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或四法印,由前三法印,加上有漏皆苦。
從世間法上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最容易,所以,不論大乘、二乘見道皆是諦觀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諦,而於見道位前修四加行,如:暖、頂、忍、世第一法。
如《坐禪三昧經》說暖位必觀苦,觀緣如射博,如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諸苦因緣生,故非真常,乃是無常法。身心惱故苦:世俗法令身心俱受惱,所以為苦。 無一可得故空:觀察身心苦受等無一可真實得之,所以言空。 無作無受故無我:苦諦中無有作者,乃至無有受者,所以故無我。
離三法印、或四法印者,皆為邪說。
《序文》
斷句、校對編輯三周,費三月餘光陰。共一百卷,九十五萬數千餘言之古文,期間參酌《大正新修大藏經》、《高麗藏》、《佛光大藏經》、內學院版、新文豐出版兩類《瑜伽師地論》(木刻版、新式版),以及韓清淨居士編著、後由顧康年居士整理完成《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新文豐、彌勒講堂、佛陀教育基金會三種版本)。《瑜伽師地論》為唐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年)五月,玄奘三藏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翻譯完畢。
佛教,從來不是講崇拜的宗教,而是一種讓人發智的實踐哲學。
洛陽出身的玄奘三藏從印度學習、並且於唐朝時翻譯了《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為瑜伽行派重要的論書,唯識宗基師弟子 淄洲沼奢黎於《成唯識論了義燈》舉瑜伽行派總有一本十支,分別為:
大乘百法明門論 略陳名數論 世親造
大乘五蘊論 粗釋體義論 世親造
顯揚聖教論 總苞眾義論 無著造
攝大乘論 廣苞大義論 無著造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 分別名數論 安慧雜糅
辯中邊論 離僻彰中論 彌勒造頌、世親造論
二十唯識論 摧破邪山論 世親造
三十唯識論 高建法幢論 世親造
大乘莊嚴經論 莊嚴體義論 彌勒造頌、世親造論
分別瑜伽論 攝散歸觀論 彌勒造
而這一本十支皆從《瑜伽師地論》分門攝取、或擷取精要、或立三境(性境、帶質、獨影境)、或總攝止觀,可知《瑜伽師地論》重要性。另外,藏語系諸論也是多所擷取大論而成,諸如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參酌阿底峽《菩提道燈論》,而《菩提道燈論》則是參酌《瑜伽師地論》而成,可見,《瑜伽師地論》之重要性,可不學習乎?
眾所週知,登地的無著菩薩《總苞眾義論》之著稱的《顯揚聖教論》大抵上也為《瑜伽師地論》的大綱書。
問:以什麼道理來說,眾生執著實我決定非實有?
答:以不可得故、不可見故,眾生執著實我決定非實有。
什麼是不可得?所謂:如內、外、內外中間、倘若離開了色、受、想、行、識五蘊,都不可得。
什麼是不可見?所謂:如眼、耳、鼻、舌、身、意等世俗實有諸處,各各別有業果作用而可見,眾生所計實我別業用,都不可見。
如是實我自相不可得、又別業果作用不可見故,我們應該知道眾生所執著我並非實有。
那麼,如何知道我並非實有、非現有故,而不可得,亦不可見呢?
一般建立實我論的依據,大概有四種:
一者、建立我即是五蘊。
二者、建立我不同於五蘊,我住於五蘊中。
三者、建立我非即五蘊,而不同五蘊,非住五蘊中,而住於不同五蘊、離五蘊法中。
四者、建立我非即五蘊,而不同五蘊,非住五蘊中,亦不住於不同五蘊、離五蘊法中,而無有五蘊,一切五蘊法都與實我不相應。
現在中國佛教本身的問題,主要是不學法、特別是對法論。
只要學了對法論,很容易明白中國佛教出了什麼問題?中國佛教從古自今以來,大多建立的法義為數論宗,而數論宗基本上是印度哲學的一支,基本上不是佛法所說的教義,我們這樣做出了區別,不是要製造對立,而是明白、了解什麼是佛法?要怎麼學習?
時間過的真快。
總覺得人生就是如此。
無常積聚,而眾多無常變化中,我們總是要體驗人生寶貴、值得捧在心上的美好事物。
而這美好的事物不需要跟她人分享,因為特別珍貴的緣故。
所謂的出社會,變成一兩台筆記型電腦、背包、公事包,以及幾個瑣碎的小物品,諸如錢包、各式各樣的卡。
《瑜伽師地論釋》之論書,此論乃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之,傳言當時有七百卷之多,而今只流傳一卷矣,對於亟欲修學三轉法輪者,實為一大憾事也;發覺到此論釋中有諸多法義可供諸學人深入探討,如論中云:「如入楞伽契經中說:『若觀真義,除去分別,遠離瑕穢,無有能取,亦無所取,無解無縛,爾時在定,當見瑜伽,不應疑慮。」
此中總雲離有情無始計著心識之能取、所取遍計所執性,雙印能取、所取空,爾時當證瑜伽,此中所表之瑜伽者,即為真如法性,以瑜伽之相應銓說真如無為法性。
波羅頗蜜多羅三藏曾於那爛陀寺 戒賢論師下學習十七地論,貞觀七年到達中國,並於中國長安(今 西安)大興善寺翻譯般若燈論釋、大乘莊嚴經論、以及寶星陀羅尼經之前,曾於突厥傳授佛法。
般若燈論釋為清辨解釋龍樹《中論》之註釋論書,而「般若燈論」即是《中論》,講授的為無分別智,此論書相傳有有六千偈,梵文本現今已不存在,現存的翻譯版本皆為簡譯 。清辨師事僧護,僧護與無著菩薩為同一時代人,而僧護的弟子除了清辨外,以佛護、解脫軍最出名。學者認為清辨與護法展開「空有之諍」,其實兩位均為高手,沒什麼好爭,有我才有爭,只是在解釋二諦義上的層面不同罷了,彼此的論義角度也不同。
該論釋觀如來品主要針對修多羅人(經部師)及鞞世師、阿毗曇人、犢子部、多摩羅跋外道、自部人(中觀派,如佛護論師等)、外道號聰慢者、彌息伽外道(彌曼差派、即聲論派)做種種法義辯駁,最後再以自宗立義作為結尾。
從西安西站,輾轉進入到市區中,一路堵車到旅館,隨處可見的古蹟與大廈錯落於市區,而大慈恩寺大雁塔則隸屬於雁塔區。隨意買個菜包充飢,當然此行的目的不在美食,而在於見識西安古蹟。
西安,一直是中國古長安城的著稱,擁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從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為止。也有人持著十四朝古都的理論,認為大夏王朝也算是,畢竟陝西省省會隸屬西安。亦有人持十七朝古都,將武則天建立的武周政權、黃巢起義建立的大齊政權、李自成起義建立的大順政權同時也收錄。不過官方歷史的論點,還是以十三朝古都作為依據。
有為法有相故,生時有滅、滅時有生,倘若有為法已生,生無所用;倘若有為法未生,生無所生,那麼,有為法與生亦應該不會有差異分別。這是為什麼呢?生若是生法,應該有生生法如是又應該有生,是的話,則犯無窮過。
倘若生生法更沒有生者,那麼,生則不應該有生,生性俱生之自性故。倘若生無有生者,那麼,有為法亦應該不會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法亦復如次。所以說,「一切法空不生不滅,是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