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果追求永遠,就會有不斷的煩惱。因為有對永遠的慾望,所以有為了這種慾望的渴求而造下愚癡、惡見的可能。

許多人認為要找一個老師、或者所謂真修實證的,不是到遠方,如海外諸國,就是到那種自稱有點小神通、搞神祕主義權威的場所,就是他所想要的。

因為這種想找到捷徑的慾望,所以才有愚癡的邪見產生。

真理沒有任何捷徑,老師也是如此。

趁著編校《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寫序完成,到台灣土城承天禪寺走走。

夜不倒單,是人們對於清光緒出生的 廣欽老和尚普遍知曉的事情。十七、八歲初學佛時,我也嘗試著夜不倒單半年多。但是當時對於修學止觀的認知與見解還不是那麼嚴謹,僅於《雜阿含經》中參酌修學。

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或四法印,由前三法印,加上有漏皆苦。

從世間法上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最容易,所以,不論大乘、二乘見道皆是諦觀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諦,而於見道位前修四加行,如:暖、頂、忍、世第一法。

如《坐禪三昧經》說暖位必觀苦,觀緣如射博,如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諸苦因緣生,故非真常,乃是無常法。身心惱故苦:世俗法令身心俱受惱,所以為苦。 無一可得故空:觀察身心苦受等無一可真實得之,所以言空。 無作無受故無我:苦諦中無有作者,乃至無有受者,所以故無我。

離三法印、或四法印者,皆為邪說。

學佛必讀三藏,依大正藏分:

阿含部:
長、中、雜、增一、別譯阿含經五部。

 

我繼續走著。

這條路上,已經有許多人放棄繼續走,因為無味、非味非非味、亦味非味、非味亦味、一味。

路上的人,有些人,走在前面。有些人,走在後面,每個人的腳步不同、步伐也不同,約莫跨出三十到五十公分左右,一步一步的走著,或者稍作休息再重新出發、或者等待其他同伴跟上,再一同繼續行走於路上。

有些人,想在這條路上認識、攀緣色身相貌極好者、財富地位具足者,目的不在路上,而在這些他想認識的人上。他們無法見到路上種種奇景,雖然這些奇景與其他景色並無不同、也無所相同,沒有一、也沒有不一。

《序文》

斷句、校對編輯三周,費三月餘光陰。共一百卷,九十五萬數千餘言之古文,期間參酌《大正新修大藏經》、《高麗藏》、《佛光大藏經》、內學院版、新文豐出版兩類《瑜伽師地論》(木刻版、新式版),以及韓清淨居士編著、後由顧康年居士整理完成《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新文豐、彌勒講堂、佛陀教育基金會三種版本)。《瑜伽師地論》為唐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年)五月,玄奘三藏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翻譯完畢。

佛教,從來不是講崇拜的宗教,而是一種讓人發智的實踐哲學。



洛陽出身的玄奘三藏從印度學習、並且於唐朝時翻譯了《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為瑜伽行派重要的論書,唯識宗基師弟子 淄洲沼奢黎於《成唯識論了義燈》舉瑜伽行派總有一本十支,分別為:
大乘百法明門論 略陳名數論 世親造
大乘五蘊論 粗釋體義論 世親造
顯揚聖教論 總苞眾義論 無著造
攝大乘論 廣苞大義論 無著造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 分別名數論 安慧雜糅
辯中邊論 離僻彰中論 彌勒造頌、世親造論
二十唯識論 摧破邪山論 世親造
三十唯識論 高建法幢論 世親造
大乘莊嚴經論 莊嚴體義論 彌勒造頌、世親造論
分別瑜伽論 攝散歸觀論 彌勒造

而這一本十支皆從《瑜伽師地論》分門攝取、或擷取精要、或立三境(性境、帶質、獨影境)、或總攝止觀,可知《瑜伽師地論》重要性。另外,藏語系諸論也是多所擷取大論而成,諸如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參酌阿底峽《菩提道燈論》,而《菩提道燈論》則是參酌《瑜伽師地論》而成,可見,《瑜伽師地論》之重要性,可不學習乎?

眾所週知,登地的無著菩薩《總苞眾義論》之著稱的《顯揚聖教論》大抵上也為《瑜伽師地論》的大綱書。

問:以什麼道理來說,眾生執著實我決定非實有?

答:以不可得故、不可見故,眾生執著實我決定非實有。

什麼是不可得?所謂:如內、外、內外中間、倘若離開了色、受、想、行、識五蘊,都不可得。

什麼是不可見?所謂:如眼、耳、鼻、舌、身、意等世俗實有諸處,各各別有業果作用而可見,眾生所計實我別業用,都不可見。

如是實我自相不可得、又別業果作用不可見故,我們應該知道眾生所執著我並非實有。

那麼,如何知道我並非實有、非現有故,而不可得,亦不可見呢?
一般建立實我論的依據,大概有四種:
一者、建立我即是五蘊。
二者、建立我不同於五蘊,我住於五蘊中。
三者、建立我非即五蘊,而不同五蘊,非住五蘊中,而住於不同五蘊、離五蘊法中。
四者、建立我非即五蘊,而不同五蘊,非住五蘊中,亦不住於不同五蘊、離五蘊法中,而無有五蘊,一切五蘊法都與實我不相應。

慢慢的將右腿腳踝盤在左大腿上,也能順便將左腿腳踝盤在右大腿上,呈現七支坐法,身體背部稍作直,但不可過於強硬的立著,會讓日後產生許多火氣、氣火容易上升,脾氣容易爆發而不穩定。

接著,閉上雙眼。可以全眼閉上,也可微閉,主要的目的在於令心專注,不必過度拘束。

「我認為一切有為法,皆與無常法相應,這就是真理、第一義、勝義諦。

為什麼說無常法並不是真實的?這是為什麼?一切有為法,有生法、住法、滅法、異法等相,有為法前生、次第相續住、爾後有滅相,這是有為法的體性,怎麼可以說有為法因為與無常法相應而不是真實的?」

「有為法不應當有生、住、滅、異等相。這是為什麼?生、住、滅、異相並不是真實有故。

現在中國佛教本身的問題,主要是不學法、特別是對法論。

只要學了對法論,很容易明白中國佛教出了什麼問題?中國佛教從古自今以來,大多建立的法義為數論宗,而數論宗基本上是印度哲學的一支,基本上不是佛法所說的教義,我們這樣做出了區別,不是要製造對立,而是明白、了解什麼是佛法?要怎麼學習?

她看起來很獨立、開朗。

其實我們都不了解她。

人們喜歡對他人品頭論足、像是穿著、談吐,再者,就是看對方的長相來決定一個人的第一印象。

幾十歲的光陰,從小就因為社會重男輕女的愚癡而讓她失去了教育的機會。

不過,她也很爭氣,靠著半工半讀,讀到了日本以前的帝國大學之一:京都大學,每一學期也拿到獎學金。

在鍵盤上敲下每個文字。

名、句、文身,一連串的組合,成為能夠讓人喜悅、讓人悲傷、讓人覺得世界還有希望的文章,再集結成為書籍或者是數據性的資料庫。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不同內容的書籍或者是數據性的資料庫,或許分類也差不多,但是內容絕對不會重複。

縱使我們出身在同一個家庭,面對日後的生命體本身所發展的一系列轉化,不論是好、壞,都不會跟家庭的成員重複,當然,其中有共、不共之分,這裡所說的重複,是說同樣的生活、習慣、思考模式、性格、乃至人生。

大論說:「又經無量諸識流轉。後後尸骸新新發起,乃至今者最後尸骸,諸識流轉。」

人生是無法複製的。

時間過的真快。

總覺得人生就是如此。

無常積聚,而眾多無常變化中,我們總是要體驗人生寶貴、值得捧在心上的美好事物。

而這美好的事物不需要跟她人分享,因為特別珍貴的緣故。

所謂的出社會,變成一兩台筆記型電腦、背包、公事包,以及幾個瑣碎的小物品,諸如錢包、各式各樣的卡。

復次,檢其惡行,事即偏邪。

汝謂貪欲即是道,陵一切女;

而不能瞋恚即是道,害一切男。

唯愛細滑觸是道,

畏於打拍苦澀觸,則無有道,

最近抽空重新校對《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其實,對於一般學人來說,五無間業是比較熟悉的,但是,於無間同分(無間業同分)則若不學、不熟悉《瑜伽師地論》者,則往往容易犯下而不知。所謂的「同分」有幾種意思,自性、形相、加行、所緣、隨順等同分。

另外,《成唯識論》中說的同分是指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而假立同分。

每個人每一天都需要獨處。

減少閱讀垃圾訊息、特別是被動式的接收訊息那種的資訊,接收多了,心識也會跟著負面,產生不善心所。

學會獨處,不論是旅行、閱讀、窩在一個小房間、杜絕外界的聯繫,甚至保持禁語,意識心就會特別的清楚觀察到自身潛意識的種種有漏種子現行。

再學會靜坐,現代的新興宗教也好、傳統的宗教也罷,不需要依靠信仰也行,只是純然的靜坐著。

一個人、一張椅子、一個房間、不張嘴、眼睛輕輕閉上。

《瑜伽師地論釋》之論書,此論乃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之,傳言當時有七百卷之多,而今只流傳一卷矣,對於亟欲修學三轉法輪者,實為一大憾事也;發覺到此論釋中有諸多法義可供諸學人深入探討,如論中云:「如入楞伽契經中說:『若觀真義,除去分別,遠離瑕穢,無有能取,亦無所取,無解無縛,爾時在定,當見瑜伽,不應疑慮。」

此中總雲離有情無始計著心識之能取、所取遍計所執性,雙印能取、所取空,爾時當證瑜伽,此中所表之瑜伽者,即為真如法性,以瑜伽之相應銓說真如無為法性。

波羅頗蜜多羅三藏曾於那爛陀寺 戒賢論師下學習十七地論,貞觀七年到達中國,並於中國長安(今 西安)大興善寺翻譯般若燈論釋、大乘莊嚴經論、以及寶星陀羅尼經之前,曾於突厥傳授佛法。

般若燈論釋為清辨解釋龍樹《中論》之註釋論書,而「般若燈論」即是《中論》,講授的為無分別智,此論書相傳有有六千偈,梵文本現今已不存在,現存的翻譯版本皆為簡譯 。清辨師事僧護,僧護與無著菩薩為同一時代人,而僧護的弟子除了清辨外,以佛護、解脫軍最出名。學者認為清辨與護法展開「空有之諍」,其實兩位均為高手,沒什麼好爭,有我才有爭,只是在解釋二諦義上的層面不同罷了,彼此的論義角度也不同。

該論釋觀如來品主要針對修多羅人(經部師)及鞞世師、阿毗曇人、犢子部、多摩羅跋外道、自部人(中觀派,如佛護論師等)、外道號聰慢者、彌息伽外道(彌曼差派、即聲論派)做種種法義辯駁,最後再以自宗立義作為結尾。

 

從西安西站,輾轉進入到市區中,一路堵車到旅館,隨處可見的古蹟與大廈錯落於市區,而大慈恩寺大雁塔則隸屬於雁塔區。隨意買個菜包充飢,當然此行的目的不在美食,而在於見識西安古蹟。

西安,一直是中國古長安城的著稱,擁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從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為止。也有人持著十四朝古都的理論,認為大夏王朝也算是,畢竟陝西省省會隸屬西安。亦有人持十七朝古都,將武則天建立的武周政權、黃巢起義建立的大齊政權、李自成起義建立的大順政權同時也收錄。不過官方歷史的論點,還是以十三朝古都作為依據。

有為法有相故,生時有滅、滅時有生,倘若有為法已生,生無所用;倘若有為法未生,生無所生,那麼,有為法與生亦應該不會有差異分別。這是為什麼呢?生若是生法,應該有生生法如是又應該有生,是的話,則犯無窮過。

 

倘若生生法更沒有生者,那麼,生則不應該有生,生性俱生之自性故。倘若生無有生者,那麼,有為法亦應該不會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法亦復如次。所以說,「一切法空不生不滅,是為實。」

 

第 1 頁,共 9 頁

learning

搜尋本站

請書

 

googleplay

前往:Google Play圖書

Readmoo讀墨線上請書

readmoo

kobo 線上請書

k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