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唯佛教是了義經,順三法印[1]等,可歸依故;諸外道教非了義言,違三法印等,不可歸故。
設有聖教,唯說佛教為了義言,外道所說名非了義。
以此門通,非佛教中唯了義故。
詮常非常門者,
如《涅槃經》第六卷[2]說:「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
此經意言,若經中說佛是法身常住不變,名為了義;與此相違,名不了義。
《解深密經》、《瑜伽‧決擇》七十六[3]說:「世尊往昔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希奇,然是有上,是未了義」,即顯大乘是了義經,聲聞乘教名非了義。
此中一往依乘所明,名為了義,非諸大乘無不了義,聲聞乘經都無了義。
如次當引如是證文。
故依《涅槃》詮真常佛,名為了義;詮非常佛,名非了義[4]。
顯了顯密門者,
《瑜伽論》中四十五[5]說:「又諸菩薩於如來所,深植正信,深植清淨,一向澄清,唯依如來了義經典,非不了義。
了義經典為所依故,於佛所說法毗奈耶不可引奪。
以佛所說不了義經,依種種門辨本性義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了義故。」
即依此文,於大乘中顯了言教,名為了義;隱密言教,非了義經。
《解深密經》及〈決擇分〉[6]亦作是說:「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希奇,而亦有上,猶未了義。」
即說一切性皆是空,三無性教,名非了義。
《成唯識論》第九卷[7]說: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
說密意言,顯非了義。」
故大乘經說諸法相,言非顯了,所詮不究竟,名不了義;言若顯了,所詮究竟理,名了義經。
此據能詮顯了無異,名了義故。
言略語廣門者,
《瑜伽‧決擇》六十四[8]說:
「不了義經者,謂契經、應頌、記別等教,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應更當釋。
了義教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此中意說,雖是大乘明顯之教,初但略說,談理未盡,所明未周,名為不了;不是所詮非究竟理,名為不了。
由此即顯:
諸聲聞乘亦有了義,除契經等,餘自說等,語具廣故,名了義經;大乘之中明顯之教,契經等中,說法言略,語未廣故,亦有不了。
此依說義言有廣略,名了不了;非約所詮理是究竟非是究竟,名了不了。
此中,
第一為令有情捨邪歸正,名了不了:一切佛經,皆名了義;外道所說,名為不了。
第二為令捨小歸大,名了不了:一切大乘,皆名了義;諸小乘教,名為不了。
第三為令捨隱歸顯,名了不了:一切大乘顯了言教,皆名為了;雖是大乘,說法隱密,名為不了。
第四為令知法廣略,名了不了:諸重頌經,言略不盡,皆名不了;非重頌經,言廣盡故,說名為了。
以此四門了不了義,釋一切教了不了言,故大乘經雖皆名了,而於其中復應取捨。
勸諸弟子依了義者,隨其所應,當廣思擇,隨所講教,當應配之。
上來總是教益有殊。
第二、時利差別,復分為二:
初敘古說,後述今文。
敘古說中復分為二:
初敘古說,後敘其非。
敘古說者,
後魏有菩提流支[9]法師,此名覺愛,唯立一時教。
佛得自在,都不起心,有說不說,但眾生有感,於一切時,謂說一切法。
譬如天樂,隨眾生念,出種種聲;亦如末尼,隨意所求,雨種種寶。
《花嚴經》[10]云:「如來一語中,演出無邊契經海。」[11]
《維摩經》[12]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13]
故無一教定頓定漸。
又《無量義經》[14]言:「我得道來四十餘年,常說諸法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無此無彼,無得無失,一相無相,但由眾生悟解不同,得諸果異。」
《法花》[15]亦言:「一雨普潤,三草二木[16],生長不同。」
《優婆塞經》[17]言:「三獸渡河,淺深成別。」
故知諸教,但總一時,無二、三等。
又古來大德立有頓漸二教,為諸菩薩大根大莖,說《花嚴》、《楞伽》[18]、《大雲》[19]、《法鼓》[20]、《勝鬘》[21]等經。
一會之中,說二諦[22]理盡,名之為頓;大不由小起,故名為頓。
始從佛樹[23],終至雙林[24],從淺至深,漸次說法,因果[25]、三歸[26]、五戒[27]、十善[28]等法,三乘[29]有教[30],《阿含》[31]等經,《維摩》[32]、《思益》[33]、《大品》[34]空教[35],《法花》一乘[36],《涅槃》[37]等說常住佛性[38],皆是漸教[39]。
會通三乘,大由小起,名為漸也。
又菩提流支法師亦立二時教。
《楞伽經》說漸頓者,莫問聲聞[40]、菩薩[41],皆漸次修行,從淺至深,名為漸也;頓者,如來能一時頓說一切法,名之為頓。
又有二教:
一者、半教;
二者、滿教。
《涅槃經》言:「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42]
又云為聲聞乘而說半字,為菩薩乘而說滿字。
又《勝鬘經》言有作四聖諦、無作四聖諦,聲聞知有作,佛知無作[43]。
《瑜伽》等說安立諦[44]、非安立諦[45],唯說安立名為半教,通說非安立名為滿教。
又有二教:
一、生空教;
二、法空教。
《二十唯識論》云:「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所執法無我,復由餘教入。」[46]
此以二空二障,以明半、滿。
又有二教:
一、勝義諦[47];
二、世俗諦[48]。
晉時有隱士劉虬[49]立五時教[50],或有說云真諦三藏立五時教,然菩提流支法師別作文疏破之。
真諦居梁,流支在魏,故知不是真諦等作。
第一時者,佛初成道,為提謂、波利[51]等五百賈人[52],但說三歸、五戒、十善世間因果教,即《提謂等五戒本行經》[53]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
第二時者,佛成道竟,三七日[54]外,十二年中唯說三乘有行之教,未為說空,即《阿含》等小乘經是。
第三時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說彼三乘同行空教,即《維摩》、《思益》[55]、《大品》[56]等經是。
第四時者,佛成道竟,四十年中說有一乘,猶未分明演說佛性常住實有,尚說無常佛[57],顯一乘佛果[58]以為真實,即《法花經》是。
以前未明一乘義故,此中猶未分明演說常住佛性故。
第五時者,謂雙林中說諸眾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即《涅槃經》、《大悲經》[59]等是。
此雖可爾,既無經論誠文說之,未可依信。
前來總是敘古說也。
敘其非者,
只如第一、菩提流支法師唯立一時教者,若廢事談理,及在一會有大小機,可如所說。
若唯被大,如《勝鬘經》[60];或但被小,如《遺教經》[61]。
或初有大無小,如《花嚴經》至〈入法界品〉[62]方有聲聞;初有小無大,雖未見文,理必應爾。
如斯等教,義類甚多。
或有諸經全分、多分,大小教異,言唯一時,深為猛[63]浪,豈無一會頓發三乘之心,及無漸入大乘者也?
第二、古德說有頓漸,理雖可然,定判諸經為頓漸者,義即難解。
只如《花嚴經》中〈入法界品〉,五百聲聞[64]在于會坐,列名歎德;又舍利弗將六千弟子從自房出,文殊師利為說十法,即發無上正等覺心。
《楞伽經》中亦列聲聞在于會坐。
《法鼓經》[65]中說窮子喻,與《法花經‧信解品》[66]同。
《勝鬘經》說三種意生身[67]一乘之義。
《攝大乘》[68]云引攝一類不定性故,非為頓教。
《花嚴》等經未必從首至末皆是為被大根行說,並名為頓。
定說五時所說之經為漸教者,後當敘非。
第三、又菩提流支法師依《楞伽經》立頓漸二教者,此亦不然。
彼經以佛能頓說法,以說為頓;以三乘人漸次修學,名之為漸。
以行為漸,非約教時,亦不可取。
又第四、依《涅槃經》等,立半、滿教者,彼皆據所明理有盡不盡,以明半、滿;不定依逗機,直往、迂會,以明半、滿。
第五、劉虬立五時者,今者且依菩提流支法師斥破,是義不然。
《提謂經》[69]說五百價人將受五戒,先懺悔彼五逆[70]、十惡[71]、謗法[72]等罪,得四大本淨[73]、五陰本淨、六塵本淨、吾我本淨[74]。
時提謂等得不起法忍[75],三百價人得柔順忍[76],二百價人得須陀洹果[77],四天王等得柔順忍,三百龍王得信忍[78],自餘天等發無上道[79]意,十億天人皆行菩薩十善[80]。
提謂長者滅三界苦[81],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82],或第八地[83]。
又《普曜經》[84]第二七日,提謂等五百價人施佛麨[85]蜜,佛與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名曰齊成。」
云何但言第一時中世間教也?雖作此破,義亦難知。
既有賈[86]人得預流等,何不此日名轉法輪,至五比丘[87]法輪方轉?由未分明說三乘者同所觀諦故,未名轉法輪。
次第二時十二年中唯說有教者,覺愛破云,是亦不爾。
成道五年說《大般若》[88],正明實相。
又第七年為八菩薩說《般舟三昧經》[89],正明眾生五蘊本空。
又第九年說《抰掘摩羅經》[90],第十年中說《如來藏經》[91],皆明涅槃佛性深理。
又《提謂》、《普曜》等經皆明菩薩行[92]。
又與價人授記成佛,明初成道,已說大乘。
又《摩訶般若大品經》中,說佛在鹿野[93]轉四諦輪[94],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羅蜜[95],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96],住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無量一生補處菩薩[97]一時成佛。
又成道竟,第二七日說《十地經》[98]。
云何乃言十二年內唯說有教,不說大乘?
只如《法花經》云:「於三七日中,常思惟是事。」[99]
即成道[100]竟,三七日中,不說法也。
[1] 三法印 (名數)一切之小乘經,以三法印印之,證其為佛說,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證其為大乘之了義教。一、諸行無常印,行有遷流之義,謂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也。是為諸行無常印。二、諸法無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無為法。言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無有我之實體。是諸法無我印也。三、涅槃寂靜印,言涅槃之法。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為無為寂靜。是涅槃寂靜印也。智度論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中略)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玄義八曰:「釋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 勘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
[3]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六:「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4] 勘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六:「三、「其後不久」下,正治眾生復起無常之病。前破邪常,說無常教,眾生不解,定執一切皆是無常,還復成病。譬如癡人,謂鹿為馬,智人語言,此鹿非馬,雖知鹿無馬,而執無為馬,何處復有無是馬耶?故無馬是病,起無常倒。復有多種:一謂佛果無常,此病易見;二謂生死無常,此病難見。何者?生死即是真常佛性,既謂無常,寧不是病?文云「王復得病」者,眾生病也。文為二:一、正起病;二、根緣扣佛。初如文。次「即命是醫」下,根緣扣佛,如遣使命醫。古本云:「我今病重,困苦欲死。」
[5]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云何菩薩修正四依?謂諸菩薩為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為求世藻飾文詞。菩薩求義,不為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又諸菩薩如實了知闇說、大說;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補特伽羅。如是菩薩以理為依,補特伽羅非所依故,於真實義,心不動搖,於正法中,他緣匪奪。
又諸菩薩於如來所,深殖正信,深殖清淨,一向澄清,唯依如來了義經典,非不了義。了義經典為所依故,於佛所說法毗奈耶不可引奪。何以故?以佛所說不了義經,依種種門辯本性義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了義故。若諸菩薩於了義經不決定者,於佛所說法毗奈耶猶可引奪。又諸菩薩於真證智見為真實,非於聞思但識法義,非真證智。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修所成智所應知者,非唯聞思所成諸識所能了達。如實知已,聞如來說最極甚深所有法義,終不誹毀。是名菩薩修正四依。依正四依善修習故,略顯四量,謂所說義、正理、大師、修所成慧真實證智。又諸菩薩一切四依為所依止,精勤發起正加行故,於出要道明了開示,無有迷惑。」
[6]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六:「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7] 勘 《成唯識論》卷第九:「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立彼後說三種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於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為遍計所執。為除此執,故佛世尊於有及無總說無性。
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託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虛空,雖遍眾色,而是眾色無性所顯。雖依他起非勝義故,亦得說為勝義無性,而濫第二,故此不說。」
[8]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不了義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應當更釋。了義教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世俗諦教者,謂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諦攝。又諸所有名想言說增上所現,謂相、名、分別,如是皆名世俗諦攝。勝義諦教者,謂四聖諦教及真如、實際、法界等教。隱密教者,謂從多分聲聞藏教。顯了教者,謂從多分大乘藏教。可記事教者,謂四種法嗢拕南教,即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所有言教。」
[9] 菩提流支 (人名)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鶻露支,譯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時來洛陽多翻諸經。續高僧傳一曰:「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經序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魏言覺希。」二十唯識述記上曰:「菩提鶻露支,此云覺愛,先云覺喜,即魏時菩提流支法師。」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0] 即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唯識宗所依的六經十一論之一,中土有三種譯本。一為東晉佛陀跋陀羅六十卷華嚴;二為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三為唐般若譯四十卷華嚴。其中般若所譯者,僅為該經的《入法界品》。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11] 勘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如來所說一語中,演出無邊契經海,於一切眾雨甘露,恭敬往詣兩足尊。三世諸佛無上願,大聖道場分別說,亦非集在一念中,宜速時詣覲最勝。盧舍那佛大智海,光明普照無有量,如實觀察真諦法,普照一切諸法門。」」(CBETA 2019.Q4, T09, no. 278, p. 405c20-25)
[12] 《維摩經》(經名)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之略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3] 勘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14] 無量義經 (經名)一卷,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佛將於法華說無量之法歸於實相之一、先說此經明無量之法,由一實相而生。故謂之為法華之開經。又法華論列法華十七名,無量義經,其一名也。是法華之實相,有自生無量義之理,故以為別名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5] 法華經 (經名)妙法蓮華經之略名。經中法師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同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6] 勘 《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三:「問:經論不言,何要斯釋?
答:理應爾也。若以蒲桃喻無姓人,名為小草,乾地之言復喻何類?由此多途,故疏說云:依於別義以配喻也。
議曰:百穀等三,別喻三草。乾地喻彼三草二木所依心王,昔乏法水,名為乾地。今得名洽,由心受教,五乘種增,名為並茂。故長行云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地即心也。以此釋者,頗順經旨。
問:如菩薩等,恒聽佛說,云何得言二木五草所依之心名為乾地?
答:此通言爾。又菩薩等不聞之頃,即名為乾地,如雲收已,地名乾也,非元無雨,方名乾也。」
[17] 優婆塞戒經(經名)七卷,北涼曇無讖譯。說在家菩薩入道修行之法。大乘律之攝。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8] 楞伽經(經名)有四譯,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羅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有十卷,名十卷楞伽。三唐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經各家之著述如下:入楞伽經心玄義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經註卷二卷五,唐智儼註,殘缺。楞伽經通義六卷,宋善月述。楞伽經集註四卷,宋正受集註。大乘入楞伽經註十卷,宋寶臣述。楞伽經纂四卷,宋楊彥國纂。觀楞伽經記八卷,明德清筆記。楞伽補遺一卷,明德清撰。楞伽經玄義一卷,明智旭撰述。楞伽經義疏九卷,明智旭撰。楞伽經合轍八卷,明通潤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八卷,明宗泐如玘同註。楞伽經參訂疏八卷,明廣莫參訂。楞伽經宗通八卷,明曾鳳儀宗通。楞伽經心印一卷,淨挺著。楞伽經心印八卷,前有科文函昰疏。楞伽經精解評林一卷,明焦竑纂。楞伽經疏卷中,殘缺。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9] 大雲經(經名)大方等無想經之異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0] 大法鼓經 (經名)二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在祇洹說有非有之法門,波斯匿王擊鼓吹貝而來。佛言我當說大法鼓經,使迦葉令不堪聞大法者盡去座,說如來之常樂我淨,不般涅槃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空經皆為方便。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1] 即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經名)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寶積經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之異譯也。佛在給孤獨園,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共致書於其女阿踰闍國王妃勝鬘夫人稱揚佛德。勝鬘得書歡喜說偈,遙請佛來現。佛即現身。勝鬘說說偈讚歎其德。佛為授記。勝鬘復發十弘誓願,感天花天音。乃至說大乘了義,廣明二乘不了義(其了義為唯一佛乘也),佛讚印是放光昇空而還獨園,告阿難及天帝釋結名付屬。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2] 二諦 p0021如諦施設建立中說。
二解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二頁云:復言世尊!若有如是四聖諦者;何緣世尊復說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世尊告曰:卽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諦。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諦。
三解 俱舍二十二卷十頁云:如是世尊說諦有四。餘經復說諦有二種。一、世俗諦,二、勝義諦。如是二諦,其相云何?頌曰:彼覺破便無。慧析餘亦爾。如瓶水世俗。異此名勝義。論曰:若彼物,覺彼破,便無彼物;應知名世俗諦。如瓶被破,為碎凡時,瓶覺則無,衣等亦爾。又若有物,以慧析餘,彼覺便無;亦是世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時,水覺則無。火等亦爾。卽於彼物未破析時,以世想名,施設為彼。施設有故,名為世俗。依世俗理,說有瓶等。是實非虛,名世俗諦。若物異此,名勝義諦。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餘,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諦。如色等物,碎至極微,或以勝慧析除味等,彼覺恒有。愛等亦然。此真實有,故名勝義。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非虛;名勝義諦。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如此餘智所聚諸法,名世俗諦。
四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七卷十四頁云:餘契經中,說有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問世俗勝義二諦,云何有作是說:於四諦中,前二諦是世俗諦,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間現見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諦中故。後二諦,是勝義諦。諸出世間真實功德,皆入滅道二諦中故。復有說者,於四諦中,前三諦是世俗諦。苦集諦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佛說滅諦如城如宮,或如彼岸。諸如是等世俗施設,滅諦中有。是故滅諦亦名世俗。唯一道諦,是勝義諦。世俗施設,此中無故。或有說者,四諦皆是世俗諦攝。前三諦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道諦亦有諸世俗事。佛以沙門婆羅門名,說道諦故。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勝義諦。空非我中,諸世俗事,絕施設故。評曰:應作是說:四諦皆有世俗勝義。苦集中有世俗諦者,義如前說。苦諦中有勝義諦者,謂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諦中有勝義諦者,謂因集生緣理。滅諦中有世俗諦者。佛說滅諦如園如林如彼岸等。滅諦中有勝義諦者,謂滅靜妙離理。道諦中有世俗諦者,謂佛說道如船栰、如石山、如梯隥、如臺觀、如花、如水。道諦中有勝義諦者,謂道如行出理。由說四諦皆有世俗勝義諦故;世俗勝義俱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虛空非擇滅,亦二諦攝故。如彼廣說。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23] 佛樹(雜語)菩提樹也,佛成佛於此樹下,故云佛樹,亦云道樹,菩提樹。維摩經佛國品曰:「始在佛樹力降魔。」無量壽經上曰:「受施草敷佛樹下。」輔行一曰:「佛樹者,亦曰元吉樹,亦曰道樹,菩提樹等。從此得道等故。」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4] 雙林 (雜名)娑羅雙樹之林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5] 因果 (術語)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是謂因果之理。佛教通之三世說善惡應報之義。觀無量壽經曰:「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止觀五下曰:「招果為因,剋獲為果。」十住毘婆娑論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從因有,事成名為果。」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6] 三歸 (術語)又曰三歸依,三歸戒:一、歸依佛,歸依佛寶以為師者。二、歸依法,歸依法寶以為藥者。三、歸依僧,歸依僧寶以為友者。此三歸由師受之謂之三歸戒。三歸戒有二稱:一、翻邪三歸,二、重受三歸,翻從來之邪信而初入佛道受三歸者,謂之翻邪三歸,由是每受五戒八戒等輒先受三歸者,謂之重受三歸。觀無量壽經曰:「受持歸,具足眾戒。」釋氏要覽上曰:「五分律云:佛於鹿苑度五俱鄰,人間已有六羅漢,故次為耶舍父母最先授三歸依也。」而受之之意,於顯教,一為表自之信心,一為乞三寶之加被。若約密教之意則表自己之信心,皆歸入依合於三寶乞我與三寶入我我入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7] 五戒 (術語)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之制戒。(戒)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8] 十善 (術語)不犯十惡,則謂之十善。(善惡)。天台云: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利為義。息倒歸真曰順理,止則息於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作二種,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9] 三乘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無數劫間,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
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30] 有教(術語)對空教之語。指小乘之俱舍宗,大乘之法相宗而言。一者在小乘而立諸法實有之義,一者在大乘而立唯識本有之義,依此而一者對於小乘之成實宗,一者對於大乘之三論宗,而稱為有教或有宗。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1] 阿含(術語)Āgama,小乘經之總名。新稱阿笈摩。舊稱阿含,阿鋡,阿含暮。譯曰法歸。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之義。又譯曰無比法,謂無類之妙法也。或譯曰趣無,所說之旨畢竟無歸趣之義。長阿含經序曰:「阿含者,秦言法歸,所謂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也。」名義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樂云:此云無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無也。」新稱阿笈摩,阿伽摩,譯曰教,又作傳。唯識述記七曰:「阿笈摩者,此翻為教,展轉傳說故,名為傳。」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傳,謂展轉傳來以法相教授也。舊言阿含,訛略也。」佛成道初,於鹿野苑始說之。吉藏之法華論疏曰:「阿含正是外國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華嚴探玄記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譯名傳。謂此聖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說。但古今諸佛,相傳而說,非新翻作,故名傳。」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2] 維摩經(經名)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之略名。 維摩 (人名)Vimalakirti,維摩羅詰,毘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舊譯曰淨名。新譯曰無垢稱。佛在世毘耶離城之居士也。自妙喜國化生於此。委身在俗。輔釋迦之教化,法身大士也。佛在毘耶離城菴摩羅園,城中五百長者子詣佛所請說法時,彼故現病不往,為欲令佛遣諸比丘菩薩問其病床,以成方等時彈訶之法,故其經名為維摩經。維摩經方便品曰:「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己曾供養無量諸佛。」同見阿閦佛品曰:「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註維摩經一曰:「什曰:維摩詰,秦言淨名。生曰:維摩詰,此云無垢稱也。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西域記七曰:「毘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詰訛略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3] 思益經 (經名)思益梵天所問經之略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4] 大品般若經 (經名)羅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二十七卷本與十卷本二經:一曰大品般若經,一曰小品般若經。嘉祥法師吉藏有大品經義疏十卷,缺卷二,又有大品經遊意一卷。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5] 空教(術語)法相宗立三時教,以一切之小乘教為世尊初時之說法有教,諸部之般若經為第二時之說法空教,華嚴法華等之諸經為第三時之說法中道教。空教謂明諸法皆空之理之教法也。唯識述記一本曰:「彼聞四諦,雖斷我愚,而於諸法,迷執實有。世尊為除彼法有執,次於鷲嶺,說諸法空,所謂摩訶般若經等。」八宗綱要法相宗曰:「二者空教,於第二時,為發趣大乘者,明諸法皆空旨,以破前實法之執。」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6] 一乘(術語)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故謂之乘。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同品曰:「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同品曰:「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文句四上曰:「圓頓之教,為一佛乘。」勝鬘經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勝鬘寶窟上本曰:「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依法華論,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第十四名一乘經。起信論義記上曰:「乘者就喻為稱,運載為功。」案方便品所說,即開會三乘之別執,悉歸趣於平等大會,等使一切眾生成佛道也。蓋大乘佛教中,所謂權大乘家,立一切有情為法爾,五性各別之說。故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畢竟無由成佛。是故諸佛之法,自不可無三乘之別。定性二乘,必由聲聞緣覺之二乘而般涅槃,菩薩種性,必由大乘而般涅槃。然法華等經,或說唯有一乘者,是引攝不定性者,不使墮於二乘地,進而使由大乘般涅槃也,即如來密意之說也。又以所趣之真如無差別,三乘解脫等相等,故說為一乘耳。實則非無二三之別也。如大乘莊嚴經論第五,攝大乘論釋第十,廣列十義或八義意趣而論之。是為所謂三乘真實一乘方便之教旨,以深密等經為所依之法相家所主張也。至於實大乘則不然。蓋其所立之說,一切眾生,本無五性之別,悉有佛性,一性平等,故皆得由佛乘而成佛。昔曾說三乘各別之法者,不過為對於權機假說之方便耳。此為所謂一乘真實三乘方便之教旨,天台華嚴等宗家所主張也。其中天台所依之法華經,主對於三乘之人,說其教之所以方便,開會之,使歸於一佛乘,華嚴經主對於十地之大菩薩,廣說其所入之一乘法,故至智儼賢首,分一乘而更論同教別教之二種。五十要問答上,謂「一乘教有二種:一共教,二不共教。」孔目章一,謂「一乘之義,分別有二,一正乘,二方便乘,正乘如華嚴經所說,方便乘有十義」云云。又五教章上,謂「一乘教義之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並廣釋述之。今擇要言之,則在同於三乘而說一乘為同教,於三乘全不共而別說一乘為別教。彼法華譬喻品所謂宅內所指之門外三車,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之大白牛車,是別教一乘教也。同教者,如是三一不為別說。或謂一同於三,或謂三同於一,互相交參,是欲使成根欲性,進而入於華嚴別教一乘也。由是而概括之,一乘凡有三種:一、為存三之一乘,所謂不破三乘之疑執,亦不會二乘之行果,唯就空理之平等而說為一乘。如攝大乘論之十義意趣是也。二、為遮三之一乘,會二乘之行果,遮三乘之別執,而說為一乘。如法華之同教一乘是也。三、為直顯之一乘,不對於二乘,故無可破,唯為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之儀。如華嚴之別教一乘是也。又若經五教而論之,則總有五種之一乘。一別教一乘,如華嚴是。二同教一乘,如法華是。三絕想一乘,如楞伽是。是為頓教。所謂絕想亡言之邊,名為一乘。四佛性平等一乘,是為終教。一性皆成之邊,名為一乘。五密意一乘,即為始教。如攝論之十義意趣是。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7] 即 大般涅槃經 (經名)常略稱為涅槃經。有大乘小乘之二經。小乘之大般涅槃經三卷,晉法顯譯。是與白法祖譯之佛般泥洹經二卷及失譯方等泥洹經二卷,皆與長阿含遊行經同本。大乘之大般涅槃經。有二本,一四十卷,北涼曇無懺譯稱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三十六卷,劉宋慧觀與謝靈運共再治北本。稱為南本涅槃。天台章安依此經作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8] 佛性(術語)佛者覺悟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云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涅槃經二十七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9] 漸教 (術語)對於頓教之稱。如初說小乘,後說大乘,以淺深次第而說之教法也。止觀三曰:「漸名次第,藉淺由深。」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0] 聲聞(術語)梵語,捨羅婆迦Śrāvaka,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勝鬘寶窟上末曰:「聲聞者,下根從教立名,聲者教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1] 菩薩 肇曰:正音云:菩提薩埵。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無正名譯也。安師云:開士,始士。荊溪釋云:心初開故,始發心故。淨名疏云: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但諸師翻譯不同。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天台解云: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賢首云: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 FROM:【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 著)】
[42]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三:「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云何共聖行,如娑羅娑鳥?迦鄰提日月,太白與歲星,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云何於大眾,而得無所畏,猶如閻浮金,無能說其過?云何處濁世,不汙如蓮華?云何處煩惱,煩惱不能染,如醫療眾病,不為病所汙?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師?
云何捨生死,如蛇脫故皮?云何觀三寶,猶如天意樹?三乘若無性,云何而得說?猶如樂未生,云何名受樂?云何諸菩薩,而得不壞眾?云何為生盲,而作眼目導?」
[43] 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法身章第八
「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於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聖諦。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諦義。何等為說二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如是八聖諦,如來說四聖諦。如是四無作聖諦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於無作四聖諦義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CBETA 2019.Q4, T12, no. 353, p. 221b16-c11)
[44] 安立諦 安立即施設差別的意思。亦即用語言、名相來區別種種事物。反之,無差別、離名言者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對的差別,不以語言、名相表示。據《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舉出安立四義,即:一、 安置,係於已存在之事理上,建立其存在之依據。二、施設,係廣以道理施設教法之理趣。三、開演,係對於未經闡說之事理加以新說,或將已有之舊說加以廣說者。四、可建,係對言亡慮絕之法性境界,以教理相稱,可通解此境界之語言表達者。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45] 非安立諦(術語)一曰非安立真如。諦者,真如之理誠實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6] 勘 《唯識二十論》:「依斯密意,說色等十。此密意說,有何勝利?頌曰:
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
所執法無我,復依餘教入。
論曰:依此所說十二處教受化者,能入數取趣無我。謂若了知從六二法,有六識轉,都無見者乃至知者,應受有情無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無我。復依此餘說唯識教受化者,能入所執法無我。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應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
[47] 勝義諦(術語)法相宗所立二諦之一。對於世俗諦而謂之勝義諦。即真諦也。(二諦)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8] 世俗諦 (術語)慈恩謂為世俗諦。義淨謂為覆俗諦。皆為於勝義諦之稱。單曰世諦或俗諦,亦同。世俗之道理也。寄歸傳四曰:「覆俗諦,舊云世俗諦,義不盡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為瓶解,聲無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蓋真名為覆俗矣。此據覆即是俗,名為覆俗,或可但云真諦覆諦。」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9] 「虯 」的異體字。虯ㄑㄧㄡˊ名詞:一種古代傳說中的無角龍。《說文解字·虫部》:「虯,龍無角者。」《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駟素虯而馳騁兮,乘翠雲而相佯。」唐·白居易〈折劍頭〉詩:「疑是斬鯨鯢,不然刺蛟虯。」來源:https://www.moedict.tw/%E8%99%AF
[50] 劉虯所立五時教(術語)晉武都山隱士劉虯,初分頓漸二教,以華嚴經為頓教,餘為漸教,漸教之中分五時。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說提謂經,開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後十二年中說阿含經等,開三乘差別之教門。三、佛成道後三十年中說般若經維摩經等,說三乘同觀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後八年中說法華經,辨明一乘。五、佛臨滅度時,一日一夜中說涅槃經,明悉有佛性、佛性常住之理。是最後究竟之說也。淨影痛破之。見大乘義章一。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1] 提謂波利(人名)二商主名,提謂又作帝梨富娑Trapṣa瓜,離謂等。波利又稱跋梨迦Bhallika,優婆離,金挺等。或稱為北天人。或稱為優德伽羅Utkala人。佛對之初說人天教,與以髮爪使造塔。但此為梵天勸請以前之事也。五分律十五曰:「結跏趺坐七日受解脫樂。過七日已,從三昧起。遊行人間。時有五百賈客,乘五百乘車。中有二大人:一名離謂,一名波利。二人昔善知識。死為善神,恆隨逐之。作是念。今佛始成大道。未有獻食。我今當令二人飯佛,使長夜獲安。即以神力車牛皆躓。眾人怖懼四向求神。彼神於空中語言:汝等莫怖。今佛世尊初成大道。靜坐七日,從定起,遊行。坐彼樹下。未有獻食者。汝奉上麨蜜。長夜獲安。眾人歡喜即和麨蜜。俱詣樹下。遙見世尊。(中略),前禮佛足。奉上麨蜜。(中略)受已語言。汝等當歸依佛。歸依法。即受二自歸。是為人中二賈客最初受二自歸。便為說隨喜咒願之偈。(中略)爾時世尊說是偈已,更為賈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因果經三曰:「即從座起,詣波羅捺國。爾時有五百商人。二人為主:一名跋陀羅斯那,一名跋陀羅利。(中略)佛到多謂婆跋利村。時彼商人既見如來威相莊嚴,又見諸天前後圍繞,倍生歡喜,即以蜜麨而奉上佛。」瑞應本起經下曰:「一名提謂,二名波利。」修行本起經下曰:「度二賈客提謂波利。」中本起經上曰:「度二賈客提謂波利。」方廣大莊嚴經十曰:「時北天竺國兄弟二人為眾商之主,一名帝履富婆,一名婆履。」佛本行集經三十二曰:「爾時彼處從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梨富婆,隋言胡瓜。二名跋梨迦,隋言金挺。」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2] 賈ㄍㄨˇgǔ人ㄖㄣˊrén,商人。唐·白居易·琵琶行·序:「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
[53] 即 提謂波利經 (經名)原有二部:一為一卷之提謂經,真本也。一為二卷之提謂經,偽撰也。出三藏記集卷五偽經偽撰雜錄第三曰:「提謂波利經二卷(舊則有提謂經一卷),右一部。宋孝武時,北國比丘曇靖撰。」唐高僧傳一(曇曜傳)曰:「又有沙門曇靖者,以創開佛日,舊譯諸經並從焚蕩,人間誘導,憑准無因(言魏武廢佛之難),乃出提謂波利經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習。(中略)舊錄別有提謂經一卷,與諸經語同,但靖加五方五行,用石糅金,致成偽耳。」一卷之提謂經,亦不存於今藏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4] 即 三七日思惟 (故事)佛成道後三七日間,觀樹經行,思惟如何說妙法化度眾生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5] 思益經(經名)思益梵天所問經之略名。 思益梵天所問經 (經名)四卷,秦羅什譯。思益者梵天之名,說大乘之實義而破小乘之偏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6] 即 大品般若經(經名)羅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二十七卷本與十卷本二經:一曰大品般若經,一曰小品般若經。嘉祥法師吉藏有大品經義疏十卷,缺卷二,又有大品經遊意一卷。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7] 勘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一本:「顯時機中有二:一、顯時;二、顯機。初顯時者,諸佛設教,略有二種:一、頓;二、漸。頓即被彼大機,頓從凡夫以求佛果,如《勝鬘經》所說一乘,一乘是權,四乘實故。漸即被彼從小至大機,如此經中所說一乘,一乘是實,二乘權故。此經多被從彼二乘,以求佛果,多是漸教,大乘所攝。
古有釋言,教有五時:第一時者,佛初成道,為提謂等五百賈人但說三歸、五戒、十善世間因果教,即《提謂等五戒本行經》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第二時者,佛成道竟,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說三乘有行之教,未為說空,即《阿含》等小乘經是。第三時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說彼三乘同行空教,即《維摩》、《思益》、《大品》等是。第四時者,佛成道竟,四十年中說有一乘,猶未分明演說佛性常住實相,尚說無常佛果以為真實,即《無量義》、《法華》等是。以前未明一乘義故,此中猶未分明演說常住佛性故。第五時者,謂雙林中說諸眾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即《涅槃經》、《大悲經》等是。」
[58] 勘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三末:「《解深密經》云:「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智度論》云:「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故。」或知謂正體智,見謂後得智,是二是用,能照真、俗二種境故。此二本性即是真如,合名知見,將性就相,故名知見,欲令二乘求種智故。《勝鬘》云:「一乘即佛乘,佛乘即大乘。」《攝大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萬行是也。「或乘大性,故名大乘。」真如是也。故知一乘佛果乘體通理及智,契當宗義。火宅、牛車,意在智用,說牛車等,我所作故。險途寶所,意在智性,稱化作城,非寶所故。由此合二,並名知見。」
[59] 大悲經 (經名)五卷,高齊那連提耶舍譯。有十三品。佛臨涅槃,以法付囑於梵天帝釋及迦葉阿難,記滅後弘法之人,示供養舍利之功德及滅後結集之法。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0] 勝鬘經 (經名)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之略名。此經旨趣以一乘為宗。與妙法蓮華經同。妙法蓮華廣說。此經略說。法華有三會及種種權實。此則有二死五住之言。廣略雖異。理可互明。本經之註述如下:勝鬘經寶窟六卷,隋吉藏撰。勝鬘經義記上卷,缺下卷,隋慧遠撰。勝鬘經述記二卷,唐沙門基說,義令記。勝鬘經疏義私鈔六卷,日本聖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鈔。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1] 遺教經(經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之異名。佛垂滅時之遺誡也。此經或謂為大乘,或謂為小乘。臺家以為大乘,稱為涅槃部之結經。見文句私記三本。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2] 入法界品 (經名)華嚴經之末品說善財童子證入法界理之始末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3] 猛 ㄇㄥˇ,劇烈、強烈。如:「猛烈」、「藥性很猛」。唐·皮日休〈桃花賦〉:「狂風猛雨,一陣紅去。」來源:https://www.moedict.tw/%E7%8C%9B
[64] 勘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0:「及與五百聲聞眾俱,悉覺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住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虛空,於諸佛所永斷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及與無量諸世主俱,悉曾供養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眾生,為不請友,恒勤守護,誓願不捨;入於世間殊勝智門,從佛教生,護佛正法,起於大願,不斷佛種,生如來家,求一切智。」(CBETA 2019.Q4, T10, no. 279, p. 319c7-15)
[65] 法鼓經(經名)大法鼓經之略名。大法鼓經(經名)二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在祇洹說有非有之法門,波斯匿王擊鼓吹貝而來。佛言我當說大法鼓經,使迦葉令不堪聞大法者盡去座,說如來之常樂我淨,不般涅槃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空經皆為方便。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6] 信解品 (經名)在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四經之第二。信者聞人言而不疑也,解者悟解於自心內也。此一品為譬喻品中第二之領解段。中根之人初聞方便品之法說,雖虛心信受,然未能悟其意,世尊為於上譬喻品廣引三車一車之譬,而說會三歸一之旨。於是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連四大聲聞,始領悟其旨,欲述其領悟之旨,說長者窮子之譬,述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五時之教門,自彰其領悟之處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7] 意生身 (術語)又曰意成身。由Manomaya譯之。初地以上之菩薩身。為眾生濟度如意受生而得之身,故名。勝鬘經曰:「大力菩薩意生身。」寶窟中末曰:「意生身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薩。彼人受生,無礙自在。如心如意,名意生身。」四卷楞伽經二曰:「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速無礙,故名意生。」同經三說三種之意生身。七卷楞伽經四說三種之意成身。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8] 攝大乘論 (書名)無著菩薩所造,有三譯:一為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二為陳真諦譯,三卷。三為唐玄奘譯,三卷。前二謂之攝大乘論,後一謂之攝大乘論本。法華玄義私記一末曰:「玄贊要集云:西方攝大乘經有七百卷,此方不來,有一品名攝大乘品,造攝大乘論解之。」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9] 提謂經 (經名)提謂波利經之略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0] 五逆 (術語)又曰五無間業。罪惡極逆於理,故謂之逆。是為感無間地獄苦果之惡業,故謂之無間業。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別途之五逆,同類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1] 十惡 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婬、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癡。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72] 謗法 (術語)誹謗正法之略。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3] 勘 《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一:「疏:「四大本淨」等者。
悟四大等,本唯真理,離於妄執,故名本淨。又傳三釋:一云、於四大等,起貪等惑,令彼四大成所緣縛,令斷貪等,於彼四大,所緣縛斷,故本淨。若五蘊、六塵不善者,斷無記離縛,故言本淨。二云、若地獄業所感四大名為不淨,由懺悔已,惡業自消,不受彼果,故言本淨。三云、四大是異熟果,感此本因,即業感二,故名業惑,為四大本。由懺悔已,惑業自淨,不招惡果,故名本淨。「五蘊、六塵」及「五我」等,皆准此知。
議曰:三釋俱非,皆不明悟本淨之體。若初釋云四大無記,非自性染,然由緣縛,故得染名,離縛之時,名本淨者,若爾,六塵、五蘊不善,若斷之時,何名本淨?不善本非無記性故。若談真理,何乃不言?故為非也。若言色聲有是業者,惡引生而表善惡,名為善惡,非自性故,名本淨者,云何前言不善者斷?又雖無記,豈非有漏?有漏之法,云何淨耶?第二非者,縱人天等所招四大,從因等言,何不名染?餘過思准。第三非者,若懺悔已,可不招果,云何得言惑業名淨?未見聖言煩惱惡業名淨之處。若據真理,直言即悉何事何事,故為不可。
今案覺愛難五時教,引《提謂經》等云「四大本無」,乃至「六塵本無」,又云「五我本淨」,是人無我,即此修明二空窮宗之說者,准此疏主取意而談,本無本淨,義同文異,或經有異,故不相違。悟四大等,明法空理;吾我本淨,明悟生空。疏本言「五」,而筆誤也。有不知錯而因而解之,翰墨徒施,終乖經本,故不錄也。」
[74] 勘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十上:「次難北地五時義,若言提謂說五戒十善者,彼經但明五戒,不明十善,唯是人教,則非天教。縱以此為人天教者,諸經皆明戒善,亦應是人天教耶?又彼經云:「五戒為諸佛之母,欲求佛道讀是經,欲求阿羅漢讀是經。」又云:「欲得不死地,當佩長生之符,服不死之藥,持長樂之印。」長生符者,即三乘法是。長樂印者,即泥洹道是。云何獨言是人天教耶?又云:五戒天地之根,眾靈之源,天持之和陰陽,地持之萬物生。萬物之母,萬神之父,大道之元,泥洹之本。又四事本,五陰六衰本。四事即四大,四事本淨、五陰本淨、六衰本淨。如此等意,窮元極妙之說,云何獨是人天教耶?又提謂長者得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二百人得須陀洹,四天王得柔順法忍,龍王得信根,阿須輪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觀此得道,豈是人天教耶?」
[75] 不起法忍(術語)又云無生法忍。不起者即無生也,斷見惑而生空理,所謂得無生法忍也。空理者無生無起,故云無生法,又云無起法。忍者忍可決定此無生無起之空理也。維摩經佛國品曰:「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無生慧也。以能堪受實相,故以忍為名。得此忍則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故曰無所得不起法忍也。」幻士仁賢經曰:「離八十垢得不起法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6] 柔順忍(術語)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順。堪安住於其位地,故云忍。維摩經法供養品曰:「聞如是法,得柔順忍。」注「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無量壽經上曰:「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7] 須陀洹果 預流果,又稱初果,指斷盡三界之見惑,預入聖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無漏聖道之階位。預流果聖者之輪迴生死,最長僅於人界與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絕無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稱極七返有、極七返生。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78] 信忍(術語)三忍五忍六忍之中各有信忍。(忍) 忍(術語)Kṣānti,忍耐也。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於道理而不動心也。瑜伽論曰:「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唯識論九曰:「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處性。」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同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為忍。」三藏法數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9] 無上道 (術語)如來所得之道,更無過上,故名無上道。法華經方便品曰:「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同壽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同勸持品曰:「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法華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無上正徧知果道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0] 如 日喻菩薩十善 寶雨經云日喻菩薩十種善法:菩薩出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捨迷就悟,如日出現世間,照臨萬物,一切幽暗之處,悉皆明朗,故取為喻。
一、破無明暗 菩薩出現於世,以智慧之光,破除一切有情無明黑暗。如日行空,威光輝赫,能令世間一切幽暗之處,悉得明朗也。
二、能覺悟有情 菩薩出現於世,以智慧方便,開導有情,咸使覺悟。如日行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也。
三、光耀十方 菩薩出現於世,以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咸獲利益。如日行空,光耀十方,一切萬物,無不蒙照也。
四、出現善法 菩薩出現於世,以智慧力,開示善法,化導有情,咸登正覺。如日行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飛潛蠢動,咸遂其生也。
五、諸漏滅盡 漏即漏落,謂漏落生死也。菩薩以智慧力,所有一切煩惱,悉皆滅盡,則永斷生死諸漏。如日沒時,光明隱滅,則群動皆息也。
六、能作光明 菩薩出現於世,放智慧光明,說種種法,破除一切有情愚癡暗障。如日行空,放大光明,破除幽暗,照臨萬象也。
七、映蔽外道 映,明相照也。蔽,障也,蓋也。菩薩出現於世,凡所說法,莫不為令有情捨邪歸正,則能映蔽外道諸邪異論。如日行空,赫然照臨,螢爝之光,自然不現也。
八、能示高下 菩薩出現於世,於諸有情,若善若惡,無不攝受,令其瞻覲,示以正法。如日行空,照臨萬物,若高若下,悉能顯示也。
九、發起善業 菩薩出現於世,方便開示,能令一切有情,發起善心,修行善業。如日出時,能令世人各營生業也。
十、善人愛樂 菩薩出現於世,一切聰慧之人,知有利益,心生愛樂,念念皈依,其無智愚人,及諸邪魔外道,未免憎嫉。如日行空,內外明朗,凡諸善人,無不忻愛,至若盜賊等輩,為惡之人,未免憎嫉也。 FROM:【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81] 如 三界苦輪(術語)三界之迷苦界,為有罪惡眾生生死輪迴之境界。故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2] 如 初地斷障證真 謂菩薩修捨行,於內身外財無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歡喜,即斷異生性障(性,即凡夫之性;障,即執著我法,障於初地功德),證遍行真如,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十地)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83] 如 八地斷障證真 謂菩薩加修清淨道行,離心意識,得無生法忍(謂一切諸法,性本不生,而於此法,忍可印證),一切煩惱所不能動,即斷無相中作加行(無相指第七地,謂於無相中加功用行)障,證不增減真如,此真如不隨淨染而有增減。(十地)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84] 普曜經 (經名)八卷,西晉竺法護譯。與方廣大莊嚴經同本。而品有開合。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5] 麨ㄔㄠˇ名詞:一種將米、麥炒熟後磨粉製成的乾糧。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九》:「先將數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宋·范成大〈刈麥行〉:「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來源:https://www.moedict.tw/%E9%BA%A8
[86] 賈ㄍㄨˇ名詞:做生意的人、商人。如:「書賈」、「商賈」、「行商坐賈」。《論語·子罕》:「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來源:https://www.moedict.tw/%E8%B3%88
[87] 五比丘 (雜名)佛最初所度之五個比丘。皆為佛之姻戚。一、憍陳如,二、額鞞,三、跋提,四、十力迦葉,五、摩男俱利。是為文句四之三之說,而諸經論諸家之義皆同。然列為一、陳如(又拘鄰),二、頞鞞(又濕鞞阿說示馬勝),三、拔提(又摩訶男),四、十力迦葉,五、俱利太子。又玄義釋籤六之二列為:一、頞鞞,二、跋提,三、俱利,四、釋摩男,五、十力迦葉。是摩男於俱利為別人,一摩男為跋提之異名(文句),一摩男為陳如之異名。除陳如之名而以釋摩男之名加於第四,皆誤也。摩男為摩訶那摩之略,大名之義,拘利太子之尊稱也。是為釋氏,故亦云釋摩男。非別人。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經名)常略稱為大般若。四處十六會之說,唐玄奘譯,六百卷。開元目錄一曰:「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唐高宗三藏聖教記。」(縮印揭於目錄之首,及十六會有各沙門玄別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十六會說,一萬三百三十一紙。大唐三藏玄奘於玉華寺譯。」Mahāprājñāpāramitā。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9] 般舟三昧經 (經名)三卷或一卷,後漢支婁迦讖譯。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之舊譯也。由賢護菩薩之請而說佛立三昧之法。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0] 即 央掘摩羅(人名)Aṅgulimālya,舊稱央掘摩羅,央仇魔羅,央崛鬘,新稱鴦崛利摩羅,鴦窶利摩羅。譯曰指鬘。佛阤在世時,住於舍衛城者。信奉殺人為得涅槃。因此邪說,出市殺害九百九十九人,切取各人之指,戴於首為鬘,第千人,欲害其親生之母,佛憐愍之,為說正法,即改過懺悔而入佛門,後得羅漢果。西域記六曰:「鴦崛利摩羅,唐言指鬘,舊曰央崛摩羅,訛也。室羅伐悉底之凶人也,殺人取指,冠首為鬘。」經律異相十七曰:「殺害人民,各取一指,用作華鬘,以是故,名曰鴦崛鬘。」賢愚因緣經八曰:「鴦仇魔羅,晉言指鬘。周行斬害,列七日。頭方九百九十,惟少一指。時欲害母,後佛度之。」止觀二之四曰:「央掘摩羅,彌殺彌慈。」又名為一切世間眼。見鴦掘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1] 如來藏經(經名)具名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舉九喻而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性。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2] 菩薩行 (術語)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也。即佈施等之六度是。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3] 即 鹿野苑 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奈國,是佛最初說四諦法度五比丘的地方。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94] 菩薩行(術語)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也。即佈施等之六度是。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5] 六波羅蜜(名數)一、檀波羅蜜。檀者檀那之略,譯曰佈施,財施,無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屍羅波羅蜜。屍羅,譯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羅蜜。羼提,譯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等,及非情寒熱飢渴等之大行也。四、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譯曰精進,精勵身心進修前後之五波羅蜜也。五、禪波羅蜜。禪者禪那之略,譯曰惟修,新曰靜慮。又名三昧,譯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亂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禪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別。六、般若波羅蜜。般若,譯曰智慧,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也。菩薩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稱六波羅蜜。見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條)。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6] 無生法忍(術語)略云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寶積經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註維摩經一曰:「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7] 一生補處(術語)(彌勒),【又】,密教之釋義,一者一實之理,於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乃至至於第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之法,以一轉生補佛處,是名一生補處。大疏六曰:「今此經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尼門。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當知亦爾。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從一實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梵Eka-jāti-pratibuddha。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8] 十地經(雜名)九卷,唐屍羅達摩譯。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9]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100] 成道(術語)化佛八相中之第六。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無上菩提之相也,但四教成佛之相各異。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01] 彌沙塞律 (書名)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之略稱。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02] 即 三摩地(術語)Samā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麼地、三昧地;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三昧)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