亦如是說。

三魔者,唯說聲聞,畢竟恒時所能降故。

天魔蔽阿難之心,不聞佛問,入涅槃事。

鄔波掬多在座禪觀,不覺魔王插花於頂。

雖起神通,亦能制伏,非畢竟降,故略不說,實亦能降。

又說四魔,不說業者,為生死因,惑為本勝,由惑所起,蘊勝非業,蘊總業別,不別立魔,果因二中,非殊勝故。

生、老、病三,皆劣於死,從勝為魔,不立三種;唯死增用,獨立為魔。

法立三魔,謂惑、蘊、死;情立一魔,謂自在天。

《無上依經》

「三界內有四種難,不得如來四德[34]法身。

 

一、煩惱難;

 

二、業難;

 

三、生報難;

 

四、過失難。

 

變易生死有四:

 

一、方便生死;

 

二、因緣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

 

如次配前。」[35]

 

前為分段,後為變易。

唯業一種,不立為魔,擾亂、破壞、障礙劣故。

法既為六,情分假、實,故成八魔。

《涅槃》八魔:煩惱障品有因異熟果,約法、情分初四;所知障品無異熟果,不說有情,說二乘起,障四德涅槃,故說後四。

十魔隨增,天魔多起煩惱及蘊,此十相增,所以偏說;障定智故,略不說餘。

四、辨所障者,

二魔中,分段魔障三乘,變易魔障菩薩。

初障解脫涅槃,後障菩提妙智。

三魔中,煩惱障有餘,蘊障無餘,死障生壽。

四魔中,前三如前,天魔能障一切善品,障出欲界及三界故。

初八魔中,分段、變易,二障雖殊,別障相似;後八魔中,初四如前,後四障大涅槃,具四德故。

十魔別障智定二門,說二刀箭[36]而能破故。

或下所說能治魔體,即是所障,至下當知。

五、能破差別者,有六門異:

一、實能破體,破前三魔,正證真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

由智證真,彼方滅故,由有神通,方伏天魔,亦智為本,後智為性。

二、《大集經》說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次能壞蘊、煩惱、死、自在天魔。

三、復次觀有漏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次能壞蘊、惑、死、天。

四、復次觀空、無相、無願,具此三已,迴向菩提,如次壞四。

五、復次觀身、受、心、法,如次壞四。

六、《智度論》云:「菩薩得道故,破煩惱魔;得法性身故,破蘊魔;得道及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入不動三昧,破天魔。」[37]

前所說義,各隨相增,隨前所修四別行相,相當義配,非正證真一念有此行相差別,如理應知。

應各別解相配所由,恐文繁廣,易故不述。

六、真破位次者,

分段四魔,十住[38]菩薩初發心住,分成十信[39]

《花嚴經》說初發心住能八相成道,已伏分段品天魔,已得神通,彼何能障?

第四生貴住[40]中,已伏分別諸煩惱魔,資糧道[41]漸伏,加行道[42]中能頓伏盡,初地初心[43]正斷分別體盡。

其俱生者,加行道中漸伏,初地已上能頓伏盡,然故意力有時猶起,而不為失,八地已上一切不行,種金剛斷[44]

若依天親《法華論》,說初地已上受變易生,即伏蘊、死。

若依《唯識》[45],有至八地方受變易,七地滿心方捨蘊、死二魔。

加行所修,二類菩薩意樂別故。

《無垢稱經》歎八地已上德,云:「降伏魔怨,制諸外道」[46],明其具德,非今始破。

又具破四魔,要八地已上,故彼讚之。

《佛地論》云:「初地已上,離麤四魔。」[47]

 

八地已上,能離細故。

又分段魔名麤,初地離故;變易四魔猶在,細名未離。

若變易品魔,分別所知障,第四住中離不共無明[48]伴類所知障,資糧道中漸伏,加行道中能頓伏盡,初地永斷。

其六識中,俱生所知障,十地分分斷,八地已上,一切不行。

七識中者,乃至金剛加行道中方斷不起。

此及六識中種,金剛無間道一時方斷。

變易蘊、死二魔,《唯識》有二說:

一云、金剛道起,皆已棄捨,與二障種俱時捨故;正義不然,解脫道起,方棄捨之,與無間道不相違故。

阿彌陀佛既有魔王,已上諸位,准有何爽?要大菩薩能為魔事,障大位故。

若住菩薩,方降天魔;若已成佛,十地菩薩無能為障。

已出三界,更何須降?四倒四魔即所知障,初之四魔不異於前,故不別說。

七、示相降時者,

釋迦化身化相降位,金剛心起,破煩惱魔;捨第五分壽,入無餘滅,破彼蘊魔;魔王請後,更留三月,為顯於死得自在故,破其死魔。

然破天魔,二文不定。

《涅槃經》說菩提樹下,未成菩提,魔王惱亂,恐出三界,菩薩入慈定,起雷吼三摩地,即破天魔。

同於《法華》「大通智勝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49]

 

《大般若經》八相成道,得菩提已,方破天魔。

隨機部執,各有異故,不須和會。

 

[1] 如 三獸渡河 ﹝出天台四教儀并法華玄義﹞

  三獸喻三乘,河喻空理也。謂通教聲聞、緣覺、菩薩同出三界,取證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淺深,如象、馬、兔,同共渡河,而有淺深之異。故以此為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薩之人也。謂菩薩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斷見、思惑,及斷習氣盡,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其底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見、思惑者,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耳鼻舌身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曰思惑。習氣者,即見、思餘習之氣分也。)

  〔二、馬渡河〕,馬渡河者,喻緣覺之人也。謂緣覺修十二因緣,斷見、思惑,雖兼斷習氣,未能淨盡,而證真空之理。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兔渡河〕,兔渡河者,喻聲聞之人也。謂聲聞修四諦法,斷見、思惑,未能除斷習氣,而但證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過,不能深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2] 偏圓 (術語)判教理勝劣之稱。偏者偏僻所說之理偏於空乃至中也。圓者圓滿一切具足也。一往配之,則小乘為偏,大乘為圓。然再往論之,則大乘中亦有偏圓,華天所謂圓教獨圓,如他之通別二教(臺家),終頓二教(嚴家),偏教也。止觀三曰:「偏名偏僻,圓名圓滿。」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 運ㄩㄣˋyùn載ㄗㄞˋzài,裝載和運送。如:「易燃物在運載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安全。」

[4] 齊ㄑㄧˊqí,完備。如:「齊全」、「齊備」。荀子·王霸:「無它故焉,四者齊也。」唐·韓翃·送客之潞府詩:「佳期別在春山裡,應是人參五葉齊。」

[5] 任ㄖㄣˋrèn情ㄑㄧㄥˊqíng,    順著性情恣意而為。西遊記·第五回:「好大聖,搖搖擺擺,仗著酒,任情亂撞,一會把路差了。」紅樓夢·第十九回:「父母亦不能十分嚴緊拘管,更覺放蕩弛縱,任情恣性,最不喜務正。」亦作「任性」。

[6] 勘 《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王言:「耆婆!我昔曾聞一闡提者不信、不聞、不能觀察、不得義理,何故如來而為說法?」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有人身遇重病,是人夜夢昇一柱殿,服蘇油脂及以塗身,臥灰食灰,攀上枯樹,或與獼猴遊行坐臥,沉水沒泥,墮墜樓殿、高山、樹木、象馬、牛羊,身著青、黃、赤、黑色衣,喜笑歌舞。或見烏鷲、狐狸之屬,齒髮墮落,裸形枕狗,臥糞穢中。復與亡者行住坐起、攜手、食噉,毒蛇滿路,而從中過。或復夢與被髮女人共相抱持,多羅樹葉以為衣服,乘壞驢車正南而遊。是人夢已,心生愁惱;以愁惱故,身病愈增;以病增故,諸家親屬遣使命醫。所可遣使,形體缺短,根不具足,頭蒙塵土,著弊壞衣,載故壞車,語彼醫言:『速疾上車。』」

[7] 勘 《摩訶止觀》卷第十下:「三車即是三藏中三乘念處,亦是通中三人,共一念處。又是別方便中三種念處,真實一種念處。又圓一實念處。略說九種四念處,中說九種道品,廣說九種四諦。是諸念處皆能治見,得出火宅。遺囑之意,義在於此。

    但釋迦初出,先示三人,各用四念處,此如《法華》,羊、鹿、牛車各出火宅。次說三人同修一念處,此如《大品》,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亦如《大集》,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次說菩薩修次第念處,此如《大品》,不共般若,諸念處乘別而未合。後說一切小大同一念處,此如《法華》,同乘大車,直至道場。」

[8] 勘 當為《菩薩地持經》卷第八:「復次,一切行起,因斷無餘,諸餘畢竟滅,名般涅槃,煩惱寂滅,眾苦永息。未入淨心地菩薩,未見諦聲聞,於涅槃作意解想,說言寂滅涅槃,當知是等不得真實涅槃知見,唯有正思惟。譬如國王、長者巨富無量,為諸子故,造作戲具:鹿車、牛車、馬車、象車。彼諸子等,歡喜愛樂,作真鹿、馬、象車等想。其父知子漸已長大,為說真實牛、鹿、象、馬,諸子謂父歎己象、馬。父於後時知子轉大,將出宅外,示真象、馬,彼見實已,乃知其真,定知其父常所歎說非是我等先所翫好,先所翫好非真象、馬。如是諸行,以為屋宅。未住淨心地菩薩,未見諦聲聞,如彼童子。」

[9] 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喻彼大地。何等為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

「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何等為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價,四者下價,是名大地四種寶藏。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眾生四種最上大寶。何等為四?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寶眾生,皆由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寶藏者,即是攝受正法。」」(CBETA 2019.Q4, T12, no. 353, p. 218b7-28)

[10] 勘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復次,大慧!此中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捨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願故。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

    大慧菩薩言:「世尊!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

    佛言:「大慧!彼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槃,畢竟不入,非捨善根。何以故?捨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眾生無捨時故。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

[11] 勘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已廣分別性位,次分別無性位。偈曰:

        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

    釋曰:無般涅槃法者,是無性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涅槃法。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種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槃性。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

[12] 四證淨 p0424瑜伽十四卷九頁云:復有四種證預流支,能令行者於佛聖教及善趣中畢竟不動。謂於大師所,真覺所生無動心淨。如於大師所,當知於所證法,及為證法修證行者所亦爾。如是三種,名心清淨。第四一種,名色清淨,聖所愛戒所攝故。前之三種,令於聖教無有動搖。最後一種,令於善趣無有動搖。

二解 瑜伽九十八卷二十五頁云:具足正見如來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攝受澄清性故,應知建立四種證淨。謂沙門義所攝信戒,於能說者,於沙門義,於同法者,於能證得沙門助伴,所有淨信,深固根本。於餘生中,亦不可引。無虛誑故,名澄清性,及淨尸羅。於其一切能往惡趣惡不善法,獲得畢竟不作律儀,是故亦得名澄清性。應知此中依止淨信,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淨信澄清性故,設在餘生,於佛善說法毗奈耶畢竟無轉。又由怖畏諸惡道苦,受持淨戒,對治惡行。由此攝受戒澄清性,設在餘生,亦不造惡墮諸惡趣,畢竟無退,乃至涅槃。由於善說法毗柰耶,畢竟無轉所依處故,畢竟不往一切惡趣所依處故。其用最勝,唯說信戒為澄清性,非餘精進、念定等法,非澄清性。又此信戒,是其增上戒定慧學所依止處。由說信戒是清淨故,義顯三學皆得清淨。由是因緣,唯說是二以為證淨,是名第二義門差別。如是證淨善能滋潤一切墮界白淨法故,名滋潤福。能引殊勝諸聖道故,名滋潤善。能引所餘煩惱斷故,名能引樂。

三解 顯揚三卷十八頁云:淨者謂四證淨,廣說如經。一、佛證淨,謂已見諦者,於如來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信,如佛證淨。如是第二、法證淨,第三、僧證淨應知,四、聖所愛戒證淨,謂已見諦者,於已得決定不作律儀聖所愛戒,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信。

四解 俱舍論二十五卷十六頁云:覺分轉時必得證淨,此有幾種?依何位得?實體是何法?有漏無漏耶?頌曰:證淨有四種,謂佛法僧戒。見三得法戒,見通兼佛僧。法謂三諦全,菩薩獨覺道。信戒二為體,四皆唯無漏。論曰:經說證淨,總有四種:一、於佛證淨,二、於法證淨,三、於僧證淨,四、聖戒證淨。且見道位見三諦時,一一唯得法戒證淨。見道諦位兼得佛僧,謂於爾時兼於成佛諸無學法,成聲聞僧學、無學法亦得證淨。兼言為顯見道諦時,亦得於法及戒證淨。然所信法,略有二種:一別,二總。總通四諦,別唯三諦,全菩薩、獨覺道。故見四諦時,皆得法證淨,聖所愛戒與現觀俱。故一切時無不亦得。由所信別,故名有四。應知實事唯有二種,謂於佛等三種證淨以信為體;聖戒證淨以戒為體,故唯有二。如是四種,唯是無漏。以有漏法非證淨故。為依何義,立證淨名?如實覺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所信三寶及妙尸羅皆名為淨。離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證得淨,立證淨名。如出觀時,現起次第,故說觀內次第如是。如何出時現起次第?謂出觀位,先信世尊是正等覺;次於正法毗奈耶中信是善說;後信聖位是妙行者,正信三寶猶如良醫及如良藥看病者故。由心淨故,發淨尸羅,是故尸羅說為第四。要具淨信,此乃現前。如遇三緣,病方除故。或此四種,猶如導師、道路、商侶及所乘乘。

五解 如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卷七頁至十九頁廣說。彼云:此中佛者,謂佛身中諸無學法。緣彼無漏信,名佛證淨。此中法者,謂獨覺身中三無漏根等學無學法,菩薩身中二無漏根等諸學法,及苦集滅三諦緣彼無漏信,名法證淨。此中僧者,謂聲聞身中學無學法,緣彼無漏信,名僧證淨;諸無漏戒,名戒證淨。自性淨故,依證起故,亦名證淨。又云:問:云何建立四證淨耶?為以自體?為以所緣?若以自體,唯應有二,謂信及戒。若以所緣,唯應有三,謂佛、法、僧證淨,戒無所緣故。答:應作是說:亦以自體、亦以所緣而建立四證淨。謂以自體建立戒證淨,戒無所緣故;以所緣建立餘三證淨,信緣三寶故。如以自體、以所緣建立,以自體、以三寶、以自體、以隨念建立應知亦爾,是名證淨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證淨?證淨是何義?答:淨謂信戒,離垢穢故。於四聖諦,別別觀察,別別籌量,別別覺證,而得此淨,故名證淨。脅尊者曰:此應名不壞淨。言不壞者,不為不信及諸惡戒所破壞故;淨謂清淨。信是心之清淨相故,戒是大種清淨相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應名不斷淨。謂得此已,無有沙門、婆羅門等力能引奪令斷壞故。如契經說:是名見為根,信證智相應,世間沙門、婆羅門等不能引奪令其斷壞。大德說曰:若於佛法不能觀察籌量覺證,所得信、戒易可動轉,如水上船。若於佛法能審、觀察、籌量、覺證,所得信、戒不可動轉,猶如帝幢,故此正應名不動淨。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是四種,應名見淨,見四聖諦,得此淨故;或應名慧淨,聖慧俱轉故。

六解 集異門論六卷十七頁云:四證淨者,如契經說:成就四法,說名預流。何等為四?一佛證淨,二法證淨,三僧證淨,四聖所愛戒。云何佛證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以此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佛證淨。云何法證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彼以此相隨念正法,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法證淨。云何僧證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於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於此僧中,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佛弟子眾,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世所應供。彼以此相隨念於僧,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僧證淨。云何聖所愛戒?答: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聖所愛戒。問:何故名為聖所愛戒?答:聖謂諸佛及佛弟子,彼於此戒愛慕欣喜、忍順不逆,是故名為聖所愛戒。諸預流者成就此四。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3] 勘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五:「三藏法師翻講論竟,說此三偈:

            若思了義論,智人信三寶,由智信二根,得入真如觀。

            故我依本記,翻解攝大乘,凡所生功德,迴向為三能,

            供養佛法僧,降伏邪行者,救拔眾苦難,願此能無窮。」

[14] 六隨念 p0297瑜伽九十八卷二十頁云:又四證淨為所依止諸聖弟子,依三種門,修六隨念。一者、為斷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二者、為斷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三者、為斷雖無染惱,而於未來,當可生起二隨煩惱。

二解 集異門論十六卷一頁云:六隨念者:云何為六?答:一、佛隨念。二、法隨念。三、僧隨念。四、戒隨念。五、捨隨念。六、天隨念。云何佛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世尊所,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念性、隨念性、別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佛隨念。云何法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乃至智者內證。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見為根本正知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法隨念。云何僧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廣說乃至無止福田,世所應供。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僧隨念。云何戒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此淨戒,無缺無隙,廣說乃至諸有智者稱讚無毀。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戒隨念。云何捨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捨,謂我善得無染財利;我於慳垢所縛眾中,能離慳垢,心無染著;舒手惠施所有財物;棄捨財物,心無所顧;分佈施與,心無偏黨。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捨,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捨隨念。云何天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謂有四大王眾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覩史多天,有樂變化天,有他化自在天。若有成就無倒信戒聞捨慧者;從此捨命,得生彼天。我亦成就無倒信戒聞捨慧者;云何不得當生彼天。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念性、隨念性、別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天隨念。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5] 勘 《大寶積經》卷20:「「復次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願生彼佛剎者,於東方無量世界諸佛如來說微妙法及聲聞眾,應以其像隨念在前,願我當證菩提說微妙法,及聲聞眾皆如彼佛。舍利弗!是諸菩薩應修三種隨念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平等共習,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如是菩薩迴向善根無有限量。假使一切眾生各持一器量等虛空,作如是言:『丈夫!彼之善根分與於我。』舍利弗!此諸善根若有色相,給與眾生皆滿其器各各持去,而彼善根亦無窮盡。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不可移轉故。舍利弗!彼三隨念所成迴向一切種智,以此善根三寶隨轉。舍利弗!若有菩薩成此善根,應知不墮一切惡趣,而能摧伏波旬及諸魔眾,於彼彼佛剎隨樂受生。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皆得隨願受生。是故菩薩摩訶薩於此隨念善根應當積集,彼積集已應迴向不動如來,故於彼剎當得受生。」(CBETA 2019.Q4, T11, no. 310, p. 110a21-b11)

[16] 勘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隨念,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是諸隨念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想,謂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如是諸想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一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如是諸智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CBETA 2019.Q4, T05, no. 220, p. 12a16-b2)

[17] 魔羅 (術語)Māra,又作麼羅。略云魔。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8]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19] 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無邊聖諦章第六

「世尊!聲聞、緣覺初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

「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諦智是第一義智。世尊!以無二聖諦智斷諸住地。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世尊!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聖諦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

「世尊!聖義者,非一切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聲聞、緣覺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為聖。聖諦者,非聲聞、緣覺諦;亦非聲聞、緣覺功德。世尊!此諦如來、應、等正覺初始覺知,然後為無明㲉藏世間開現演說,是故名聖諦。」(CBETA 2019.Q4, T12, no. 353, p. 221a19-b7)

[20]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21]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

[22] 勘 《佛地經論》卷第一:「四魔怨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

[23] 《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善男子!汝今應當信受我語,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我者,欲恭敬我,欲同法性而見於我,欲得空定,欲見實相,欲得修習首楞嚴定、師子王定,欲破八魔。八魔者,所謂四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欲得人中、天上樂者,見有受持《大涅槃經》,書寫、讀誦、為他解說、思惟義者,當往親近、依附、諮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洗手足,布置床席,四事供給,令無所乏。若從遠來,應十由延路次奉迎。為是經故,所重之物應以奉獻,如其無者,應自賣身。何以故?是經難遇,過優曇花。」

[24] 坏ㄆㄟˊpéi,「壞」的異體字。

[25] 如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末:「《雜藏》中,佛說魔軍有十,今為頌言:

        欲憂愁飢渴,愛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輕慢彼。

        汝等軍如是,一切無能破,我智箭定刀,摧坏瓶投水。

    或正智擊真如,後智擊俗理,說法發響,令眾得聞。此六度中,皆具二利,然以布施唯明利他,後慧通彰二利中,四但說自利,略無利他之說,實非無也。」

[26] 魔羅 (術語)Māra,又作麼羅。略云魔。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7] 波卑夜 (異類)舊稱波旬。法華玄贊二曰:「魔羅,云破壞號也。略云魔,名波卑夜。云惡者,波旬,訛也。」(波旬)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8] 波旬(術語)又作波旬踰,波卑面,新作波椽,波鞞,梵音Pāpīyas,又Pāpīman,巴Pāpimā之轉訛也。慧琳師云:波旬者,略波卑椽之卑為波。䀏誤作旬也。如荼毘闍毘作耶旬之類。波旬者惡魔名,譯為殺者,惡者。注維摩經四曰:「什曰:波旬,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殺者。」義林章六本曰:「波卑夜,此云惡者,天魔別名。波旬,訛也。成就惡法,懷惡意故。」玄應音義八曰:「言波旬者,訛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惡者,常有惡意,成就惡法,成就惡慧,故名波旬。」慧琳音義十曰:「波旬,梵語正云波俾椽,唐云惡魔。佛以慈心呵責,因以為名。古文譯為波卑,秦言好。略遂去卑字。旬字本從目,音懸,誤書從日為旬。今驗梵本無巡音,蓋書寫誤耳,傳誤已久。」俱舍光記八曰:「釋迦文佛魔王名波旬,羯洛迦孫駄佛魔王名度使。」大部補注三曰:「波旬,亦云波旬踰,此云惡者。」勝鬘寶窟中末曰:「林公云:外國法,佛在世及滅後。共魔語皆悉笑之為波卑面,此云惡者,且惡物。」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9] 勘 《說無垢稱經》卷3:「時無垢稱即語尊者迦葉波言:「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作魔王者,多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現作魔王,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大迦葉波!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一切菩薩,諸有來求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筋骨、一切支體,妻妾、男女、奴婢、親屬,村城、聚落、國邑、王都、四大洲等,種種王位、財穀、珍寶、金銀、真珠、珊瑚、螺貝、吠琉璃等諸莊嚴具,房舍、床座、衣服、飲食、湯藥、資產、象馬輦輿、大小諸船、器仗軍眾,如是一切逼迫菩薩而求乞者,多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巧方便現為斯事試驗菩薩,令其了知意樂堅固。所以者何?增上勇猛諸大菩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示現如是難為大事。凡夫下劣無復勢力,不能如是逼迫菩薩為此乞求。」(CBETA 2019.Q4, T14, no. 476, p. 572b2-16)

[30] 勘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賢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阿彌陀佛與大比丘六萬人俱。」(CBETA 2019.Q4, T12, no. 370, p. 352b21-28)

[31] 十魔

一、蘊魔,色等五蘊,為眾惡之淵藪;

二、煩惱魔,貪等煩惱,能迷惑事理;

三、業魔,殺等惡業,能障蔽正道;

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

五、死魔,人的壽命有限,妨礙修道;

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

七、善根魔,執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進步;

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禪定,耽著於自身所得的禪定,不求昇進;

九、善知識魔,慳吝於法,不能開導人;

十、菩提法智魔,於菩提法起智執著,障蔽正道。

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為「魔」。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32] 五塵 (術語)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此五者,能染污真性,故名塵。止觀四上曰:「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履湯火。五塵六欲,不暇貪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3] 欲體 亦名:與欲欲體

  子題:欲之所須有二、僧私同須欲、單僧須欲、想欲、羯磨所被僧私二事

  行事鈔·受欲是非篇:「辨體者。欲之所須有二:自有僧私同須,如說戒自恣等。以佛制有時限,一切同遵,若叛有罪。自有單僧須者,如受戒捨懺等。僧須我和,我不必須,佛不正制也。」資持記釋云:「明體中,業疏有三:一﹑者從法,想欲為體。想陰心聚所攝名法。二﹑者從相,色聲為體,或動身色重病現相,或動聲相廣略四種。三﹑者從事,即同今文。初總標。欲為能須,事即所欲。除結界外,一切羯磨,大分二事。說恣制同遵,餘法皆別為也。自下,別釋,初明同須。時限即半月、夏竟也。叛即背也,疏云,必私逃叛,遠出亦犯。自有下,次明別須。單僧須者,私不須也。僧須我者,恐乖別也。我不須者,非己事也;非謂無心同須法事。」(事鈔記卷五·三·五)

  羯磨疏·集法緣成篇:「釋欲體者有多種。從法以言,謂想欲等,如雜心通中說也。從相以論,色聲為體,或動其身色,或動其聲相也。從事以論,則有二種事,一﹑單僧須(私事)者,如受懺二法等,別人不預,故僧須之。二,互須(僧事)者,如說恣等,至期必說,說必在僧,若不求覓,僧便有罪,必私逃叛,遠出亦犯,是知俱須也。」濟緣記釋云:「出體中有三,初、想欲者,想是連引,正取欲心以為今體,須知兩別,不可相混。言從法者,即三聚中心法所攝。下指雜心,彼通明心法,故曰通中。論問曰:『云何心法等聚?』答曰:『想欲及觸慧,念思與解脫,憶定及與受,此說心等眾。想欲觸慧 念思脫憶定受十,並心聚攝。』論自解云,想者於境界取像貌,欲者於緣欲受也。謂於所緣,心欲領受。次、色聲中,如注五種,現相動色,餘四動聲;廣說具儀,即兼二種。三、從事者,羯磨所被,不出二種,即僧私二事。私事則秉法之僧,須我成法。僧事則彼此同制,僧別相須,不求有罪,明僧須也;私逃亦犯,明別須也。上三明體,初是能欲,後是所欲,中即欲法。」(業疏記卷五·二·一五)   FROM:【南山律學辭典】

[34] 四德 (名數)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體,恆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為常,又隨緣化用常不絕,名之為常。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三我德,解我有二種:一就體自實名為我,如涅槃經哀嘆品中所謂:「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二就用自在名為我,如涅槃經高貴德王品所謂:「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為大我。云何名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名為我。」((八自在))。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之為淨(大乘義章十八)。法華玄義四曰:「破二十五有煩惱名淨,破二十五有業名我,不受二十五有報為樂,無二十五有生死名常,常樂我淨名為佛性顯。」說此常樂我淨,為涅槃經一部之所詮,故涅槃經謂之談常教。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5] 勘 《佛說無上依經》卷1:「阿難!於三界中有四種難:一者煩惱難、二者業難、三者生報難、四者過失難。無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內煩惱難;無明住地所起因緣生死,如三界內業難;無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內生難;無明住地所起無有生死,如三界內過失難。應如是知。阿難!四種生死未除滅故,三種意生身無有常樂我淨波羅蜜果,惟佛法身是常是樂是我是淨波羅蜜,汝應知。」(CBETA 2019.Q4, T16, no. 669, p. 472b14-23)

[36]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13:「言我智箭定力者。有定無慧。如弓無絃。故須定慧二種相資。始能破魔也。有云。定能縛賊。慧能煞賊。定既名刀。亦能煞賊也。案經本弓為正。謨云。十魔能障定。慧。說二刀箭。但取其意。諸有智者。不應難喻也。」(CBETA 2019.Q4, X34, no. 638, p. 476a19-22 // Z 1:54, p. 11d2-5 // R54, p. 22b2-5)

[37] 勘 《大智度論》卷第五:「    過諸魔事

    論    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說,過諸魔事。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覺魔品》中,佛自說魔業、魔事,是魔業、魔事盡已過故,是名已過魔事。復次,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纏、陰、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為魔。」

[38] 十住 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此為第一至第十位。此心安全於般若空理,曰住。這十住是:一、發心住:此位菩薩,發菩提心,修十信行。二、治心住:此位菩薩,修身口意三業,大悲一切有情。三、修行住:此位菩薩,修勝理觀,起六度妙行。四、生貴住:此位菩薩,依聖法教化眾生,有如自聖賢正法中生,種性高貴。五、方便住:此位菩薩,所修善根,利生方便具足。六、正心住:此位菩薩,於一切毀譽,心定不動。七、不退住:此位菩薩,於所聞法,心不退轉。八、童真住:此位菩薩,三業清淨,離世間法之染著。九、法王子住:此位菩薩,通達二諦之理,了悟法王之法,有如將襲王位之王子。十、灌頂住:此位菩薩,修行漸勝,堪受法王之位。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39] 十信  菩薩修行的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略稱十心。即:一、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三、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四、定心,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五、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六、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七、迴向心,所修善根,迴向菩提,不願諸有;迴施眾生,不專為己;迴求實際,不著名相。八、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九、捨心,不惜身財,所得能捨。十、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在唯識宗,唐窺基大師把菩薩修行的十信位,攝入十住的初發心住,把等覺菩薩位攝入十地的法雲地中,這樣五十二階就成為四十一階了。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40] 生貴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四位,謂由先前的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十住)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41] 資糧道 p1245如道諦中說。(道諦 p1237瑜伽六十四卷十頁云:云何道諦?謂資糧道、若方便道、若清淨道、如是一切、總略為一,說名道諦。世尊就勝,依能攝受沙門果證,但略顯示八聖支道、名為道諦。資糧道者:有十三種。如聲聞地已說應知。方便道者:若就最勝;謂於煖頂忍世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諸念住等菩提分法。清淨道者:謂於見道修道究竟道中,卽彼所攝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所有能引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諦數中。又諸菩薩方便道者:謂六波羅蜜多所攝。清淨道者:謂般若波羅蜜多所攝。此約最勝說。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習。

二解 瑜伽六十六卷三頁云:復次若能證解第一義諦所有正見,及正見為先、一切聖道;是名道諦。復次欲令於苦,徧知;於集,永斷;於滅,作證;於道,修習;故略建立諸聖諦相。若廣建立;當知其相、無量無邊。又六十八卷二頁至五頁廣釋。

三解 雜集論八卷十七頁云:云何道諦?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今於此中、依四聖諦,以其作用,顯道體相。如彼卷十七頁至十卷十六頁廣釋。 )

二解 集論六卷一頁云: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2] 加行道 p0525瑜伽一百卷二十一頁云:加行道者:謂為斷惑,勤修加行。

二解 集論六卷一頁云:何等加行道?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資糧道。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謂煖法、頂法、順諦忍法、世第一法。云何煖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得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頂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增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順諦忍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一分已入隨順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世第一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無間心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三解 集論六卷六頁云:云何加行道?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是名修道中加行道。

四解 俱舍論二十五卷十一頁云:加行道者:謂從此後,無間道生。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3] 勘 《成唯識論》卷第十:「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所斷者;修所斷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盡。」

[44]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九:「此依二乘觀斷修九品說,由二乘者速入觀斷多品。解脫道亦是望前自心故,非望後品,即為加行故,以心各別起無間、解脫故。解脫道非前品解脫,亦非後加行。前已總起一加行故,非容加行故,論不說有。此說正能盡諸業,唯取加行、無間。若彼斷解脫道等,亦是性能斷故。《瑜伽》說一切無漏業,菩薩見道唯一心或三心,修道十地伏,金剛斷以前,不斷緣縛等故。總而言之,菩薩一思唯斷黑,見道也;一思通斷三,或十思通黑白,以地而說故。若依頓超得二果,九思唯斷黑,見一修八;若依超得二三果等,一思通斷三,見道、修道品故。」

[45] 勘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末:「所言「住」是何義?舊云「大力菩薩」,今言「已得自在菩薩」,是第八地。於相及土二種之中已得自在故,故第八地說斷二愚中,有於相、土自在愚也。彼言「大力」,亦是於相於土得大力故。《無上依經》云「大地菩薩」。

    舊云「意生身」,此言「意成身」,彼義隨意而生,今意隨意而成。但轉易故,非新生故,不可言「生」。此即二乘無學迴心向大者,及直往菩薩八地以去,方受變易生死。此非盡理,但隨經文。

    《佛地》第二卷說「聲聞乘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處處一生」,即前三果;「雖諸煩惱所潤分段得非擇滅,而由願力受變易生,三無數劫修菩提因,無有過失。非擇滅者,眾緣不具,於此時中,畢竟不生,非永不生。資此身因,展轉增勝,乃至成佛」。第八十說︰「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或無學位方能棄捨。」乃至廣說。故知前三果亦得受變易生。驗知此文,非為應理。七地以前決定性者,有受此性故。今此中說二乘無學、八地以去受變易生,決定故說。其前三果及七地前不決定受變易生死,故不說之。此三種定,故說之也。

    西方有解,如前卷末,已略解訖。以有菩薩初地即能伏諸煩惱,故初地得,如滅定說。或有乃至八地方得,謂有唯受分段,非變易,謂諸凡夫、四果定性;或唯受變易,非分段,謂二乘無學不定性者、八地以上菩薩;或亦受分段,亦受變易,謂前三果不定性、七地已前。此句由自在故,煩惱未盡故。若依煩惱障、有漏業感生死,名分段,即麤易知;若由無漏、所知障助所感生死,即名變易,細難知故。故七地已前代諸有情受三塗苦,乃是實身,易可知故;八地以去乃至化身,如佛救生,化作身故。《大智度論》云八地捨虫身者,捨分段也。

    若作此釋,此中據定。非無直往七地已前,前三果亦得受義故,如《對法》第十三抄會。彼有異解,初地等既得者,必更無決定分段業,如阿羅漢故。

    十卷《楞伽》第四云︰「大慧!說寂靜法得證清淨無我之相,入遠行地;入遠行地已,得無量三昧自在、如意生身故。」即知七地已得此生死,然未一向故,此中不說。然《勝鬘經》與此說同,二乘無學、自在菩薩名意成身。

    十卷《楞伽》第五云︰「大惠!有三種意生身:一者、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中;二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謂菩薩摩訶薩於八地中;三者、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謂自內證一切法,如實樂相法相樂故。」即七地前皆得變易也。

    此文不及四卷經者,今會之者,初、二、三、四、五地皆應名得三昧樂等意生身,但以初、二地中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說。得定自在,於此生死有勝能故,故彼經云︰「自心寂靜行種種行,大海心波轉識之相三摩跋提樂,名意識生,以見自心境界故,如實知有無相,故名初意生身相。」三、四、五地中,於定自在皆平等故。第六、七地亦得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六地無相觀多,七地雖得此無相觀,然未能無加行故,不如第八地。今從勝處論,但言第八地是第二意生身,故彼經言︰「謂觀察覺了,得諸法無相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無量三摩跋提樂門,無量相、力、自在、神通,乃至是名第二意生身。」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謂第九、十地。唯行無相,亦無功用,於事及理皆唯內證,故彼經云:「謂自內證一切諸法,如實樂相法相樂故。」

    此中三名雖諸地已得,然據增勝地語,非於餘地分不得此。然《勝鬘》及此中約通三乘決定受變易生死者語,《楞伽》約直往菩薩通定不定受變易生死增勝位語。又解︰直往者,八地方得,此說迂會者,雖地前已得,且說勝者,故彼二種、三種意生身名位有異,亦不相違。」

[46] 勘 《說無垢稱經》卷1:「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廣嚴城菴羅衛林,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皆為一切眾望所識,大神通業修已成辦,諸佛威德常所加持,善護法城能攝正法,以大師子吼聲敷演,美音遐振周遍十方,為諸眾生不請善友,紹三寶種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永離一切障及蓋纏,念定、總持無不圓滿,建立無障解脫智門,逮得一切無斷殊勝念慧等持陀羅尼辯;皆獲第一布施、調伏寂靜尸羅、安忍、正勤、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成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轉不退法輪,咸得無相妙印所印,善知有情諸根勝劣,一切大眾所不能伏,而能調御得無所畏;已積無盡福智資糧,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帝釋,意樂堅固猶若金剛;於諸佛法得不壞信、流法寶光、澍甘露雨,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於深法義廣大緣起;已斷二邊見習相續,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不可稱量過稱量境;集法寶慧為大導師,正直審諦柔和微密,妙達諸法難見難知;甚深實義隨入一切,有趣無趣意樂所歸,獲無等等佛智灌頂,近力無畏不共佛法;已除所有怖畏惡趣,復超一切險穢深坑,永棄緣起金剛刀仗,常思示現諸有趣生;為大醫王善知方術,應病與藥,愈疾施安;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設經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讚其功德亦不能盡」(CBETA 2019.Q4, T14, no. 476, pp. 557c7-558a7)

[47] 勘 《佛地經論卷第一》:「如是淨土離內災橫,攝益圓滿,亦應無有外怖畏因,故次示現無畏圓滿。遠離眾魔。謂於此中,遠離一切煩惱、蘊、死及以天魔,或能令他遠離四魔。如是四種,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諸怖畏故。此中無彼,故無怖畏。煩惱魔者,謂一百二十八煩惱,并隨煩惱;蘊魔者,謂五取蘊;死魔者,謂有漏內法諸無常相;天魔者,謂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四種,皆能損害諸善法故,說名為魔。由是四魔,生諸怖畏,如來永離四種魔故,無諸怖畏。初地已上諸大菩薩,在淨土中離麤四魔,無五怖畏。」

[48] 如 不共無明有二種 p0338成唯識論五卷七頁云:不共無明、總有二種。一、恆行不共。餘識所無。二、獨行不共。此識非有。故瑜伽說:無明有二。若貪等俱者;名相應無明。非貪等俱者;名獨行無明。是主獨行,唯見所斷。如契經說: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非主獨行,亦修所斷。忿等皆通見修所斷故。恆行不共,餘部所無。獨行不共,此彼俱有。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9]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線上請書:

樂天Kobo

Readmoo讀墨

 

相關內容: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8.《法華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9.《法華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0.《法華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1.《金剛般若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2.《淨名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3.《維摩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4.《金光明經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5.《涅槃經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6.《觀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7. 《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A064. 《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新編

A065. 《中論》新編

【出版】《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

A067.《百論》新編

A069.《廣百論本》新編

A070.《大乘廣百論釋論》新編

 

 

推薦閱讀:

A074.《大乘中觀釋論》新編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關於玄奘三藏於印度會破中觀宗的論據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1《摩訶止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2《法華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3《妙法蓮華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4《觀音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5《觀音義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6《金光明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7《金光明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8《四念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9《法界次第初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0《方等三昧行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1《法華三昧懺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2《六妙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3《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4《禪門章》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5《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6《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7《普賢菩薩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8《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9《四教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0《觀心論》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2 《三觀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3《觀心食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5《維摩羅詰經文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6《維摩經玄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7 《五方便念佛門》新編

200 天台八教大意 疏文斷句

209 天台四教集解 疏文斷句

210 天台四教儀備釋 疏文斷句

197 大乘止觀法門 疏文斷句

202 摩訶止觀義例 疏文斷句

203 摩訶止觀義例纂要 疏文斷句

204 摩訶止觀義例隨釋 疏文斷句

205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疏文斷句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一)前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二)〈總料簡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四)〈諸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五)〈諸藏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六)〈十二分章〉、〈斷障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唯識宗:

A001.《瑜伽師地論》新編 彌勒菩薩等造

A006.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解譯

A045.《瑜伽師地論釋》新編

A125.《瑜伽師地論記》新編

170 瑜伽師地論略纂 疏文斷句

A021.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新編

A022.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新編

A023.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新編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

A005.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A004. 《成唯識論》新編

A024. 《大乘唯識論》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7. 《唯識二十論》新編

A038. 《唯識二十論述記》新編

A039. 《唯識三十論頌》新編

A040.《唯識論》新編

A128.《唯識義林》略解

A130.《成唯識論述記序釋》新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

唯識對法(一)

唯識對法(二)

唯識對法(三)

唯識對法(四)

唯識對法(五)

唯識對法(六)

唯識對法(七)

唯識對法(八)

唯識對法(九)

唯識隨筆 三十七篇

A129.《略述法相義》新編

A015. 《三自性論》新編

A016. 《三無性論》新編

A017. 《大乘五蘊論》新編

A018. 《大乘成業論》新編

A019. 《大乘百法明門論》新編

A020.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新編

A025. 《大乘莊嚴經論》新編

A026. 《大乘廣五蘊論》新編

A027. 《中邊分別論》新編

A028. 《六門教授習定論》新編

A029. 《方便心論》新編

A030. 《因明入正理論》新編

A031. 《因明入正理論疏》新編

A032. 《因明正理門論本》新編

A033. 《如實論反質難品》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5. 《佛地經論》新編

A036. 《取因假設論》新編

A042. 《無相思塵論》新編

A043.《集量論略解》新編

A044.《業成就論》新編

A046. 《解捲論》新編

A047.《轉識論》新編

A048. 《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新編

A049. 《攝大乘論》(真諦) 新編

A050.《攝大乘論本》新編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4. 《辯中邊論》新編

A055.《辯中邊論述記》新編

A056. 《顯揚聖教論》新編

A057.《顯識論》新編

A058. 《觀所緣緣論》新編

A059. 《觀所緣論釋》新編

A060. 《觀總相論頌》新編

A062.《金剛般若經贊述》新編

A090.《大寶積經論》新編

A09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新編

A092.《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新編

A093.《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新編

A094.《涅槃論》新編

A095.《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新編

A096.《遺教經論》新編

A097.《⽂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新編

A098.《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新編

A099.《轉法輪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0.《三具足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1.《⼤乘四法經釋》新編

A126.《解深密經疏》疏文斷句

168 妙法蓮華經玄贊 疏文斷句

22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疏文斷句

22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疏文斷句

230 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1 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2 解深密經 疏文斷句

233 深密解脫經 疏文斷句

234 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本) 疏文斷句

235 大乘密嚴經(不空本) 疏文斷句

236 注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唯識文章: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簡表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序文

關於大乘是佛說、南傳菩薩道以及唯識法義與淨土的關係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唯識宗談如來藏義》

唯識宗的聖典《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出版隨談

《成唯識論述記》因明立量整理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日本唯識宗第一人 道昭法師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出版】《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為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心義

《成佛正因》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

《成佛正因》第八藏識非佛正因,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

《成佛正因》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

《成佛正因》受用身非自性身義

《成佛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成佛正因》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

《成佛正因》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義

《成佛正因》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無漏種子殊勝義

《成佛正因》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

《成佛正因》真如界非為性種性,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

《成佛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無種而能生,違多聖教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執體空能生一切法,則同於無因論義

《成佛正因》真如能生無漏法,既違緣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種子能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作種子,有四過失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三種如來藏義

《成佛正因》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

《成佛正因》了因、正因、生因辨義

《成佛正因》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

《成佛正因》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

《成佛正因》事佛性,有即本有義

《成佛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成佛正因》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

《成佛正因》有漏熏習位,已有無漏心種子義

《成佛正因》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成佛正因》不定性二乘成佛義

《成佛正因》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

 

 

 

(日本神奈川縣鎌倉鶴岡八幡宮一景。)

 

learning

搜尋本站

請書

 

googleplay

前往:Google Play圖書

kobo 線上請書

k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