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為什公所翻漢語中觀根本論,而〈青目釋〉則為什公抉擇數十家註解《中論》之最後所翻依據。僧叡師於本論序文雖言:「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伽羅、秦說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闕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於經通之理盡矣,文或左右未盡善也。」然亦能從中管窺一、二龍樹中觀。吉藏師說:「影公云凡數十家,河西云凡七十家。」影公,即是指曇影法師,為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弟子。河西,即是指道朗法師,曾任《阿毗曇婆沙論》考義。
吉藏師說《中論》偈所謂五百者,如《中觀論疏》云:「五百者,即文審之,凡四百四十六偈,或是全其大數,或翻之不盡,以本為名,故秤五百。」
本論多偈又為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引用,如:《大智度論》卷第六:「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名中道。」,然於《中論》原文乃是:「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我說即是無者,按照《藏要》《中論》〈青目釋〉,應當為「我說即是空」。又《大智度論》卷第十九引《中論》中說涅槃義:「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中論》原文為:「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大智度論》有多處引用《中論》偈。
作者龍樹,根據三論宗吉藏大師《中觀論疏》卷第一說依《楞伽經》為初地菩薩,依睿公、匡山遠法師、關內姚道安法師認為龍樹菩薩卻為十地菩薩,如該疏說:「龍樹者,依梵音應云伽那馥力叉。伽那者,龍也;馥力叉者,樹也。《智度論》云:童籠磨者,龍也;馥力叉是樹,通名也,別名阿闍那,如此間梨、李樹等。
問:龍樹是何位之人?
答:聖迹無方,高下未易可測,僅依經傳敘其淺深。睿公云:「功格十地,道摸補處,是窮學之人。」傳云:「智慧日已頹,斯人令再耀;世昏寢已久,斯人悟令學。外國為之立廟,事之若佛。」安知非佛示為菩薩乎?匡山遠法師云:「名貫道位,德備三忍。」亦十地高仁也。依《楞伽經》,「大慧菩薩問世尊滅度後佛法何人持,佛答大慧:『汝當知南天竺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為人說大乘無上法,能破有無見,住初歡喜地,往生安養國。』」釋此語不同,舊云龍樹是初地人。關內姚道安學《智度論》,云:「此是龍樹引眾生令入初地,而實是十地人也。」」
而梵志青目,根據日本大藏經論藏部之三論章疏一所記錄,龍樹傳提婆,提婆傳羅睺羅,羅睺羅傳青目,青目再傳清辨。而堅慧一系者,乃是提婆傳龍智,龍智傳堅慧。依太虛大師《法性空慧學概論》說〈青目釋〉:「《中論》即華譯所傳者,本頌為龍樹造,散文梵志青目釋。梵志即婆羅門,可見當時學者多研究《中論》。羅什說他所釋能得龍樹本意,不過文句稍有缺漏,羅什譯時曾予以添補,聞西藏所傳龍猛自釋之《無畏論》與此論相近。但梵志青目釋,譯傳中國很早,而《中論》傳入西藏很遲。大概是西藏誤傳青目釋為龍樹的自釋。《中論》青目釋,素為中國講習《中論》共同引用的通依本,尤為三論宗立宗的根本所依。」
然漢語中觀宗三論宗於漢語文化圈,約莫唐季大抵已經失傳,又或與後期天台宗融合,另有一說日照三藏傳賢首法藏、新羅元曉,然日照三藏所翻經論,涉及中觀部分甚少,於此當不足信。日本三論宗傳承則自高麗僧慧灌法師,慧灌法師直接於吉藏大師門下修學《中》、《百》、《十二門》等論,爾後,慧灌法師於西元六二五年在日本元興寺專宏吉藏大師所傳之《中》、《百》、《十二門論》之義,算是漢語中觀宗傳至日本之始,而慧灌弟子智藏法師則亦跟隨吉藏大師修學三論。另,日本道慈法師,則於吉藏師之傳承元康法師處受學三論,元康法師為吉藏大師直傳弟子碩法師之弟子,《三論遊意義》為碩法師對於《中》、《百》、《十二門》三論之綱要書,另外,元康法師則著有《十二門論疏》二卷與《肇論疏》等。慧灌、智藏、道慈三者為日本三論宗之三祖,有學者以為漢語佛教並未有純粹之中觀宗,非也,三論宗即是中觀宗,只不過傳至日本而未斷爾,諸多學習漢語佛教者,難免過於自輕,實在不可取,猶如自家有珍寶而未知也,所謂的傳承,是為人傳抑或法傳?若是人傳,那麼,孰為第一傳?本不可得之意,彼等異生有情卻執世俗名利為傳承,不若愚癡乎?茲因自輕,導致妄自菲薄過於注重人未重法,然人與法二者皆空,既然為空,又有何所執?傳承者,傳續法義而承繼古義,若僅止於人而忘法,又有何義?得法者並不可得,既為得法,既是不得,此空當所破得、得者、得之時,若知此義,則於所傳略知一、二。
本論以二十七品組成,哪二十七品呢?觀因緣品第一、觀去來品第二、觀六情品第三、觀五陰品第四、觀六種品第五、觀染染者品第六、觀三相品第七、觀作作者品第八、觀本住品第九、觀然可然品第十、觀本際品第十一、觀苦品第十二、觀行品第十三、觀合品第十四、觀有無品第十五、觀縛解品第十六、觀業品第十七、觀法品第十八、觀時品第十九、觀因果品第二十、觀成壞品第二十一、觀如來品第二十二、觀顛倒品第二十三、觀四諦品第二十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我們學習《中論》即知一切法無自性,既然為無自性義,對於一切法之有法、無法、自體性、他體性、作法、作者、有為法、無為法等皆知為無自性義,那麼學習《中論》錯解之下,最可懼之邪見是什麼見呢?空見,何以故?如《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這裡對於〈青目釋〉的直譯是:「佛大聖為破六十二諸見,以及無明、愛等諸煩惱所以說空。
倘若人於空復生空見者,是人為不可化治。譬如有疾病則須服藥方可治疾病,倘若服藥復成為疾病,則為不可治疾病。例如火從木薪而出,以水可滅火,倘若從水而生,則應當用什麼來滅火?例如空是水,能息滅一切煩惱火,有人因為罪重貪著心深,智慧鈍根之故而於空生起空見,或者以為有空、或者以為無有空,因為有法、無法而還起一切煩惱。
若說以空化治此人者,則說我久遠能知是空,若離於是空則無有涅槃道。猶如經中所說,離於空、無相、無作門得於解脫者,但有語說言說。」正好是對於現今學習中觀者一記警惕。
《中論》版本眾多,解釋者亦多,然缺研習本,所謂研習本,乃是透過直譯方式,讓學人深入與了解《中論》本身奧義,然最後學人亦應當深入藏經原文與諸本,以不虛學佛之真義。
2021年2月28日
於台灣菩薩藏
引言
第一次接觸《中論》乃是自身國中畢業打工之後,用所發之薪水購買大正藏《阿含部》、《中觀、瑜伽部》,台灣當時流行學齡時代打工賺錢提供自己生活開支,也算是父母培訓小孩獨立人格的發端,當時僅有十六、七歲的我接觸這部論後,愛不釋手,後來為了方便也購買隨身本的《中論》。乃至於後來到高中學習時,每日依然帶著這本《中論》,下課時,翻閱思維觀察,每日靜坐時空觀諸法,然對於真諦而言,也是假觀,於諸法除遣,即是世俗假,知世俗假之故而除遣一切法,爾後進行多次閉關,大抵皆以空觀為主,後來才逐漸修念佛三昧。
本論開頭即說明了造論之原因,乃是:「有人言万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墯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於此一因論,如大自在天,和合法、時間、自性世性、變化、自然、四大極微等生,我們自身就需要去做觀察、思維與整理,宇宙之真諦是否為一因論所構成?若如是則因與果並不平等,既然為不平等因,我又如何去信受?
其實《中論》雖然是說勝義諦,然對於世俗諦也能以此假觀,譬如《觀縛解品》:「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無身亦不縛,於何而有縛?」青目菩薩的解釋是:「若謂五陰身名為縛,若眾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應縛。何以故?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對於修觀行者也能以此作為觀行,觀自色身、乃至色、受、想、行、識身五蘊身何者為束縛?這也能用做禪觀,地前皆為假觀,不論是於四加行位後,或是於信解行位之後,能與所,乃至玄奘三藏所傳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分,也是此理,不離識故,而能做假觀。
有些中觀學者誤解唯識所說四分,實際上這四分說乃是建立於令彼有情能做種種除遣,於能所見之心、境逐漸伏為假而不當成為真實心境,特別是將境界攝為不離識之原因,不許境為實有也是如此。而本論頌文又說:「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若人如是者,還為受所縛。」也就是說:修觀行者生起了我離於一切受,不論是各種苦、樂、非苦非樂之受,此時此人即為受所束縛,有不受受之念故。這對於修禪觀落入不受受之境,也是一種口訣。許多人背誦了《中論》,但不思維觀察《中論》之義,無法用於禪觀中,甚為可惜。又有學中觀者卻又執境界實有,又如何能夠「不為受所縛」?
《中論》卷第一又提到:「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無自性義於唯識宗也是如此說,然卻有中觀學者以為唯識宗所言為有自性義,實在為錯解。基師《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依他雖有體法,而非勝義,名勝義無性,所執無故,不可為例。」後又說:「此依他亦名清淨所緣,勝之義故。所執既無,非為聖境,不得此名。然無彼計所執故,故說勝義無性,乃至廣說。」即知一切緣生法並非為勝義諦,說為勝義無性,乃是指「然無彼計所執故」,何者沒有彼等異生所計執之法?唯聖者爾。中觀與唯識所言皆勝,因世俗未證聖者而有分別,學《中論》者,不可不知。如果說歸依 彌勒菩薩卻又不信受《瑜伽師地論》、《顯揚》、《攝論》、《成唯識論》之唯識了義教,是否與最後身菩薩 彌勒菩薩所傳之義違背?如同世俗中與人交好,卻又實際上並不這樣想一樣,信者,當信 彌勒所傳之義,於此多所思維、觀察而信受。學中觀與唯識者,二者不能互輕。
所以,《成唯識論述記》卷首所言:「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與《中論》所言:「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境有、滯空而於二邊所執,而空見亦應除遣,而彌勒所傳識義,若執為實,亦是法執,一切法無自性故。 又三論吉藏師於《中觀論疏》卷第十九註:「『我說即是空』,惑人復謂乃無性有,而有因緣,故今明因緣生是無耳。何時因緣生是有,此二轉也。」此即一切因緣生法無自性故,此頌為龍樹菩薩引《華首經》佛自說之。
回到《中論》本身。《中論》所言觀二十七品類因緣、去來品、六情、五陰、六種、染染者、三相、作作者、本住、然可然、本際、苦、行、合、有無、縛解、業、法、時、因果、成壞、如來、顛倒、四諦、涅槃、十二因緣、邪見,皆能讓修觀行者於一一頌文思維觀察自身是否有無此類錯見,如說:「若法眾緣生,即是寂滅性,是故生生時,是二俱寂滅。」此中也能破執有一真如性緣生萬法之執,青目說:「眾緣所生法,無自性故寂滅。寂滅,名為無此無彼無相,斷言語道,滅諸戲論。」所謂的「無自性故寂滅」,既然為無自性又如何有生?生生、生生時、生時生皆為生相,有生相則為有為戲論法。
我們應當用這樣的心境去學習《中論》。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