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二本
印度 十大論師 撰
大唐 玄奘三藏 揉
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
答曰:即總問也。大乘之餘,即小乘也。若言異識,大乘亦成,色異心故。今言「離識」,簡違宗過。
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
心、心所等,稍同大乘,故且未破。
問:無表色略有幾種?
答: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
此無表色略有二種:
一、散無表,即是依發殊勝身、語善惡思「種子」增長之位,名為無表。「依」,謂所依,顯假依實。「殊勝思」者,簡下、中思,不發無表。「身、語」者,顯色義。「發善惡」者,顯性非無記。「惡」者,不律儀業。「增長位」者,簡前及後。謂加行時,種未增長,及後捨已,種不增長。今有善惡戒時,「種子」增長,剎那剎那七支倍倍,即是「種子」念念體多。由現無依諸福業事,施主遠處心雖不緣,受者用時,施主要期緣今具故,「種子」增長,增長福業。故受戒時,第三羯磨雖住無心,由前邀期緣今時具,「種子」雖無現行「熏習」,亦得念念體性倍增。即作白前,從僧乞戒時,心所發故,闍梨作白以後,其受戒者或無心故,猶如遣使作殺生等。
若新熏種,念念「種子」體新倍生上立無表。若「本有」種,體雖不增,而功能倍。若新舊合用者,唯取新熏種倍倍生時用增上說,不用「本有」,力不及新故。初熏種時,舊亦生種,今所立無表,唯依新熏上立也。然此新熏亦唯用增,而體不增為勝。既無現行,如何種起?又定、道戒體不增,用增,此何故爾?此解為勝。約此祈願思「種子」上假立散無表色也。
又思「種子」者,顯所依體,而非現行。發身、語者,簡意業。不發身、語者,是意業故。又遠、近二思,名為意業,非第三思正發業者,今言正發,簡初二思。又簡遠近及與剎那,第三思是近因等起,故說「發」言。又解:此思為色所以,發身、語善色故,或止身、語惡色故。《顯揚論》說:「諸律儀色依不現行法,建立色性。」此中,善戒言發身、語者,彼說決定得色名因,定、道合說,此顯差別,定、道不發業故。
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
答曰:此中二無表,謂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上立定、道戒,不約「種子」。此名隨心轉故,現行思可爾,「種子」不爾故。「止身、語惡」者,解名為色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