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二

諸藏章

諸藏略以十門分別:

一、結集緣起;

二、名數增減;

三、辨廢立;

四、出體性;

五、釋名義;

六、顯差別;

七、彰佛自說總別部類;

八、師資建立;

九、次第分別;

十、釋通疑難。

第一、結集緣起者,

一切經中,別有一卷,名「結集三藏傳并付法藏傳」[1]《大智度論》第二卷[2]、真諦三藏[3]《部執疏》[4]第二卷、《大唐西域記》第九卷[5]《四分律》[6]等,今並詳審,合集而說,欲別具錄,恐文繁廣,學者難知。

《西域記》[7]云摩揭陀國[8]正中,古先君王所都之處,出勝上吉祥茅草[9],謂之上茅城,即矩奢揭羅補羅城[10]也。

崇山[11]四周以為外墎,西通峽徑[12],北闢[13]山門,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里,內城餘趾[14],周三十餘里。

山城北門行一里許,至迦蘭陀竹園[15],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16],大竹林中,有大石室,大迦葉波結集之處[17]

未生怨王[18]為結集者建諸堂宇,即山城北門外,西南山之陰,真諦云:「王舍城七葉巖」[19]《集藏傳》[20]云:「僧伽尸城北」[21],三說同也。

《大智度論》云:「耆闍崛[22]山結集」者,非也。

此山在王宮城之正北十四五里,接北山之陽[23],結集在大城北門外,記跡現存,故知非也。

三文名別,處所不異。

《大智度論》第二卷[24]說佛入滅時,地六種振動,諸河返流,暴風黑雲,雷電雹[25]雨,星流處處[26],師子惡獸,哮[27][28]呼喚,天人號咷[29]

諸天人等,皆發此言:「佛取涅槃,一何速疾!」此時災變無量無邊,諸大聖人皆入寂滅。

《西域記》云時大迦葉宴坐山林,忽燭光明,又睹地震,曰:「是何祥,若此之異?」以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林[30]間入般涅槃[31]

《智度論》云六欲諸天乃至遍淨諸天子等,見諸羅漢皆般涅槃,心自念言:「佛日既滅,諸弟子等,亦隨隱沒。」

 

乃至廣說:「象王既逝,象子亦隨;法商既去,從誰求法寶?」

 

爾時,諸天禮迦葉足,而說偈言:

耆年[32]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嚴妙無比,眼目清淨如蓮華。

白迦葉言:「仁者知不?法船[33]破,法城頹[34],法海竭[35],法幢[36]倒,法燈欲滅,法人欲去,行道人少,惡人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時大迦葉心如大海,澄[37]靜不動,良久而答:「實如汝言。」

 

默受其請。

諸天禮足已,忽然不現。

真諦三藏《部執論疏》第二卷云佛般涅槃[38]已,後經七日,迦葉命屬徒眾欲往拘尸那城[39],路逢外道,名優婆柯,此云近性。

迦葉問言:「汝從何至?」

 

外道答曰:「我從世尊涅槃處來,佛般涅槃已經七日,無量天人燒香散花,設諸供養,我於佛所而拾得此曼陀羅花[40]。」

 

以示迦葉。

迦葉往至未生怨所,語彼王言:「我須八槽[41],願王令取。」

 

王依教敕。

又索王醫,王亦依命。

問醫諸藥,何藥治風?何藥療瘡[42]

復從王索,王皆隨與。

磨藥為屑[43],煮以為膏[44],內[45]八槽中。

即於是日報阿闍世言:「佛般涅槃,已經七日。」

 

王聞此語,悶絕而死。

迦葉以王遍安槽裏,至第八槽,王乃得活,以藥勝力,資王得甦。

如是三告,王聞即死,次第安槽,如前還活。

迦葉為說一切有為皆歸磨滅,悉是無常,如來亦同,王勿憂惱,宜弘正法,以報佛恩,應與眷屬俱赴佛所。

王與眷屬俱并大迦葉屈申臂頃,至拘尸城,王既見佛,悶絕而死。

迦葉又以置藥槽中,乃至第八,王便得活。

佛於衣外,出其雙足,受迦葉禮。

四部弟子見佛涅槃,迦葉未至來,皆不入寂滅,迦葉既至,更無所待,無量聖人亦般涅槃。

涅槃既眾,無聖住持,住持既無,恐正法盡,迦葉便語未入滅者言:「諸聖者未須入滅,我等應欲報佛法恩,撰集如來所說三藏以利眾生,若不從我言,得突吉羅[46]罪。」

 

如此歷語,少有入滅。

《西域記》云時大迦葉語其徒曰:「慧日淪[47]照,世界暗暝[48],善導遐[49]棄,眾生顛墜。」

 

懈怠比丘更相賀曰:「如來寂滅,我曹[50]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迦葉聞已,深更悲傷,思集法藏,據法治犯。

真諦云迦葉有二弟子,一名難陀,二名優婆難陀,見佛涅槃,生大歡喜。

時四部眾[51]以告迦葉,迦葉訶嘖,驅令出眾,極思結集。

《集藏傳》云四部人天分佛舍利以為八分,燒佛灰炭及安佛床起十塔已。

《大智度論》《西域記》云摩訶迦葉在須彌頂擊銅揵[52][53],說此偈言:「佛諸弟子,若念於佛,當報佛恩,莫入涅槃。」

 

是揵槌聲傳迦葉語,遍三千界皆悉聞知。

諸大弟子得神通者皆來集會,至迦葉所。

迦葉告言:「佛法欲滅,諸大弟子中知法、持法亦逐滅度[54],未來眾生甚可怜愍,結集既竟,隨應滅度。」

 

諸來大眾皆隨教住,得九百九十九人,唯除阿難。

真諦云得四百九十九人,唯除慶喜。

《集藏傳》云得八十千,皆是無漏。

此傳通說有學、無學。

《四分律》云先有五百,後富縷那[55]至,更有五百。

前後別也。

真諦云夏四月十五日在安居中,阿闍世王為大檀越[56],如來在世諸弟子等,於朝及暮[57]禮拜如來。

今夏安居[58],朝暮及中分為三時,禮拜供養舍利[59]

《智度論》云以洴沙[60]得道,八萬四千眷屬亦隨得道。

洴沙教敕宮中常設飲食,供養千人,故阿闍世未斷此法。

聖者雖眾,唯留一千,以令結集。

若多留者,於外乞食,恐外道論議,妨癈法事。

時大迦葉與一千人到結集所,語阿闍世:「可給我食。」

 

是時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

《西域記》云夏安居初十五日集。

《智度論》云迦葉入定,觀於大眾誰未盡漏,唯見阿難猶居學地。

從禪定起,牽阿難出:「汝結未盡,不應住此。」

 

阿難恥[61]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侍佛後,供給左右,未曾是苦。」

 

白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左右使給,故留殘結。」

 

大迦葉言:

「汝更有罪。

 

一者、佛意不欲女人出家,汝遂慇懃請佛開許,以是正法衰五百歲,汝今應作突吉羅[62]懺。」

 

阿難答言:「我愍瞿曇彌[63],又一切佛法皆有四部眾[64],豈今我佛唯獨無有?」

 

《四分律‧雜揵度[65]末云大愛道尼於佛有恩,佛小失母,彼收養之,故可聽度。

二者、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背痛,四疊鬱多羅僧[66]敷臥,言『我須水』,汝不供給。」

 

阿難答言:「時五百車截流而度,令水渾濁,由是不取。」

 

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神力,能令大海濁水還清,汝何不取?是汝之罪,應作突吉羅[67]懺。」[68]

 

《四分律》云天神亦能令水清也。

三者、迦葉復言:「佛問汝云:『若有能修四神足者,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我即好修。』

 

而汝不答。

 

如是三問,而汝默然。

 

由汝令佛早入涅槃,應作突吉羅懺。」

 

阿難答言:「魔蔽故爾,非我惡心。」[69]

 

四者、迦葉復言:「汝疊佛衣,如何以足蹈[70]僧伽梨?應作突吉羅懺。」

 

阿難答言:「時大風起,無人相助,便吹墮落,落於足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71]

 

《四分律》云與佛縫衣,蹈佛衣上。

五者、迦葉又言:「佛陰藏相[72],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汝應作突吉羅懺。」

 

阿難答言:「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便自羞恥女形醜陋,欲得男身,修行佛相,種諸善根,故我示之,非為不恥,而故破戒。」[73]

 

《四分律》中,無此一種。

更有不問微細戒為一;佛遣為侍者,阿難不肯為一;女人汙佛足為一,故合成八。

《集藏傳》中但說有四:度女、蹈衣、索水不與及不問戒。

《智度論》云大迦葉言:「汝此六罪宜應懺悔。」[74]

 

阿難言:「諾!」長跪懺悔。

雖說有六,文但列其五,文既似脫。

《四分律》云阿難答言:「然我不識是罪,信上座語,故懺悔。」

 

懺悔訖,牽出,語阿難言:「汝得漏盡,然後入來。」[75]

 

迦葉語竟,便自閉門。

大眾論議結集毗尼,阿那律言:「舍利弗弟子憍梵波提能知毗尼,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遣使請來。」[76]

 

迦葉遣使喚憍梵波提云:「閻浮提僧有大法事,今速來喚,汝可疾來。」

 

使者即禮僧足。

禮僧既訖,如鳥飛空,到尸利沙園,依言請問。

彼問使言:「將無鬥諍來喚我耶?無有破僧者不?」

 

使答言:「無。」

 

「佛日滅耶?」

 

使答言:「爾!佛已滅度。」

 

彼言:「佛滅一何疾哉!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處?」

 

使答:「和上亦已涅槃。」

 

大目乾連為問亦爾,答言:「已滅。」

 

彼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眾生可怜。阿難、羅睺今在何處?」

 

使答言:「阿難見佛涅槃,憂愁啼哭,不能自喻。

 

其羅睺羅得阿羅漢,但觀無常。」

 

彼言:「我失離欲大師,和上亦滅,住亦何益?」

 

即起神變,便入涅槃,身化出水四道,流下至迦葉所。

水中有聲,而說偈言:「憍梵鉢提稽首[77]禮,妙智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78]

 

爾時,使者持彼衣鉢,而還於僧。

《集藏傳》云時阿那律白迦葉言:「憍梵比丘在忉利天,羅漢無漏,今不來會,迦葉命召,而不肯來。

 

世尊涅槃,世間空何所求?」

 

《智度論》云是時阿難希求漏盡,慇懃[79]疲極,息臥就枕,廓然得道,如日破闇,三明、六通,無不皆具。

夜到僧堂,繞門而喚,迦葉令從戶鑰而入,禮拜僧眾。

《集藏傳》[80]云阿難爾時坐一樹下,滅結漏盡,無數諸天圍繞,阿難來詣大會,如師子無畏。

迦葉遙見,八萬餘眾叉手立迎。

迦葉舉手,「善來!」阿難便坐高座,修理眾僧。

迦葉舉聲:「大命眾生,欲度世者,皆來詣此,如佛所說種種諸法除眾生苦,阿難當說,十方當聞。」

 

天龍鬼神、四部弟子、四果聖人、諸王兵眾,聞聲皆至。

大眾次坐,方十二由延,阿難在中,如月滿明,帝釋在右,梵天在左,侍於阿難,如佛在時。

時釋天帝說偈讚歎,一切天子皆悉欣悅,如轉法輪,圍遶佛時。

阿難無畏,容像魏[81]魏,如日光明,既初結盡,儀似山頂,項有圓光,照於大會,眾睹咸歎。

魔聞名聲,并將妻子及臣兵眾亦來到此。

波旬心念:「一佛滅度,更有三出。

 

阿難結出,迦葉頂光,那律徹視,觀於大千。

 

瞿曇涅槃,謂言得脫,此三所德,其處甚大。

 

然法已衰,無怨仇對,當設方宜,滅此殘法、四部弟子及諸國王。」

 

魔便出教,敕師子將,速令四兵盡滅此法。

即起化兵、四種將主圍遶大會,出可畏聲,收捕道人、清信男女,誅殺諸王,壞裂道場。

眾會驚愕,四輩心念:「此何從出?」

 

諸王聞聲,皆懷驚疑,各自嚴仗[82]

阿難思惟:「誰來相嬈[83]?」

 

觀此兵眾,乃知魔為,阿難便笑,敕王頓駕,此亂兵者,我自降之。

爾時,阿難以智慧力,摩訶迦葉以精進力,申手執魔,三屍繫咽[84]:第一、人屍;第二、狗屍;第三、蛇屍。

膖脹難近,魔便首伏,請迦葉見放:「羅漢應當困於人耶?迦葉!我前極攪撓佛世尊,未曾見困如今?」迦葉答曰:「佛哀愍故,終不加害,我等集法,欲令久興,汝何為來攬擾我眾?」魔即叉手,啟阿難曰:「且但放我,不復嬈人。」

 

阿難、迦葉俱誓彼言:「若復亂眾,屍還挂頸。」

 

三屍化去,波旬得免,別立一面,諸天稱:「勝善!」

 

迦葉敕[85]眾皆當靜聽,諸王普起,叉手侍之。

阿難長歎,師子振欠[86],四顧眾生,說「聞如是」「一時」已,地為振動,一億天人盡得法眼。

結集諸經,以為一藏[87];律為二藏[88];大法為三藏[89];錄諸異法,合集眾雜,復為一藏,名為雜藏[90]

聞是法已,天神及人、三千比丘皆得漏盡,不還八千、一來十千、無數天人得見道跡。

集法已竟,天人各還,四輩弟子皆歸本所[91]

驗此集四藏即大眾部義,四藏俱是阿難結集。

 

[1] 即 付法藏因緣傳

  《付法藏因緣傳》也稱做《付法藏傳》,或《付法藏經》,六卷。各經錄原來題作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本書的記錄,最初見於梁代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新集經論錄》載:「《付法藏因緣經》六卷(闕)。……宋明帝時西域三藏吉迦夜於北國以偽延興二年(472)共僧正釋曇曜譯出,劉孝標筆受。……並未至京都。」其後,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九,載「《付法藏傳》四卷(見《菩提留支錄》)。和平三年(462)昭玄統沙門釋曇曜譯」。同卷又載「《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四卷,因緣廣,曇曜自出者)西域沙門吉迦夜延興二年(472)為沙門統釋曇曜於北台重譯,劉孝標筆受(見道慧《宋齊錄》)」。同書卷十,又載「《付法藏經》六卷(見《李廓錄》),涼州沙門寶雲譯」。跟著唐代的道宣《大唐內典錄》和智升《開元釋教錄》都依《三寶記》重複記載。實際存在的本子,衹有曇曜和吉迦夜共出的一種,但各種經錄記載不一而已。所謂曇曜自出的,或者是種略抄本,至於寶雲譯本,則全屬誤傳。七卷數多少,乃因抄寫的開合而異,不足為不同本子的依據。

  本書編譯的因緣,大概如《內典錄》等所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信崔浩之言,下詔大殺沙門,毀佛經像,詔書中並談到佛法「皆是前世漢人無賴子弟劉元真、呂伯疆之徒,乞胡之誕言,用老莊之虛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實」。七年後,文成帝即位重興佛法,曇曜等感奮之餘,乃於北台石窟和吉迦夜編譯此書,以明釋教之由來,歷然可考。

  本書列舉印度傳法世系二十四人,從佛滅度時以最勝法咐囑大迦葉起,其後以次傳法為阿難、摩田提、商那和修、憂波毱多、提多迦、彌遮迦、佛陀難提、佛陀蜜多、脅比丘、富那奢、馬鳴、比羅、龍樹、迦那提婆、羅睺羅、僧伽難提、僧伽耶舍、鳩摩羅馱、闍夜多、婆修槃陀、摩奴羅、鶴勒那、師子。其內容多取材於舊籍。象《優波毱多》傳記的一部分,就是大體上採用安法欽譯《阿育王傳》的原文。又像《龍樹提婆》傳記部分,也是用羅什所譯兩傳原文而略改動。這些都表明本書大部分出於編纂,而非翻譯。本書所述傳承出處,多無可考。在此以前,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曾自編薩婆多記傳承世系,又錄佛馱跋陀羅師承一種,次序紊亂,不可盡信。本書所列傳承和它又有異同,其正確性如何,也很難決定。

  不過本書流行之後影響極大,它使中國佛教形成了一種法統之說而影響到宗派的建立。在隋、唐時代,台、禪兩宗的法統說,均以本傳為依據。天台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一中,歷述天台傳法世系,就是將《付法藏傳》中和商那和修同時而得法於阿難的摩田提也作為一代,遂成二十四祖。他還認為諸師的相承都屬「金口所記」。智者系慧文禪師的再傳,慧文用心一依龍樹所作的《智論》,龍樹是《付法藏傳》中的禪師,而為東土傳承的高祖,這樣相承而下,智者是東土第四代,這就成為後來天台家共認的法統。禪宗最初在古本《壇經》裡,依著《付法藏傳》,略加增減構成二十八祖之說(在阿難後加摩田提,提多迦後略去彌遮迦,又在師子後加舍那婆斯、優婆崛、僧迦羅、婆須蜜、下接達摩)。唐貞元中,智炬《寶林傳》又加修正,遂成定論(於《付法藏傳》彌迦後加婆須蜜,又於師子後加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菩提達摩,仍為二十八代,《宗鏡錄》卷九十七,《景德傳燈錄》卷一至卷三之說同)。到了宋代,台、禪兩家在法統的議論上,互相是非。象契嵩,甚至以為《付法藏傳》說師子尊者後法統斷絕,實是謬書,但他對於《付法藏傳》所編譯之法統則依然信以為真。 (田光烈) FROM:【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

[2] 勘 《大智度論》卷2:「大智度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卷第二)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今當總說。

問曰:

若諸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隨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從他聞而說法,何以言「如是我聞」?

答曰:

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應從他聞法而說。

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

如佛毘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復次,如《釋提桓因得道經》,佛告憍尸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

如〈讚佛偈〉中說:

 「諸世善語,  皆出佛法;  善說無失,

  無過佛語。  餘處雖有,  善無過語,

  一切皆是,  佛法之餘。  諸外道中,

  設有好語,  如虫食木,  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  自共相破,  如鐵出金,

  誰當信者?  如伊蘭中,  牛頭栴檀;

  如苦種中,  甘善美果。  設能信者,

  是人則信,  外經書中,  自出好語。

  諸好實語,  皆從佛出;  如栴檀香,

  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  無出栴檀;

  如是除佛,  無出實語。」

復次,「如是我聞」,是阿難等佛大弟子輩說,入佛法相故,名為佛法。

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間,北首臥,將入涅槃。爾時,阿難親屬愛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語阿難:「汝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汝當問佛:『佛般涅槃後,我曹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初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

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末後臥床邊,以此事問佛。

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於是比丘內觀身,常當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如解脫戒經說身業、口業,應如是行。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法治;若心濡伏者,應教《刪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復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樹林中。』何以故?過去諸佛經初皆稱是語,未來諸佛經初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

是故當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聞」。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故,不應言「我聞」。若佛自說「如是我聞」,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難。阿難問佛,佛教是語,是弟子所言「如是我聞」,無有咎。

復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葉等諸阿羅漢問阿難:「佛初何處說法?說何等法?」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捺國仙人鹿林中,為五比丘說是苦聖諦。我本不從他聞,法中正憶念得眼、智、明、覺。」是經,是中應廣說。

如《集法經》中廣說:

佛入涅槃時,地六種動,諸河反流,疾風暴發,黑雲四起,惡雷掣電,雹雨驟墮,處處星流,師子惡獸哮吼喚呼,諸天、世人皆大號咷。諸天、人等皆發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當是時間,一切草木、藥樹,華葉一時剖裂;諸須彌山王盡皆傾搖,海水波揚,地大震動,山崖崩落;諸樹摧折,四面煙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盡皆嬈濁,彗星晝出。諸人啼哭,諸天憂愁,諸天女等郁伊哽咽,涕淚交流。諸學人等默然不樂,諸無學人念有為諸法一切無常。如是天、人、夜叉、羅剎、犍闥婆、甄陀羅、摩睺羅伽及諸龍等,皆大憂愁。

諸阿羅漢度老病死海,心念言:

 「已渡凡夫恩愛河,  老病死券已裂破;

  見身篋中四大蛇,  今入無餘滅涅槃!」

諸大阿羅漢各各隨意,於諸山林流泉谿谷,處處捨身而般涅槃;更有諸阿羅漢於虛空中飛騰而去,譬如鴈王現種種神力,令眾人心信清淨,然後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淨天等,見諸阿羅漢皆取滅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沒,種種禪定解脫智慧弟子光亦滅。是諸眾生有種種婬怒癡病,是法藥師輩今疾滅度,誰當治者?無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蓮華,今已乾枯;法樹摧折,法雲散滅;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隨去;法商人過去,從誰求法寶?」如偈說:

 「佛已永寂入涅槃,  諸滅結眾亦過去;

  世界如是空無智,  癡冥遂增智燈滅!」

爾時,諸天禮摩訶迦葉足,說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  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嚴妙無比,  目明清淨如蓮華!」

如是讚已,白大迦葉言:「大德迦葉!仁者知不?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燈欲滅;說法人欲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

爾時,大迦葉心如大海,澄靜不動,良久而答:「汝等善說!實如所言,世間不久,無智盲冥。」於是大迦葉默然受請。爾時,諸天禮大迦葉足,忽然不現,各自還去。

是時,大迦葉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難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應當結集修妬路、阿毘曇、毘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眾生故,學得是法,為人演說;我曹亦應承用佛教,宣揚開化。」

是時,大迦葉作是語竟,住須彌山頂,撾銅揵稚,說此偈言:

 「佛諸弟子!  若念於佛,  當報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稚音、大迦葉語聲,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葉所。爾時,大迦葉告諸會者:「佛法欲滅,佛從三阿僧祇劫種種勤苦,慈愍眾生,學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諸弟子知法、持法、誦法者,皆亦隨佛滅度;法今欲滅,未來眾生甚可憐愍,失智慧眼,愚癡盲冥;佛大慈悲愍傷眾生,我曹應當承用佛教,須待結集經藏竟,隨意滅度。」

諸來眾會,皆受教住。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善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礙解脫;悉得三明,禪定自在,能逆順行諸三昧,皆悉無礙。誦讀三藏,知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

問曰:

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何以故正選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

頻婆娑羅王得道,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是時,王教勅宮中,常設飯食,供養千人;阿闍貰王不斷是法。爾時,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

是時,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語阿闍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曹等結集經藏,不得他行。」

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大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今是眾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逐出者!唯有阿難一人不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漏已盡,清淨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眾中手牽阿難出,言:「今清淨眾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

是時,阿難慚恥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侍世尊,供給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惱;佛實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殘結不盡斷耳。」

大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汝慇懃勸請,佛聽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我憐愍瞿曇彌,又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我釋迦文佛云何獨無?」

大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疊漚多羅僧敷臥,語汝言:『我須水。』汝不供給,是汝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渡,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淨。汝何以不與?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羅懺悔!」

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默然不答。問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應住一劫,若減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惡心而不答佛。」

大迦葉復言:「汝與佛疊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風吹來墮我腳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大迦葉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者,便自羞恥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種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為無恥而故破戒。」

大迦葉言:「汝有六種突吉羅罪,盡應僧中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時,阿難長跪合手,偏袒右肩,脫革屣,六種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

爾時,諸阿羅漢議言:「誰能結集毘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呞),柔軟和雅,常處閑居,住心寂燕,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遣使請來。」

大迦葉語下坐比丘:「汝次應僧使。」下坐比丘言:「僧有何使?」大迦葉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樹園中,憍梵波提阿羅漢住處。」是比丘歡喜踊躍受僧勅命,白大迦葉言:「我到憍梵[*]波提阿羅漢所,陳說何事?」大迦葉言:「到已,語憍梵鉢提:大迦葉等漏盡阿羅漢,皆會閻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來!」

是下坐比丘頭面禮僧,右繞三匝;如金翅鳥,飛騰虛空,往到憍梵波提所,頭面作禮,語憍梵波提言:「軟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禪定!大迦葉問訊有語: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來,觀眾寶聚。」是時,憍梵波提心覺生疑,語是比丘言:「僧將無鬪諍事喚我來耶?無有破僧者不?佛日滅度耶?」是比丘言:「實如所言,大師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大疾,世間眼滅!能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可奈何!摩訶目伽連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是亦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眾生可愍。」問:「長老阿難今何所作?」是比丘言:「長老阿難,佛滅度後,憂愁、啼哭、迷悶,不能自喻。」憍梵波提言:「阿難懊惱,由有愛結,別離生苦。羅睺羅復云何?」答言:「羅睺羅得阿羅漢故,無憂無愁,但觀諸法無常相。」憍梵波提言:「難斷愛已斷,無憂愁。」憍梵波提言:「我失離欲大師,於是尸利沙樹園中住,亦何所為?我和上、大師皆已滅度,我今不能復下閻浮提,住此般涅槃。」

說是言已,入禪定中,踊在虛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

 「憍梵鉢提稽首禮,  妙眾第一大德僧,

  聞佛滅度我隨去,  如大象去象子隨!」

爾時,下坐比丘持衣鉢還僧。

是時中間,阿難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慇懃求道。是阿難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却臥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闇者見道。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一切諸煩惱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脫,作大力阿羅漢。

即夜到僧堂門,敲門而喚。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答言:「我是阿難。」大迦葉言:「汝何以來?」阿難言:「我今夜得盡諸漏。」大迦葉言:「不與汝開門,汝從門鑰孔中來!」阿難答言:「可爾!」即以神力從門鑰孔中入,禮拜僧足懺悔:「大迦葉!莫復見責!」

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為汝,使汝得道;汝無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證。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汝本坐。」

是時,僧復議言:「憍梵[*]波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法藏?」長老阿泥盧豆言:「是長老阿難,於佛弟子,常侍近佛,聞經能持,佛常歎譽;是阿難能結集經藏。」是時,長老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佛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以滅度,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是時,阿難禮僧已,坐師子床。時大迦葉說此偈言:

 「佛聖師子王,  阿難是佛子,

  師子座處坐,  觀眾無有佛。

  如是大德眾,  無佛失威神,

  如空無月時,  有宿而不嚴。

  汝大智人說,  汝佛子當演,

  何處佛初說,  今汝當布現!」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手,向佛涅槃方如是說言: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在波羅柰,

  佛為五比丘,  初開甘露門,

  說四真諦法:  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  最初得見道;

  八萬諸天眾,  皆亦入道迹!」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皆言:「咄!無常力大,如我等眼見佛說法,今乃言我聞!」便說偈言:

 「我見佛身相,  猶如紫金山,

  妙相眾德滅,  唯有名獨存。

  是故當方便,  求出於三界,

  勤集諸善根,  涅槃最為樂!」

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說偈言:

 「咄世間無常!  如水月芭蕉,

  功德滿三界,  無常風所壞!」

爾時,大迦葉復說此偈:

 「無常力甚大,  愚智貧富貴,

  得道及未得,  一切無能免!

  非巧言妙寶,  非欺誑力諍,

  如火燒萬物,  無常相法爾。」

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

諸阿羅漢更問:「誰能明了集毘尼法藏?」皆言:「長老憂婆離,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說佛在何處初說毘尼結戒?」憂[*]婆離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爾時,須提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婬欲,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毘尼、增一、憂婆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作毘尼藏。」

諸阿羅漢復更思惟:「誰能明了集阿毘曇藏?」念言:「長老阿難,於五百阿羅漢中,解修妬路義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佛在何處初說阿毘曇?」阿難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復後世墮惡道中。諸有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於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何等五怖應遠?一者殺,二者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如是等名阿毘曇藏。

三法藏集竟,諸天、鬼神、諸龍、天女,種種供養,雨天華香、幡蓋、天衣,供養法故。於是說偈:

 「憐愍世界故,  集結三藏法;

  十力一切智,  說智無明燈!」

問曰:

《八犍度阿毘曇》、六分阿毘曇等,從何處出?

答曰:

佛在世時,法無違錯;佛滅度後,初集法時,亦如佛在。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于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語故,作《發智經八犍度》,初品是世間第一法。後諸弟子等,為後人不能盡解《八犍度》故,作《鞞婆娑》。

有人言:六分阿毘曇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別世處分〉(此是《樓炭經》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犍連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餘五分諸論議師所作。

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毘曇;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毘曇》。

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蜫勒(蜫勒秦言篋藏),乃至今行於南天竺。

皆是廣解佛語故。如說五戒:幾有色,幾無色?幾可見,幾不可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報,幾無報?幾有善,幾不善?幾有記,幾無記?如是等,是名阿毘曇。

復次,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是七使,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見諦斷,幾思惟斷?幾見苦斷,幾見集斷,幾見盡斷,幾見道斷?幾遍使,幾不遍使?

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是十智,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幾有為緣,幾無為緣?幾欲界緣,幾色界緣,幾無色界緣?幾不繫緣?幾無礙道中修,幾解脫道中修?四果得時,幾得、幾失?

如是等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毘曇。

為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六萬言;三者、蜫勒,略說三十二萬言。

蜫勒廣比諸事以類相從,非阿毘曇。

略說「如是我聞:一時」總義竟。」(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p. 66a19-70b12)

[3] 真諦譯師(499~569年)

  真諦譯師(梵名波羅木陀),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華言親依)。少時博訪眾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他以弘道為懷,泛海南遊,止於扶南國。梁武帝大同年間(五三五~五四五年),派直後(官名)張汜送扶南國的使者返國,訪求名德和大乘諸論、「雜華」等經。彼國乃請真諦來華,諦欣然同意,帶著經論梵本二百四十夾,於中大同元年(五四六年)八月到達南海郡(今廣東省南部),當時他已年垂五十了。隨即北上,沿途停留,至太清二年(五四八年)八月才到建業,武帝深加敬禮,使住寶雲殿。方將從事翻譯,即發生侯景之亂,不果所願,乃往東行。太清四年(五五〇年)他到了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縣令陸元哲迎住私宅,為招集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佈置譯場,請他翻譯。是年十月起,始譯「十七地論」、「中論」等,不久因世亂中止。大寶三年(五五二年),他應侯景之請回到建業,住於臺城,不久侯景兵敗東遁,梁元帝即位,改元承聖,建業地方秩序逐漸恢復,他遷住正觀寺,和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譯「金光明經」。其後,從承聖三年到敬帝紹泰三年(五五四~五五七年),他歷住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寶田寺,新吳(今江西省奉新縣)美業寺,始興(今廣東省曲江縣)建興寺,還到過南康(今江西省贛縣西南)。陳武帝永定二年(五五八年),他再到豫章,住棲隱寺,又轉往晉安(今福建省晉江縣)住佛力寺。在這一時期內,他轉徒各地,生活極不安定,但仍隨方翻譯講習,未嘗中止。雖年已六十,仍與前梁法侶僧宗、法準、法忍等重新核定所翻諸經論。逾二載,於文帝天嘉二年(五六一年),從晉安搭乘小舶到了梁安郡(今廣東省惠陽一帶),住建造寺譯講「解節經」等。三年(五六二年)九月,譯事告一段落,遂泛海西行,擬還本國,不料風向轉變,十二月間又飄回廣州。刺史歐陽頠請他為菩薩戒師,迎住制旨寺。天嘉四年(五六三年),他應慧愷、歐陽頠等之請,譯請「大乘唯識論」(即「唯識二十論」)和「攝大乘論」等。五年(五六四年)又譯講「俱舍論」。天康元年(五六六年)二月,他應慧愷、僧忍之請,於顯明寺重治「俱舍論」譯文,再一次闡講論義。光大元年(五六七年),重治「俱舍論」完畢,又為僧宗、法準等再講「攝大乘論」一遍。二年(五六八年),在南海郡應法泰之請,譯講「律二十二明了論」。是時慧愷在智慧寺代真諦為僧宗、道尼、智(白+方+文)等同門二十餘人及其他學士七十餘人講「俱舍論」。六月間,真諦有厭世之意,往南海北山將欲自盡,慧愷追至挽留,道俗和刺史歐陽頠等跟著都來勸阻,他還居王圓寺。八月,慧愷講「俱舍」未及半部而病卒,真諦為之大慟,惟恐「攝論」和「俱舍」從此無人弘傳,特地邀集道尼、智(白+方+文)等十二人,勉勵他們誓弘二論,勿令斷絕。他並接著講「俱舍論」,講到第五「惑品」,亦因病中止。宣帝太建元年(五六九年)正月十一日入寂。弟子法海收集他的文稿,編為部軸。真諦平時生活嚴肅,在廣州時常別居水洲,衣食之奉,節儉知足。弟子等受他的薰陶,也都勤奮稟學,晨夕不懈,形成一種刻苦篤實的學風。及真諦歿後,弟子們分歸各地,弘傳其學,因而形成攝論師學派。

  真諦在華期間,雖因世亂,不遑寧處,但他隨方譯出經典部卷之多,仍為同時諸譯師所不及。他所譯經論及講述疏記,據「歷代三寶記」所載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內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開元錄」刊定其譯籍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從真諦所譯經論的內容來看,他所弘揚的主要是瑜伽學系無著、世親之學。像「決定藏論」,即是「瑜伽師地論·抉擇分」的一部分,「三無性論」相當於「顯揚聖教論」的「成無性品」,「解節經」勘同「解深密經」的序和「勝義諦相」二品,「轉識論」相當於「唯識三十論」,「唯識論」(唐譯作「唯識二十論」)、「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等一系列的瑜伽學系主要經論,他都已譯出。中土瑜伽學系的規模,可以說是由他開創的。他學說所宗,特別重視「攝大乘」和「阿毗達摩俱舍」二論。他譯講這二部論時,已年近七十,而且是他覺得在中土道缺情離,不副所懷,一再決心西歸都未得遂之後,才應道俗懇請而翻出的;他又仔細地治定譯文,反復講解,並特囑弟子道尼等立誓弘傳,可見他的懇摯之忱和鄭重其事的態度。這兩部論在印度佛學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名著,組織嚴密,義理豐富,可以說是其以前大小乘各種學說的總結。他重視兩書,顯示他對於整個佛學體系的理解和弘法重點之所在。

  真諦生於西印優禪尼國,和西印著名的佛教義學中心地伐臘毗相近,伐臘毗是當時正量部的根據地,由此可以推想他初期承學的當與正量部有關。在他的譯籍中,最後所譯的「律二十二明了論」,就是以二十二個提綱頌文來解釋正量部律相要義的論書。如以「明了論」和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三八一年)來華的竺曇無蘭所譯的「離欲優婆塞夷具行二十二戒文」,以及劉宋文帝元嘉八年(四三一年)由南海闍婆(今南洋爪哇)來華的求那跋摩所譯的「優婆塞二十二戒」一起考察,可以見到正量部和其他教團不同的新的實踐條規在各處擴充教勢的一斑。又在真諦所譯的「部執異論」上,也見到正量部見解的混入,如「論」中述可住子部(即犢子部,正量部從此派生)根本教義處,就有不見於其他漢、藏譯本的「三種假」、「一切眾生有二種失」等十餘條執義。從這些地方,都看出真諦曾受過正量部教養的色彩。此外,他還譯出「婆藪槃豆傳」一卷,「翻外國語」(一名「雜事」,已佚)七卷,僧佉外道「金七十論」二卷,對於當時佛學界,都是很有意義的介紹。至於舊傳真諦曾譯「大乘起信論」二卷,此蓋出於後人的偽託。在真諦歿後僅僅二十五年撰成的隋法經等「眾經目錄」,即說「勘『真諦錄』無此論」,而列之於疑惑部。此書不但文獻無徵,而且所表現的思想體系,亦與真諦學說釐然有別,故不能作為真諦譯籍看待。

  真諦的翻譯,大都保存了原本的面目。文字雖然有些艱澀,或雜入他自己的解釋,但從其師承來說,大體是正確的。後來玄奘門下對其譯文批判未免有過分之處。有真諦傳譯主要經論大都經過講解。弟子們記述師義,通稱疏、釋,亦稱注記或本記。綜計屬於撰述者達二十餘部,可見他不僅是著名的翻譯家,而且是極淵博的義學大師。這些疏記上保留了大量印度解釋經論的傳統學說及有關文獻,是有價值的研究資料,可惜都散失不傳,僅可於後人著述稱引文中略見一斑而已。此外,真諦還撰有「佛性義」三卷、「禪定義」一卷、「眾經通序」二卷,大都同樣由弟子們輯述而成。

  參加真諦譯場的人,最初有沙門寶瓊、願禪師等,繼有沙門慧寶擔任傳語,居士蕭傑擔任筆受。六十歲以後,真諦已漸善解華言,不須傳譯,當時擔任筆受的有僧宗、法虔、慧愷和法泰。至於他晚年的譯事,則和慧愷合作最為密切。相傳真諦所帶梵本達二百四十夾,其中「華嚴」、「涅槃」、「金光明」三經存於建業,其餘梵本都在廣州制旨、王圓二寺。譯出經論僅佔其中一小部分,而部卷已甚可觀。他遭時多難,有缺乏得力的助手,以致未獲大量譯本。

  真諦門下,以僧宗、法準、慧愷、慧曠、法泰、道尼、智(白+方+文)及居士曹毗等為最著名。特別是慧愷助師譯「攝大乘」、「俱舍」二論,建議重治「俱舍」譯文,並記錄口義,最著功績。真諦嘗有相見恨晚之嘆。現存他所撰「攝大乘論釋序」、「俱舍釋論序」、「唯識論後記」及「律二十二明了論」的「後記」四篇,為僅存的成於真諦生前的可靠史料。

  真諦所傳之學,在梁、陳二代並不顯著,歿後由於諸弟子返還各地傳播,從廣州延至閩、越,漸及九江、建業等處。到了隋初,靖嵩傳法泰之學北上彭城,道尼從九江應召入長安,其學遂傳於北土。當時北方著名地論學者曇遷,獲讀新譯「攝論」,備極推崇,及應召入長安,(并+刃)講「攝論」,請從受業者竟達千數。名僧慧休(玄奘曾從受學),以及北地「攝論」學者道英、道哲、靜琳、玄琬等,都出其門下。當時長安名德慧遠,亦敬禮聽受,其弟子淨辯、淨業、辨相等都相從研習「攝論」。而靖嵩的弟子智凝,講「攝論」於蜀地,傳播的區城益見擴大,瑜伽系無著、世親的「攝論」之學,至是遂遍及各地。它和流行北地的地論師學系並傳,各尊所聞,莫衷一是。終於導致唐初玄奘之西遊求法,解決疑難,而其結果乃有完備的新譯瑜伽學說,其影響可謂深遠了。

  (游俠著)(根據網上資料編輯)FROM:【佛教人物傳 V2.1(中華佛典寶庫 編)】

[4] 疏今缺,如 部執異論 (書名)一卷,世友大菩薩造,陳真諦譯。與異部宗輪論同本異譯。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 勘 《大唐西域記(校點本)》卷9:「第一結集

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以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初,大迦葉宴坐山林,忽燭光明,又覩地震,曰:「是何祥變,若此之異?」以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林間入般涅槃,尋命徒屬趣拘尸城。路逢梵志,手執天花。迦葉問曰:「汝從何來?知我大師今在何處?」梵志對曰:「我適從彼拘尸城來,見汝大師已入涅槃,天、人大眾咸興供養,我所持花,自彼得也。」迦葉聞已,謂其徒曰:「慧日淪照,世界闇冥,善導遐棄,眾生顛墜。」懈怠苾芻更相賀曰:「如來寂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迦葉聞已,深更感傷,思集法藏,據教治犯。遂至雙樹,觀佛禮敬。既而法王去世,人、天無導,諸大羅漢亦取滅度。時大迦葉作是思惟:「承順佛教,宜集法藏。」於是登蘇迷盧山,擊大犍椎,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將有法事,諸證果人宜時速集!」楗槌聲中傳迦葉教,遍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聞皆集會。是時迦葉告諸眾曰:「如來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今將集法,務從簡靜,豈特羣居,不成勝業?其有具三明,得六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如斯上人,可應結集。自餘果學,各歸其居。」於是得九百九十九人,除阿難在學地,大迦葉召而謂曰:「汝未盡漏,宜出聖眾。」曰:「隨侍如來,多歷年所,每有法議,曾未棄遺。今將結集,而見擯斥,法王寂滅,失所依怙。」迦葉告曰:「勿懷憂惱。汝親侍佛,誠復多聞,然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辭屈而出,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往結集所,叩門白至。迦葉問曰:「汝結盡耶?宜運神通,非門而入。」阿難承命,從鑰隙入,禮僧已畢,退而復坐。是時安居初十五日也。於是迦葉揚言曰:「念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舊曰修多羅,訛也。)藏。優波釐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毘奈耶(舊曰毗那耶,訛也。)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雨三月盡,集三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

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

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呪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CBETA 2019.Q4, B13, no. 80, pp. 766a12-768a9)

[6] 四分律 (經名)四律之一,六十卷。五部中曇無德部之律藏也。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佛滅後百年,法正尊者(又曰法護尊者,梵名曇無德)於上座部之律藏中契同己見者,采集成文,隨說所止,而為一分,四度完結,故稱為四分律。蓋四分之名,非依義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結集之,分之為四夾,故名四分也。初分二十卷,二分十五卷,三分十四卷,四分十一卷。戒本疏一上曰:「佛滅百年,興斯名教。相傳云:於上座部搜括博要,契同己見者,集為一部。四度傅文,盡所詮相,故云四分。此據說所至,非義判也。故二十犍度離分三分,可義開耶?」資持記上一之一曰:「以法正尊者於根本部中隨己所樂采集成文,隨說所止,即為一分。凡經四番,一部方成,故號四分。非同章疏,約義判文。」寄歸傳一曰:「雲十誦四分者,多是取其經夾以為題目。」本書之註釋及關於本書之著述列如下:四分律疏六卷,道覆撰。四分律疏四卷,慧光撰。四分律疏二十卷,唐法礪撰。四分律疏飾宗義記二十六卷,唐定賓作,釋法礪疏。四分律疏二十卷,現存卷九,唐智首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十六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行事鈔搜玄錄二十卷,大鴻撰。四分律行事鈔批十四卷,唐大覺撰。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十七卷,宋景霄纂。釋四分律行事鈔科十二卷,宋元照錄。諸家記標目一卷,慧顯撰。以上六種釋行事鈔者。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八卷,宋允堪述。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宋元照錄。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排科二十二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羯磨序解一卷,宋則安述。毘尼作持續釋十五卷,唐道宣撰,讀體釋。四分律羯磨疏顯緣鈔二十卷,照遠撰。以上六種釋道宣羯磨疏者。四分律拾毘尼義鈔六卷,佚下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拾毘尼義鈔輔要記六卷,允堪撰。四分律拾毘尼義鈔科一卷,宋元照錄。以上二種釋道宣義鈔者。四分比丘尼鈔六卷,唐道宣述。釋四分比丘尼鈔科文一卷,宋允堪述,釋道宣比丘尼鈔者。四分律疏九卷,道雲撰。四分律疏七卷,道暉撰。四分律疏四卷,道樂撰。四分律疏二卷,洪理撰。四分律疏十卷,法願撰。四分律疏二十卷,慧滿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唐懷素撰。四分律名義標釋四十卷,明弘贊輯。四分僧戒本一卷,後秦佛陀耶舍譯。新刪定四分僧戒本一卷,唐道宣刪定。四分刪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讀體依藏重刻,但存目錄。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一卷,明智旭釋。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明智旭釋,未刊。

    ┌初分前部──────────────僧戒本──────┐

  四 │ │止持

  分─┤初分後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後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亦稱《西域行傳》,十二卷,唐玄奘編譯,辯機綴文。成於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是一部記述當時唐朝迤西各國風土國情及佛教事項的史地書志。玄奘法師於唐貞觀三年(629)秋間離高昌西行求法,經歷西域各地,於貞觀十九年初還國。他到洛陽第一次會見唐太宗時,太宗即要他敘述西遊經歷,而編寫一部西域傳。於是玄奘根據自己遊歷見聞,口授他的門下辯機,編譔此書,到次年七月告成。書內所述,很多地方取材於所經各地的古籍,所以經錄家把它列入譯本一類。玄奘在上進本書的表文裡,提到書內的記述包括他親到的和聽到的地方,共一百三十八國。

  本書雖屬地誌性質,而大體上是順著遊歷行程的次序(但與《慈恩傳》所載不盡同)編纂的。全書可分為三個部分,即第一卷順著西行的往程,記述高昌迤西的北道三十四國;從第二捲至第十一卷,順著遊歷印度的行程,記述五印度八十二國;第十二卷順著離印度回國的歸程,記述西域南道二十二國。全書卷首有敬播的序(麗刻大藏本)及於志寧(舊作張說)的序(宋、元、明刻大藏本),卷末附有辯機撰的記讚。各卷內容,大略如次:

  第一卷,前有玄奘自序一小段,次依印度古代的世界構成說,敘述四天下及瞻部洲形狀,四方國土的特徵等。次總序黑嶺以東西域諸國的概況。以下正敘西域阿耆尼、屈支、跋祿迦等以至雪山以南的迦畢試,共三十四國。第二卷,先總敘印度概況,包括名稱、地勢、度量、歲時、都邑、衣食、語文、教育、宗教、族姓、兵制、刑法、禮儀、醫療、喪葬、行政、租稅、物產以及貿易、貨幣等項。以下依次分述北印度濫波、那竭羅喝、健馱邏三國。第三卷,敘述北印度烏仗那等八國。第四卷,敘述北印度磔迦等五國,及中印度波理夜呾羅等十國,共十五國。第五卷,敘述中印度羯若鞠闍等六國。第六卷敘述中印度室羅伐悉底等四國。第七卷,敘述中印度婆羅痆斯等五國。第八、第九兩卷,敘述中印度摩揭陀國。第十卷,敘述中印度伊爛拏缽伐多等四國,東印度迦摩縷波等七國,及南印度憍薩羅等六國,共十七國。第十一卷,敘述路次傳聞,先附出印度以外的僧伽羅國,次敘述南印度恭建那補羅等七國,西印度阿難陀補羅等三國,南印度鄔闍衍那、擲枳陀二國,中印度摩醯濕伐羅補羅國,西印度信度、茂羅三部盧二國,北印度缽伐多國及西印度阿點婆翅羅等五國,中間記述路次傳聞,附出印度以外的波刺斯國,共二十三國。第十二卷,敘述西域漕矩吒等二十二國。於各卷中附帶提到的還有覩貨邏故國(見第一卷),洛護羅等三國(見第四卷),室利差呾羅等六國(見第十卷),那羅稽羅等四國(見第十一卷),都邏折摩馱那和納伐波故國(見第十二卷),共十六國。

  本書記述西域和印度各國,自以玄奘遊歷期間(即公元第七世紀的四、五十年代間)的情況為主,但對各國政教興衰,舊史往事以至民間傳說,也有聞必錄,保留了很多古代史料。至於佛教方面,則當時各國佛法的傳播概況,以及過去的史跡,都記載特詳。或敘述佛滅後諸重大史事(如三次結集等),或上溯佛在世時代(如佛出家、成道、說法等事)、或佛出世以前(如過去諸佛等)的重要故事,記述範圍上下涉及千餘年,大部分是印度佛教史上極寶貴的資料。

  本書敘述各國,一般都列舉國境山川、疆域大小、國都、氣候、物產、風俗、語文、衣食住以及著名城市等等,次專述有關佛教事項。對於西域諸國,特別注意記述種族、王統及其建國的傳說,語文的異同,它們相互間的聯繫或隸屬的關係。其間述及生活於跋祿迦和羯霜那兩國之間的窣利族的人種風習,及覩貨邏故地分治的情況,都是其他典籍所未詳的東方民族史料。

  本書敘述當時佛教的傳播情況,極為詳盡,這是本書的一大特點。當時五印度以外的西域五十六國中,佛教傳播達二十餘國,以奉小乘說一切有部的佔多數。此外,惟小乘說出世部盛行於梵衍那國,大眾部在安呾羅縛國則僅存三寺、數十僧人。盛行大乘佛教的有漕矩吒、瞿薩旦那、迦畢試等國,都有寺院逾百,僧徒眾多者至萬餘人。大小乘兼學的有活國。其在印度方面,當時中印度羯若鞠闍國戒日王統治勢力遍及於殑伽河流域全部的時期,治境包括北、東、南印,政治重心已由摩揭陀北移至羯若鞠闍;本書第二卷總敘印度概況,蓋以這一帶所見聞的為主。在五印度八十二國中,佛教流行達七十三國,其中奉小乘教的約四十五國,奉大乘教的十七國,大小乘兼學的十一國。小乘教以正量部為最盛行,南印摩臘婆特盛,西印信度等國次之。其次為上座部,以南印達羅毗荼為盛(印度以外的僧伽羅國亦盛行上座部)。其他小乘部派惟說一切有部較盛,餘則寥落無聞。大乘教以北印烏仗那和中印的憍薩羅、東印的烏荼為盛。摩揭陀與羯若鞠闍,都為大小兼學的中心地。就這些記載看,雖個別地方佛教還盛行,而一般實已趨於衰頹了。

  關於佛教史跡,本書於各地見聞所及,都記載無遺,而對摩揭陀方面尤詳。舉凡與佛陀的本生、降誕、成道、說法、入滅以及分舍利、建塔、造像等有關的遺跡,佛滅年日的傳說,諸大弟子遺事以及佛滅後歷次結集,部派分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建立石柱、造塔等事項,著名的伽藍、勝跡等,都就各地分別記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歷代諸大論師的記述,從迦多衍那、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清辯、德慧、安慧、護法、以及脅尊者、童受、世友、法救、如意、眾賢、德光,以迄當時的大家戒賢、勝軍等,都備載學行和諸重要論書的製作因緣,對於印度佛學史的研究,提供了極重要的資料。雖於年代記載有僅據傳聞而未加精確考證的地方,但無損其史料的價值。他如在教學上起過很大作用的那爛陀寺的沿革、規模和學風,在藝術上有卓特成就的阿折羅窟寺的宏麗雕刻,都是佛教在印度學藝史的偉跡,後代湮沒無聞,而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佛教以外,如尼乾子教派在各地的傳播,大自在天、那羅延天、日天、䅳那天等崇拜,以及著名的天祠等,亦都有記述。

  本書內容雖以遊歷見聞為主,但其素材多取自西域和印度古籍,或訪問耆舊,同時也參考中國古師的行傳,象法顯的《歷游天竺記》等,並間有改訂舊說之處(如第十卷憍薩羅國五層伽藍建立因緣,第十一卷僧伽羅國開國傳說等)。其中附記土俗、博物,豐富多采,尤多前史所未聞。是故本書一出,當時學者都驚為奇制,在著述中競相援用,如唐道宣著《釋迦方誌》,道世著《法苑珠林·感應篇·聖跡部》,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都以它為主要典據。官書如《新唐書》等於此亦多採用。又本書是兼有行記性質的地誌著作,對於各國各地間的途程方向,距離裡數,記載很詳備,其間計算雖偶有彼此參差處,但比較推尋,仍可得其實落。如現代印度對那爛陀寺遺址的發掘,以及阿折羅石窟的發現,得本書之力極多,可證其記載之正確性。又本書所譯地名,譯音精確,一無省略,尤為特點。有些地名譯者,經過還原為梵語,還可從名稱的來源上推出那地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生活的風貌。總之,本書記載全面,精確,已成為現代研究西域和印度史學、古地誌學、考古學的主要參考書,在學術上實有其不朽的價值。

  本書記載各國,有親到其地的,也有得之傳聞的,書中並未一一標明,僅僅在記各國方位時,用從何方行至某國,或但說從何方至某國,這樣一種體例來表示區別(見辯機《記讚》)。但因本書撰述時行文偶有疏忽,以致間或脫漏行字(如第一卷記順縛芻河下流到達呾密,從呾密經活國到達縛喝,都脫「行」字)。又或誤書「行」字的(如第十卷的秣羅矩吒國)。這些都可從《慈恩傳》對勘出來。依敬播的序上說,本書所載一百三十八國中,傳聞的二十八國。現在即從上述體例,並經訂正後,推定那二十八國,應該是࢘如�᥽쨥ꨳࣀ᥊른㥑㣀ᥱ詜쥄检ᥖ��ᦍ奖�᤼ड़ࣀᨲ襈駿⥽줼�ᨵ䩄⨡�㯼쥿�⦑飀ᦄ馅⣀ᩞ॒쨡�㣀ᩑꦲ飀᧏⥒䧾壀ᦋ訬ࣀ᧸뤼�ꣀ᧴穜⦂馳奁壀᥿��ᥑꥁ娤륤芨拧쬤耥�,缽露羅(見第三卷),尼波羅(見第七卷),秣羅矩吒(見第十卷),僧伽羅、波刺斯(以上見第十一卷),阿利尼、曷羅胡、缽利曷尸棄尼(以上見第十二卷)。除此諸國而外,即為所親踐者一百一十國。

  本書於清代乾隆初年,曾經工布查布譯為藏文(日本大谷大學圖書館現藏有此寫本)。近百年內,又有法文譯本,英文譯本,又有小野玄妙的日文譯本。關於本書的研究,以托馬斯·沃特斯的英譯本所附綜合研究的考證為前導,日本崛謙德曾據此加以補充,著《解說西域記》(東京,1912),繼出的有足立喜六的《大唐西域記的研究》上下兩卷(東京,1942)及高桑駒吉著《大唐西域記所記東南印度諸國的研究》(東京,1926)等。

  (遊俠) FROM:【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

[8] 摩揭陀國 p1335西域記三卷十五頁云:摩揭陀國無懮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一百年,命世君臨,威被殊俗。深信三寶,愛育四生。時有五百羅漢僧,五百凡夫僧,王所敬仰,供養無差。有凡夫僧摩訶提槃,(唐言大天)闊達多智,幽求名實,覃思作論,理違聖教。凡有聞知,群從異議。無懮王不識凡聖,因情所好,黨援所親。召集僧徒,赴殑伽河,欲沈深流,總從誅戮。時諸羅漢,既逼命難;咸運神通,凌虛履空,來至此國,山棲谷隱。時無懮王聞而悔懼,躬來謝過,請還本國。彼諸羅漢,確不從命。無懮王為羅漢建五百僧伽藍,總以此國持施眾僧。

二解 西域記八卷一頁云:摩揭陀國,週五千餘裡。城少居人,邑多編戶。地沃壤,滋稼穡。有異稻種,其粒粗大。香味殊越,光色特甚。彼俗謂之供大人米。土地墊濕,邑居高原。孟夏之後,仲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風俗淳質,氣序溫暑。崇重志學,尊敬佛法。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幷多宗習大乘法教。天祠數十,異道甚多。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9] 即 吉祥草(植物)梵名姑奢,又作俱舒,矩屍,譯言上茆、茆草,或犧牲草。吉祥童子所奉之草,故曰吉祥草。佛敷之為座以成佛。七帖見聞五末曰:「一義云:茅草頭似劍,魔王見之,劍上坐思成怖畏,去此草名智劍草(云云)。一義云:此草敷精舍,去不淨,七尺也,佛為去煩惱不淨用之也(云云)。一義云:此草吸物熱,仍以空觀草,吸煩惱熱事表。」與「吉祥茅」同,Kuśa。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0] 即 【拘屍那】(地名)Kuśinagara,又曰俱屍那,拘夷那竭,究施,拘屍那竭,拘屍那揭羅。城名。譯言角城,茅城等。是世尊入滅之處。玄應音義二十一曰:「拘屍那,舊經中,或作拘夷那竭,又作究施城。那者,以梵語那迦囉,此雲城也,譯言上茅者,多有好茅故也。」涅槃經會疏一曰:「拘屍那,雲無翻,有多義故。或雲角城,具三角故。或雲茅城,草覆城故。又雲仙人城。」西域記六曰:「拘屍那揭羅國。」拘屍那揭羅,譯曰上茅,或不與矩奢揭羅補羅Kuśāgārapura混同。上茅城為摩揭陀舊城之名。 來源: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6%8B%98%E5%B0%B8%E9%82%A3

[11] 崇ㄔㄨㄥˊchóng山ㄕㄢshān,高山。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12] 徑ㄐㄧㄥˋjìng,小路,或泛指道路。如:「幽徑」、「羊腸小徑」。楚辭·宋玉·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唐·杜甫·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13] 闢ㄆㄧˋpì,開墾。如:「開天闢地」。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地可墾闢,悉為農郊,以贍萌隸。」

[14] 趾ㄓˇzhǐ,蹤跡。唐·王勃·觀佛跡寺詩:「蓮座神容儼,松崖聖趾餘。」

[15] 即 迦蘭陀竹林

 (地名)Kāraṇḍa-veṇūvana,又云迦蘭陀竹園,迦藍陀竹園,迦陵竹園,迦鄰竹園等。迦蘭陀鳥所棲之竹林。又迦蘭陀長者所有之竹林也。在摩竭陀國王舍城與上茅城之間。係迦蘭陀長者所有,本與尼犍外道,後奉佛為僧園,是為印度僧園之初,所謂竹林精舍是也。慧琳音義四十一曰:「迦蘭多迦,古云迦蘭陀夷,或云羯蘭鐸迦,訛也。正云羯嬾駄迦,大竹園名也,在王舍城。」西域記九曰:「初此城中(言上茅城)有大長者迦蘭陀,時稱豪貴。以大竹園,施諸外道。及見如來聞法淨信,追惜竹園居彼異眾。今天人師,以無館舍。時諸鬼神,感其誠心,斥逐外道。而告之曰:長者迦蘭陀,當以竹園起佛精舍,汝宜速去得免危厄。外道忿恚,含瞋而去。長者於此建立精舍,功成事畢。躬往請佛,如來是時遂受其施。」玄應音義五曰:「迦蘭陀,鳥名也,其形似鵲。鞞紐婆那,此云竹林。謂大竹林也,此鳥多棲此林。」竹園精舍之緣起,詳於中本起經上。然依因果經,四分律,則為瓶沙王所施與。四分律五十(房舍犍度)曰:「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摩竭王瓶沙,作如是念:世尊若初來所入園,便當佈施作僧伽藍。時王舍城,有迦蘭陀竹園,最為第一。時世尊知王心念,即往迦蘭陀竹園。王遙見世尊來,即自下象,取象上褥,疊為四重。敷已,白佛言:願坐此座。世尊即就座而坐。時瓶沙王,操金澡瓶,授水與佛。白言:此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最為第一。今奉施世尊,願慈愍故為納受。(中略)王瓶沙,聞世尊聽眾僧作房舍,欲於迦蘭陀竹園,作大講堂如王住殿,一切所須,供給具足,佛言聽作。」因果經四曰:「時頻毘娑羅王,知佛受請住竹園已,頂禮佛足,辭退而去。王還城已,即敕諸臣,令於竹園,起諸堂捨。種種莊飾,極令嚴麗,懸繒幡蓋,散花燒香,悉皆辦已。即便嚴駕,往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竹園僧伽藍,修理已畢。唯願世尊,與比丘僧,哀愍我故,往住彼也。」以上竹林精舍施與者雖有二說,然是混雜園林之寄附者與精舍之施與者。蓋竹園係長者迦蘭陀所寄附,其園中精舍為頻婆沙羅王建立奉佛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6] 陰ㄧㄣyīn,泛指背面。如:「碑陰」。南朝梁·丘遲·為范雲謝示毛龜啟:「翱翔卷耳之陰,浮遊蓮葉之上。」宋·蘇軾·四菩薩閣記:「長安有故藏經龕,唐明皇帝所建,其門四達,八版,皆吳道子畫。陽為菩薩,陰為天王。凡十有六軀。」

[17] 即 大迦葉波結集三藏處 p0246西域記九卷十二頁云: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在此與九百九十大阿羅漢,以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初大迦葉宴坐山林,忽放光明。又覩地震。曰:是何祥變,若此之異。以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樹林間入般涅槃。等命徒屬,趣拘尸城。路逢梵志,手執天花。迦葉問曰:汝從何來,知我大師,今在何處?梵志對曰:我適從彼拘尸城來。見汝大師,已入涅槃。天人大眾,咸興供養。我所持花,自彼得也。迦葉聞已;謂其徒曰:慧日淪照,世界闇冥。善導遐棄,眾生顛墜。懈怠比丘,更相賀曰:如來寂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迦葉聞已;深更感傷。思集法藏,據教治犯。遂至雙樹,觀佛禮敬。既而法王去世,人天無導。諸大羅漢,亦取滅度。時大迦葉作是思惟:承順佛教,宜集法藏。於是登蘇迷盧山,擊大揵椎,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將有法事。諸證果人,宜時速集。揵槌聲中,傳迦葉教,遍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聞皆集會。是時迦葉告諸眾曰:如來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今將集法,務從簡靜。豈恃群居,不成勝業。其有具三明,得六神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如斯上人,可應結集。自餘果學,各歸其居。於是得九百九十人。除阿難在學地。大迦葉召而謂曰:汝未盡漏,宜出聖眾。曰:隨侍如來,多歷年所。每有法議,曾未棄遺。今將結集而見擯斥。法王寂滅,失所依怙。迦葉告曰:勿懷憂惱。汝親侍佛,誠復多聞。然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辭屈而出。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往結集所,叩門白至。迦葉問曰:汝結盡耶?宜運神通,非門而入。阿難承命,從鑰隙入。禮僧已畢,退而復坐。是時安居初十五日也。於是迦葉揚言曰:念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舊曰修多羅。訛也。)藏。優波釐,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毘奈耶(舊曰毘那耶。訛也。)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兩三月盡,集三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8] 即 未生怨 (人名)阿闍世王之翻名。(阿闍世) 阿闍世(人名)又作阿闍貰。王名。舊稱阿闍世。新稱阿闍多設咄路Ajātaśatru,譯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頃,摩竭陀國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頻婆娑羅,母曰韋提希。韋提希懷胎時,相師佔之,謂此兒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結怨之意也。西域記九曰:「阿闍多設咄路王,唐云未生怨,舊云阿闍世,訛也。」又名婆羅留支。譯曰折指。父王聞相師之言,與夫人共謀於生日從樓上落於地,而阿闍世僅損指未死,故名折指。法華文句五曰:「阿闍世者,未生怨,或呼為婆羅留支,此云無指。」同記曰:「言未生怨者,母懷之日,已常有惡心於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因為名。無指者,初生相者言凶,王令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又名善見。涅槃經曰:「提婆達多語善見太子,言國人罵汝為未生怨。善見言:何故名我為未生怨?誰作此名?達多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佔言是兒生已,必殺其父,是故外人悉號汝為未生怨。一切內人護汝心,故謂善見。」阿闍世既長,近惡友提波達多,幽囚父母。見觀無量壽經。即位後併吞諸小國,威震四鄰,建一統印度之基。後因害父頻婆娑羅王之罪遍體生瘡,至佛所懺悔,即平愈(見涅槃經十九),遂歸依釋迦。佛滅後,五百羅漢,結集佛說。王為之護法。佛教之興。與有力焉。普超經曰:「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9] 七葉巖(地名)在王舍城之側,有七葉樹生於巖窟之上,故名。第一五百結集之窟也。毘婆屍佛經下曰:「王舍城七葉巖。」長阿含經七曰:「佛在羅閱城毘訶羅山七葉樹窟。」(五山)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0] 即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CBETA 2019.Q4, T49, no. 2026, p. 1a3)

[21] 勘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佛涅槃後迦葉阿難於摩竭國僧伽尸城北撰集三藏及雜藏傳。」(CBETA 2019.Q4, T49, no. 2026, p. 1a6-7)

[22] 耆闍崛 (地名)梵音Gṛdhrakūṭa。耆闍崛者巴利音Gijjakūṭa。又曰伊沙堀,揭梨駄羅鳩胝,姞栗陀羅矩吒。山名。譯曰鷲頭,鷲峰,靈鷲。山頂似鷲,又山中鷲多,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之東北,釋尊說法之地。智度論三曰:「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名之為鷲頭山。復次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噉之,還在山頂,時人便名鷲頭山。此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聖人住處。」法華文句一上曰:「耆闍崛山,此翻靈鷲,亦曰鷲頭,云狼跡。」玄應音義六曰:「耆闍崛山,或言伊沙堀山,或言揭梨駄羅鳩胝山,若訛也。正言姞栗陀羅矩吒山,此翻云鷲臺,又云鷲峰。言此山既棲鷲鳥,又類高臺也。舊譯云鷲頭,或云鷲峰者,一義也。」西域記九曰:「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翻梵語曰:「耆闍崛,應云耆闍崛多。譯曰:耆闍,鷲。崛多,頭。」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3] 陽ㄧㄤˊyáng,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玉篇·阜部:「陽,山南水北也。」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唐·柳宗元·愚溪詩序:「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

[24] 勘 《大智度論》卷第二:「是經,是中應廣說。如《集法經》中廣說:

        佛入涅槃時,地六種動,諸河反流,疾風暴發,黑雲四起,惡雷掣電,雹雨驟墮,處處星流,師子惡獸哮吼喚呼,諸天、世人皆大號咷。諸天、人等,皆發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

        當是時間,一切草木藥樹華葉一時剖裂,諸須彌山王盡皆傾搖,海水波揚,地大震動,山崖崩落,諸樹摧折,四面煙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盡皆嬈濁,彗星晝出。諸人啼哭,諸天憂愁,諸天女等郁伊哽咽,涕淚交流。諸學人等,默然不樂,諸無學人念有為諸法一切無常。如是天、人、夜叉、羅剎、犍闥婆、甄陀羅、摩睺羅伽及諸龍等,皆大憂愁。」

[25] 雹ㄅㄠˊbáo,空中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冰粒或冰塊。此種粒塊直徑達五公釐或以上,常伴夏季暴雨降下。亦稱為「冰雹」、「雹子」。

[26] 處ㄔㄨˋchù處ㄔㄨˋchù,各處、到處。晉書·卷四十九·王尼傳:「常歎曰:『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唐·孟浩然·春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似 到處、隨地、隨處。

[27] 哮 ㄒㄧㄠ, 吼叫。如:「怒哮」、「大肆咆哮」。《新唐書·卷一七三·裴度傳》:「猛虎自哮躍山林。」宋·陸游〈呂氏子夔郎求詩〉:「果能哮吼如獅子,一瓣香應嗣放翁。」來源:https://www.moedict.tw/%E5%93%AE

[28] 吼 ㄏㄡ ˇ,猛獸大聲的叫。如:「河東獅吼」。《晉書·卷四三·王戎傳》:「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唐·杜甫〈復陰〉詩:「江濤簸岸黃沙走,雲雪埋山蒼兕吼。」來源:https://www.moedict.tw/%E5%90%BC

[29] 咷 ㄊㄠ ˊ,號 ㄏㄠ ˊ 咷 ㄊㄠ ˊ,放聲大哭。《通俗常言疏證·性情·號咷痛哭》引元·楊顯之《臨江驛劇》:「從今後忍氣吞聲,再不敢號咷痛哭。」也作「號啕痛哭」、「嚎啕痛哭」。來源:https://www.moedict.tw/%E8%99%9F%E5%92%B7%E7%97%9B%E5%93%AD

[30] 雙林 (雜名)娑羅雙樹之林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1] 勘 《大唐西域記(校點本)》卷9:「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以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初,大迦葉宴坐山林,忽燭光明,又覩地震,曰:「是何祥變,若此之異?」以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林間入般涅槃,尋命徒屬趣拘尸城。」(CBETA 2019.Q4, B13, no. 80, pp. 766a13-767a1)

[32] 耆年  渠伊切,老也,一曰至也,至於老境。又云指也,謂指事於人不自執役也。 FROM:【祖庭事苑(北宋·陳善卿 編)】

[33] 法船(譬喻)佛使人渡生死海到涅槃之岸,故譬以船筏。涅槃經一曰:「無上法船,於斯沈沒。」心地觀經一曰:「善逝恆為妙法船,能截愛流超彼岸。」舊華嚴經五曰:「興造正法船,普拯所應度。」付法藏傳六曰:「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4] 頹 ㄊㄨㄟ ˊ, 崩壞、倒塌。《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文選·鮑照·蕪城賦》:「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頹。」來源:https://www.moedict.tw/%E9%A0%B9

[35] 竭 ㄐㄧㄝ ˊ,枯竭、乾涸。《詩經·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國語·周語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來源:https://www.moedict.tw/%E7%AB%AD

[36] 法幢 (譬喻)妙法高聳,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將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薩之說法,能伏魔軍而得勝也。無量壽經上曰:「建法幢,震法雷。」涅槃經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大經慧遠疏曰:「宣說證法,證法高勝,如幢上出」同嘉祥疏曰:「建幢是戰勝之相,譬說法降魔得勝也。」祖庭事苑七曰:「諸佛菩薩建立法幢,猶如猛勝建諸幢幟,降伏一切諸魔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7] 澄 ㄔㄥ ˊ,水靜止而清澈。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唐·陳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披翠微而列坐,左對青山;俯磐石而開襟,右臨澄水。」來源:https://www.moedict.tw/%E6%BE%84

[38] 般涅槃(術語)譯為入滅。常略曰涅槃。(涅槃)。俱舍光記二十三曰:「梵云般涅槃。槃,此云圓。涅槃,此云寂。」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9] 在拘尸那城 梵語拘尸那,華言角城,其城三角故也。佛於此城娑羅雙樹間入般涅槃,故建塔以供養焉。(梵語娑羅,華言堅固。梵語般涅槃,華言滅度。)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40] 曼陀羅 (植物)Mandārava,又曰漫陀羅。花名。譯作圓華、白團華、適意華、悅意華等。阿育王經七曰:「漫陀羅,翻圓華。」法華光宅疏一曰:「曼陀羅華者,譯為小白團華。摩訶曼陀羅華者,譯為大白團華。」法華玄贊二曰:「曼陀羅華者,此云適意,見者心悅故。」慧苑音義上曰:「曼陀羅華,此云悅意華,又曰雜色華,亦云柔軟華,亦云天妙華。」案曼陀羅為一年生草,莖直上,高四五尺,葉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邊緣五裂,實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能止咳嗽,過量則能致死。本草,曼陀羅花。一名風茄兒,一名山茄子,生北土。法華經佛說法,天雨曼陀羅花,翻譯名義: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又】(人名)高僧名。翻譯名義云:曼陀羅,此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志存弘化,即曼陀羅仙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1] 槽 ㄘㄠ ˊ,盛飲料等液體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器具。如:「酒槽」、「水槽」。來源:https://www.moedict.tw/%E6%A7%BD

[42] 瘡ㄔㄨㄤchuāng,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如:「頭瘡」、「膿瘡」。政和證類本草·卷十一·草部下品:「五毒草,味酸、平、無毒。根主癰疽惡瘡。」

[43] 屑ㄒㄧㄝˋxiè,碎末、粉碴。如:「木屑」、「鐵屑」、「粉筆屑」。

[44] 膏ㄍㄠgāo,濃稠的糊狀物。如:「牙膏」、「藥膏」、「枇杷膏」。

[45] 內ㄋㄚˋnà,收受。荀子·富國:「婚姻娉內,送逆無禮。」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通「納」。

[46] 突吉羅 亦名:吉羅、吉、突膝吉栗多、式叉迦羅尼、應當學、守戒、百眾學、獨柯多部、突瑟几理多

  子題:天眼見犯罪比丘如駛雨下、惡作、惡說、突吉羅惡說、獨柯多、學對、息叉柯羅尼、息佉柯羅尼、重罪重責心、責心懺法、迦羅尼、眾突吉羅、婆藪斗律、輕吉、獨頭心念、重吉、懺重吉、懺輕吉

  戒本疏·正果五篇:「五名突吉羅者,如律本云,惡作惡說也;分身口業,故有斯目。明了論中,二業一名,俱為惡作;身口為非,無非鼓動故也。」(戒疏記卷三·五二·三)

  行事鈔·篇聚名報篇:「六突吉羅聚。(一、翻名義)善見云,突者,惡也;吉羅者,作也。聲論,正音突徒勿反膝吉栗多。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羅尼。義翻為應當學;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細,持之極難,故隨學隨守以立名。十誦云,天眼見犯罪比丘,如駛雨下。豈非專翫在心,乃名守戒也?(二、明僧尼)此律有百眾學;尼法指同大僧。(三、辨離分)七聚之中,分此一部,以為二聚,身名惡作,口名惡說;或云,突吉羅惡說者。必有解判,如疏述之。(四、示罪量)(一﹑翻名義)明了論解云,非四部所攝,所餘諸罪共學對。及婆藪斗律所說罪,一切皆是第五獨柯多部攝。此是正量部名,以無別身口業故,意是惡作翻之。薩婆多云突瑟几理多,用身口二業,翻惡作也。同翻一名而義兩別。(二﹑分輕重)分輕重中,重者名獨柯多,輕名學對。梵音,息叉柯羅尼,中國世音,息佉柯羅尼,同翻為學對。若不動身口輕,責心即滅;若動身口者則重,對人方滅。此間不解分別輕重,通名眾學,謬矣。(三﹑示方便)若但心地起,無方便。若動身口,有遠近二方便。若懺根本,方便隨滅。(四﹑明懺法)重罪重責 心。輕罪,但云不應起如此心,是名責心懺法。亦通下用。」資持記釋云:「六突吉羅,初科,前翻律中名。言惡作者,通收身口。四分下,翻戒本名,初翻名有二。善見云,式叉翻學,迦羅尼云應當,今迴其語順此方言。胡僧者,即祖師親承,非所出也。疏云,若就所防,應名眾突吉羅,今就能治行以立目也。此下,雙釋。多論,問:『何故此篇獨名應當學?』答:『餘戒易持而罪重,犯懺是難,此戒難持而易犯,常須念學故。十誦下,結顯。文舉疾雨,喻其犯者甚多,意顯持之非易。豈下二句,雙結兩名。專翫在心,即學義也。(二、)僧尼中,諸部名數不同,僧祇六十六,十誦百單七,五分數同而相別;故標此律簡之。尼戒本中,不列眾學;指略如僧,相同故也。三中,律文前後列七聚名,第六或異,乃華梵互舉耳。下指廣者,戒疏云,惡作惡說,從具標目。故母論云身名惡作,口名惡說;作義是長,通名身口,故律下文即六聚中,不問身口,皆突吉羅,如善見解惡作是也。疏文。故知突吉羅名,在六通含身口;在七唯局於身。又復七中惡作,名通體局;惡說,名體俱局。……學對,即同今宗應當學也。……婆藪斗,此云品類。……獨柯多,即突吉羅,梵音異耳。……一者名通,無問輕重,但從過邊,皆突吉羅,若望行邊,並應當學。二者體異,無論三業,故心齊重,誤皆犯輕。三﹑中,初明輕吉。謂獨頭心念,如想缽默妄惡覺失念之類;若諸篇遠方便,則不論有無。若下,明重吉。二方便者,即成就義;亦約起心動色,以明次第;因本罪同,下無別聚故。言隨滅者,即隨順義。四﹑中,初明懺重吉。雖是對首,還須自責;以責心之言,通諸悔故。懺法如後,故此不出。次懺輕〔吉〕中,因引懺法。下篇不出,故此指通。」(事鈔記卷一四·二八·一六)(請參閱附錄三『懺六聚法』二一四頁)FROM:【南山律學辭典】

[47] 淪 ㄌㄨㄣ ˊ,沉沒、隱沒。如:「沉淪」。《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來源:https://www.moedict.tw/%E6%B7%AA

[48] 暝 ㄇㄧㄥ ˊ,夜。唐·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詩:「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來源:https://www.moedict.tw/%E6%9A%9D

[49] 遐 ㄒㄧㄚ ˊ, 逝去、遠去。《文選·張衡·東京賦》:「俟閶風而西遐,致恭祀乎高祖。」來源:https://www.moedict.tw/%E9%81%90

[50] 曹ㄘㄠˊcáo,    等輩、儕類。如:「爾曹」、「吾曹」、「女曹」。後漢書·卷四十七·班超傳:「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51] 四部眾 (名數)又曰四眾,又曰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法華經序品曰:「時四部眾咸皆歡喜。」仁王經下曰:「一切國王四部弟子。」梁書曰:「帝幸同泰寺,昇法座,為四部眾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義。」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2] 揵 ㄑㄧㄢ ˊ,揚、舉。《集韻·平聲·仙韻》:「揵,舉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揵鰭掉尾,振鱗奮翼。」李善注引郭璞曰:「揵,舉也。」來源:https://www.moedict.tw/%E6%8F%B5

[53] 槌 ㄔㄨㄟ ˊ,    敲打東西的器具。形似錘。如:「棒槌」、「鼓槌」。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康揚槌不輟,傍若無人。」來源:https://www.moedict.tw/%E6%A7%8C

[54] 滅度 (術語)梵語Nirvāna,巴Nibbāna之譯,有有餘無餘之二((涅槃)),故皆指命終證果。無量壽經上曰:「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法華經序品曰:「佛此夜滅度如薪火滅。」遺教經曰:「世尊滅度,一何疾哉。」涅槃經二十九曰:「滅生死故,名為滅度。」肇論曰:「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行願品鈔四曰:「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譯為入滅息。息即是滅故,但云入滅,或云滅度,即滅障度苦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5] 即 富樓那 (人名)一作富婁那Pūrṇa,具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富樓那彌窒那尼子,又作富囉拏梅低黎夜富多羅,富羅拏迷低黎夜尼弗多羅,布刺拏梅呾利曳尼子,富那曼陀弗多羅,新作布刺拏梅呾麗衍弗呾羅,補剌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羅。富樓那,又作富剌拏,譯曰滿,是其名也。彌多羅尼,又作梅呾麗衍尼,譯曰慈,是其母姓也。富多羅。又作弗呾羅,譯曰子。此名滿者,為慈氏之子,故舉譯語而云子,舉梵語而云弗呾羅。從母姓而為名,乃印度之風習。因而翻總名曰滿慈子,滿願子,滿祝子,滿見子等。以彌多羅之語有祝,見等之異義也。是釋迦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初出家,證阿羅漢果,後聞法華因緣周之說法,回小向大,於五百弟子授記品,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玄應音義三曰:「富囉那彌多羅尼子,又作彌窒那尼子,正言富囉拏梅低黎夜富多羅。富羅拏,此云滿,是其名也。梅低黎夜,此云慈,是其母姓。富多羅者,子也,兼從母姓為名,故此云滿慈子,或譯云滿願子,皆一義也。與佛同日而生。」注維摩經三曰:「什曰:富樓那,秦言滿。彌多羅尼,秦言善知識。善知識是其母名也。」法華光宅疏一曰:「富樓那,姓也。彌多羅尼子者,此翻為願子,是故無量壽尊者滿願子,即其人也。」西域記四曰:「布刺拏梅呾麗衍尼弗呾羅,唐言滿慈子,舊曰彌多羅尼子,訛略也。」法華玄贊一曰:「補刺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羅,此云滿慈子。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訛也。滿是其名,慈是母姓,其慈今取母姓,此滿尊者是慈女之子。或滿及慈俱是母號,名滿慈子。」大明度經二曰:「滿祝子。」玄應音義三曰:「滿祝子,即富樓那是也。」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6] 檀越(術語)Dānapati,謂施主也。越為施之功德,已越貧窮海之義也。寄歸傳一曰:「梵云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譯。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妙釋雖然,終乖正本。」資持記曰:「檀越,亦云檀那,並訛略也。義淨三藏云:具云陀那缽底,此翻施主。」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7] 暮ㄇㄨˋmù,傍晚、太陽將落的時候。如:「日暮」。唐·杜甫·石壕吏詩:「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8] 夏安居 安居義,見于〈叢軌類〉。

  《四分律‧藏安居揵度法》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於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時夏月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鉢、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不知慙愧,蹈殺生草木,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知正法?乃至 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此諸釋子而於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云云。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以無數方便訶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從今已去,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白所依人言:我於此處夏安居,長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依某甲聚落、某甲僧伽藍、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如是第二、第三說。後三月夏安居法,亦如是。』」

  又見〈安居〉處。

  《西域記》云:「如來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又云:「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

  又云:「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雨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濕縛庾闍月後半十五日解雨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致斯乖異,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善見律》云:「梵本律五月十六日為前安居,六月十六日後安居。若安居中有因緣移去,無罪,不成安居。」

  《行事鈔‧安居策修篇》云:「律通制三時,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寔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在茲。」又云:「春冬過少。」 類又見〈叢軌類‧安居〉處。

  忠曰:「三時,春、夏、冬也。天竺立三時盡一年,故一時各有四箇月。」

  又云:「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故律中有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又見〈叢軌類‧安居〉處。

  忠曰:「《事鈔‧安居篇》、《資持記》云:『一時四月,約過是同。止此 』按《西域記》,自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都四箇月為雨時,乃佛教立三時。然即前安居者,開後一月,以五月十六日結,至八月十五日解。然《事鈔》云『前安居自四月十六日』,此猶在熱時,則為跨熱雨二時,豈得言一時耶?亦不可稱唯雨安居矣。是故以四月十六日結,順傳譯乖謬也。若自五月十六日結,則一時四月之言無爽,亦稱雨安居無失。其後安居者,以六月十六日結,至九月十五日解,亦是在一雨時內,可稱唯雨安居矣。」

  《四分律》云:「爾時,舍利弗、目連欲共世尊安居,十五日從所住處往,十七日乃至,不知當云何,即白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聽後安居。有二種安居,有前安居、有後安居。若在前安居,應住前三月;若後安居,應住後三月。』」FROM:【禪林象器箋(日·無著道忠撰)】

[59] 即 生身舍利 梵語舍利,又云設利羅,華言骨身。謂如來應身滅度,既闍維後,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髮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體性堅固,椎擊不碎。若菩薩、羅漢者,其色則同,而堅固不及。光明經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養,則得無量福報也。(梵語闍維,華言焚燒。)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60] 即 頻婆娑羅(人名)Bimbisāra,佛在世摩竭陀國王之名。又作洴沙,瓶沙,萍沙。新曰頻毘娑羅。古譯為顏色端正模實等。模實者,身模充實之義。又譯形牢。玄奘譯為影堅,義淨譯為影勝。深歸佛法。積善根雖多,終為逆子阿闍世王幽囚,幽中照於佛之光明,證阿那含果而死。頻婆娑羅王請佛供養經曰:「摩竭國王頻婆(顏色)娑羅(端正)。」阿育王經二曰:「頻毘娑羅翻模實。」玄應音義三曰:「洴沙,正言頻婆娑羅王,或言頻毘,此譯云形牢。一云:頻毘此云顏色,娑羅此云端正,或云色像殊勝。」同十四曰:「瓶沙王此言訛也,是摩伽陀國王也。」西域記七曰:「頻毘娑羅唐言影堅,舊曰頻婆娑羅訛也。」毘奈耶雜事二十曰:「影勝,梵云頻毘娑羅。」有部毘奈耶四十五曰:「摩揭陀國王舍城王名曰影勝。」毘奈耶雜事二十曰:「王舍城中有王名曰大蓮華。(中略)大蓮華王告眾人曰:我子生時,如日光影,乾坤洞照,勝妙希奇。應與我子名曰影勝(梵云頻毘娑羅)。」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1] 恥ㄔˇchǐ,羞辱。國語·越語上:「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

[62] 突吉羅 (術語)又云突膝吉栗多,突瑟ㄦ理多Duṣkṛta,獨柯多(巴)Dukkaṭa。戒律之罪名也。四分律分之為身口二業,而譯為惡作(身業)惡說(口業)明了論,合身口二業譯曰惡作(惡作之作,以意名,以依意之作動而起身口二業故也),行事鈔中之一曰:「善見云:突者,惡也。吉羅,作也。聲論正音突膝吉栗多。」戒本疏一下曰:「名突吉羅者,如律本云惡作惡說也。分身口業故有斯目。明了論中二業一名,俱為惡作,身口為非,無非鼓動故也。」又名式叉伽羅尼,義翻曰應當學,又稱百眾學,此戒名微細而難犯,當能學習,故云學。其戒品數多,故云眾。其中(二百五十戒中)但列舉百戒,故云百。蓋突吉羅之名就過之邊而言,式叉伽羅尼之名就行之邊而言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3] 瞿曇彌 (雜名)Gautami,又作俱曇彌。舊稱瞿曇彌,憍曇彌,新稱答彌,憍答彌。皆以女聲呼瞿曇姓之稱。經中以為佛姨母之別號。姨母本名摩訶波闍婆提,以姓呼之,時謂之瞿曇彌。法華經勸持品,記佛呼姨母曰喬曇彌。(曇彌)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4] 四部眾(名數)又曰四眾,又曰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法華經序品曰:「時四部眾咸皆歡喜。」仁王經下曰:「一切國王四部弟子。」梁書曰:「帝幸同泰寺,昇法座,為四部眾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義。」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5] 揵度  正音婆犍啚,此云法聚。如八犍度,以分一部為八聚,故以氣類相從之法,聚為一段。一、業犍度,明三業;二、使犍度,明百八煩惱;三、智,明十智;四、定,明八定;五、根,明根性;六、大,明四大;七、見,破六十二見;八、雜,謂小乘法。大論問:八犍度誰造?六分阿毗曇從何處出?答:佛在無失,滅後百年,阿輸柯王會諸論師,因生別部。有利根者,盡讀三藏,欲解佛經,作八犍度。後諸弟子,為後人不能全解,作略毗曇。其初造者,即迦旃延。 FROM:【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 著)】

[66] 鬱多羅僧 (衣服)Uttarāsaṅga,又作嗢多羅僧,優多羅僧,郁多羅僧伽,嗢怛羅僧伽等。袈裟名。三衣之一。譯曰上衣。玄應音義十四曰:「鬱多羅僧,或云郁多羅僧伽,或云優多羅僧,或作漚多羅僧亦猶梵言訛轉耳,此譯云上著衣也。著謂與身相合,言於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以名焉。或云覆左肩衣。」慧琳音義十五曰:「鬱多羅伽,梵語僧衣名也。即七條袈裟,是三衣之中常服衣也,亦名上衣。」瑜伽論二十五曰:「嗢怛羅僧伽。」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7] 突吉羅  梵語 duskrta,巴利語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惡作惡語等諸輕罪。又作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獨柯多。意譯為惡作、小過、輕垢、越毘尼。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輕罪之總稱。於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屬二不定、百眾學、七滅諍。此外,式叉迦羅尼(梵 śiksākaranīya)亦為突吉羅之異稱,即學、應學、應當學之意。據唐代法礪之四分律疏卷六本載,突吉羅係就防患未然而命名,式叉迦羅尼則為對治已犯戒之情形而命名;兩者名稱雖不同,而實為一事。此罪很輕,只須對一人(故作之時)或對自己責心懺悔(非故作之時)。善見律毘婆沙卷九分八種突吉羅:(一)方便突吉羅,(二)共相突吉羅,(三)重物突吉羅,(四)非錢突吉羅,(五)毘尼突吉羅,(六)知突吉羅,(七)白突吉羅,(八)聞突吉羅。另於大乘戒中,凡殺生戒等重禁之外的其餘諸罪均屬突吉羅罪,例如菩薩地持經卷五所舉之四十二種突吉羅、優婆塞五戒威儀經所舉之三十八種突吉羅、菩薩善戒經(一卷)所舉之五十種失意罪、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所舉之四十四種惡作罪、梵網經卷下所舉之四十八種輕垢罪等均屬之。〔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五、四分律卷五十九〕(參閱「律」3789) p3924---佛光大辭典

[68] 勘 《大智度論》卷2:「大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疊漚多羅僧敷臥,語汝言:『我須水。』汝不供給,是汝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渡,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淨。汝何以不與?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羅懺悔!」」(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 68a19-25)

[69] 勘 《大智度論》卷2:「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默然不答。問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應住一劫,若減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惡心而不答佛。」」(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 68a25-b3)

[70] 蹈ㄉㄠˋdào,踩踏、踐踏。如:「赴湯蹈火」、「重蹈覆轍」。書經·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71] 勘 《大智度論》卷2:「大迦葉復言:「汝與佛疊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風吹來墮我腳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 68b3-6)

[72] 馬陰藏相 梵語 kośopagata-vasti-guhya。又作陰馬藏相、陰藏相、馬王隱藏相、勢峰藏密相。如來三十二相之一。陰,男根之意。即佛陀之男根隱藏於腹中而不外現,故稱陰藏。似馬之陰,故稱馬陰藏。據寶女所問經卷四載,如來之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之世,為謹慎己身,而遠色欲故。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四下):「如來陰藏,平如滿月,有金色光,猶如日輪。」〔觀佛三昧海經卷八、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 p4348---佛光大辭典

[73] 勘 《大智度論》卷2:「大迦葉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者,便自羞恥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種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為無恥而故破戒。」」(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 68b6-11)

[74] 勘 《大智度論》卷2:「大迦葉言:「汝有六種突吉羅罪,盡應僧中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時,阿難長跪合手,偏袒右肩,脫革屣,六種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 68b12-17)

[75] 勘 《大智度論》卷2:「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 68b15-17)

[76] 勘 《大智度論》卷2:「爾時,諸阿羅漢議言:「誰能結集毘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呞),柔軟和雅,常處閑居,住心寂燕,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遣使請來。」」(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 68b17-22)

[77] 稽ㄑㄧˇqǐ首ㄕㄡˇshǒu,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敬禮。書經·舜典:「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皐陶。」唐·李商隱·韓碑詩:「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

[78] 勘 《大智度論》卷2:「

是下坐比丘頭面禮僧,右繞三匝;如金翅鳥,飛騰虛空,往到憍梵波提所,頭面作禮,語憍梵波提言:「軟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禪定!大迦葉問訊有語: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來,觀眾寶聚。」是時,憍梵波提心覺生疑,語是比丘言:「僧將無鬪諍事喚我來耶?無有破僧者不?佛日滅度耶?」是比丘言:「實如所言,大師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大疾,世間眼滅!能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可奈何!摩訶目伽連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是亦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眾生可愍。」問:「長老阿難今何所作?」是比丘言:「長老阿難,佛滅度後,憂愁、啼哭、迷悶,不能自喻。」憍梵波提言:「阿難懊惱,由有愛結,別離生苦。羅睺羅復云何?」答言:「羅睺羅得阿羅漢故,無憂無愁,但觀諸法無常相。」憍梵波提言:「難斷愛已斷,無憂愁。」憍梵波提言:「我失離欲大師,於是尸利沙樹園中住,亦何所為?我和上、大師皆已滅度,我今不能復下閻浮提,住此般涅槃。」

說是言已,入禪定中,踊在虛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

 「憍梵鉢提稽首禮,  妙眾第一大德僧,

  聞佛滅度我隨去,  如大象去象子隨!」

爾時,下坐比丘持衣鉢還僧。」(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p. 68b29-69a7)

[79] 慇ㄧㄣyīn懃ㄑㄧㄣˊqín,辛勤。西遊記·第四回:「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慇懃,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喫草,走的捉將來靠槽。」

[80] 勘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阿難長歎  悲惋墮淚

 佛方便終  當何恃怙  於此便去

 坐一樹下  感結漏盡  佛法由興

 無數億天  圍遶阿難  來詣大會

 師子無畏  迦葉遙見  便謂眾僧

 皆當速起  阿難今至  八萬餘眾

 皆是無垢  迦葉上首  叉手立迎

 迦葉舉手  善來阿難  便上高座

 修理眾僧」(CBETA 2019.Q4, T49, no. 2026, p. 2a22-b1)

[81] 魏ㄨㄟˊwéi,高大的樣子。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萬,盈數也;魏,大名也。」裴駰·集解引服虔曰:「魏喻巍。巍,高大也。」同「巍」。

[82] 仗ㄓㄤˋzhàng,憑藉、依附。如:「仰仗」、「狗仗人勢」。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顧行而忘利,守節而仗義。」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你倚父兄,仗勢欺人。」

[83] 嬈ㄖㄠˇrǎo,擾亂。廣韻·上聲·小韻:「嬈,亂也。」淮南子·原道:「其魂不躁,其神不嬈。」

[84] 咽ㄧㄢyān,見「咽頭」、「咽喉」等條。

[85] 敕ㄔˋchì,告誡、命令。如:「申敕」。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光敕左右:『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

[86] 欠ㄑㄧㄢˋqiàn,累的時候,張嘴呵氣。如:「呵欠」。儀禮·士相見禮:「君子欠伸。」鄭玄·注「志倦則欠,體倦則伸。」

[87] 經藏(術語)該攝佛所說之經典,稱為經藏。經中各含藏事理,故曰藏。三藏法數九曰:「三藏者,謂經律論,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六十華嚴經六曰:「自歸於法,願與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又】納經典之府庫也。又作經堂,藏殿,輪藏等。此中亦收經律論之三藏及賢聖祖之章疏,名為經藏者,就本也。寄歸傳四,言亡僧之遺物曰:「所有經典章疏皆不可分,當納經藏,四方僧共讀。」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8] 律藏 (術語)三藏之一。舊作毘尼藏,譯曰律藏,義翻也。新作毘奈耶藏,譯曰調伏藏。結集關於佛教中戒律之法言者,包含於此中而無所漏,故曰藏。(三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9] 大法即阿毘達磨,即論藏 (術語)三藏之一。十二部經中有曰優婆提舍者,譯曰論議經。是佛自問答決擇法相者。佛弟子及滅後諸菩薩等准之而聚集解釋經義,論辨法相者,名為阿毘達磨藏,三藏之第三。蓋阿毘達磨藏者,弟子之優婆提舍也。因為論藏。阿毘達磨有四名。優婆提舍,其一名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0] 雜藏  (術語)佛滅後,經典之結集。有二藏三藏四藏五藏等之別。經量部為經律二藏之結集。薩婆多部為三藏之結集。大眾部為四藏或五藏之結集。四藏者三藏與雜藏也。此中攝一切菩薩之教行。增一阿含經序品曰:「方等大乘總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分別功德論一曰:「雜藏者,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頌,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集藏傳曰:「雜藏之法,讚菩薩生,此中諸義多於三藏,都合諸法結在一處。」此雜藏為大乘教。智度論四十九曰:「四藏所謂阿含、阿毘曇、毘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摩訶衍經亦解為雜藏。分別功德論一曰:「諸方等正經皆是菩薩藏中事,先佛在時已名大士藏。阿難所譔,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為五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1] 勘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No. 2026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不載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涅槃後迦葉阿難於摩竭國僧伽尸城北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先禮佛已  禮法眾僧  各受集法

 此諸法典  除去五蓋  一心聽受

 說所聚法  如阿難說  當共信樂

 是阿難智  與佛同等  聽集此法

 如佛涅槃  阿難付法  愍念眾生

 護持諸法  如視世尊  無上導士

 視阿難等  福田無過  設非阿難

 釋種涅槃  正法滅盡  并及三藏

 佛雨諸法  哀念天人  承以完器

 阿難受持  寄付慇懃  阿難之法

 此人乃復  終不漏脫  所聚法名

 分別等法  如師子吼  阿難所說

 一一於前  比丘各好  阿難獨立

 佛自稱譽  若過世智  若復俗智

 一切皆知  阿難如海  汝等為此

 信向阿難  聽所集法  悉斷眾苦

 世明涅槃  地為震動  山海涌沸

 天人哭泣  世尊出晚  涅槃何早

 人天孤遺  諸道荒塞  神通徹視

 神足羅漢  皆詣拘夷  供養世尊

 八萬四千  過於無漏  天人所敬

 福田無上  閻浮利地  羅漢悉來

 世尊涅槃  聚會於中  別有不還

 得頻來果  溝港進學  此輩一倍

 凡行比丘  無數百千  舉手哭行

 世尊那去  我等盲聾  三毒未除

 沒於五道  誰當拔我  比丘尼千

 數三十五  中有神通  有漏無漏

 帝釋梵天  及無數天  文陀華伎

 速持來到  四天大王  各有將從

 栴檀珠瓔  速齎來詣  及諸欲天

 有色無色  九十八億  咸詣拘夷

 無畏釋王  八萬牙象  名馬八萬

 盡詣拘夷  舍衛月王  強勇聰明

 名象七萬  皆到拘夷  阿闍世王

 勇猛信佛  象七萬半  悲泣來詣

 槃闍梨王  名明端政  象馬六萬

 悉詣拘夷  名愍王煖  欝光親厚

 眾各五萬  皆來集會  西香眾國

 諸王嚴仗  四色軍服  數百千眾

 速疾來至  欲見佛尸  龍王泣啼

 追尋諸王  維耶離眾  象馬車乘

 如諸天比  來詣拘夷  凡眾無數

 并及清信  覩佛盡今  當覲涅槃

 世界眾生  三十六億  皆詣拘夷

 齎所喪具  方百由延  拘夷處中

 天人滿中  地無空缺  諸天散華

 供養佛尸  鼓天伎樂  雨諸花香

 諸王官屬  來詣佛尸  皆禮佛足

 圍繞而立  諸王號泣  舉手悲號

 不復見佛  為眾說法  阿闍世哭

 來嗚佛足  我五逆人  持我付誰

 諸王繞尸  散寶滿上  並作眾樂

 香泥塗床  舉尸鐵棺  灌滿麻油

 地為震動  諸王號哭  諸天墮淚

 渧現於地  天王雨淚  普皆哭泣

 天栴檀薪  如意雜香  積之于地

 諸王四輩  大迦葉等  僧眾坐上

 眾生所供  此大福田  迦葉眾首

 丘尼賢者  天帝人王  各共然屍

 登燒身時  天人號哭  嗚呼痛哉

 我等如何  七日供養  諸天盡受

 分為八分  著甖第九  各還本所

 王及凡民  諸天還上  八部神歸

 八分餘者  天龍神得  拘夷力人

 得分立塔  八分八塔  第九甖塔

 炭塔第十  閻浮所起  迦葉僧首

 行出拘夷  詣摩竭國  聚會眾僧

 迦葉語僧  比丘莫行  當共集會

 勿令法壞  於虛空中  迦葉鳴揵

 欲使法久  勝於諸魔  迦葉語眾

 及天與人  今當集法  令眾生安

 佛雖涅槃  四諦故存  八道猶在

 可獲涅槃  先佛長壽  人民有福

 遺法日近  不久便盡  今人短命

 佛出第七  涅槃之後  法那久存

 不還頻來  見道未成  今集真僧

 此不得入  天眼神足  六通無我

 一切羅漢  我今集之  眾聞教聲

 即各來集  八十千眾  皆是無漏

 迦葉問曰  弟阿那律  遍覩羅漢

 誰不來者  那律便觀  大千世界

 見忉利天  有憍桓鉢  律白迦葉

 憍桓忉利  羅漢無漏  今不來會

 迦葉命召  而亦不來  世尊涅槃

 世空何求  迦葉心念  比丘能有

 撰佛所說  經法者不  遍看不見

 能集十二  部經法義  佛所說者

 唯有阿難  是須陀洹  當為設宜

 使成無漏  上座方便  觀阿難心

 知有慈愍  得道未久  迦葉語難

 不得入眾  汝不應入  今當出去

 阿難白曰  何耶上座  我於三尊

 有何過失  迦葉答曰  弟欲知耶

 汝於佛眾  有大過失  坐汝佛法

 減於千歲  由汝勸佛  度於母人

 細微之戒  佛欲分別  汝何不問

 細微戒耶  爾時何念  輕慢於戒

 佛已涅槃  今當問誰  蹈佛大衣

 佛渴索水  汝竟不與  非是過耶

 此比過多  是汝所作  非口所陳

 是故當出  阿難長歎  悲惋墮淚

 佛方便終  當何恃怙  於此便去

 坐一樹下  感結漏盡  佛法由興

 無數億天  圍遶阿難  來詣大會

 師子無畏  迦葉遙見  便謂眾僧

 皆當速起  阿難今至  八萬餘眾

 皆是無垢  迦葉上首  叉手立迎

 迦葉舉手  善來阿難  便上高座

 修理眾僧  真大阿難  為眾人眼

 侍佛已竟  瞿曇福成  汝觀此僧

 并觀天眾  世間久病  有三苦患

 世間無主  道御涅槃  快共慈心

 為眾說法  阿難默然  迦葉便請

 上座欣笑  作師子吼  迦葉心念

 相望能說  阿難今日  濟度天人

 迦葉舉聲  大命眾生  欲度世者

 皆來詣此  如佛所說  種種諸法

 除眾生苦  阿難當說  一切知法

 如散雜華  阿難當撰  分別三藏

 如來說法  隨眾所欲  高座阿難

 復當敷演  十方當聞  天龍鬼神

 四部弟子  聞命即至  如人熱渴

 思想飲水  奔走趣河  當於中飲

 天龍鬼神  四輩弟子  來趣阿難

 於中聞法  餘無數眾  進學見道

 頻來不還  尋聲後到  阿那含道

 二萬一千  斯陀含眾  四萬二千

 須陀洹僧  八萬四千  此等後到

 亦欲聽法  諸王皆集  群臣兵眾

 阿難儀容  眾覩咸歡  大眾次坐

 方十二延  阿難在中  如月滿明

 帝釋在右  梵天在左  侍於阿難

 如佛在時  釋說偈讚  天子欣悅

 覩大會故  阿難無畏  如轉法輪

 圍遶佛時  瞻阿難顏  儀容巍巍

 梵天亦爾  請於如來  世尊說法

 阿難如是  魔聞名聲  亦來到此

 并將妻子  及臣兵眾  波旬覩見

 若干種眾  阿難在中  如日光明

 阿難髻出  儀似山頂  項有日光

 照於眾會  難陀髻出  迦葉項光

 那律徹視  觀於大千  諸王在會

 并及群臣  眾人千億  皆在此中

 見會甚樂  阿難勇猛  波旬愁毒

 心懷戰慓  波旬心念  一佛滅度

 更有三出  佛力勢大  瞿曇涅槃

 謂呼得脫  此三所得  其處甚大

 見佛滅度  心甚喜悅  瞿曇法衰

 無怨仇對  當設方宜  滅此殘法

 四部弟子  及諸國王  魔便出教

 勅師子將  速合四兵  盡滅此法

 即起化兵  四種將主  圍遶大會

 出可畏聲  收捕道人  清信男女

 誅殺諸王  壞裂道場  眾會驚愕

 四輩心念  此何從出  未成懷疑

 諸王聞聲  皆懷驚怖  見魔兵眾

 各自嚴仗  阿難心惟  誰來相嬈

 覩此兵眾  乃知魔為  阿難便笑

 勅王頓駕  此亂眾者  我自降之

 難以慧力  葉以進力  申手執魔

 三尸繫咽  第一人屍  第二狗尸

 第三蛇尸  膖爛難近  魔便首情

 迦葉見收  羅漢應當  困於人耶

 迦葉我前  極撓嬈佛  世尊未曾

 見困如今  答佛哀愍  被大慈鎧

 終不加害  於諸群生  我等集法

 欲令久興  汝何為來  撓攪我眾

 魔即叉手  啟阿難曰  且俱放我

 不復嬈人  阿難使誓  迦葉亦爾

 若後亂眾  尸還枷頸  三尸化去

 波旬得免  魔便愁怖  別立一面

 諸天稱善  佛法得勝  遺法久存

 常當勝魔  迦葉勅眾  皆當靖定

 阿難今說  如佛所演  諸王普起

 叉手待之  諸天悉悅  賢者視顏

 迦葉語難  說經時到  發此寶箱

 顯說上法  何說增一  何說增十

 何說本起  何說諸界  阿難長笑

 師子振欠  四顧眾坐  說聞如是

 說一時已  地為震動  一億天人

 逮得法眼  舍衛增一  名彼增十

 釋中本起  魔竭諸界  餘經亦爾

 處處演說  阿難以經  為大眾說

 盡集諸經  以為一藏  律為二藏

 大法三藏  經錄阿含  戒律大法

 三分正等  以為三藏  已說大本

 錄諸異法  合集眾雜  復為一藏

 別經四分  名作阿含  增一中含

 長雜四含  毘尼隨法  犯次可生

 中者久童  苦行在後  大法諸分

 作所生名  分別第一  然後各異

 增一中含  長雜四含  迦葉問難

 此義何謂  難答一一  比丘念佛

 以是調意  故名增一  此後二法

 思惟善心  兩法便生  止意分別

 三處三知  宿命漏盡  四處四諦

 五處五根  六處六大  七處七覺

 八處八懅  九處九止  十處十力

 十一處經  名放牛兒  慈經斷後

 增一經終  從此義中  當一一解

 此經若干  故名增一  猶如畫師

 分部色像  是一增一  種種撰合

 如藥無限  隨病和合  名某藥丸

 故名增一  一一縷綖  經緯成布

 以一一說  成於增一  如合諸物

 名空集音  種種諸經  故名增一

 猶如草木  埿土起牆  圍覆於空

 爾乃成舍  如是施戒  生天涅槃

 以義圍遶  故名增一  如一種泥

 成數種器  是一增一  種種義合

 從此當知  種種義說  此經盡出

 當持增一  亦不大長  亦不至短

 結義得偶  名中阿含  字亦不麁

 亦不極細  言義正等  是故名中

 除去上下  說於中法  棄於彼我

 故名中含  小凶大凶  癡疑盡壞

 以觀正諦  是故名中  於中長說

 并及先世  劫世流轉  是故曰長

 計於諸止  天上快樂  聞者歡喜

 故名曰長  七世過佛  及攬大乘

 佛之涅槃  是故曰長  諸寶計數

 多有轉輪  諸王喜聞  故名曰長

 此法當據  學之喜忘  欲斷諸結

 是故曰雜  此法等含  義味共俱

 聞之斷疑  故名等含  是修行地

 禪智所趣  等見諸法  是名等含

 盡此經中  撮行兩端  聞者多疑

 故名等含  部外雜經  諸天讚偈

 皆入其中  故名等含  附近法者

 得好淨意  斷諸諍訟  故名戒律

 分別中戒  得淨精進  聞者皆調

 是名戒律  比丘行是  得益於中

 破碎眾結  故名戒律  忍諸結垢

 比丘學是  除諸惡行  是名戒律

 觀視諸法  從法得益  墮甘露地

 故名毘尼  迦栴造竟  持用呈佛

 佛言上法  當名上法  於中破癡

 益於世間  此眾經明  故名大法

 總持外道  斷於貢高  眾法牙旗

 是名大法  譬如明燈  照於眾物

 以見諸形  故名大法  此眾經義

 如芒甘露  是諸法味  此大法義

 諸經戒律  勤思惟持  勿令放捨

 繫縛三藏  分別字義  比丘諸天

 千萬稱善  迦葉復問  云何四藏

 阿難可說  為眾生故  阿難答曰

 此說各異  隨眾意行  是名雜藏

 佛說宿緣  羅漢亦說  天梵外道

 故名雜藏  中多偈頌  問十二緣

 此各異入  是名雜藏  三阿僧祇

 菩薩生中  所生作緣  故名三藏

 中多宿緣  多出所生  與阿含異

 是名雜藏  雜藏之法  讚菩薩生

 此中諸義  多於三藏  都合諸法

 結在一處  何等比丘  能盡持者

 當來世時  比丘多愚  此輩不能

 盡持三藏  後當作師  從經出頌

 由此益增  是故不合  處處有喜

 四阿含者  或喜毘尼  又喜大法

 或喜外頌  或喜雜藏  故不一名

 盡說諸法  結四阿含  集錄諸數

 并律大法  聚為三藏  聞是法已

 天神及人  三千比丘  逮得漏盡

 不還八千  頻來十千  無數天人

 得見道迹  此法久住  為天人故

 諸王常勝  盡受百秋  一切天人

 諸王比丘  皆共稱善  如阿難說

 集法已訖  天人各還  四輩弟子

 皆歸本所

佛涅槃後。迦葉阿難等。於摩竭國僧伽尸城北。造集三藏正經及雜藏經。常所云四篋者。合雜言也。凡二百首盧。上增一阿含。從一至十為十一處經者。撰諸十一事經。以放牛兒十一事經為始。以行慈十一事經為終。因其所引便出其經。以事相連故合為一卷。此放牛經者。佛說放牛十一事。以況比丘道具十一行。成道樹根栽枝葉茂盛多所覆蔭。因放牛兒於坐發念。佛知其意故說十一事以所行者。放牛者即解便逮羅漢。撰集三藏及雜藏傳」(CBETA 2019.Q4, T49, no. 2026, pp. 1a2-4a27)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

Google圖書

樂天k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