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大目乾連造《阿毘達磨法蘊足論》說:「又諸有情,已離欲貪,非佛弟子,說名眾生。(雖離欲貪,然且暫伏欲貪、已證初禪故能伏,然尚未證真解脫諦故非入聖弟子列。)
時,五百比丘聞佛滅度,皆大悲泣,宛轉號咷,不能自勝,捫淚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又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奉 。
何謂名言?謂表義、顯境。是故眼見色法而生種種分別功能,則歸為顯境名言,現行故。
…「隋唐五代三百七十年之佛教,南北異勢。關洛中心之北方佛教,固承北學因 隋、唐統一而大成者;然印度新新不斷之輸入,亦有以致之。
雖有神通能現變化、知他心而禁弟子現諸神異,然佛言:何謂真神足?為「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是,長者子,此即是我比丘現觀察神足。」
世尊說依,略有四種:一、法是依,非數取趣。二、義是依,非文。三、了義經是依,非不了義經。四、智是依,非識。
問:佛法法門無盡時,以何法義門可爲勝義眞實諦門耶?答:宗立四重二諦義,所謂:世俗諦具有四重,勝義諦亦然。
玄奘三藏二大弟子對於諸法勝義之詮釋:. 依 窺基師義分:攝相歸性、攝境從心、攝假隨實、性用別論。
謬執色法(極微色)為真實有的見解:. 色法相是變化、有為,然色性體現象是無為。. 色法質能不變,雖瓶杯破轉換為夸克、粒子,亦是恆常,體無轉變故。. 眾生雖歷經生死,然地、水、火、風四大色法恆存不變。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二諦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何謂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舍利子!雖二諦中有情施設俱不可得,而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令諸有情聞正法已,於現法中尚不得我,何況當得所求果證及能得者!
前往:Google Play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