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九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三法相攝門。三解脫門所行境界,與此三性相攝云何?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九本
 
印度 十大論師 撰
大唐 玄奘三藏 揉
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三性?
 
答:雖有七頌,釋外難中,而分為二︰初二頌答唯有識便違理難,後五頌答唯有識便違經難。
 
後中有二︰初三頌釋無境三自性不成難,後二頌釋有識三無性不成難。
 
於此初中有四︰
 
初、總問;
 
二、略答;
 
三、徵;
 
四、釋。
 
此即初也。
 
今難意云︰若離內識,外法無者,但有一性,不應說三。經既說三,故非唯識。

文章索引

 
問:三法相攝門。三解脫門所行境界,與此三性相攝云何?
 
答:七、三法相攝門。此為問也。
 
理實皆通,隨相各一。空、無願、相,如次應知。
 
皆通三性,謂緣依他上無計所執,因顯成實;成實因空所顯,即為空境;俱不於此起願求故,為無願境,非緣遍計所執真如起願求故;如空,緣此三為無相故,為無相境。七十二說:「相通三種,謂空、無願、無相,亦三種境。」此中既言三解脫門即唯出世修所生惠,以證故說。第七十二、《顯揚》第二皆言解脫門,言唯出世修惠。既爾,有漏、無漏五事中,相為三種境,依他、圓成皆通三境,淨分依他屬圓成故,緣之亦為無相,道四行名無相故。《顯揚》第二云,道四行通三解脫門。《瑜伽》第十二說︰「若於此處無有彼物,觀之為空,名空性;即所觀空無可希願,故名無願;即此遠離一切行相,故名無相。」即緣遍計所執為三解脫門。故今總言理實三性皆通三解脫門。
 
隨增別相,說三性空等如次各一,七十四、《顯揚》第六說「由初性故,立空解脫門;由第二性故,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性故,立無相解脫門」,意可知也。如《樞要》說。
 
緣此復生三無生忍:
 
一、本性無生忍;
 
二、自然無生忍;
 
三、惑苦無生忍。
 
如次此三是彼境故。
 
「忍」者,智也。證印,名忍。第七十四、《顯揚》第六文皆同此。文意可解,緣此三性,生三忍也。
 
遍計所執,本體無生;依他緣起,無自然生;證圓成時,惑苦不起:是名三種無生忍別。不說依他因緣亦無,名無生忍。
 
《顯揚》云「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證三性時,得此三也。如《對法》第十一抄引《大智度論》。故八十六說,一切行苦,依無願,即依此依他;一切法無我,依空,即緣此計所執;涅槃寂靜,即緣此圓成。此論略而不說,應會諸論三解脫門等,義如別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