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問說:破此四顛倒,而通達苦、集、滅、道四聖諦,能證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上阿羅漢果之四沙門果。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中論研習》:佛教般若中觀宗根本心論略釋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 研習

 

倘若說一切世間皆是空無所有者,即應當無有生無有滅。以無有生無有滅之故,則無有苦、集、滅、道四聖諦。這是為什麼?從集諦而生苦諦,集諦是苦諦之因、苦諦是其果。滅除苦、集二諦名之為滅諦,能到達滅諦名之為道諦。道諦是滅諦之因、滅諦是其果。如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乃是有因有果,倘若無有生、無有滅,則無有苦、集、滅、道四聖諦。四聖諦無有之故,則無有觀見苦諦、斷除集諦、證得滅諦、修行道諦。觀見苦諦、斷除集諦、證得滅諦、修行道諦無有之故,則無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上阿羅漢果之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上阿羅漢果之四沙門果無有之故,則無有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之四向,無有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之四得者。若是無有此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上阿羅漢果、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之八賢聖,則無有僧寶。又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無有之故,於法寶亦無有。若是無有法寶、僧寶者,如何有佛寶?得佛法名之為佛寶,無有佛法如何有佛寶?您說一切法皆是空,則為毀壞佛、法、僧三寶。

再者: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倘若受空法者,則是破罪福法以及罪福果報,亦破於世俗法。有如是等一切過失之故,一切法不應當是空。

回答說: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是故自生惱。」

您現在不解如何是空相?以什麼因緣而說空?亦不解此空義。由於不能如實了知之故,生如是種種疑惑與問難。

再者: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世俗諦者,乃是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所以生虛妄法,於世間說是實有法。一切賢聖真知其顛倒性,所以了知一切法皆是空而無有生,此於聖人乃是第一義諦名之為實。一切佛依是世俗諦、第一義諦二諦,而為眾生說種種佛法。倘若異生有情不能如實分別世俗諦、第一義諦二諦,則於甚深佛法不能了知真實義。若說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諦,而不需要第二世俗諦者,此說亦非正理。

這是為什麼?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第一義皆因語說言說,語說言說乃是世俗諦,所以說若是不依於世俗諦,於第一義諦則不可說。

若是不得第一義諦,如何得至於涅槃?所以一切法雖然無有生,而有世俗諦、第一義諦二諦。

再者: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呪術, 不善捉毒蛇。」

若是異生有情鈍根不能善解空法,而於空有過失而生種種邪見。例如為了利益去捕捉毒蛇,因為不能善於捕捉毒蛇,反為毒蛇之所害。又譬如呪術,意欲有所作法而不能善成就,則還為自己所害。異生有情鈍根觀察空法亦是如此。

再者: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

佛世尊以空法甚深微妙,不是異生鈍根所能了解,所以不意欲為彼等說。

再者:

「汝謂我著空,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於空則無有。。」

您說我執著於空之故,為我生種種之過失。而我所說之諸法性空,於空亦還是空,無有如是過失。

再者: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以有空義之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能夠成就。若是無有空義,則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不能獲得成就。

再者:

「汝今自有過,而以迴向我, 如人乘馬者,自忘於所乘。」

您於一切有法之中,自己有其過失而不能夠自覺,而於空中見過失,就像有人乘坐馬卻而忘其所乘之馬。這是為什麼?

「汝謂我著空,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於空則無有。」

您說一切法有決定性。若是如此者,則見一切法無有因無有緣。這是為什麼?若是一切法決定有自體性,則應當為不生不滅,如是不生不滅法如何需要用諸因緣法?

若是一切法從因緣而生,則無有自體性。所以一切法決定有自體性者,則是無有因緣法。

若是說一切法決定住於自體性,此說亦非正理。這是為什麼?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一切法倘若有決定性,則是無有因果等一切事。

如偈說: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眾因緣生一切法,我說即是空性。這是為什麼?眾緣具足和合而一切物生,此物屬於眾因緣之故而無有自體性,無有自體性之故空,空亦還是空。但乃為引導眾生之故,用假名而說,離於有法、無法之二邊,所以名之為中道義。

是法無有自體性之故,而不得說為是有,亦無有之空故,而不得說為是無有。

倘若一切法有性相者,則不需要相待眾緣而有,倘若不需要相待眾緣則是無有法,所以說無有不空法。您上面所說空法有其過者,此之過失現在還在於您對於空法之錯解。

這是為什麼?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倘若一切法各各有自體性而不空者,則是無有生滅法。無有生滅法之故,則是無有苦、集、滅、道四聖諦法。

這是為什麼?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苦諦不從緣生之故則是無有苦。這是為什麼?經中說無常法是苦義。倘若苦有決定性,如何有無常法?以不捨苦之自體性之故。

再者: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

倘若苦有決定性者,則不應當再生苦,先前已經有苦之故。若是如此者,則是無有集諦,以毀壞空義之故。

再者: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即破於滅諦。」

苦若是有決定性者,則是不應當有滅諦。這是為什麼?苦諦之性則無有滅諦之性之故。

再者: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一切法若是決定有,則無有修道。這是為什麼?若是一切法實有者則為是常法,常法則為不可有增盛利益。倘若道諦為可修法,道諦則是無有決定性。

再者: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一切法若是先決定有自體性,則是無有苦、集、滅、諦四聖諦。現在滅苦道,到底如何能至滅苦處?

再者: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倘若先於異生有情凡夫之時,不能見於苦性,現在亦不應當見苦性。這是為什麼?不見苦性決定之故。

再者: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例如苦諦性,於先前不見者,於後亦不應當見。如此亦不應當有斷集諦、證滅諦、修道諦。這是為什麼?此集諦性於先來不而斷,現在亦不應當斷,此集諦性不可斷之故。此滅諦性先來而不證,亦不應當證,先來而不證故。此道諦性先來而不修,現在亦不應當修,先來而不修之故。所以於苦、集、滅、道四聖諦能見、斷、證、修之四種行,皆不應當是有。見、斷、證、修之四種行無有之故,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四道果亦是無有。這是為什麼?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一切法若是有決定性,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四沙門果先來而未證得,現在如何可證得?若是可證得者,性則是無有決定義。

再者: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四沙門果之故,則是無有證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之果。向果者,無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預流向、一來向、不還向、阿羅漢向之八賢聖故,則是無有僧寶。而經中說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預流向、一來向、不還向、阿羅漢向之八賢聖,名之為三寶之僧寶。

再者: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行苦、集、滅、道之四聖諦而證得涅槃法,若是無有苦、集、滅、道四聖諦則是無有法寶,若是無有法寶、僧寶二寶又如何當有佛寶?您以如是因緣,說一切法有決定性,則是毀壞佛、法、僧三寶。

問說:您雖然破一切法,那麼,究竟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是有,因此道之故,所以名之為佛。

回答說:

「汝說則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而有於菩提。」

您說一切法有決定性者,則不應當因菩提而有佛、因佛而有菩提,是菩提、佛二性常決定之故。

再者: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以是先無有自體性之故,如同鐵無有金之自體性,雖然反覆種種鍛煉,然而終究鐵並不成金。

再者: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倘若一切法不空,終究無有人能作罪福法者。這是為什麼?罪福法之自體性於先前已經決定之故,又是無有作、作者之故。

再者:

「您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您於罪福法因緣之中皆是無有果報者,則應當離於罪福法因緣而有果報法。這是為什麼?果報法不需要待因即能出之故。

問說:離於罪福法可許無有善、惡果報法,但唯是從於罪福法而有善、惡果報法。

回答說: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倘若離於罪福法無有善、惡果,如何說果法為不空?若是如此,離於作者則無有罪福法。您先說一切法不空,這樣的說法並非為正理。

再者: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

您若是破眾因緣法之第一空義者,則是破一切世俗法。這是為什麼?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是破空義,則於一切果法皆是無有作、無有因,又不作而有作法,又一切作者不應當有所作法,又離於作者應當有業法、有果報法、有受者。但此等事皆不是如此,所以不應當破空。

再者: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倘若一切法有決定性,則世間有種種相,天、人、畜生以及萬物,皆應當不生不滅、常住而不毀壞。這是為什麼?有實體性而不可變異之故。而現見萬物各有其變異相而生滅變易,所以不應當有決定性。

再者: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若是無有空法者,則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所有功德,未證得者皆不應當證得,亦不應當有斷煩惱之聖者,亦無有苦能盡。這是為什麼?以其性有決定之故。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倘若異生有情見一切法從眾緣而生,此人即是能見佛法身,增盛利益其智慧,能見四聖諦之苦、集、滅、道諦,見苦、集、滅、道之四聖諦而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之四果滅除一切苦惱,所以不應當破空義。倘若破空義則是破因緣法,破因緣法則是破佛、法、僧三寶,倘若破佛、法、僧三寶則是為自破。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