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ittamatrin.com
  • sunyacitta@gmail.com

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匯款
    • 常見問題Q&A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台灣版《中華大藏經總目錄》
  • 新聞
    • 影音
    • 下載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集成編對讀》
    • 法寶經書列表
  • 《菩薩行》
    • 試讀
    • 《唯識手冊》
  • 《成佛正因》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實義品略記》
  • 《漢語佛典》
    • 法寶經書列表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般若系列》
    • 《淨土系列》
  • 聯繫
    • 網站導覽

主選單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大正藏日本法相唯識、三論宗、俱舍、因明部分:
      • 如何從入門到高階學習?
      • 藏要全輯目錄
      • 推薦學習
      • 佛教大系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匯款
    • 常見問題Q&A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台灣版《中華大藏經總目錄》
  • 新聞
    • 影音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理事佛性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佛教成佛的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理心非為佛正因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第八藏識非佛正因,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受用身非自性身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無漏種子殊勝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界非為性種性,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無種而能生,違多聖教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理心非成佛正因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執體空能生一切法,則同於無因論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能生無漏法,既違緣生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非種子能生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作種子,有四過失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三種如來藏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了因、正因、生因辨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事佛性,有即本有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有漏熏習位,已有無漏心種子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不定性二乘成佛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
      • 佛教成佛的正因: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1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2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3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4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5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6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7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8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09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0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1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2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3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4
      •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略解 001
      •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略解 002
      •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略解 003
      •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略解 004
      •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略解 005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5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6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7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8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19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0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1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2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3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4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5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6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7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8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29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0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1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2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3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4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5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6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7
      • 略說唯識學:大乘法相宗名目-038
    • 下載
    • 【出版】《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出版】《中論研習》
    • 【法寶結緣】漢語佛典PDF電子書
    • 【法寶結緣】漢語中觀宗三論吉藏大師合集PDF電子書
    • 【法寶結緣】天台智者大師全集PDF電子書
    • 唯識宗的聖典《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出版隨談
    • Google Play圖書等線上商店請購電子書
    • 編輯校對與版本說明
    • 如何利用站內購物車請書?
    • 讀者也能到這請書:Kobo電子書平台
    • 菩薩藏系列出版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出版
    •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序文
    • 能顯中邊慧日論新編序文
    • 《瑜伽師地論》新編出版《序文》與隨記
    •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六)〈十二分章〉、〈斷障章〉
    •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五)〈諸藏章〉
    •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四)〈諸乘義林〉
    •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二)〈總料簡章〉
    •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一)前言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真理不在遠方
      • 承天禪寺參訪隨記
      • 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學佛必讀經律論三藏,依大正新修大藏經分
      • 路
      • 《瑜伽師地論》新編出版《序文》與隨記
      • 實我與無我
      • 如何初學靜坐?
      • 諸法無常,非第一義
      • 心是無為法,即是數論宗
      • 知苦而不斷苦
      • 觀呼吸悟入緣起
      • 生生亦是有,有有亦是生
      • 譬如死屍,穢好花園
      • 無間業同分
      • 獨處
      • 《瑜伽師地論釋》略說
      • 般若燈論釋 觀如來品 表解
      • 西安 大慈恩寺(大雁塔)
      • 空、空性、空相真實義略說
      • 真如及第八識,如何不許為佛正因?
      • 佛教反同性戀嗎?
      • 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
      • 信仰皆非宗教非哲學
      • 執神識為我乃憍慢結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 法性法相
      • 真如是相分嗎?
      • 大乘法苑義林章。總料簡章 窺基法師撰(重新編輯標點)
      • 駒澤大學參訪隨記
      • 生如朝露,死如水滴。
      • 起身
      • 半夜三更無ㄧ人
      • ㄧ念三千
      • 油條
      • 鴦崛髻
      • 油條還是油條,也不凋零
      • 戰爭的本質就是殺
      • 應該偷更大的
      • 日本橫濱中華街,或許是兩岸尋求共存的解藥。
      • 般若燈論釋 觀如來品
      • 何謂文化與修養?
      • 西元2000年
      • 歧視
      • 世俗緣起非空義
      • 末那識八段十義-心智圖
      • 阿毗達摩義-心智圖
      • 三界唯心
      • 俱舍分別智對治義
      • 四正斷
      • 在眾生無明所惑而造惡業時,講般若是無意義且有害。
      • 不可說我相似見
      • 聲聞乘四重二諦義
      • 執阿賴耶識為真如者,當為地論宗
      • 略提華嚴經疏科文表解
      • 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
      • 菩薩知眾生心行義
      • 清辨所計依他、遍計皆虛妄有,護法依世俗依他有、遣遍計執。
      • 本性能生即是有為法
      • 密嚴佛土是最寂靜、是大涅槃、是妙解脫、是淨法界
      • 真如與阿賴耶識差異略說
      • 異生性略說
      • 涅槃無為法非賴耶藏識自受用身
      • 唯識難數論宗義
      • 陀羅尼者,總持義
      • 以何義故名阿毘達磨
      • 若實真如法性不可說為法與非法,畢竟空故
      • 三種熏習義
      • 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前後次第
      • 玄奘三藏習因明之事
      • 末代癡人縱殺淫癡,有漏染法,無是解脫道
      • 塞建陀羅阿羅漢
      • 何謂法教導?謂由藏所攝、摩呾理迦所攝、以及由二所攝
      • 無無體非有,無無不立無,無有法體非無,無何須別立有?
      • 因邪見殺害眾生,皆因自心愚癡故起
      • 日本不流行大乘非佛說
      • 今說真如起色心等,此乃所立劣數論宗
      • 成就聖凡的抉擇心識為第六識
      • 唯識基師破世事乖宗難
      • 起信論根本上乃建立在無漏藏識義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佛弟子義
      • 五百比丘聞佛滅度,皆大悲泣
      • 何謂名言?謂表義、顯境
      • 奘門之阻那提三藏譯性空論當為無根謬解
      • 諸神變亦屬有為、無常
      • 世尊說依,略有四種
      • 四重二諦相依義
      • 窺基與圓測對諸法勝義之詮釋
      • 謬執色法(極微色)為真實有的見解
      • 安住二諦為諸有情宣說正法
      • 諸愚夫異生不如實覺世俗、勝義故,無聖道、無修聖道
      • 天台慧文十六特勝
      • 性寂相覺
      • 途中述懷
      • 佛性義十一家
      • 如我但有名,謂之為我實不可得。
      • 大師世眼久已閉, 堪為證者多散滅
      • 以初禪斷五蓋,以二禪斷覺觀。
      • 俗諦於世人為實,於聖人為不實。
      • 二諦
      • 且常住者,若能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
      • 離染
      • 因邪見殺害眾生,皆因自心愚癡故起
      • 云何方便勤修趣見諦道
      • 斷貪
      • 何緣世第一法,唯在色界繫耶?
      • 何故經中 世尊先說世第一法?
      • 以法身名藏識,非窺基師義
      • 大乘是佛說,許有對治真無漏道契經攝故,如增一等
      • 提婆達多修得煖位,貪利養故退
      • 牟宗三錯解唯識
      • 讀大乘光「俱舍論記」
      • 轉識成智
      • 非離所依心,有能依智故
      • 轉何識,得何智門?
      • 阿賴耶十門義:
      • 真如非藏識見分
      • 一切皆能宗
      • 真如非心、不離心,自性身攝故
      • 二障見道略論
      • 唯識四分略說
      • 異生性略說
      • 有漏染法,非為解脫
      • 真如一味義
      • 常樂我淨略義
      • 200卷本《大毘婆沙論》閱讀完畢
      • 云何苾芻應觀識食,如三百利鉾?
      • 一字之差,義差甚遠
      • 見道位中,具觀四諦,何故但說觀苦諦耶?
      • 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
      • 應以三事知諸隨眠
      • 何謂「惡友」、「善友」?
      • 道類智忍時已斷、已遍知,諸阿羅漢猶相似轉
      • 最後身菩薩位菩提樹下所起三惡尋
      • 不住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之阿羅漢
      • 若法實有者,顯實有涅槃
      • 婆沙《因明》三立義:勝彼破、等彼破、違宗破
      • 破分別論者執「緣起是無為法」
      • 舉破「一心相續論」、「分別論者」
      • 無學能引地獄業果於人中受、與一剎那業唯引一眾同分
      • 禪定的正邪如何辨別?
      • 修行不練功,到頭一場空
      • 讀大寶積經
      • 陀羅尼者,總持義
      • 佛弟子義
      • 惡友相
      • 宗喀巴點出了幾項對於空性的邪執
      • 何謂畢竟空?
      • 有漏樂中愛等結使多,愛為著本
      • 若人求大善利,當堅持戒-龍樹菩薩《大智度論》
      • 同證無為法性,焉有高下之分
      • 驗證信仰
      • 早晨靜坐有感
      • 北周武帝滅佛與淨影寺慧遠
      • 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
      • 望前人而生興嘆-讀 唐仲容居士生平有感
      • 四依四不依
      • 會性法師略記
      • 略論日本佛典
      • 比丘尼
      • 清淨道論。根律儀戒
      • 昔讀《華嚴》
      • 中道雙照二諦
      • 三種熏習義
      • 五蘊觀略論
      • 何因緣故說是有為法、無為法相?
      • 初學般若
      • 非安立諦者,真如是也
      • 複習世親菩薩『俱舍論』
      • 真如與阿賴耶識義
      • Project 計畫
    • 淡泊明志,義學致遠
    •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 名言戲論
    • 《成唯識論》編後感
    • 鑑真和上展
    •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 鳩摩羅什生二子
    • 如何學習一部經論?
    •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 慈恩宗高原明昱系
    • 關於《辨法法性論》歐陽、法尊二師皆有錯義略:
    • 問:禪觀(禪修)之中,是否有諸邪相?若有,如何辨別?
    • 問:佛弟子可以去批判他宗或古德之法義否?
    • 世俗皈依義略
    • 問:意識是真我嗎?無我之我是空性嗎?
    • 皆因苦陰生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破邪空義
    •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 〈常不輕品〉諸師讀
    • 第一義中諸業不生
    • 竹林山觀音寺
    • 路遠心獨行
    • 異部宗輪論部派佛教心智圖
    • 問:四智心品應當為常否?
    • 問:無情之法, 佛授記嗎?
    • 山城石碇行旅
    • 汝僧佉經中說鉢羅陀那不生如常,遍一切處亦處處去。
    • 如何觀死相?
    •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 問:《攝論》等說四尋思觀,於意言上作觀是何意?
    • 日本唯識宗第一人 道昭法師
    •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 不懂愛人,如何愛真理?
    • 日本富山安居寺善無畏三藏
    • 文本原創與模仿
    • 《法華》三問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 文本與脈絡
    • 虎頭山關公信仰隨記
    • 問:何須學因明?是彼此辯論嗎?
    •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 日本奈良東大寺四聖、秋篠寺善珠隨記
    • 問:未證初地是否能伏貪欲?
    • 清澤滿之是誰?
    • 雖為菩提心,亦是生滅事
    • 《成唯識論述記》因明立量整理
    • 但依古釋,所據不同
    •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 群盲
    • 智者不重複歷史,愚者重複歷史
    • 形色谷響假觸應不是彼處?
    • 點評日本天台宗最澄《守護國界章》 一二
    • 善學忍辱
    • 戒殺三品
    • 生是我,非不生
    • 無知
    • 佛陀如何開示人要孝養父母?
    • 漢語不深刻,學佛也不會深刻
    • 法雨,真諦共學
    • 菩薩行
    • 散讀隨筆:羽溪了諦、印光法師文鈔、臺灣騰照大師
    • 關於玄奘三藏於印度會破中觀宗的論據
    • 現世之苦
    • 人類比動物可憐
    • 《唯識宗談如來藏義》
    • 更深沈的專注力
    • 於事者,一切世俗現象活動
    • 大乘學佛者之通病
    •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 縱得千萬言,不如持一句
    •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 《唯識道次第略》
    •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 談談妄語
    •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 如何觀察五心輪?
    •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我見與心識
    •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 關於大乘是佛說、南傳菩薩道以及唯識法義與淨土的關係
    •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簡表
    •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 豬仔與戒律思考
    •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 我與他者
    •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 思辨的正信
    •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 這不是苦,是什麼?
    • 一知半解者,最容易產生曲解
    • 關於近代學者舉《梵網經》偽經一點想法
    •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 破真常唯心論,阿賴耶識若不受熏,即無生死、涅槃差別
    • 《瑜伽經》波顛闍利、自在黑、陳那、世親
  • 《集成編對讀》
    • 法寶經書列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一)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三)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四)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五)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六)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七)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八)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九)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一)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二)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三)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四)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五)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六)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七)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八)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九)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
  • 《菩薩行》
    • 試讀
      •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 《唯識手冊》
      • 唯識隨筆 三十七篇
      • 佛法料簡隨筆
      • 唯識對法(九)
      • 唯識對法(八)
      • 唯識對法(七)
      • 唯識對法(六)
      • 唯識對法(五)
      • 唯識對法(四)
      • 唯識對法(三)
      • 唯識對法(二)
      • 唯識對法(一)
    • 《中論研習》
      • 《中論研習》序文
      • 《中論研習》引言
      • 線上請書
    • A130.《成唯識論述記序釋》新編
    • A129.《略述法相義》新編
    • A127.《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A128.《唯識義林》略解
    •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 A006.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解譯
    • A007. 《真如與阿賴耶識義》
  • 《成佛正因》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6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7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8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9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0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1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4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5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6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7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8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9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0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1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2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3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4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5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6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7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8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9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 《真實義品略記》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8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7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6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5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4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3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2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1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0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9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8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7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6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5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4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3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2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
    • 《成佛正因》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
    • 《成佛正因》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
    • 《成佛正因》不定性二乘成佛義
    •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 《成佛正因》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
    • 《成佛正因》有漏熏習位,已有無漏心種子義
    • 《成佛正因》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
    • 《成佛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 《成佛正因》事佛性,有即本有義
    • 《成佛正因》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
    • 《成佛正因》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
    • 《成佛正因》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義
    • 《成佛正因》了因、正因、生因辨義
    • 《成佛正因》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
    • 《成佛正因》三種如來藏義
    •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
    • 《成佛正因》真如作種子,有四過失義
    • 《成佛正因》真如非種子能生義
    • 《成佛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 《成佛正因》真如能生無漏法,既違緣生義
    • 《成佛正因》執體空能生一切法,則同於無因論義
    • 《成佛正因》理心非成佛正因義
    • 《成佛正因》無種而能生,違多聖教義
    •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 《成佛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
    • 《成佛正因》真如界非為性種性,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
    • 《成佛正因》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
    • 《成佛正因》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無漏種子殊勝義
    • 《成佛正因》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義
    • 《成佛正因》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
    • 《成佛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 《成佛正因》受用身非自性身義
    • 《成佛正因》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
    • 《成佛正因》第八藏識非佛正因,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
    • 《成佛正因》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
    • 《成佛正因》真如非心義
    • 《成佛正因》理心非為佛正因義
    •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 《成佛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 《成佛正因》敘說
    • 《成佛正因》前言
    •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 《漢語佛典》
    • 法寶經書列表
      • A002.《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 唐朝 窺基法師著
      • A001.《瑜伽師地論》新編 彌勒菩薩等造
      • A003.《能顯中邊慧日論》新編 唐朝 慧沼法師著
      • A005.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 A004. 《成唯識論》新編
      • A008.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新編
      • A009.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新編
      • A010. 《施設論》新編
      • A011.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新編
      • A012.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新編
      • A013.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新編
      • A014. 《阿毘達磨發智論》 新編
      • A015. 《三自性論》新編
      • A016. 《三無性論》新編
      • A017. 《大乘五蘊論》新編
      • A018. 《大乘成業論》新編
      • A019. 《大乘百法明門論》新編
      • A020.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新編
      • A021.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新編
      • A022.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新編
      • A023.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新編
      • A024. 《大乘唯識論》新編
      • A025. 《大乘莊嚴經論》新編
      • A026. 《大乘廣五蘊論》新編
      • A027. 《中邊分別論》新編
      • A028. 《六門教授習定論》新編
      • A029. 《方便心論》新編
      • A030. 《因明入正理論》新編
      • A031. 《因明入正理論疏》新編
      • A032. 《因明正理門論本》新編
      • A033. 《如實論反質難品》新編
      •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 A035. 《佛地經論》新編
      • A036. 《取因假設論》新編
      • A037. 《唯識二十論》新編
      • A038. 《唯識二十論述記》新編
      • A039. 《唯識三十論頌》新編
      • A040.《唯識論》新編
      • A041.《掌中論》新編
      • A042. 《無相思塵論》新編
      • A043.《集量論略解》新編
      • A044.《業成就論》新編
      • A045.《瑜伽師地論釋》新編
      • A046. 《解捲論》新編
      • A047.《轉識論》新編
      • A048. 《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新編
      • A049. 《攝大乘論》(真諦) 新編
      • A050.《攝大乘論本》新編
      •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 A054. 《辯中邊論》新編
      • A055.《辯中邊論述記》新編
      • A056. 《顯揚聖教論》新編
      • A057.《顯識論》新編
      • A058. 《觀所緣緣論》新編
      • A059. 《觀所緣論釋》新編
      • A060. 《觀總相論頌》新編
      • A061.《金剛般若論》新編
      • A062.《金剛般若經贊述》新編
      • A063. 《法華玄贊義決》新編
      • A064. 《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新編
      • A065. 《中論》新編
      • A066.《十二門論》新編
      • A067.《百論》新編
      • A068.《百字論》新編
      • A069.《廣百論本》新編
      • A070.《大乘廣百論釋論》新編
      • A071.《迴諍論》新編
      • A072.《菩提資糧論》新編
      • A073.《大乘掌珍論》新編
      • A074.《大乘中觀釋論》新編
      • A075.《般若燈論釋》新編
      • A076.《二諦義》新編
      • A077.《四阿鋡暮抄解》新編
      • A078.《分別功德論》新編
      • A079.《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新編
      • A08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新編
      • A081.《金剛仙論》新編
      • A082.《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新編
      • A083.《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新編
      • A08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新編
      • A085.《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新編
      • A086.《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新編
      • A087.《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新編
      • A088.《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新編
      • A089.《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新編
      • A090.《大寶積經論》新編
      • A09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新編
      • A092.《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新編
      • A093.《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新編
      • A094.《涅槃論》新編
      • A095.《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新編
      • A096.《遺教經論》新編
      • A097.《⽂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新編
      • A098.《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新編
      • A099.《轉法輪經憂波提舍》新編
      • A100.《三具足經憂波提舍》新編
      • A101.《⼤乘四法經釋》新編
      • A102.《眾事分阿毘曇論》新編
      • A103.《阿毘曇八犍度論》新編
      • A104.《鞞婆沙論》新編
      • A105.《舍利弗阿毘曇論》新編
      • A106.《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新編
      • A107.《阿毘曇⼼論》新編
      • A108.《阿毘曇⼼論經》新編
      • A109.《雜阿毘曇⼼論》新編
      • A110.《阿毘曇⽢露味論》新編
      • A111.《入阿毘達磨論》新編
      • A112.《五事毘婆沙論》新編
      • A113.《薩婆多宗五事論》新編
      • A114.《 阿毘曇五法行經》新編
      • A115.《阿毘達磨俱舍論》新編
      • A116.《阿毘達磨俱舍釋論》新編
      • A117.《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新編
      • A118.《俱舍論實義疏》新編
      • A119.《阿毘達磨順正理論》新編
      • A120.《阿毘達磨藏顯宗論》新編
      • A121.《三法度論》新編
      • A122.《⾦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新編
      • A12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新編
      • A124.《阿毘曇毘婆沙論》新編
      • A125.《瑜伽師地論記》新編
      • 《菩薩藏系列》全集整套A001-125
      • A126.《解深密經疏》疏文斷句
      • 167 金剛經解義 疏文斷句
      • 168 妙法蓮華經玄贊 疏文斷句
      • 169 阿彌陀經通贊疏 疏文斷句
      • 170 瑜伽師地論略纂 疏文斷句
      • 171 說無垢稱經疏 疏文斷句
      • 172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 疏文斷句
      • 17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疏文斷句
      • 174 阿彌陀經疏 疏文斷句
      • 175 法華玄義釋籤 疏文斷句
      • 176 法華文句記 疏文斷句
      • 177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心印疏 疏文斷句
      • 178 法華經五百問論 疏文斷句
      • 179 註無量義經 疏文斷句
      • 180 法華玄贊攝釋 疏文斷句
      • 181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 疏文斷句
      • 182 妙法蓮華經通義 疏文斷句
      • 183 妙法蓮華經擊節 疏文斷句
      • 184 妙法蓮華經綸貫 疏文斷句
      • 185 觀音玄義記 疏文斷句
      • 186 觀音義疏記 疏文斷句
      • 187 大般涅槃經義記 疏文斷句
      • 188 大般涅槃經玄義 疏文斷句
      • 189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 疏文斷句
      • 190 涅槃宗要 疏文斷句
      • 191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疏文斷句
      • 192 金光明經照解 疏文斷句
      • 193 金光明經文句記 疏文斷句
      • 194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疏文斷句
      • 195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疏文斷句
      • 196 法華經安樂行義 疏文斷句
      • 197 大乘止觀法門 疏文斷句
      • 198 隨自意三昧 疏文斷句
      • 199 觀心論疏 疏文斷句
      • 200 天台八教大意 疏文斷句
      • 201 十不二門指要鈔 疏文斷句
      • 202 摩訶止觀義例 疏文斷句
      • 203 摩訶止觀義例纂要 疏文斷句
      • 204 摩訶止觀義例隨釋 疏文斷句
      • 205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疏文斷句
      • 206 金剛錍顯性錄 疏文斷句
      • 207 金剛錍釋文 疏文斷句
      • 208 性善惡論 疏文斷句
      • 209 天台四教集解 疏文斷句
      • 210 天台四教儀備釋 疏文斷句
      • 211 四明十義書 疏文斷句
      • 212 山家義苑 疏文斷句
      • 213 山家緒餘集 疏文斷句
      • 214 北峰教義 疏文斷句
      • 215 圓頓宗眼 疏文斷句
      • 216 國清百錄 疏文斷句
      • 217 四明尊者教行錄 疏文斷句
      • 218 四明仁岳異說叢書 疏文斷句
      • 219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疏文斷句
      • 220 萬善同歸集 疏文斷句
      • 221 淨土論 疏文斷句
      • 222 廬山蓮宗寶鑑 疏文斷句
      • 223 往生要集 疏文斷句
      • 224 淨土十要 疏文斷句
      • 225 肇論 疏文斷句
      • 226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疏文斷句
      • 22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疏文斷句
      • 22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疏文斷句
      • 22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疏文斷句
      • 230 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 231 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 232 解深密經 疏文斷句
      • 233 深密解脫經 疏文斷句
      • 234 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本) 疏文斷句
      • 235 大乘密嚴經(不空本) 疏文斷句
      • 236 注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 121 肇論疏 疏文斷句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整套 B001-027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7 《五方便念佛門》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6《維摩經玄疏》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5《維摩羅詰經文疏》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3《觀心食法》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2 《三觀義》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0《觀心論》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9《四教義》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8《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7《普賢菩薩發願文》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6《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5《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4《禪門章》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3《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2《六妙法門》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1《法華三昧懺儀》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0《方等三昧行法》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9《法界次第初門》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8《四念處》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7《金光明經玄義》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6《金光明經文句》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5《觀音義疏》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4《觀音玄義》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3《妙法蓮華經文句》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2《法華經玄義》新編
      •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1《摩訶止觀》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7. 《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6.《觀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5.《涅槃經遊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4.《金光明經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3.《維摩經義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2.《淨名玄論》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1.《金剛般若經義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0.《法華論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9.《法華遊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8.《法華玄論》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般若系列》
      • 《大智度論》新編
        • 前言:
        • 如何精讀本論?
        • 經論編輯校對說明:
        • 所引經論:
        • A5 PDF格式頁面瀏覽:
        • 免費流通下載閱讀:
    • 《淨土系列》
      • Z002.《釋淨土群疑論》新編
      • Z001 《淨土聖賢錄》新編
  • 聯繫
    • 網站導覽
計畫 ︱ 簡介︱贊助匯款︱ 新聞︱ 隨筆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l  菩薩行 l 漢語佛典系列 l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三論吉宗藏大師合集 ︱ 唯識手冊 ︱ 常見問題︱ 聯繫︱
※ 保留版權,禁止商業用途。本站所有經書法寶、圖像、文字皆為本站所拍攝整理,一切法寶,若要轉載他處、引用、複製、修改、衍生,請來信告知。
對於受持戒律之僧俗,更要注意自身是否違犯偷盜戒等,對法生起信心而不違犯,於佛法生起難得想、寶藏想,而不生輕慢偷盜想。
©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菩薩藏佛教學會 ︱ Designed by RUMOTAN 儒墨堂
菩薩藏佛教學會 sunyacitta@gmail.com


主選單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匯款
    • 常見問題Q&A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台灣版《中華大藏經總目錄》
  • 新聞
    • 影音
    • 下載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集成編對讀》
    • 法寶經書列表
  • 《菩薩行》
    • 試讀
    • 《唯識手冊》
  • 《成佛正因》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實義品略記》
  • 《漢語佛典》
    • 法寶經書列表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般若系列》
    • 《淨土系列》
  • 聯繫
    • 網站導覽