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諸經中,長行略說所應說法,名為契經。
八十一[20]說與《對法》同,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21]體性。
《瑜伽》第二十五[22]、《顯揚》第六[23]不說長行,但總相云:「佛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有情,依彼彼行,宣說無量蘊相應語,乃至證淨相應語。
結集法者,攝聚聖語,為令正法得久住故,以妙名等次第安布,乃至廣說真善妙義,名為契經」,與《涅槃經》所說同也。
《涅槃經》中,第十五[24]說:「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
然修多羅有總有別:
總者即攝十二部盡,《涅槃》等說是;別者唯攝長行,略說所應說義,與所餘分,相不同故,名之為別。
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應頌相者,
《對法》[25]等諸論同說:「即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即後更頌前長行義。
又云:「不了義經應更頌釋。」
長行雖說,義猶未盡,後更頌之。
即以二義,名為應頌:
一者、為益利根後來;
二者、為顯前不了義,令聽法者解明淨故。
《涅槃》但有初之一義。
《成實論》中,第二卷[26]言:「或佛自說,或弟子說,欲令義理堅固不散,如綖貫花,次第堅固;又嚴飾詞,令憙樂故;又義入偈中,即令要略,易可解故。」
記別相者,
《對法》[27]等云:「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別得失生處差別。」
此依世尊記諸弟子未來生事,記因果也。
又諸論云:「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28]
記者,明也;別,謂分別。
明記分別深密之義,名為記別。
餘處所言不了義經名記別者,謂以少言略記別故,名不了義,不據分明說深義也。
《涅槃經》[29]云:「如來為諸大人授記也,『汝阿逸多[30],未來有王,名曰儴佉[31],當於是世而得成佛,名曰彌勒。』是記別經。」
准諸教言,總以三義,名為記別:
一、記弟子死生因果;
二、分明記深密之義;
三、記菩薩當成佛事。
諷誦相者,
《顯揚》等云:「謂諸經中,非長行重說,然以句結成,或以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等說,並為諷頌。」[32]
《涅槃經》云:「除修多羅及諸戒律,其餘有說四句之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意說言,非長行直說,及非因緣為他,以偈四句為首說諸法者,名為伽陀。
以此,《涅槃》亦有別相修多羅。
不爾,此中云何除之?唯有通相修多羅故。
小句至二,多句無量,一切皆是。
《涅槃》且舉一頌指教,諸論舉難不滿頌者,故但至六。
若唯一句,即不成頌,此與長行難可別故;舉一頌半,說言六句,五、七皆得,小故不說。
自說相者,
《瑜伽》等云:「謂於是中不顯請者,為令當來正法久住,正教久住,不請而說,是名自說。」[35]
《對法論》云:「如伽陀曰:若於如是法,發勇猛精進,靜慮諦思惟,爾時名梵志。」[36]
此佛為令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是行住也。
《涅槃經》說:「如佛晡時入於禪定,乃至明旦從禪定起,無有人問,以他心智,即自說法,乃至廣說。
如是諸經,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37]
指事雖殊,義理同也。
問曰:何故請者無言,不名請說,如來默然,即許成答?
答曰:請有二種:
一、心念;
二、口宣。
口宣動業,為慇重故,所以成請;但心念輕,所以經中,不名為請。
答亦有二:
一、默;
二、語。
但令生解,即名為答,不約輕重,故不同問也。
又諸經中,佛知其念,即為說法,故雖無言,亦名為請;要彰語重,與其請名,無言非請。
又問:既有無問自說經,何不有有問無答經?
答曰:十二分中,說法方成經,無問有答得成經,無說不成經,有問無答不成經。
然理而言,諸置答者,亦名為經。
又香積[38]佛國,二種俱無,香為佛事,無說成經;此土如來聲為佛事,是故無答不得成經。
十二分經[39]不以有問方名為經,故有無問自說經也。
緣起相者,
八十一[40]說:「謂依有請,而說諸法。
如經說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比丘宣說法要。』
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毗奈耶攝所有言說。
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此具三義,名為因緣。
一、因請而說;
二、因犯制戒;
三、因事說法。
如次應知。
《對法》等論,唯有初二;《涅槃經》中,唯有後一。
《對法》等云:「因緣者,謂因請而說。又有因緣,制立學處[41]。」[42]
《涅槃經》云:「如諸經偈所因根本,如舍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還放。
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渧[43]雖微,漸盈大器。』[44]
是名尼陀那經。」[45]
此唯因事說法,故皆非具足;唯八十一[46],義理周圓。
譬喻相者,
《涅槃經》云:「如戒律中所說譬喻,是名阿波陀那[47]經。」[48]
《對法》等云:「謂諸經中,有比況[49]說。
為令本義得明淨故。」[50]
二十五[51]言:「謂於是中,有譬喻說。」
《對法》唯云經中譬喻,《涅槃》但說律中譬喻,《瑜伽》總說經律論譬喻,並此所攝。
本事相者,
八十一[52]云:「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
除佛本生,說餘一切前際之事,名為本事。
《對法論》云:「所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53]
《涅槃經》言:「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所可說者,名曰契經;鳩留秦佛[54]說,為甘露鼓;घ�t;/strong>那含牟尼[55]佛說,為法鏡;迦葉佛[56]說,名分別空。』是名伊帝曰多伽[57]。」[58]
《對法》但說往弟子事,以對本生是菩薩故,唯說人事;《涅槃》但說往昔法事;《瑜伽》通說往昔一切,若人若法,若凡若聖,皆名本事。
本生相者,
《瑜伽》二十五[59]、《顯揚》第六[60]說:「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生若死,行菩薩行[61],行難行[62]行,是名本生。」
謂說世尊往世於某方所有死生身,所行菩薩行,所有難行行,並名本生。
《對法》[63]及八十一[64]云:「所謂宣說諸菩薩行本相應事。」
《涅槃經》言:「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作鹿作羆[65],作獐[66]作兔,乃至廣作金翅鳥[67]等,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經[68]。」[69]
《對法》但說諸菩薩行,《涅槃》唯說往菩薩身,《瑜伽》通說往昔菩薩,若身若行,皆名本生。
方廣相者,
八十一[70]云:「謂說菩薩道,如說七地四菩薩行,及百四十不共佛法。
又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
此義意言,說菩薩道不共佛法,二空理正,包福慧滿,名為方廣,唯在大乘,不通小乘。
《涅槃》名為毗佛略經[71]。
《對法》說言:「亦名廣破,亦名無比。
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名為方廣。
能破諸障,名為廣破。
無法比類,名為無比。
唯依大乘,名為方廣。」[72]
《瑜伽》第二十一[73]聲聞具十二,自列方廣。
又《涅槃經》第三卷[74]言大乘有九,不遮小乘有其十二,故小乘中亦有方廣。
此中,正法名之為方,亦可因果理正名之為方,說四諦理極真正故,廣陳[75]包含名之為廣,故小乘有。
《法花》、《瑜伽》等但說大乘,《涅槃》通說,文最為正。
希法相者,
《顯揚》第六[76]云:「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八眾所有共不共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希有。」
此意說言,但說功德及希奇事名為希法。
《涅槃經》言:「菩薩初生,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照十方。
獼猴獻蜜,白項狗聽法,魔變為青牛,行瓦鉢間,令相棠[77]觸,無所傷損。
如佛初生,入天廟時,令彼天像,起下禮敬,名未曾有。」
此說佛等殊特之事名為希法,不說功德及弟子事。
《對法論》云:「若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
但說聖者奇特之法,不說所餘,不相違也。
論議相者,
八十一[78]云:「謂諸經典循環[79]研覈[80]摩呾理迦,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法相。
又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亦無倒分別諸法體性,此亦名為摩呾理迦,摩呾理迦亦名阿毗達磨。」
《涅槃經》說:「如佛世尊所說諸經,若依論議、分別、廣說、辨其相貌,是名優婆提舍經。」[81]
《顯揚》第六[82]、《瑜伽》二十五[83]、《對法》[84]皆言:「云何論議?所謂一切摩呾理迦、阿毗達磨,研究甚深素呾纜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是名論議。」
《涅槃》但說唯佛世尊所說論議,《顯揚論》等中但說弟子所說論議經,各舉一種,然《瑜伽論》八十一中具包二種,以許弟子作對法藏論議經故。
如是總說十二分教相狀同異,諸廣學者幸無悶焉。
別釋此相,如《瑜伽》第二十五、第八十一、《顯揚》第六[85]、《對法》十一、《涅槃》第十五,餘處皆略。
所有違返,並隨會訖。
第三、釋總別名者,
先釋總名,後釋別名。
釋總名者,先德翻為十二部經。
但以「部」言,義含二種:一謂部袠[86],二謂部類。
世人謂有十二部袠,經名亦濫,總別難明。
今者翻為十二分教。
分者,類義、支義、段義;教義如前。
教有十二義類,支條分段異故,即帶數釋。
釋別名者,應重述頌、可諷之頌、自陳之說、待緣而起、希有之法、方理之廣,此之六名,並依主釋。
論體即議,此之一名,唯持業釋。
若言契理之經,是依主釋;能契即經,是持業釋。
記其因果差別,差別之記,是依主釋。
若言記識分別名為記別,記即是別,是持業釋。
若云譬者況也,喻者曉也,曉喻之譬,是依主釋。
若言譬者類也,喻者況也,譬體即喻,是持業釋。
若言本世之事,本世之生,名本事、本生,是依主釋。
若本體即事,本體即生,是持業釋。
此之五名,並通二釋。
然此十二並加「教」字,謂契經教乃至廣說論議教者,並持業釋。
第四、通別者,
此中諸教,一往為論,據實皆有通別之相。
所以者何?
且契經中,《涅槃經》說,始從「如是」,終至「奉行」,即十二分皆名契經,是通相也;《瑜伽》等[87]說「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名為契經」,是別相也。
別中具九,唯除二頌。
此一行門,以一對餘,其已對說者,下更不別說,一切應知。
應頌之中,亦有記別,雖無文許,然有教證。
如《法花》說:「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花光[88],當度無量眾。」[89]
如是等文,處處非一,故應頌中,亦有記別,為此重頌前長行義故。
記別有三:
一、記弟子死生因果;
二、記深義;
三、記成佛。
此即應頌亦有記別成佛經也。
餘二記別,隨應有無。
應頌之中,定無諷誦,諷誦非前長行直說,但以二句等,說所應說故。
應頌之中,亦有自說,如授記等,無請者故。
應頌之中,理有緣起,緣起有三:
一、因請而說;
二、因犯制戒;
三、因事說法。
如《法花經》第一卷中,說一乘處因舍利弗慇懃三請,世尊長行已為說訖,更重說故。
餘二緣起,隨應有無。
應頌之中,理有譬喻,火宅[90]、窮子[91]、化城喻[92]等,皆重說故。
應頌之中,理有本事。
〈序品〉[93]中,說妙吉祥言:「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即我身是。」
既說弟子彌勒、文殊本世之事,故應頌中,亦有本事。
又〈化城喻品〉[94]中,佛自頌言:「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95],曾亦為汝說。」
故應頌中,定有本事,說聲聞等,本生事故。
應頌之中,理有本生。
〈常不輕品〉[96]重頌偈云:「彼時不輕,即我身是。
時四部眾,著法之者,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
既說不輕佛本生事,故應頌中,亦有本生。
十六王子[97],類此應知。
應頌之中,理有方廣。
〈方便品〉[98]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一乘既是方廣深經,故應頌中,亦有方廣。
又《解深密》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99]等,即是應頌中,有方廣也。
應頌之中,理有希法。
〈化城喻品〉[100]云:「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又云:「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耀,昔所未曾有。」
說佛十劫坐於道場不得成佛,及佛神通令其十方各各五百萬億國土光明晃耀,是佛世尊希奇之事。
故應頌中,亦有希法。
應頌之中,理有論議。
如《解深密經》說三無性已,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相生勝義無自性,如是我皆已顯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壞正道不能往。」[101]
故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姓無差別[102]。
此既研覈三無性法說為密意,又重頌前所說諸義,故應頌中,亦有論議。
由此雖無正文誠證,許應頌中,有通有別。
然以理證,如前所引,義可成立。
故應頌中,其通相者,具十一分,并自說故。
此約通相脩多羅說,別相者無。
若對於後,唯有其九,除前契經,後諷誦故。
其別相者,如諸教說。
上來廣引一法為例,餘但略指,不能煩引,學者宜應子[103]細研究。
其記別中,亦有通別。
通相之中,有說有五,謂自說、因緣、方廣、希法、論議經也。
不見記別諷誦說故,亦無說喻而授記故,本事、本生皆說過去,記別記於未來生事,故不說有。
此依授記死生成佛,名為授記。
有說不爾,若分明記別諸了義經名記別者,記別亦有諷誦、譬喻、本事、本生,有後九分。
諷誦之中,通有後八。
自說通相,具有後七。
因緣通相,具有後六,方廣等教亦有待請因事說故。
譬喻通相,但有後五。
有義:但有後之三種,無本事、本生,不見喻說此二種故。
本事通相,有後三分,唯無本生,師資別故。
本生亦有後之三種。
方廣通相,具有後二。
希法通相,具有後一。
記別以下,其別相者,隨其所應,有多有小,文不定故。
或有釋言:餘所不攝,名為別相。
亦隨義釋,然稍難知。
如是總釋諸通相者,契經、記別、自說、因緣、譬喻、方廣、希法、論議,此之八部,具攝餘十一;可於其中,具有十二。
故《涅槃》中,從十二部出脩多羅,脩多羅中流出方廣,方廣之中具攝十二也。
所餘一切,准此應知。
應頌、諷頌、本事、本生,此之四部,各有餘十。
應頌、諷誦定各互無,本事、本生互無亦爾,唯可於中有十一。
故此中有者,或可具有,非決定有。
且如記別,非記之處,即不攝之;乃至論議,非是研覈追尋之處,即亦不攝。
隨應或有,義可具足,非定有也。
第五、廢立者,
何故但立十二分教,不增不減?
《涅槃經》云能聽法者,所宜聞故。
三乘通說,以轉法輪三周,總說有十二行,能詮彼教,類分十二。
又以破十二支,入十二處,所以說法亦分十二。
此總廢立。
[1] 四生(名數)梵語Caturyoni一胎生Jarāyuja(十二因緣經作腹生),如人類在母胎成體而後出生者。二卵生Aṇḍaja,如鳥在卵殼成體而後出生者。三濕生Saṁsvedaja(十二因緣經作寒熱和合生),如蟲依濕而受形者。四化生Upapāduka,無所依託唯依業力而忽起者,如諸天與地獄及劫初眾生皆是也。此有五道分別,人趣與畜生趣各具四種。人之胎生如今世人,人之卵生由世羅與鄔波世羅及鶴卵而生,如鹿母所生之三十二子與般遮羅王之五百子等是也。人之濕生如曇馱多與遮盧及鄔波遮盧,鴿鬘,菴羅衛等是也。人之化生,唯為劫初之人。畜生之胎卵濕,皆得現見,其化生如龍與揭路荼Caruḍa鳥。次鬼趣有胎化二種。胎生者言餓鬼母日夜食所生之五子。其次一切之地獄與天人及中有皆唯化生。見俱舍論八。【又】四度之生死也。如四生百劫緣覺乘極速者四生得道是也。(四生百劫)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 中陰經(二卷)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化品第一。佛示涅槃,碎身舍利入火燄三昧,離舍利七仞,坐寶蓮華,令大眾見,放光普照,集一切中陰,與彌勒論中陰法,次捨釋迦牟尼名,轉名妙覺如來,放舌相光,集十方菩薩而為說法。妙覺如來將諸菩薩入中陰教化品第二。妙覺如來入中陰分身品第三。賢護菩薩問事品第四。道樹品第五。神足品第六。破愛網品第七。三世平等品第八。無生滅品第九。空無形教品第十,如來捨中陰身,入虛空藏三昧,但以聲教,不睹其形。有色無色品第十一。歡喜品第十二。佛見所度已畢,將遊他方,歡喜說偈。 FROM:【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3] 見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為了濟度眾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變化出來的身。
2、生身和法身。小乘說王宮中出生的肉身為生身,而戒定慧等諸功德為法身;但大乘則說理與智互相冥合的真身為法身,而隨機應現的應化身為生身。
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報二身;化身是佛應眾生機緣變化而現的身。
4、常身和無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無常身就是佛的應化身。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4] 業果 由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5] 十二分教 p0114瑜伽二十五卷六頁云:云何契經?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知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云何應頌?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他。或復宣說未了義經。是名應頌。云何記別?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云何諷頌?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頌。云何自說?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是名自說。云何因緣?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因請而說;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是名因緣。云何譬喻?謂於是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淨。是名譬喻。云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云何方廣?謂於是中,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令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方廣。云何希法?謂於是中,宣說諸佛,諸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近事男,近事女等。若共不共,勝於其餘,勝諸世間同意所許,甚奇希有最勝功德。是名希法。云何論議?所謂一切摩呾履迦阿毘達磨。研究甚深素呾纜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是名論議。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法者:略有十二種。謂契經等十二分教。契經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體性。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說伽他。又略摽所說不了義經。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摽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諷頌者:謂以句說,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說。自說者:謂無請而說。為令弟子得勝解故。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毘奈耶攝所有言說。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了。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自本生事。方廣者:謂說菩薩道。如說七地、四菩薩行,及說諸佛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清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已廣說。又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未曾有法者:謂諸如來,若諸聲聞,若在家者,說希奇法。如諸經中,因希有事,起於言說。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竅摩呾理迦。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迹,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呾理迦。卽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等,皆有摩呾理迦。當知經中循環研竅諸法體相,亦復如是。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迦;卽不明了。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若不建立諸法體相;卽不明了。若建立已;卽得明了。又無雜亂、宣說法相,是故卽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又卽依此摩呾理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義。
三解 顯揚六卷七頁云:論曰:聞十二分教者:謂聞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聖教。契經者。謂諸經中,佛薄伽梵,於種種時處,依種種所化有情調伏行差別,或說蘊所攝法、界所攝法、處所攝法;或說緣起所攝法;或說食所攝法、諦所攝法;或說聲聞獨覺如來所攝法,或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所攝法、或說不淨、息念、學證淨等所攝法。如來說是語已;諸結集者,歡喜敬受,為令聖教得久住故;以諸善妙名句字身,如其所應,次第結集,次第安置。以能綴緝引諸義利引諸梵行種種善義,故名契經。應頌者:謂諸經中,或於中間,或於最後,以頌重顯;及諸經中不了義說;是為應頌。記別者:謂諸經中,記諸弟子命終之後,生處差別;及諸經中,顯了義說;是為記別。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說,或三四五六句等說;是為諷頌。自說者:謂諸經中,不列請者姓名,為令正法久住故,及為聖教久住故;自然宣說。是為自說。緣起者:謂諸經中,列請者姓名已;而為宣說。及諸所有毘柰耶攝有緣起教,別解脫戒經等,是為緣起。譬喻者:謂諸經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白。是為譬喻。本事者:謂宣說前世諸相應事。是為本事。本生者:謂諸經中,宣說如來於過去世,處種種生死。行菩薩行。是為本生。方廣者: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諸菩薩道,令彼證得十力無障智等。是為方廣。未曾有法者: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鄔波索迦鄔波私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希法。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毘達磨,研究解釋諸經中義;是為論議。
四解 集論七卷一頁云:云何法決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莂,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何等契經?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如來觀察十種勝利,緝綴長行,略說諸法。謂易可建立;易可宣說;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速能通達諸法實性;於諸佛所,得證淨信;於法僧所,得證淨信;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談論決擇悅智者心,得預聰明英叡者數。何等應頌?卽諸經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何等記莂?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莂得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說明記莂。記莂開示深密意故。何等諷頌。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何等自說?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何等緣起?謂因請而說。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何等譬喻?謂諸經中,有比況說。何等本事?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何等本生?謂宣說菩薩本行藏相應事。何等方廣?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何等希法?若於是處,宣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何等論議?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隱法相。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6] 應頌 (術語)十二分經之一。梵名祇夜Geya,應前之所說而重頌者,亦名重頌。正理論四十四曰:「言應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述讚前契經所說。」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 記別 (術語)又作記莂。佛記弟子成佛之事。分別劫數國土佛名壽命等事,謂為記別。授此記別於弟子,謂為授記。別字加草冠者非也。文句七上曰:「記是記事,莂是了莂。」嘉祥義疏八曰:「記者云決也,亦云莂也。所言決者,於九道中,分決此人必當成佛,故云決也,莂義亦然。」玄贊七曰:「記者,決也,別也。為決了當果,為分別其當來果相。」玄應音義曰:「別分別也。經文從草作莂,非也。」演密鈔四曰:「記別者,謂世尊記諸弟子未來生事,記因果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 諷誦 p1390如十二分教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諷誦者:謂以句說,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說。
三解 集論七卷一頁云:何等諷頌?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四解 顯揚六卷七頁云: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說,或三四五六句等說。是為諷頌。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9] 自說 p0595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自說者:謂無請而說。為令弟子,得勝解故。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
二解 如十二分教中說。
三解 顯揚六卷七頁云:自說者:謂諸經中不列請者姓名,為令正法久住故,及為聖教久住故;自然宣說。是為自說。
四解 雜集論十一卷二頁云:自說者: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如伽陀曰:若於如是法,發勇猛精進,靜慮諦思惟;爾時名梵誌。
五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四頁云:自說云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說。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智士處閑林,逍遙誌恬寂。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少不修梵行,喪失聖財寶。今如二老鸛,共守一枯池。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0] 緣起 p1298此有九門分別。頌曰:體、門、義、差別,次第、難、釋詞,緣性、分別緣,攝諸經為後。如瑜伽九卷十二頁至十卷末,廣釋。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毗奈耶攝所有言說。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三解 雜集論十一卷二頁云:緣起者:謂因請而說。隨依如是補特伽羅,起如是說故。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謂依如是因緣。依如是事,乃至廣說。
四解 如大毗婆沙論二十三卷五頁至二十五卷廣說。
五解 法蘊足論十卷一頁云:云何緣起?謂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嘆苦懮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苾芻當知,生緣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生緣老死。如是乃至無明緣行,應知亦爾。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名緣起。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1] 譬喻 p1457如十二分教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瞭。
三解 顯揚六卷八頁云:譬喻者:謂諸經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白。是為譬喻。
四解 雜集論十一卷二頁云:譬喻者:謂諸經中有比況說。為令本義得明瞭故;說諸譬喻。
五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頁云:譬喻云何?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2] 本事 p0531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
二解 如十二分教中說。
三解 顯揚六卷八頁云:本事者:謂宣說前世諸相應事。是為本事。
四解 集論七卷一頁云:何等本事?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五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頁云: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去有佛,名毘鉢尸。為諸弟子說如是法。過去有佛,名為式企毘濕縛浮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為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3] 本生 p0531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自本生事。
二解 如十二分教中說。
三解 顯揚六卷八頁云:本生者;謂諸經中宣說如來我過去世,處種種生死,行菩薩行。是為本生。
四解 集論七卷一頁云:何等本生?謂宣說菩薩行本相應事
五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頁云: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4] 方廣 p0375如十二分教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方廣者:謂說菩薩道。如說七地,四菩薩行,及說諸佛百四十種不共佛道。謂四一切種清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已廣說。又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
三解 顯揚六卷八頁云:方廣者: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諸菩薩道,令彼證得十力無障智等。是為方廣。
四解 集論七卷一頁云:何等方廣?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五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頁云: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如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緣等。脇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5] 希法p0707顯揚六卷八頁云:希法者: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希法。
二解 集論七卷二頁云:何等希法?若於是處、宣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
三解 如十二分教中說。
四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頁云:希法云何?謂諸經中說三寶等甚希有事。有餘師說:諸弟子等、讚歎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讚歎世尊無上功德,尊者慶喜讚歎世尊甚希有法。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6] 論議 p1328如十二分教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怛理迦。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怛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迹,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怛理迦;卽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毗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等,皆有摩怛理迦。當知經中循環研覈諸法體相,亦復如是。又如諸字,若無摩怛理迦;卽不明瞭。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若不建立諸法體相;卽不明瞭。若建立已;卽得明瞭。又無雜亂,宣說法相;是故卽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毗達磨。又卽依此摩怛理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義。
三解 顯揚六卷八頁云: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毗達磨,研究解釋諸經中義。是為論議。
四解 集論七卷二頁云:何等論議?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隱法相。
五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六頁云:論議云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說大說等教。又如佛一時略說經已;便入靜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種異文句義,解釋佛語。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7]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云何法決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
契經者,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
[18] 綴ㄓㄨㄟˋzhuì,連結。如:「連綴」、「綴句」。文選·張衡·西京賦:「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
[19] 緝ㄑㄧˋqì,聚合。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等傳·贊曰:「人謀雖緝,幽運未當。」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難立乎將卒之間,以緝華裔之眾。」
[20]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契經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體性。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說伽他,又略標所說不了義經。」
[21] 意趣 (術語)心意之趣向。法華經方便品曰:「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2]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契經?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
[23]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契經者,謂諸經中,佛薄伽梵於種種時處,依種種所化有情調伏行差別,或說薀所攝法、界所攝法、處所攝法,或說緣起所攝法,或說食所攝法、諦所攝法,或說聲聞、獨覺、如來所攝法,或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所攝法,或說不淨、息念、學、證淨等所攝法。如來說是語已,諸結集者歡喜敬受,為令聖教得久住故,以諸善妙名、句、字身,如其所應,次第結集,次第安置,以能綴緝引諸義利、引諸梵行種種善義,故名契經。
應頌者,謂諸經中,或於中間,或於最後,以頌重顯,及諸經中不了義說,是為應頌。
記別者,謂諸經中,記諸弟子命終之後生處差別,及諸經中顯了義說,是為記別。
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或五句,或六句,是為諷頌。」
[24]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善男子!何等名為修多羅經?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何等名為祇夜經?佛告諸比丘:『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
[25]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應頌者,即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
[26] 勘 《成實論》卷1:「復次佛法分別有十二種:一修多羅、二祇夜、三和伽羅那、四伽陀、五憂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帝曰多伽、九闍陀伽、十鞞佛略、十一阿浮多達磨、十二憂波提舍。修多羅者,直說語言。祇夜者,以偈頌修多羅,或佛自說、或弟子說。
問曰:何故以偈頌修多羅?答曰:欲令義理堅固,如以繩貫華次第堅固。又欲嚴飾言辭令人喜樂,如以散華或持貫華以為莊嚴。又義入偈中則要略易解。或有眾生樂直言者、[*]有樂偈說。又先直說法,後以偈頌,則義明了,令信堅固。又義入偈中,則次第相著,易可讚說,是故說偈。或謂佛法不應造偈似如歌詠。此事不然,法應造偈。所以者何?佛自以偈說諸義故。又如經言:一切世間微妙言辭皆出我法。是故偈頌有微妙語。」(CBETA 2019.Q4, T32, no. 1646, p. 244c12-27)
[27]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記別者,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別德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
[28]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記別者,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別德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
[29]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授記經?如有經律,如來說時,為諸大人受佛記別:『汝阿逸多,未來有王,名曰蠰佉,當於是世而成佛道,號曰彌勒。』是名授記經。」
[30] 阿逸多(人名)Ajita,舊稱阿逸多,阿嗜多。新稱阿氏多,阿制多。譯曰無能勝,最勝之義。是彌勒菩薩之字。維摩經什註曰:「彌勒,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玄應音義二十六曰:「阿氏多,此云無勝,舊言阿嗜多,或作阿逸多,皆訛也。是彌勒今生名也。」慧苑音義上曰:「阿逸多,正云阿制多,此曰無能勝也。」慈恩之阿彌陀經疏曰:「阿逸多菩薩者,依新譯稱讚淨土經,翻為無能勝,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1] 儴佉王 亦云霜佉。此翻云貝,乃珂貝耳。 FROM:【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 著)】
[32]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或五句,或六句,是為諷頌。」
[33] 伽陀 p0710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四頁云:伽陀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誦,彼彼所說。卽麟頌等。如伽陀言:習近親愛與怨憎,便生貪欲及瞋恚。故諸智者俱遠避,獨處經行如麟角。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4]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伽陀經?除修多羅及諸戒律,其餘有說四句之偈,所謂: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是名伽陀經。」
[35]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自說?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是名自說。」
[36]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自說者,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如伽他曰:「若於如是法,發勇猛精進,靜慮諦思惟,爾時名梵志。」
[37]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優陀那經?如佛晡時入於禪定,為諸天眾廣說法要。時諸比丘各作是念:『如來今者為何所作?』如來明旦從禪定起,無有人問,以他心智,即自說言;『比丘當知!一切諸天壽命極長。汝諸比丘,善哉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靜!』如是諸經,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經。」
[38] 香積 (佛名)眾香世界之佛名。玄應音義三曰:「香積,梵言乾陀羅耶。」維摩經香積佛品曰:「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請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中略)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云云。」【又】謂僧家之食廚或供料。蓋取香積世界香飯之意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9] 即 【十二部經】梵語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即:(一)契經(梵 su^tra,音譯修多羅),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二)應頌(梵 geya,音譯祇夜),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覆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三)記別(梵 vya^karaN!a,音譯和伽羅那),又作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所作之證言。(四)諷頌(梵 ga^tha^,音譯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五)自說(梵 uda^na,音譯優陀那),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六)因緣(梵 nida^na,音譯尼陀那),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七)譬喻(梵 avada^na,音譯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說法義。(八)本事(梵 itivr!ttaka,音譯伊帝曰多伽),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亦屬此。(九)本生(梵 ja^taka,音譯闍陀伽),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十)方廣(梵 vaipulya,音譯毘佛略),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十一)希法(梵 adbhuta-dharma,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論議(梵 upades/a,音譯優波提捨),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暸其義。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諸經或稱惟方廣為大乘獨有之經;或謂除記別、自說、方廣外,餘九部皆屬小乘經;或謂除因緣、譬喻、論議外,餘九部皆屬大乘經;或有以譬喻、本生、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又有以除自說、譬喻、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惟九部與十二部二種分類中,九部之說法較為古老,但卻較有力。上所謂九部經,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攝於經律論三藏之何者,諸論亦有異說。〔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八章(印順)〕p344FROM:【佛光大辭典(慈怡 主編)】
[40]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毗奈耶攝所有言說。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41] 學處 (術語)可學之箇處。菩薩地持經一曰:「菩薩於何處學?學有七處: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實義,四者力,五者成熟眾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無上菩提。」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2]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緣起者,謂因請而說。隨依如是補特伽羅,起如是說故。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謂依如是因緣,依如是事,乃至廣說。」
[43] dī,古同“滴”。
[44]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尼陀那經?如諸經偈所因根本,為他演說。如舍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籠繫,隨與水穀,而復還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
『莫輕小罪,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是名尼陀那經。」
[45]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尼陀那經?如諸經偈所因根本,為他演說。如舍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籠繫,隨與水穀,而復還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
『莫輕小罪,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是名尼陀那經。」
[46]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攝釋分之上 如是已說攝決擇。云何攝釋?總嗢拕南曰:
體釋文義法,起義難次師,
說眾聽讚佛,略廣學勝利。
云何為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云何為釋?謂略有五: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云何為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
名身者,謂共知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德名;六者、假說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
假立名者,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名。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同類相應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德友、青、黃等名。隨德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假說名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其名。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顯名者,謂其義易了。不顯名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明咒等。略名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
句身者,謂名字圓滿。此復六種:一者、不圓滿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標句;六者、釋句。
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滿。如說:
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
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若言「諸惡者」,則義不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句。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說:
諸行無常,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彼寂為樂。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句。標句者,如言善性。釋句者,謂正趣善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若唯一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
問:何因緣故,施設名等三種身耶?
答:為令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
問:名是何義?
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名為名。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為名。又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為名。
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隨顯名句,故名為文。如世尊說「增語、增語路」,乃至廣說。此中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名。增語路者,謂并眾同類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標若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設建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施設之路。
又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彼廣分別,當知已如〈聞所成地〉。
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
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故。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
行相者,謂諸薀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語言,或聲聞說,或如來說,或菩薩說,是名行相。
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而起言說。此復根等差別,當知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此中,由根差別,故成二種:一者、鈍根;二者、利根。由行差別,故成七種,謂貪等行。如〈聲聞地〉已說。由眾差別,故成二種:一者、在家眾;二者、出家眾。由願差別,故成三種:一者、聲聞;二者、獨覺;三者、菩薩。由可救、不可救差別,故成二種,謂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由加行差別,故成九種:一、已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有障礙;四、無障礙;五、已成熟;六、未成熟;七、具縛;八、不具縛;九、無縛。由種類差別,故成二種:一者、人;二者、非人。
如是六文,總有四相,說名為文。一、所說相,謂名身等行相為後;二、所為相,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三、能說相,謂語;四、說者相,謂聲聞、菩薩及與如來。如是六種皆顯於文,若闕一種,不能顯義。由能顯義,是故名文。
云何為義?當知略有十種:一者、地義;二者、相義;三者、作意等義;四者、依處義;五者、過患義;六者、勝利義;七者、所治義;八者、能治義;九者、略義;十者、廣義。
地義者,略有五地:一者、資糧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見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又廣分別有十七地,謂五識身地為初,無餘依地為後。
相義者,當知有五種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假立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如是五相,如〈思所成地〉已辯。
復有五相:一者、異門相;二者、瑜伽相;三者、轉異相;四者、雜染相;五者、清淨相。如是五相,當知如前處處分別。
復有五相:一者、所詮相;二者、能詮相;三者、此二相應相;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說。能詮相者,謂即於彼依止名等,為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此遍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此二相應相者,謂所詮、能詮更互相應,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執著相者,謂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若正分別,如〈思所成地〉,應知其相。
作意等義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等,如前〈聲聞地〉已說。
復有十智:一者、苦智;二者、集智;三者、滅智;四者、道智;五者、法智;六者、種類智;七者、他心智;八者、世俗智;九者、盡智;十者、無生智。此亦如前〈聲聞地〉辯。復有六識身,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亦如前〈五識身地〉、〈意地〉已辯。
復有九種遍知:一者、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二者、色、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三者、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四者、色、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五者、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六者、色、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七者、順下分結斷遍知;八者、色貪盡遍知;九者、無色貪盡遍知。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復有三解脫門,謂空、無願、無相。當知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此中應當分別諸法: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知之所遍知,幾解脫門之所解脫。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觀諸法。
依處義者,略有三種:一者、事依處;二者、時依處;三者、補特伽羅依處。
事依處者,復有三種:一者、根本事依處;二者、得方便事依處;三者、悲愍他事依處。根本事依處復有六種:一者、善趣;二者、惡趣;三者、退墮;四者、昇進;五者、生死;六者、涅槃。得方便事依處復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一者、欲行;二者、離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順退分行;八者、順進分行;九者、雜染行;十者、清淨行;十一者、自義行;十二者、他義行。悲愍他事依處復有五種:一者、令離欲;二者、示現;三者、教導;四者、讚勵;五者、慶喜。
此中,善趣者,謂人、天。惡趣者,謂諸惡趣。退墮者,復有二種:一者、不方他;二者、方他。初謂自然壽命退減。如壽命退減,如是色力、財富、安樂、名稱、辯才等退減當知亦爾。方他者,謂族姓退減,自在增上退減,薄少宗葉,言不威肅,智慧弊惡,不能獲得廣大色聲及香味觸,於所受用廣大事中,心不喜樂。如是等類,名為退墮。與此相違,隨其所應,名為昇進。生死者,謂即善趣、惡趣,退墮、昇進。涅槃者,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界。
欲行者,謂如十種受用欲中說。離行者,謂即於彼所受用事知無常等已,厭而出家,受持禁戒,守根門等。善行者,謂施、戒、修善有漏行。不善行者,謂三種惡行。苦行者,謂露形無衣,如是等類,乃至廣說。非苦行者,謂不棄捨如法所得所有安樂,遠離二邊,所謂受用欲樂行邊及與受用自苦行邊,依止中道,如法追求及正受用衣服等事。順退分行者,謂所有行能障壽等諸昇進事。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順進分行。
如《鸚鵡經》說,雜染行者,略有三種:一者、業雜染;二者、煩惱雜染;三者、流轉雜染。當知此中有九根本句,謂業雜染有三句:一、貪欲;二、瞋恚;三、愚癡。煩惱雜染有四句,即四顛倒。流轉雜染有二句,謂無明及有愛。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種種業雜染故;由四顛倒能發種種煩惱雜染故;煩惱生已,由無明門,諸出家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由有愛門,諸在家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
清淨行者,略有三學、五地。謂資糧地乃至究竟地,如先已說。當知學等有九根本句,謂增上戒學及增上心學有無貪、無瞋、無癡,在資糧地及加行地;增上慧學有四無顛倒、明及解脫,在見地、修地及究竟地。自義行者,謂自利行,如聲聞、獨覺,彼雖或時起利他行,然本期願不唯利他,是故所行名自義行。他義行者,謂利他行,如佛菩薩為欲利益無量眾生,為欲安樂無量眾生,乃至廣說。
令離欲者,謂訶責六種黑品諸行,示現過患,令離愛欲。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由已於彼得自在故,彼便請言:「我於今者當何所作?唯願教誨!」因告之曰:「汝等今者於如是如是事應正作,應隨學。」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慶喜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讚悅,令其歡喜。
復次,令離欲、示現者,或有令離欲,而不示現,如教導他,令其離欲,而謂彼曰:「如某所言不應作者,汝今必定不應復作。」或怖彼言:「汝若作者,我必當作如是如是。」或復求彼:「汝若是我親愛善友,必不應作。」或有示現,不令離欲,如處中者,示現功德及與過失而未堪遮,令離過失。或有令離欲,亦示現,如示彼過,令其離欲。教導、讚勵者,謂初未受學,令其受學;既受學已,未上昇進,令其昇進。慶喜者,若可慶喜而慶喜時,有五勝利:一者、令彼於己所證,其心決定;二者、令餘於彼所證功德,生趣證心;三者、令誹謗者心得清淨;四者、令不清淨者心處中住;五者、令清淨者倍復增長。若有補特伽羅慶他善事,當知造作增長能感悅意天生之業。若命終已,隨彼彼生,常聞悅意美妙音聲,一切境界無不悅意。
復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為欲故,造後善業;或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離行,若有毀犯,能感惡趣;若能成辦,能感善趣及能作涅槃資糧。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資糧;不善行,能感惡趣。苦行,能感惡趣,由依邪見自苦身故;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糧。順退分行、順進分行,隨其所應,退墮、昇進。雜染行,能感生死;清淨行,能證涅槃。自義行,唯令自身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他義行,俱令自他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
如是三事中,根本事有六種,謂初善趣乃至涅槃為後;得方便事有十二種,謂十二行;悲愍他事有五種,謂由五種悲愍眾生。此中,由根本事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應,令他離欲乃至慶喜。
時依處者,謂略有三種言事:一者、過去言事;二者、未來言事;三者、現在言事。如經廣說。
補特伽羅依處者,謂軟根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其相。
即依如是如上所說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故,諸佛世尊流布聖教,是故說彼名為依處。
過患義者,以要言之,於應毀厭義而起毀厭,或法或補特伽羅。勝利義者,以要言之,於應稱讚義而起稱讚,或法或補特伽羅。
所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雜染行。能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清淨行。如貪是所治,不淨為能治;瞋是所治,慈為能治。如是等,盡當知。
略義者,謂宣說諸法同類相應。廣義者,謂宣說諸法異類相應。復次,說不了義經故,說了義經故。復次,有二種略義:一者、名略;二者、義略。如略義,如是廣義亦有二種:一者①、名廣;二者、義廣。如世尊言:「舍利子!我所說法或略或廣,然悟解者甚難可得。」廣說如經。當知此中顯示世尊於契經中,文廣義略;於伽他中,義廣文略。
為攝十義故,說中間嗢拕南曰:
諸地相作意,依處德非德,
所對治能治,廣略義應知。
復次,如是略說佛教體性十種義已,諸說法者應依聖教尋求十種,若具不具。既自求已,應為他說。
如是建立諸經文義體已,諸說法者應以五相隨順解釋一切佛經,謂初應略說法要,次應宣說等起,次應宣說其義,次應釋難,後應辯次第。
法者,略有十二種,謂契經等十二分教。
契經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體性。
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說伽他,又略標所說不了義經。
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標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
諷頌者,謂以句說,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說。
自說者,謂無請而說,為令弟子得勝解故,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
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毗奈耶攝所有言說。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了。
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
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自本生事。
方廣者,謂說菩薩道,如說七地四菩薩行,及說諸佛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清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已廣說。又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
未曾有法者,謂諸如來,若諸聲聞,若在家者,說希奇法,如諸經中因希有事,起於言說。
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呾理迦,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呾理迦。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毗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等皆有摩呾理迦,當知經中循環研覈諸法體相亦復如是。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迦,即不明了。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若不建立諸法體相,即不明了;若建立已,即得明了。又無雜亂宣說法相,是故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毗達磨。又即依此摩呾理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議。
等起者,謂由三種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依處故,隨應當說。謂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行,為令離欲乃至慶喜。
已說等起。次應說義。
義者,略有二種:一者、總義;二者、別義。
由四種相,當說總義:一者、引了義經故;二者、分別事究竟故;三者、行故;四者、果故。行復二種: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果亦二種:一者、正行果;二者、邪行果。
由四種相,當說別義:一者、分別差別名;二者、分別自體相;三者、訓釋言詞;四者、義門差別。訓釋言詞復由五種方便: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義門差別當知復由五相:一者、自性差別故;二者、界差別故;三者、時差別故;四者、位差別故;五者、補特伽羅差別故。
此中,自性差別者,謂色自性有十色處差別,受自性有三受差別,想自性有六想差別,行自性有三行差別,識自性有六識差別。如是等類,當知諸法自性差別。界差別者,謂欲界差別故,色界差別故,無色界差別故。時差別者,謂過去時差別故,未來時差別故,現在時差別故。位差別者,當知有二十五種分位差別,謂下、中、上三位差別故,苦、樂、不苦不樂三位差別故,善、不善、無記三位差別故,聞、思、修三位差別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差別故,內、外二位差別故,所取、能取二位差別故,所治、能治二位差別故,現前、不現前二位差別故,因、果二位差別故。補特伽羅差別者,如前所說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差別。
釋難者,若自設難,若他設難,皆應解釋。當知此難略由五相:一者、為未了義得顯了故,如言:「此文有何義耶?」二者、語相違故,如言:「何故世尊先所說異,今所說異?」三者、道理相違故,如有顯示與四道理相違之義。四者、不決定顯示故,如言:「何故世尊於一種義,於彼彼處種種異門差別顯示?」五者、究竟非現見故,如言:「內我有何體性,有何色相,而言常恒無有變易,如是正住?」如是等類難相,應知。
於此五難,隨其次第,應當解釋。謂於不了義難,方便顯了。於語相違難,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於語相違難,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是於不決定顯示難,於究竟非現見難,當知亦爾。於道理相違難,或以異教而決判之,或復示現四種道理,或復示現因果相應,所謂此言或為增果,或為增因。
又於釋難應設四記:一者、一向記,謂為如理來請問者無倒建立諸法性相;二者、分別記,謂為如理或不如理來請問者開示差別諸法性相;三者、反問記,謂為令彼戲論問者自敘己過;四者、置記,由四因緣,默置而記,謂無體性故,甚深等故,此廣如前〈思所成地〉已說其相。又如有問如來滅後為有無等,此於世俗及勝義諦所有理趣皆不應記,是故說彼名為置記。此中,如來約勝義諦非有性故,不可記別;約世俗諦所依、能依道相違故,彼果永斷不成實故,亦不可記如來滅後是有無等。
次第者,略有三種:一者、圓滿次第;二者、解釋次第;三者、能成次第。為欲顯示此三次第,略引聖教。如世尊言:「我昔出家甚為盛美,第一盛美,最極盛美。」此言顯示盛美圓滿次第。又復說言:「我曾處父淨飯王宮,顏容端正,乃至廣說。」此言顯示盛美解釋次第。又復說言:「為何義故,盛美出家?由見老、病、死等法故。」此言顯示能成次第。又復經中略說諸法,如言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如是等類,但顯圓滿次第。由所餘句,圓滿此受,故名圓滿。如受,四諦亦爾,謂先說一句,後後隨順次第宣說。能成次第復有二種,謂或以前句成立後句,或以後句成立前句。解釋次第,當知亦爾。
師者,謂成就十法,名說法師眾相圓滿。一者、善於法義,謂於六種法、十種義善能解了故。二者、能廣宣說,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故。三者、具足無畏,謂於剎帝利等勝大眾中宣說正法,無所怯懼故。又因此故,聲不嘶掉,腋不流汗,念無忘失故。四者、言詞善巧,謂語工圓滿,八支成就,言詞具足,處眾說法故。語工圓滿者,謂文句相應、助伴等,乃至廣說。八支成就者,謂此語言先首、美妙等,乃至廣說。五者、善方便說,謂二十種善巧方便宣說正法故,如以時、殷重等。六者、具足成就法隨法行,謂不唯聽聞以為究竟,如其所說,即如是行故。七者、威儀具足,謂說法時,手足不亂,頭不動搖,面無變易,鼻不改異,進止往來,威儀庠序故。八者,勇猛精進,謂常樂聽聞所未聞法,於已聞法,轉令明淨,不捨瑜伽,不捨作意,心不捨離內奢摩他故。九者、無有厭倦,謂為四眾廣宣妙法,身心無倦故。十者、具足忍力,謂罵弄訶責,終不反報,若被輕蔑,不生忿慼,乃至廣說。
說眾者,謂處五眾,宣八種言。何等為八?一者、可憙樂言;二者、善開發言;三者、善釋難言;四者、善分析言;五者、善順入言;六者、引餘證言;七者、勝辯才言;八者、隨宗趣言。五眾者:一、在家眾;二、出家眾;三、淨信眾;四、邪惡眾;五、處中眾。
可憙樂言者,當知有五相:一、有證因;二、有譬喻;三、語具圓滿;四、文句綺靡;五、言詞顯了。善開發言者,開深隱義,令麤顯故;辯麤顯義,令深隱故。善釋難言者,以要言之,當知離五種難,善成就故。善分析言者,於一一法,依增一道理,乃至析為十種,或復過此。如依三法說,或依四念住,乃至廣說。善順入言者,唯善顯現解釋契經、應頌等法,終不引餘外道邪論。引餘證言者,謂引餘經,成立所說。勝辯才言者,隨自所忍,善分別義。隨宗趣言者,依摩呾理迦分別顯示,或依其餘無倒說者所說言教,如理解釋。
復次,處在家眾,應依毀諸惡行、讚諸善行現說正法,令其止息及進修故;處出家眾,應依增上戒等三學現說正法,令速欣樂故;處淨信等眾,應依聖教廣大威德現說正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長,令處中信,令生淨信故。」
[47] 阿波陀那 梵語 avadāna,巴利語 apadāna 之音譯。略作婆陀。意譯為譬喻、出曜、解語。佛所說之經典,依其內容、形式之不同,而分類為十二種,稱為十二部經。阿波陀那即十二部經之一。凡經典中,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說明深遠甚妙教義之部分,即稱阿波陀那。(參閱「十二部經」502、「譬喻」8515)p4596---佛光大辭典
[48]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阿波陀那經?如戒律中所說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經。」
[49] 比ㄅㄧˇbǐ 況ㄎㄨㄤˋkuàng, 與舊事例相比喻參酌。漢·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孔穎達·正義:「彼直言後世聖人,知是伏犧者,以理比況而知。」
[50]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譬喻者,謂諸經中,有比況說。為令本義得明了故,說諸譬喻。」
[51]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譬喻?謂於是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淨,是名譬喻。」
[52]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
[53]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本事者,所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54] 即 拘留孫佛 (佛名)Krakucchanda,又作俱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迦羅鳩餐陀,迦羅鳩村駄,羯洛迦孫駄,羯羅迦寸地,羯句忖那等。譯曰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當於過去七佛之第四佛,現在賢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慧苑音義上曰:「迦羅鳩村駄,此云所應斷已斷。」同下曰:「拘留孫,具云羯羅迦寸地,此云所應斷已斷,謂惑障已斷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鳩留秦佛,亦名拘樓,亦云迦羅鳩村駄,亦云拘留孫。並梵語訛略不切,正梵音羯句忖那,此云滅累也。」同十八曰:「羯洛迦孫駄,唐言成就美妙,是賢劫中最初佛也。」同卷曰:「羯洛迦孫駄,舊云俱留孫,訛也,正云羯句忖那。」可洪音義四上曰:「鳩羅,佛名也,此云所應斷已斷。」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5] 即 拘那含牟尼 (佛名)Kanakamuni,又作拘那牟尼。新稱迦諾迦牟尼。譯曰金寂。為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於人壽四萬歲時出生。演密鈔八曰:「梵語迦諾迦牟尼,此云金色,即是七佛中第五俱那含牟尼如來,俱那含不正也。」(迦那伽牟尼)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6] 迦葉佛 (佛名)於現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釋迦佛以前之佛也。過去七佛之一。見法苑珠林八,佛祖統紀三十。【又】菩薩名。涅槃經三曰:「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本是多羅聚落人也,姓大迦葉,婆羅門種。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遶百千匝,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少諮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7] 伊帝曰多伽 (經名)(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 (術語)一切經分為十二種類之名。據智度論三十三之說,一、修多羅Sūtra,此云契經。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也。契經者,猶言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二、祇夜Geya,譯作應頌,又作重頌。應於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即頌也。凡定字句之文體,謂為頌。三、伽陀Gāthā,譯作諷頌又作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作偈頌之句者。如法句經是也。四、尼陀那Nidāna,此譯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也。五、伊帝目多Itivrtaka,此譯本事。佛說第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也。六、闍多伽Jātaka,此譯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也。七、阿浮達摩Adbhuta-dharma,新云阿毘達磨。此譯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也。八、阿波陀那Avadāna,此譯譬喻。經中說譬喻之處也。九、優婆提舍Upadeśa,此譯論義。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也。十、優陀那Udāna,此譯自說。無問者,佛自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是也。十一、毗佛略Vaipulya,此譯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之經文也。十二、和伽羅Vyākaraṇa,譯授記。於菩薩授成佛之記之經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羅與祇夜及伽陀三者,為經文上之體裁。餘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8] 勘 《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何等名為伊帝目多伽經?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所可說者,名曰契經;鳩留秦佛出世之時,名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時,名曰法鏡;迦葉佛時,名分別空。』是名伊帝目多伽經。」
[59]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
[60]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本生者,謂諸經中,宣說如來於過去世處種種生死行、菩薩行,是為本生。」
[61] 菩薩行 p1127瑜伽三十五卷十六頁云:如是菩薩、卽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若所學處、若如是學、若能修學、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菩薩行。如彼廣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62] 【難行】梵語 dus!kara-carya^。又作苦行。為「易行」之對稱。於宗教修行上難以實踐之行為,泛稱為難行;反之,易修之行為,則稱易行。如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所載,釋迦如來於無量劫以來,為求菩提道,纍積「難行苦行」之功德,而未曾止息;及大般若經卷四二四遠離品所言,菩薩為度諸有情,多修苦行,受諸重苦,然不起難行苦行之想。上記二經均以「難行」表示艱苦修行之意。另如佛典中經常記載之尼乾子外道等,亦以行「難行」之苦行著稱。
淨土教根據龍樹之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所說,將佛陀之教說分判為難行道與易行道二種法門,用來表示菩薩修行至不退位之二種法門。唐代道綽即依此立聖道、淨土二門,而謂欲於此土入聖之修行,稱為難行道,為自力之聖道門;而期待往生淨土之修行,稱為易行道,為他力之淨土門。〔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往生論註卷上、安樂集卷上、卷下〕((參照:易行)3290)p6720 FROM:【佛光大辭典(慈怡 主編)】
[63]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本生者,所謂宣說諸菩薩行本相應事。」
[64]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自本生事。」
[65] 羆ㄆㄧˊpí,一種大熊。毛皮呈黃白雜文。能爬樹、游泳,具強大力氣。爾雅·釋獸:「羆,如熊,黃白文。」郭璞·注:「似熊而長頭高腳,猛憨多力,能拔樹木。」
[66] 獐ㄓㄤzhāng,動物名。哺乳綱偶蹄目。體形似鹿而較小,無角,毛粗長而呈褐色。性機警,善跳躍。肉可食,皮細軟,可制革為工業用品。
[67] 金翅鳥 梵語 suparṇa,或 suparṇin。音譯蘇鉢剌尼。意譯羽毛美麗者。又譯食吐悲苦聲。係印度神話之鳥,被視同迦樓羅鳥(梵 garuḍa,蘖嚕拏)。又作妙翅鳥、項癭鳥。為印度教毘濕奴神所跨乘。於佛教中,為八部眾之一,翅翮金色,兩翼廣三三六萬里,住於須彌山下層。據長阿含經卷十九載,此鳥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常取卵胎濕化之諸龍為食。〔大樓炭經卷三、卷四、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七、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法華文句卷二下、華嚴經探玄記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八、慧苑音義卷上〕(參閱「迦樓羅鳥」5010)p4524 ---佛光大辭典
[68] 闍陀伽 (術語)新作社得迦。十二部經之一。譯曰本生經。佛說自身之過去經歷事。(十二部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9]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闍陀伽經?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羆、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70]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方廣者,謂說菩薩道,如說七地四菩薩行,及說諸佛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清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已廣說。又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
[71]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毗佛略經?所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猶如虛空,是名毗佛略。」
[72]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方廣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此方廣等皆是大乘義差別名,由與七種大性相應,故名大乘。何等名為七種大性?一、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性,於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73]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是名為說正法教。諸佛世尊及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然後為他宣說稱讚,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
[74]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三:「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豐足,復能護持所受禁戒,能師子吼,廣說妙法,謂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伊帝曰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為他廣說,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經》中制諸比丘不應畜養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淨之物,應當治之。如來先於異部經中說,有比丘畜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令還俗。』」
[75] 陳ㄔㄣˊchén,述說。孟子·公孫丑下:「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文選·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76]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未曾有法者,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鄔波索迦、鄔波私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未曾有法。」
[77] 棠ㄊㄤˊtáng,植物名。落葉喬木。有赤、白二種。赤棠木理堅韌,實澀無味;白棠即甘棠,實似梨而小,味酸甘,可食,或稱為「棠梨」。
[78]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呾理迦。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毗達磨。」
[79] 循ㄒㄩㄣˊxún環ㄏㄨㄢˊhuán,事物周而復始、往復相承的運轉或變化。戰國策·燕策二:「此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繡。」晉·歐陽建·臨終詩:「不惜一身死,惟此如循環。」
[80] 研ㄧㄢˊyán覈ㄏㄜˊhé, 精細考核。文選·張衡·東京賦:「其以溫故知新,研覈是非,近於此惑。」
[81] 勘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何等名為優波提舍經?如佛世尊所說諸經,若作議論、分別、廣說、辯其相貌,是名優波提舍經。
「菩薩若能如是了知十二部經,名為知法。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義?菩薩摩訶薩若於一切文字語言廣知其義,是名知義。」
[82]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毗達磨,研究解釋諸經中義,是為論議。
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經、律、阿毗達磨藏。此中所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是為經藏;此中所說緣起,是為律藏;此中所說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
[83]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論議?所謂一切摩呾履迦、阿毗達磨,研究甚深素呾纜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是名論議。」
[84]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論議者,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隱法相,以無顛倒一切法相論議經等深隱義故。」
[85]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毗達磨,研究解釋諸經中義,是為論議。
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經、律、阿毗達磨藏。此中所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是為經藏;此中所說緣起,是為律藏;此中所說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
[86] 袠ㄓˋzhì,書的封套。後漢書·卷三十上·楊厚傳:「吾綈袠中,有先祖所傳祕記,為漢家用,爾其修之。」
[87]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契經者,謂諸經中,佛薄伽梵於種種時處,依種種所化有情調伏行差別,或說薀所攝法、界所攝法、處所攝法,或說緣起所攝法,或說食所攝法、諦所攝法,或說聲聞、獨覺、如來所攝法,或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所攝法,或說不淨、息念、學、證淨等所攝法。如來說是語已,諸結集者歡喜敬受,為令聖教得久住故,以諸善妙名、句、字身,如其所應,次第結集,次第安置,以能綴緝引諸義利、引諸梵行種種善義,故名契經。」
[88] 即 華光如來 (佛名)舍利弗未來成佛,云華光如來。法華經譬喻品曰:「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憶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9]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90] 火宅喻 (譬喻)法華七喻之一。法華經譬喻品曰:「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中略)忽然火起,焚燒捨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中略)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中略)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捨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燒。今當設方便,命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中略)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中略)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殊好。(中略)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本非所望,(中略)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中略)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闢支佛、佛乘。(中略)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闢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中略)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1] 窮子喻 謂二乘之人,無大乘功德法財之所莊嚴,猶貧窮之子,缺乏衣食之資,以活身命。故以窮子為喻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大乘功德法財者,即六度萬行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92] 化城喻品 (經名)法華經第三之終說化城之喻之品名也。化城者,一時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寶所,到此寶所,道途悠遠險惡,故恐行人疲倦退卻,於途中變作一城郭,使之止息,於此處養精力,遂到寶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極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說小乘涅槃,使一旦得此涅槃,姑為止息,由此更使發心進趣真實之寶所也。然則小乘之涅槃,為一時止息而說,是佛之方便也。文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中略)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中略)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中略)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3]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94]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95] 數ㄕㄨˋshù,數目、數量。如:「人數」、「次數」。
[96]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彼時不輕,則我身是。時四部眾,著法之者,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
[97] 【十六王子】(名數)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往昔三千塵點劫有大通智勝佛,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大通智勝佛成道後,十六王子皆出家為沙彌,從佛聞三乘教,初發大乘心,更請說大乘之妙法,聞佛說法華經,佛於八千劫。說法華經,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間,寂然入定。此時十六王子各上法座。八萬四千劫間為四部眾覆講法華經。今已各成佛,為八方之如來。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98]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99] 勘 《解深密經》卷第一:「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100]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并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101] 勘 《解深密經》卷第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一切諸法皆無性,無生無滅本來寂,
諸法自性恒涅槃,誰有智言無密意。
相生勝義無自性,如是我皆已顯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壞正道不能往。
依諸淨道清淨者,惟依此一無第二,
故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
眾生界中無量生,惟度一身趣寂滅,
大悲勇猛證涅槃,不捨眾生甚難得。
微妙難思無漏界,於中解脫等無差,
一切義成離惑苦,二種異說謂常樂。」
[102] 勘 《解深密經疏》卷第十七:「依諸淨道清淨者,唯依此一無第二,故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姓無差別。此即第一、約三乘人密說一乘。謂三乘人皆依無性無漏聖道各證涅槃,無第二道,故說一乘,非彼三乘無有差別。」
[103] 通「仔」。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