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三本
印度 十大論師 撰
大唐 玄奘三藏 揉
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云何種子義?
答:然「種子」義略有六種:
十義廣「種子」中,自下第八、具義多小。種有六義,遮餘非種。於中有三︰初總標六義,次隨六別釋,後總結簡餘非實「種子」。此即初也。
《瑜伽》第五說有七「種子」,今此言六,故云「略」也。
法有五聚,第一遮無為,第三遮心、心所等,即簡別盡。然簡自處,更立餘門。第二遮等,自處分別,更不敘之。
不遮色者,色法外種亦具此六義故,假名「種子」。
問:云何第八識唯緣有漏,不緣無漏等?
答:然「第八識」:
一、唯緣有漏,不緣「無漏」,如「種子」故。雖緣「無漏」,遂不相似,體仍有漏,非如有漏形狀相似。又解︰以初禪眼、耳識見上地色等,不異繫故,由此三識所知,必同初禪繫。此義應思。又解︰異地繫,「因緣變」有用故。
二、此在色界,亦通無色,無色聖者亦雨淚故。
三、唯變色、觸,亦變餘塵,此通五塵。三十七說,通能變為色、香、味、觸。又淨土中,變五塵故。五十三說,無色界定色能變一切故。五十四說,勝定果色唯有顯色等相,以彼香等生因闕故,又無用故。此約色界異生及無色界波羅蜜多聲聞,唯能起色、聲、觸,不能起香、味,以無加行心因別起,亦不能令自他有用故。若十地菩薩及色界波羅蜜聲聞,即許起之。故《華嚴》等云「聞無色界宮殿之香」,《法華》云「光音及遍淨,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即菩薩等,入彼定變。
四、為唯造色,亦變大種?如《對法》第一卷疏末解,應廣如彼五十四解。
五、然與定力何差別?二乘、異生若為嬉戲,通果無記,即變化心,可說與彼定境為異,一根本境,一解脫境,一善心境,一無記境,故成差別。若八地已去菩薩,定之與通,此亦何異?通力由先加行思惟,方乃得生,故心引起變化事等,定力但是任運生故,故二別也。或是根本及果所變,故成別也。此定及通,義分為別,在佛無別故,皆通變及化。通可引起根之與塵,定即不爾,唯起於塵。
六、又依神通變根等不?九十八說,不變四事︰
一、根;
二、心;
三、心所;
四、業果。設復變作,似而非真,如下第十,自有二解。由定力變異身、器者,謂即《瑜伽》五十四說,色、無色天變身萬億,共立毛端,是平等心。無色既無通,即唯是定力。色界亦說有,亦令互相見故。變異地身及器者,《華嚴經》云:「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阿含經》云:「舍利弗入涅槃時,色、無色天空中淚下如春細雨;波闍波提入涅槃時,色、無色天佛邊側立」。及實色中定境者,是色、無色天皆由通力現身、境等。此有何過?以《瑜伽論》但說通依靜慮,無色現色,但定所生,以惠不均,故無通也。無色界變色,已如前辨。應如《瑜伽》五十四等,及《佛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